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的框架結構

宣言的框架結構

來自專欄明鑒學社1 人贊了文章

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這一章屬於回顧歷史,而這裡的歷史是有著具體的時空範圍的演化過程,即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從13世紀開始的歐洲歷史演變,包含著與古希臘羅馬世界相似的古代世界,以及歐洲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真正萌芽的歷史環境,在20世紀有無數歷史學家用各種方式去論述、論證歐洲的資本主義的起源,他們一遍又一遍的追溯,重新給予歷史的分期,就是為了論證他們的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的開端。20世紀是歐洲文明(如果可以用這個主體去概括的話)的末期,它自身的矛盾經過內部的大戰(一戰二戰這樣規模的戰爭在19世紀中期的歐洲是被整個歐洲的「有教養的階層」所共同預見的,甚至是被期盼的,他們有這樣的對他們身處時代的自覺認識)後外化為美國和蘇聯的對抗。如果用歷史唯心主義的表達,那就是歐洲內部的矛盾雙方在毀滅掉其自身存在的載體後分離,在歐洲的東西方分別找到新的宿主,這矛盾雙方分別是普世主義的傾向和歐洲中心論(歐洲封建主義)的傾向,最終蘇聯的失敗意味著歐洲封建勢力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歐洲中心論的徹底破產,從此普世主義成為歐洲文明(西方文明)的主流。

而在戰後,歐洲就進入了所謂的後現代,類似於中國古代魏晉時期,它們可以相提並論的共同特徵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重新闡發古典時代的哲學以批判、指導、附會當代的政治、社會問題。例如美國的施特勞斯學派,法國的解構主義;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活動進入完全個體化的純粹的理解,他們共享時間性的存在維度;社會歷史社會人口的低生育率,這在歐洲是明顯的,而在魏晉,各種道藏房中術的流行以及少數民族的遷徙就是證明;蠻族的進入,歐洲難民危機難道和五胡入華有不同嗎?胡人一開始不也是作為奴隸、廉價勞動力、僱傭兵被買賣進入內地的嘛?還有極端宗教(以古典時代經典為根據的新的教團)的誕生,漢代的五斗米道以老子想爾注為經典,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為經典,現在歐洲的伊斯蘭國,耶和華見證人,美國的基督教福音派等各種原教旨教派的興盛不也是一樣?以及對社會歷史的發掘與重新解釋,不再圍繞古典與現代歷史的核心問題去爭論,類似於「歷史規律、歷史本質」這樣的概念不再作為研究的對象,對於後現代的學者來說,這些都是陳舊的已死的東西。

後現代的歷史學研究因而脫離了對「本質」的執迷,而去研究各種細節,不可否認的更加科學更加完善,但也加大了我們理解歷史的難度,反而讀一些在歷史之中的論述,更清楚在那個時代,什麼才是更加重要且更加明顯的因素,什麼只是可以被略過的東西。

在第一章里歷史只圍繞資產階級這一個主體而述,沒有所謂的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這樣的區分,這些都是不必要的,而所謂的歷史精神(黑格爾語)在馬克思這裡被唯物史觀翻譯成為「資產階級」(但它和歷史精神一樣,仍舊是一個抽象而非具體的東西,下文具體論述),也就是所謂的歷史,只有在社會歷史的主體(也就是人)誕生之後才開始演繹,人必須以某種面目出現,也就是成為歷史主體才能演繹歷史,無論這一主體是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是基督教還是摩尼教,這才是歷史的起點,單純的人,純粹的人只存在於哲學家的思考中,不存在於現實社會,現實歷史需要以主體為第三人稱,god才是第一人稱。而那些沒有組織的,不具備歷史主體資格的人,歷史上沒有他們的位置,就像漢代平民只是生口(生齒),他們的歷史地位和游牧民的羊群、資本家工廠里的工人是一樣的。他們不是歷史的一部分。這和唯物史觀所主張的人民史觀並不衝突,反而這樣去解釋歷史才符合其本義,群眾(不管是平民奴隸還是工人)都只有在成為一個階級(即一個有自覺性的有共同意識的社會組織群體)後,才具備歷史主體性,才能成為演繹歷史的一部分,否則,他們只不過是參與歷史,仍是被決定的那一方,他們中較為傑出的個體,也不過是暴徒,是恐怖分子,是不安定的社會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布朗基本人在法國被視為聖人,但是其開創的事業仍被視為恐怖主義的。而列寧做著一樣的事情,卻成為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原因,因為列寧他們創造了無產階級歷史主體。

相較之下,古代東方沒有這樣的歷史,二十四史不過是歷史的敘述而不是歷史的解釋,儒家士大夫們只不過是記錄了歷史,還是未經過對歷史主體的選擇的,是一種介於唯心唯物之間的表象記錄,只是按著年份日月,一度一度的記錄,是時間的忠實的僕人。

第一章後半部分經由資產階級提出了無產階級這一概念,雖說是在論述過去,但我們必須清楚,對照原文,無產階級顯然還只是一個尚未存在卻將要出現且一定會出現的歷史主體,人們頭腦中還沒有對它的概念和認識,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麼,誰是它,這種尚未存在的狀態一直延續至今,或許在列寧那裡曾經存在過一瞬間,對這種存在狀態最好的敘述就是布洛赫。無產階級應當存在於歷史當中,卻不在既往的歷史之中,這意味著我們要使之成為歷史。歷史也許終結了,但還沒有真正結束,還需要有人為他畫上句號。

Ⅱ無產階級與共產主義者

第二章論述未來的東西,亦即一種可能,當無產階級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當其中充赤著富有自覺性的人的時候,當所有人都開始為了生存與發展努力的時候,共產主義者就出現,他們作為無產階級理念和原則的具象化,作為實踐這種理念原則的具體個人,他們的做法與行為方式。這是現在無時不刻在發生的東西,也是未來可期的可能,畢竟,在時間中,「現在」無時不刻的在向過去、未來兩個向度流動,現在無時不刻的走向未來,現在又無時不刻的成為過去,這場發動意識的鬥爭始終流轉不居,它就像上帝的啟示,沒有人知道它在下一刻從哪一個人身上體現,從哪一事件中爆發,歷史性的選擇性的出現在各地的矛盾鬥爭當中,在人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帶有一定摩尼教的性質。

第一章第二章屬於《宣言》框架中的時間維度,一為過去,二為未來,而地域性因素並不是空間,只是服從於時間規定的因素。

第三章第四章則是《宣言》框架的空間維度,即論述宣言主體——共產主義者的存在狀態,這才是空間的涵義,即這一歷史主體存在的根據、條件、它具體的行為樣式與面貌,它的活動狀態與生存發展要求。而在具體的論述當中,又體現為它的主張與要求,它的對抗性因素和統一性因素。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與我們對抗,誰與我們合作。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不是一個具有直接政治實踐能力的主體,只是一個歷史主體,他們的階級意識與整體的意志需要通過其代表也就是代表各自階級利益的政黨來實現,他們不是一個可以擁有敵人和朋友這種身份的主體,而是一個只能擁有自我與他者的主體,只有共產主義者/共產黨才能談及鬥爭的敵人和統一戰線的朋友,這也是三四章所論述的內容。

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文獻、理論)

這一章論述已經在歷史中出現過的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主張和理論,甚至都已經付諸於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使其具有歷史主體的地位。我們必須清楚,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最起碼在馬克思開始活動的幾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並且就像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種教派組織一樣,演化出了各種複雜獨特的組織方式與主張,這一點倒是繼承了基督教基層組織演化的複雜性。而馬克思所做的,不是繼承他們,而且更加徹底的批判他們,使之科學化。這一章看似論述共產主義者的同盟者們,事實上恰恰相反,這一章所提及的全部都是共產主義者的敵人,這一章中幾乎涵蓋了從19世紀一直到今天的歷史中出現過的各種社會主義類型,這一章中馬克思所做的批判,不只是清理過去的殘渣,因為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這些形形色色的殘渣發揮著比科學社會主義還要巨大的影響,這使得馬克思當年的批判直到今天仍具有充分的現實性。(下文具體論述)

Ⅳ各反對派

這一章雖稱為反對派,但卻實實在在的指共產主義者們真正的同盟是些怎樣的存在,這些都是具體的,有切實的主張的,只不過都是帶有各自歷史局限性的,只是眼前的現實的利益。要注意,歷史局限性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使用,共產黨人除了這份超越現實性的歷史洞察力以外,他們所應該做的,與這些只爭奪眼前利益的黨派沒有任何區別,也不應該有其他特殊的要求。

推薦閱讀:

TAG:歐洲歷史 | 解釋學hermeneu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