想成為一部佳作,或者是趨近於好的電影

想成為一部佳作,或者是趨近於好的電影

來自專欄真理無窮 各有歡喜

前幾天看了《與神同行》第二部,相比第一部而言,整體確實冗長了不少,一度有點看不下去,分了兩次才看完。故事線太多揉在一起的結果是每條都難以讓人爽到。慶幸的是導演還算把每條都拎清楚了,完成度沒毛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缺乏一句話概括整部作品的金句。第一部是「永遠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浪費新的眼淚」,意思是說人不要受困於過去而阻礙了現在的發展。到了這部你就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句話了,看完了兩個半小時的故事,居然沒得出啥結論,這樣是有失落感的,也很難有記憶點。

說到這兒,我想到雞湯的問題,雞湯之所以被嗤之以鼻,除了不給勺子(沒有方法)之外,還缺少了推導的過程,再有道理但是無法在讀者的腦海里重現這個過程,就會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那些讓你感到如夢初醒,戳心的雞湯,無非是它相對簡單或有了一些故事梗概,你自己腦補了推導結論的過程。

雞湯必備素材

從這個角度看,電影是對故事的重新演繹,好不好看的標準之一是這個推導過程得出來的結論是否讓人信服,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有很多電影要麼故事講得很精彩,但是「結論」差了口氣,(這裡的結論一般指高潮的設計);要麼給到的「結論」,傳達的價值觀跟故事的表現不是一回事;要麼是「結論」太隱性,挑戰了受眾的智商,這也是文藝片為何比商業片相對小眾的原因之一。它沒有直接把那句「金句」說出來,靠觀眾自己去猜去品。有時候,頗有見地的觀眾除了能理解到導演傳達的本意,還有其他不同的解讀,可以說那刻就是電影最有魅力的時刻了。由一個故事的演繹,得出了超出它本身之外的豐富內涵,可遇而不可求。

還有一些電影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太低,生怕觀眾看不懂,忍不住要把「結論」自己講出來。要麼通過旁白,要麼通過字幕,要麼通過演員之口。有過程有結論,看似沒毛病,但是這個過程太不優雅了。為什麼你會認為觀眾看不懂呢?是因為導演對群體的了解不到位,一不小心就變成諂媚。

如果不是台詞太過違和,當年的《夜宴》還算是一部及格的作品

所有的藝術表達都在追求一種恰如其分。電影中對結構、情節、台詞和高潮的設計,文學也是在講「故事」,同樣如此。繪畫通過視覺語言來傳達,音樂通過聲音語言來傳達,所有「語言」的設計莫不是在追求準確,追求恰如其分,追求擊中人們的心。這些「故事」的演繹過程,在諸多細節中展開,在於對各個「零件」合理的部署和安排。

匡扶搖在《一席》的演講結尾中談到,很多好的作品和很多很差的作品,其實梗概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人可能不會被梗概打動,但人會被那些藏在梗概下面的豐富的細節打動。我理解這些「豐富的細節」指的就是一系列推導結論的過程,越是細緻,可信度越高;越是豐富,推導過程的可看性越足。所以,有了過程和結果仍然不夠,推導的姿勢還要「優雅」。所有細節的合理配置是否最終能產生恰如其分的效果,這當中的不確定性是之所以作品參差多態的原因,也是所有偉大作品誕生的條件。

天馬星空無拘無束的結果容易邁向虛無,而條條框框下的束縛和衝撞,反而讓作品有了值得去打磨的慾望。

大道至簡。人類總在探尋生活的意義,可是沒有了探尋的過程,這個意義就推導不出來了。與其空問意義,不如自己去推導看看,怎樣合理設計自己這一路的故事,對抗不確定性,才能活成一部佳作呢?

人類最終的結果雖是消亡,但向死而生的過程值得去好好演繹。做到了知行合一,就如同完成了一部有因有果,完成度頗高的優質電影。如果演繹的姿勢更加優雅,那等於創作了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不僅故事精彩絕倫,金句俯拾即是,還能在你波瀾壯闊的人生中感悟到消亡以外的意義,這樣的佳作值得傳世。

你想成為一部怎樣的作品呢?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出軌、艷遇、曖昧,這部電影成功撩到了我!
作為電影《手機》男主, 影帝葛優的經歷告訴我們: 做人謙遜且低調究竟多重要!
獨家行業揭秘:國產電影票房真高假高?風光無限背後的心塞幾人知
從「死前十分鐘電影」談起
男人露大腿、穿粉色三角褲...這部電影真是騷斷腿!

TAG:電影 | 與神同行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