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直譯(四十六到五十章)

道德經直譯(四十六到五十章)

來自專欄《道德經》讀書筆記4 人贊了文章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僭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重要詞義:

卻:退回。

糞:施肥治田。

僭:超過。

郊:兩國交界,邊境線。

譯文:

天下有道的人,(不好戰),遣返奔跑的馬到田間耕作;無道的人,(好戰,經常發動戰爭),(連懷孕的母馬都被徵用),會在邊境生小馬。

最大的罪過是被刺激慾望,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錯的想要得到。

所以知足帶來的滿足,是長久的滿足。

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為成。

重要詞義:

窺:從小孔(這裡指窗戶的小孔)往外看。

牖:窗戶。

彌:越。

譯文:

(聖人)足不出戶,就對天下有深刻理解。(甚至)不用從窗戶往外望一眼,就知道世間發展的規律。

(很多人)出去的越遠,(經見的事物越多),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反而越少。聖人不出門,不廣聞,就能對事物發展規律有深刻的理解;不宣傳概念,不做判斷,(順應規律解決問題),事情就能做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重要詞義:

為學: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學習。

為道:以領悟規律為目的的修行。

日:越來越、

益:多。

損:少。

譯文:

以獲取知識為目的學習,學習時間越長,(腦子裡的想法)就越多;以領悟規律為目的的修行,修行時間越長,(腦子裡的想法)就越少。概念、想法、判斷越來越少,最後做事就能達到無為的境界,(不妄動,不逆勢)。

(道)是不以概念發動、改變一件事,但是世間萬物都以按照道的規律運行。不生事,(不妄動),是王侯能取天下的原因;如果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試圖發動、改變事物,就不能取天下。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重要詞義:

心:主觀成見。

德善:「德」同「得」

歙:吸氣,引申義為收斂。

渾:使淳樸,使天然。

孩:有兩個可能的解釋,一個是以孩童的狀態出現,一個是以對待孩童的方式對待。

譯文:

聖人沒有堅持不變的看法,以百姓的看法為看法,(主動吸收理解百姓的看法)。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得到善良。可信賴的的人,我信任他;不可信賴的人,我也信賴他;這樣就得到信賴。

聖人面對天下,(總是處於)收斂、謹慎的狀態,目的是自然淳樸的。百姓都關注他,聖人則表現出孩童的狀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動至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重要詞義:

出生入死:一般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是遠離長壽、安全的狀態,走向短命、危險的狀態;一個解釋是每個人都經歷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生之徒:處於穩定、安全、健康的狀態是生,處於這樣狀態的人是生之徒。死之徒則相反。

生生:第一個是生是生來、來來的意思,第二個生是安全、健康、穩定狀態。

兕:犀牛。

譯文:

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每個人生存的狀態卻各有不同)。處於安全、健康、穩定狀態的人,十個裡面有三個;處於危險、病態、顛簸狀態的人,十個裡面有三個;還有些人本來可以安全、健康、穩定,卻自己折騰到不安全、不健康、不穩定的狀態里,這樣的人十個裡面也有三個。

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本來具備條件太好了。一般善於保護自己的人,出行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戰爭時期不會被戰火所傷。犀牛無處下角,老虎無處下爪,敵人無處施刃。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看清了事態),(讓自己)不處於危險、顛簸、病態的狀態里。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書籍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