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

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

4 人贊了文章

1 前言:科學的定義,好難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兩個字常常被人們提起。譬如我們經常聽到人說「你這觀點很科學啊」,或者「你這麼說一點也不科學」等等。而科學作為一種「權威」更是與某些其他概念形成對立和對抗,比如迷信,算命,玄學等等辭彙。更有甚者將中醫,占星術等等定義為反科學,偽科學。那麼,我們得問題來了:科學到底是什麼呢?

要給科學下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儘管各類網路百科全書都對科學進行了定義,但是千人千面,每個人的學識和經驗的差別,使大家對這一概念很難統一。而本文的定義方法,則是從西方哲學與科學發展史上來探討「科學」這個辭彙的最初成因。這樣做的好處是盡量避免爭議—因為我們依據的是有確實史料存在的歷史。

2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關於如何尋找永恆真理的爭論

我們先用最簡單的平面幾何學來引出將要闡述的第一位偉人。大家都在初高中學習過最簡單的平面幾何學,而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希臘偉大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得以五大公理為基礎,寫出了一本不朽著作《幾何原本》,對平面幾何的學習和研究方法邁出了第一步。譬如我們現在,對於「平行線永不相交」,「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等等已經成為常識,並且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那麼我的問題來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否找到「直線」,能否有「三角形」?

這不是廢話嘛!當然有了。…..等等,先別急,請再仔細的琢磨一下這個問題的前提,你會立刻反應過來:無論在現實中做到多麼精確,我們也無法從現實中得到在幾何學概念中嚴格的「直線,三角形,正方形」等等現實圖形。好了,現實不存在這種「圖形」,而幾何學的規律又無處不在,這是什麼道理?

答案是理性主義。也就是說,用縝密的邏輯,嚴格的推理,就像幾何學一樣,理性的推導出關於人生真諦與宇宙世界真理的方法。這也正是本文第一個出場的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做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然而這句話卻經常被誤讀。很多人理解為「我存在是因為我思考」,這是不對的。他實際上是一個推理的起點,就類似於莊周夢蝶那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究竟是真實的還是夢境呢?笛卡爾給出了「我思故我在」這個答案,意思是,無論怎樣懷疑不真實,那麼「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情」這件事總是存在的吧。

稍稍有點跑題。好了,現在拉回來,我們已經將第一個概念「理性主義」簡單說了一下。而用理性主義的方法去研究世界的名家們著實不少。斯賓諾莎(1632-1677),萊布尼茨(1646-1716)等等都在此列。啰嗦一句,在哲學領域,斯賓諾莎關於理性主義所做的事情比笛卡爾更為重要和徹底,但因為本文不是哲學論文,就不多說了。

但也有人對理性主義不屑一顧。率先攻擊理性主義研究方法的,是一個叫約翰洛克(1632-1704)的英國人。在說洛克之前,還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也被認為是科學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另外還有一個著名哲學家叫羅吉爾培根,為了簡便,本文中弗朗西斯培根一律稱為培根)首創了歸納法,即:根據實驗觀測到的事實歸納出事物的普遍性原則。而堅持這種研究方法的,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歸納法很厲害,實際上這也是「科學」這個概念的最重要原則之一,依靠我們觀測到的事實。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與理性主義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區別:現實世界根本就沒有精準的幾何圖形(無法觀測),完全靠邏輯演繹得出幾何規律。

洛克就是依靠歸納法來反駁理性主義的,並且他的批評的確很有道理:你幾何學根本就不是事實嘛!並且你歐幾里得幾何學的五條公理(歐式幾何事先預設的五條公理,無需證明即為正確)完全是無根之木,無萍之水嘛!你完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你為什麼說你預設的這5條公理就一定正確?這不是胡說嘛!

並且,洛克指出了理性主義的一個重大缺陷:單純依靠邏輯演繹,不可能獲得新知識。讓我們再仔細想一下歐式幾何:關於幾何學所有的推論,定義,都源於最開始預設的這5條公理。換句話說,《幾何原本》其實就講了這5條公理。32開的紙寫不到半篇就能寫完,那麼厚厚的一本全是廢話。

經驗主義者們並不是不相信數學和邏輯演繹,他們只是把數學當成是工具,在描述「歸納法」這個概念的時候,其中的「歸納出事物規律」顯然必須要運用邏輯工具。但是在此之上更重要的是「依據實驗觀測到的事實」。經驗主義者相信這種真實存在是我們必須強調而且是可信的。

繼洛克之後,真正讓經驗主義佔據上風並且幾乎把理性主義滅掉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位大牛:牛頓(1643-1727)。作為在整個物理學史上才華排在前三的人物,牛頓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很多,三大定律是我們最熟悉的,而牛頓大出風頭的理由也很簡單:他提出的力學定律理論最好用,而且符合天體觀測的事實。在這裡我們要說,理論與實踐從來就不是對立的關係,理論是實踐的抽象總結,正確的理論能夠指導實踐,並預測未來。說句題外話,我經常看到有人因為「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哪個更有益爭論的面紅耳赤,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忒扯淡了。

關於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爭論,實際上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他不僅僅限於上面介紹的這麼多內容,還包括很多很有意義,甚至一直在今天都沿用的思想,本文限於篇幅,無法詳細說的非常清楚。但大致脈絡基本就是這樣的。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給科學下個定義了。

3 科學究竟是什麼

先說科學的定義:科學是這樣一種研究方法,以觀察歸納為前提,通過邏輯演繹概括事物規律,並且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和預測的研究方法。這句話是不是跟歸納法的概念有點像?沒錯,他大部分都是歸納法的含義,要不怎麼說培根是科學的鼻祖吶!

其實,這個定義是我自己下的。一點也不嚴謹。

沒錯,你沒看錯,我很「隨意」的給科學下了一個定義,然後自己說自己就是隨便定義的。說著玩的。這既是廢話又不是廢話。在法國的「百科全書」中,有對科學的如下定義:「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連上網路,打開百度,進入百度詞條,搜索「科學」一詞,也能得到如下定義:「科學,原指分科而學的意思,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打開維基百科,搜索「科學」一詞…..哦維基被禁了,我又不會翻牆,這段跳過。

打開…..總之,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對科學的定義,並且大多數跟我這個定義大相徑庭,使得我的這個定義看起來就像扯淡一樣。

自我調侃完畢,我來進行一點小小的自辯。正如本文在最開頭所說,咱們這篇文章,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來追尋科學在最初是如何形成的。科學是一種以「追尋真理」為目的的研究方法,他起源於哲學,說科學是哲學的分支,這絕對沒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關於研究方法的爭論,在方法論的影響下,不同的大牛們進入了各自不同的選擇。結果正如你現在看到的:科學大獲全勝!在科學的引領下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飛速上升,而依託於科學的發展,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這些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看得見摸得著的。哲學是什麼?哲學不就是用來扯淡吹水顯得逼格高用的嘛!

以今天科學的研究領域及發展現狀,無論是法國的百科全書也好,哪一國哪一個權威組織也罷,他們對科學的定義都是無比正確。但是我要說,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至少,這無益於幫助我們分辨某些領域是不是「科學」的爭論。我想,唯有在科學最開始出現的一剎那,通過科學這種研究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的明顯差異的對比,才能顯出科學的與眾不同之處。所以,我才下了這樣一個隨意的定義。作為讀者的您們,假若不同意,可以一笑了之,或者回復討論,這裡就不多說了。

接下來,我們接著我的這個定義繼續說。首先,這個定義的基礎首先是建立在「可觀測到的事實」的基礎上,所以,宗教論者不是科學了…….當然,我們聽到有人說「他自稱看見了某某神跡」,這是不算可觀測的事實的。因為這種觀測不具有普遍性。說白了他說看見就看見?你還說你沒看見呢!假如樓下有個大爺自稱他自己是神,你難道還會停下來認真聽他說並且自己仔細分析思考么?

「科學」的目的是探索和研究宇宙世界萬物的規律。科學是一種研究方法,每當有人說「我信科學」的時候,其實他是相信這種研究方法。而有人說「你不科學」的時候,是在說你得出這個結論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不是「科學」這種研究方法。

科學還具有「可重複驗證」,「自身沒有矛盾」和「可證偽」這三個特性。前兩個的意思很簡單,可證偽似乎稍微有一點難理解,這裡先留個扣子,關於這一點我們放到後面去說。

接下來讓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事例作為例子,來看看「科學的方法」是怎樣運行的。科學家先觀察到某些現象(比如木頭一點就著),假設出一條科學規律來(是高溫引起木頭燃燒嗎)。然後用演繹推理從這個假設中得到一些推論(那麼燒紅的烙鐵雖然沒有火苗,也應該能點燃木頭),再根據這些推論去做實驗,看實驗結果是不是符合假設的理論(哇,果然點燃了,而且不止一次,每次都能點著)。然後科學家就可以寫篇《論木頭燃燒的原因》發表了。

以上就是對科學這種研究方法的闡述。好了,根據這種描述,我們同樣也可以對其他一些領域是否具有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徵,來進行判斷了。

占星術?不是科學。占星術概括的事物規律不具有可驗證性。占星術也是通過觀察天體運行,和人的出生,性格等等,建立邏輯聯繫,然而這種聯繫並不能說是規律—因為他僅具有隨機概率的一致性。

中醫?不是科學。或者說中醫在某些領域具有科學的研究方法,然而大部分都不是科學。中醫其實一個廣泛而又模糊的概念:在中醫藥房坐堂的號脈開方的老大夫運用的是中醫么?畢業於中醫學院,又有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臨床經驗的,在各大醫院中醫科室坐診的醫生運用的是中醫么?你得病時,鄰居劉大媽跑過來一臉神秘而篤信的告訴你她身邊曾經用過並且治好的「偏方」算是中醫么?在魯迅的小說《葯》中提到的並且真實存在的,曾經記載於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的人血饅頭是中醫么?

在中國歷史中,第一次反中醫的高潮,是在五四時期形成的。包括胡適,梁啟超,魯迅在內的一大批學者都在質疑中醫。當然,我們並不能說,「因為有名人質疑所以他就是錯的」,這種邏輯方式是不對的—我的意思是,無論是支持中醫的,還是反對中醫的,雙方關於「中醫」這個含義的理解就存在分歧和差異。有這樣的爭論,自然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永遠也無法得出定論。

其實,本文的作者,也就是我,是個標準的醫盲。我要聲明的是,在本文中我無意去評判中醫的是非對錯,按照本文的主旨,我僅僅是按照我對「科學」一詞的定義,來判斷關於中醫的醫療方法,是不是「科學」的醫療方法。我再次強調,「科學」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他不是是非對錯的標準。

……

好了,按照我們這個對科學的解讀,諸位讀者可以自行去判斷哪些領域是科學領域,哪些又不是了。

4為什麼我們要相信(不相信)科學

其實,寫下上一段的文字,我的心情很忐忑。因為這個另類的,嚴格的定義,我把一些大家可能原本認為屬於科學領域的東西否掉了。比如歷史學。又比如存在很大爭議的中醫。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闡述「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卻在關於科學的定義上浪費如此多的筆墨的原因。

我不是要強行歸納或者自行定義一個「科學」來讓大家接受,我只是定義了一個能夠讓大家在很多領域對 「是否屬於科學」進行明確界定的概念。說的直白一點吧,假如你接受了百度百科對於科學的定義,你可能仍然很難分清某些領域到底是不是屬於科學。但是我這個定義,基本可以做到。因為他有標準。觀察歸納,邏輯演繹,可以通過實驗驗證和進行預測。有了這個標準,儘管你仍然很難接受以前被劃定為「科學」的領域不再屬於科學了,但他畢竟做出了界定,並給出了這個標準的理由。這就是這個看似挺可笑的定義的價值。

閑話少敘,讓我們進入「為什麼要相信科學」這個話題的探索。

先說理由。理由其實也很簡單,沒有什麼第一第二第三。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因為科學好用,因為科學有效果。我們上面說過,科學是一種「以探索事物規律」為目的的研究方法。通過科學,我們能夠觀測並了解的包括宇宙,包括自然界,以及人類自身的知識越來越大,我們懂得越來越多;通過基於以探索世界為目的的科學帶來的技術,我們在享受古人幾乎不可能想像到的現代生活,人均壽命增加,可支配資源的增加,人的自由度的擴大,這是最明顯的,也最說明問題的,我們相比於古人巨大的優越與進步。

當然,你可以說,懂得越多,生活越發展越便利,對於人類未必是一件好事。我有一位學佛的朋友就持這樣的觀點。我的答案是:菜刀可以切菜切肉,也可以殺人;怎麼用,是人的事,你不能給菜刀判罪。你也不能在辯詞中說「是菜刀這種鋒利的工具勾引起了我殺人的慾望。」

又跑偏了。換句話說,相信科學的最大也是唯一理由,是因為他的實用性。這就不對了!!!前面我們說過,科學是以「探索事物規律,尋找世界永恆真理」為目的的學問,怎麼突然就蹦到實用,好用上來了?我應該說「相信科學是因為我們憑藉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實現終極目的:找到永恆真理啊」?這不是牛頭不對那個,啊馬嘴么?

我很不願意解釋這個問題。解釋這個事情其實挺費勁的,不僅要扯到哲學上去,還要有比較全面的物理學知識,諸位還未必看得懂(不是貶低您的智商,這的確意義不大)。但是不解釋又還不行。這樣吧,下面這段文字,您感興趣呢,就看看;不感興趣呢,隨便翻翻,或者直接跳過也行。從整體上不太影響本文的閱讀以及我的觀點的闡述。

自牛頓的三大定律問世以來,科學界一直篤信不移。因為他既好懂又合理,還能符合天體觀測事實。但是也有一些小毛病。比如根據牛頓定律預測某個天體的運行軌跡,也有的時候出現不準的現象。但是這種事情其實大家都理解:畢竟存在誤差嘛!或者因為人的觀測手段不夠先進,以至於不能得到準確的觀測結果(該看見的沒看見),這都是可以接受的。直到有一天,愛因斯坦突然跳了出來,說:「牛頓是錯的。」一時間科學界大嘩。

後來的事情我們大家都知道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牛頓力學,成為了更「科學」的理論。

還有更離譜的。在牛頓的經典力學裡面,我們想要了解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知道兩個東西:物體的位置和動量。然而這個基本常識在人們觀測電子的時候被打破了。我們觀測電子就會發現,越是精確的確定這個電子的位置,就越無法確定他的動量;反之也是,我們勉強能知道他的動量了吧,位置又模糊了。這還不是因為我們的觀測工具不夠先進,這是有嚴格的理論證明的。這個現象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我們熟悉的波粒二象性也是類似的概念。這下連愛因斯坦都不相信了,他就出來說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擲骰子」。

於是愛因斯坦也錯了。量子力學作為一門嚴謹的,經過無數次論證的學科,今天也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以上這兩件事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的認知能力有局限。我們把以上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的廢話概括成一句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的話:因為人的觀測具有局限(人類永遠也不能觀測到所有的全部的信息,要麼因為觀測工具永遠不夠先進,要麼因為有理論支持的不能觀測,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所以科學永遠是「在有限的觀察歸納下,通過邏輯演繹得出的在能夠觀察的範圍內的範圍真理。」說白了,依靠科學來追尋宇宙永恆真理,沒門。

這個結論在邏輯上也能成立。比如我們拿出一個命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響的」。這個命題是否成立?當我們找到一個「不影響任何事物的事物」,當我們觀測到它的時候,它就開始對我們產生影響了。所以我們永遠找不到這樣的東西。所以這個命題成立。接下來,一旦我們觀測到的事物對我們產生了影響(或者我們影響到了他們),那麼他們還保留事物原來的屬性么?沒有了。既然我們「無法觀測到事物原本的屬性」,那麼我們怎麼還能通過「觀測到的事物的屬性以發現他們的規律來探索永恆真理」呢?自然也不行了。

牛。量子力學實在是太牛了。牛到把科學最初的目的都否定了。那麼怎麼辦呢?別急,還有辦法。這個辦法叫做「奧卡姆剃刀。」奧卡姆剃刀的意思是「如無必須,不必增加。」換個接地氣的說法是,當兩個理論都能準確的預測出事物的規律時,我們選擇更簡潔的那個。

看到問題了吧,我們不是選擇更接近真理的那個,而是選擇更簡潔的那個。也就是說,儘管我們明明知道牛頓定律是有問題的,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在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中觀世界,當我們需要用到力學理論知識來做一些計算和研究的時候,我們仍然會選擇用牛頓定律。因為他簡單。

事實上,奧卡姆剃刀根本不是解決「如何探索永恆真理」的辦法,而僅僅是為了實用,為了讓我們更簡單的運用。以上,就是我對於「相信科學是因為實用」的解釋。

我相信你一定看的稀里糊塗的,即便看了也未必能看懂。實際上我在寫這篇文章,查找大量資料的時候,關於這個觀點的相關論述,以及思考,也是頭昏腦漲,恨不得以頭錘地,死了算了。幸虧我還比較理智。

接著上面這段晦澀難懂亂七八糟的文字,我們可以補充解釋關於第二段關於科學「可證偽」的意思了。在可證偽這一標準下對科學的區分是:可以用經驗偽證的理論就是科學,從邏輯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證明的理論就是非科學。

我們剛剛提到過了,科學只是「在有限觀測下的通過邏輯演繹得出的事物規律」,一旦超過這個觀測範圍,該理論很有可能不成立,也就是被證偽。當然,這句話仍然有一個重要前提:這個理論可證偽但是仍然未被證偽。現在是對的,之所以是對的是因為我是基於我現在所能觀測到的範圍下的局限真理,但是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他是可以被證明是錯的,他永遠不是絕對正確。正如相對論量子力學之於牛頓力學那樣。換句話說,那些宣稱「我這個理論永遠是對的,無時無刻都對」的,都不是科學。在這一段的最後,我們還不應忘了提出「可證偽性」這個標準的大牛:波普爾(1902-1994)。

5 我們實際上相信的應該是什麼?

本文的題目是「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但是我在上一段給出的答案其實是有點弱弱的和啼笑皆非的。我們之所以相信科學,僅僅是因為科學好用么?

科學這種研究方法是有局限的。他永遠也不能找到永恆真理。這一點已經談過了。但是畢竟,隨著我們觀測範圍的擴大,我們得到的關於事物的規律的適用範圍也就越廣,也就是說越接近「永恆真理」—不是么?儘管我們明知依靠科學無法得出永恆真理,但我們畢竟在不斷的接近他。這似乎也是一條我們相信科學的理由吧!

這樣說很對。但也有人跳出來反對:「既然你明知道肯定不可能探知永恆真理,那接近又有什麼用?你還這樣去做,那不是傻子蛇精病么?」好吧,我得說,這樣的反駁也有道理。我不是搖頭草兩面派,兩邊都要討好—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認為接近永恆真理也是一條相信科學的理由,那就選擇繼續去相信;如果你選擇了反駁者的觀點,那也沒什麼大不了,這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對於某些反駁者,我想說,你說科學不能找到永恆真理我承認,可這並不代表其他方法就行啊!

作為本文作者的我,在寫下「科學不能找到永恆真理」這段文字的時候,並沒有灰心喪氣,破口大罵,悲觀厭世,因為在談到「中醫是不是科學」的時候,我就強調了這樣一個觀點:科學這種研究方法並不是是非對錯的標準。我從來也沒有說「不科學的」就一定是錯的這樣的話。假如科學能夠通過邏輯以及各種理論證實,他有可能找出永恆真理,那麼我就可以把科學當成一種標準:在未有展現出其他研究方法能夠找出永恆真理的時候,你要是不信科學,那你就是不對的。

但不是這樣的。在這裡,我們必須再次藉助哲學工具,來看看我們堅持科學,意味著我們究竟是在堅持什麼。

答案是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科學是建立在經驗主義之上的。這是科學的基礎。我們必須觀察並歸納我們看到的事物。沒有觀察,憑空想像,「我覺得應該怎樣怎樣」,脫離你能觀測到的實際事物,那不是科學。

同時,科學又要有理性主義。你光觀察是不夠的,你還要運用邏輯工具找出事物的規律。我記得我小時候也經常看到樹上的蘋果,桑椹,或者某種小野果的果實掉到地上,雖然還小,但我也明白,樹上的果實一定是要掉到地上的,他不會往天空中飛。可惜我沒發現其中存在萬有引力定律。但是牛頓發現了。並且這套理論在當時經受了實踐檢驗的考驗。這就是理性主義。

然後是最後一個不能捨棄的原則,實用主義。注意,這裡的實用主義不是單單說他要對人類有用,他有另一層含義。解釋這個實用主義,我借用馮友蘭先生(1895-1990)的話:「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它的真理論……認識來源於經驗,人們所能認識的,只限於經驗……所謂真理,無非就是對於經驗的一種解釋,對於複雜的經驗解釋得通。如果解釋得通,它就是真理,是對於我們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所謂客觀的真理是沒有的。」

再舉一個反例。現在有一個氣功師向你聲稱:「只要他發功,他可以隔著你3米的距離把你推倒。」如果這個氣功師每一次向你發功都能把你推倒,並且你發現他沒有作弊,那麼你就要相信並且承認他。但是如果他向你發功100次只成功了3次,其他97次找各種理由,氣場不對啦,天氣不好啦,手感不對啦等等,那麼對不起,你這個氣功我無法相信。我只能相信這3次成功是有其他額外的我暫時沒有發現的因素。

也就是說,你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驗證的結果是:當A事件發生後,B事件一定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就承認A事件與B事件產生了必然的相關性聯繫。這個時候我們假設的A事件與B事件之間的邏輯規律是實用的,是有效的。這就是實用主義。

所以,無論你信不信科學,這個時候都可以把科學扔掉了。因為我們剝離了科學的外殼,找到了我們需要真正堅持的東西: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

但我也並沒有說,一項研究方法,或者某個領域,只有同時具有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時候,我們才相信。--那還是繞回了科學。

還得拿中醫這個極具爭議,我又很外行,同時觀點又很招人罵的事情舉例子。

持中醫論者都相信,西醫僅僅是對人體機理與病理的解釋的其中一種方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醫運用五行八卦易經等等之類的東西來解釋人體機理不對。那只是西醫論者不懂我們中華傳統博大精深國學罷了。

說得對。但是這都不重要。

現在我們擁有了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工具。請把工具箱拿出來,拿出「實用主義」這個工具,來對中西醫進行檢驗。

就是說,如果想證明中醫比西醫更有效,就必須在大範圍內進行治療試驗。目前最好的方式是雙盲試驗。做完試驗一統計,對於某個病症,哪種治療方法的效果更好,我們就接受哪種治療方法。不止是中醫,對於五行八卦、占星術、風水測字、養生偏方等和西醫產生分歧的理論,都必須經得住大範圍的效果檢驗,才能稱得上可信。

做得到么?做不到。對於某一項疾病,根據西醫的治療方法,抽血,化驗…..等等等等,包括手術的術式。他是有標準的。根據這套標準,然後宣布:這個人是某某疾病,應該怎樣怎樣治療。或者這個人是絕症,等死吧。但是中醫呢?100個人號脈,最多能得出100種結論,然後開出100種方子。也就是說,我認為,對於廣義上的中醫概念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標準。沒有標準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醫生究竟是杏林聖手還是蒙古大夫;沒有標準也就意味著他不符合實用主義:無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和預測。當A事件發生時,無法判斷B事件是否一定發生。

所以我們是否應該因此拋棄中醫了?也不能。雖然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無法判斷一位中醫師是否是名醫或者庸醫,但我們也可能擁有下面的經歷:你身邊的某某朋友或者親人得了XX疾病,被某位醫生治好了;然後另外的某某人的同樣疾病(經過你確認真實存在的)也被該醫生同樣治好了;然後還有類似的經驗……這個時候當你有XX疾病的時候,你當然應該去找這位醫生治療。

換句話說,在針對於某一個特定醫師上,只要你擁有足夠可靠的經驗,你是可以運用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工具的。中醫也是存在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的。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很是有些公認的「國醫聖手」。只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得到這樣的經驗很不容易,要想找到公認的「國醫聖手」治療更是困難。更多的是類似於「人血饅頭」這樣滿天飛的以訛傳訛。

不僅僅是普通人,同樣作為醫生,我也經常聽一些朋友感嘆「這行里三腳貓的騙子太多,導致大家對中醫的不信任」。抱歉,沒有標準,這是中醫的問題。

至於某些中醫論者大談特談的關於中醫醫理,理論基礎,黃帝內經,易經八卦太極等等,這個我們沒興趣知道。因為你自己也無法驗證。所以理性工具在這裡行不通。

這個時候關於中醫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我們相信中醫,是因為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我們不相信中醫,也是因為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

以上是關於經驗主義工具與實用主義工具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再說個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例子。

這個例子很容易。還是之前說過的幾何學。建立在理性主義而非經驗主義(現實中沒有真實存在的幾何圖形)之上,又可以經受實用主義工具的檢驗(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離開幾何學工具)。很容易理解,一帶而過,不多說了。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都提到了實用主義。那麼有沒有隻有經驗主義或者理性主義而沒有實用主義的例子?或許…..有吧。

比如某人宣稱自己經歷了神秘體驗。或者宣稱自己親眼見到了外星人。只有他看見了,其他人看不見,也不可重複。那麼我們該不該相信?答案是,相不相信都不重要。

聲稱者無法證實他經歷的不是偽造或者是幻覺;否認者同樣也無法肯定的說這個人就一定沒經歷過。這個時候請把本文往上翻,翻到關於馮友蘭先生的話:「有用即是真理。」所以,只要沒有實用主義,便並沒有什麼卵用。

6 結語

額,這篇文章實在廢話太多了…….我自己都這樣覺得。我是個懶人,再總結一下本文的段落大意,概括出中心思想,這種事我就不幹了。總之,本文最後提出了三個工具: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如果你之前就對此有詳細了解,歡迎與我探討指教;如果你並沒有了解這三個工具又因為本文發生了興趣,那麼我不勝榮幸;如果你看完本文覺得其實這三個工具也沒什麼卵用,做人還是要開開心心的不要多想,那麼我想說,其實,這真心是我想追求的東西。


推薦閱讀:

人類探索外太空的科學設想
科學睡眠養生之道 讓上班族遠離「睡眠疾病」
如何科學地擤鼻涕
什麼是真正的科學?
「情緒地圖」:當你感受快樂時,你的身體感受些什麼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TAG:歷史 | 科學 | 科學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