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要如何養生
來自專欄健康生活
秋分者
陰陽相伴也
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表示晝夜平分
暑消涼至
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節氣
秋季的第四個節氣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方地區偶有降雨,氣溫也逐漸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北方部分地區降溫明顯,秋分後可見秋霜。
秋分時節景緻宜人,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陽光刺眼卻不灼人;此時外出郊遊,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意境非凡。
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雷聲也收了,下雨時候不再打雷了。
二候,蟄蟲坯戶
天氣漸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中,並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入侵。
三候,水始涸
秋分後,降雨量開始減少,加上天氣乾燥,水分蒸發快,所以,一些沼澤及水窪處趨向於乾涸之中。
養生
秋分,一個「分」字體現出這個節氣的最大特點是陰陽平衡。《素問 · 至真要大論》說道:「秋分當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即人要與自然相應,注意身體陰陽的平衡。
中醫認為,陰陽平衡既要做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調理身體以平衡陰陽。
生活調養
秋分過後,晝短夜長,應該做到早睡早起,以順應秋季「養收」的原則;飲食宜少辛多酸,以潤肺補肝;情緒要保持積極樂觀,平時可做適量運動或外出郊遊放鬆身心。
艾灸調養
秋季養生,艾灸調理是必不可少的。艾灸以下幾個常用養生穴位有助於活絡經脈,疏肝補氣、化秋燥、解秋乏、止秋瀉、平衡陰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大椎穴
大椎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約與肩平高。大椎穴為「諸陽之會」,有解表通陽,補虛寧神作用,是外感病退熱之要穴。
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肺俞穴為足太陽經背部的腧穴,因其內應肺臟,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艾灸肺俞穴可調補肺氣、補虛清熱,有效調理秋燥引起的呼吸道問題。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有和胃健脾,化濕降逆的作用。《循經考穴編》中記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神闕穴
神闕位於腹中部,臍中央。是人體生命之門,有補陽益氣,健運脾胃的作用。《神灸經綸》中記載:「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
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直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有理脾胃、調氣血、補虛乏、防病保健的作用。《針灸甲乙針》中記載:「胸中瘀血,胸脅支滿,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
白露秋分夜
一夜涼一夜
加強自我保健
早晚及時添衣
推薦閱讀:
※「胖不起來」和「瘦不下去」之間,你只差這份中醫調理清單
※中醫養生名言集錦
※身體體質特徵:氣虛、濕熱、痰濕、陽虛、陰虛
※你還在做足療?奧特了!頭部撥筋輕鬆治療失眠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