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再造「懷葯」重生

乾坤再造「懷葯」重生

1 人贊了文章

以土地肥沃、美麗富饒著稱的懷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鍾靈毓秀與滿目瘡痍,是這塊土地屢見不鮮的歷史輪迴。元末明初,懷川大地狼煙四起,生靈塗炭,「四大懷葯」種植因此中斷。明朝建都後,部分山西移民來到懷川落腳,「四大懷葯」重新由山區走向灘區,生根發芽。隨著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懷葯貿易的繁榮,「四大懷葯」也由貴族走向平民,開始大面積種植。日本侵華,懷川淪陷,「四大懷葯」種植與銷售再受重創……如今,追溯「四大懷葯」種植史,它在毀滅後重生、在曲折中前行,見證了懷川大地的興衰與沉浮……

乾坤再造「懷葯」重生

如今,提起「郎山藥」,很少有人聽說過。而在明、清時期,朝廷徵收懷葯貢品時,點名要大郎寨村產的「郎山藥」,「懷商」銷往各地的山藥必標明「懷郎」字樣。

《沁陽市志》記載,大郎寨村的山藥稱「郎山藥」,曾為明、清貢品。大郎寨村趙復晨老人是解放前最後一批貢山藥的老人,他種的「郎山藥」斷面呈菊花心狀,落地如鐵棍之聲,故名「鐵棍山藥」。然而,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里,「郎山藥」失傳,逐漸被人們遺忘。

近年來,沁陽市加大特色種植扶持力度,「郎山藥」重新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市懷藥行業協會會長馬明仁將我市「四大懷葯」種植史與焦作宏觀歷史變遷結合起來進行考量,認為「郎山藥」很可能是懷山藥的起源。這是怎麼回事呢?

以土地肥沃、美麗富饒著稱的懷川大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傳,武王伐紂時,懷府百姓為將士獻出菊花、地黃來清熱消暑,獻出牛膝、山藥來滋補體質。從此,「懷葯」就與懷川大地共浮沉。元末明初,懷川大地戰亂不斷,千村人煙斷絕、萬頃良田荒蕪,「四大懷葯」種植隨之中斷。無論是《三洗懷慶府》《胡大海復仇》《燕王掃碑》等民間傳說,還是《陳氏家譜》《元史》等記載,都能找到元末明初懷川大地因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的依據。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祖輩相傳、婦孺皆知。明朝建立後,為恢復農業生產,明政府從人口集密的山西洪洞縣往懷慶府移民。「遷移過來的人,就居住在大郎寨村。」馬明仁說。大郎寨村位於丹河沿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在選擇農作物種植時,移民們選擇了山藥、牛膝、地黃和菊花。然後,種植區域沿沁陽、丹河向黃河灘發展。山藥、牛膝在沙土地採挖方便,因此在黃河灘區被廣泛種植。

關於「四大懷葯」的種植歷史,我市還流傳一種說法:隋唐以前,「四大懷葯」種植以今武陟縣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溫縣的武德鎮為源點,逐步往水土條件相同的周邊地區輻射發展。明朝以後,懷府八縣漸有出產。馬明仁認為,這種說法與元朝末年「四大懷葯」種植傳統中斷並不矛盾。溫縣農科所原所長張寶華也認可「四大懷葯」在明朝時重新從山區走向灘區的發展脈絡。

馬明仁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沁陽市作為古懷慶府所在地,仍大面積種植「四大懷葯」。後來,由於缺少糧食,國家提倡「以糧為綱」,經濟作物上山、下灘。溫縣、武陟等灘地保留了「四大懷葯」種植傳統,曾在產糧地種植的「郎山藥」退出了歷史舞台。

山河淪陷「懷葯」受傷

河南理工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楊玉東將「懷葯」發展過程分為高貴化、行業化和大眾化三個時期。唐宋以前,懷葯種植稀少,王侯將相才有資格享用,這從歷史記載中可見一斑。

史載,公元前734年,衛桓公向周桓王進貢懷山藥;公元前718年,魏宣王以後,懷山藥成為歷代王(皇)封貢品,歲歲徵收。公元前608年,魯宣公開始向周定王進貢懷地黃,此後歷代王(皇)室將其列為貢品。公元619年,覃懷人給唐高祖李淵「土貢牛膝」,此後歷代將其列為貢品。歷代統治者徵收懷葯貢品時,大都指地道名要留駕庄和大道寺的地黃、大郎寨的山藥、皇甫村的菊花和小廟後、北金村的牛膝。楊玉東認為,這一時期,懷葯的影響僅限於上層社會。

隨著「四大懷葯」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得到世人的充分認識,其也由貢品走入大眾生活。銷售市場行情看好,反過來刺激老百姓種植「四大懷葯」的積極性,形成了種植與銷售的良性互動。焦作農村流傳著「一分園十分田」的農諺,以此形容懷葯種植與加工效益相當可觀。

明朝末年,焦作人種植「四大懷葯」已成規模;清朝,「四大懷葯」的銷售進入鼎盛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四大懷葯」集中產地的溫縣、武陟、沁陽,經營「懷葯」的行棧貨庄在百家左右。貨商根據行情,採取預約種植面積、預付定金、包銷等方式,扶持葯農生產,組織懷藥行幫,在北京、天津、武漢、西安、廣州、香港等地建立辦事機構,在全國13個藥材幫會中獨佔鰲頭。

民國初期,「四大懷葯」種植與銷售進一步發展。1923年,「懷商」張子傑聯合溫縣、沁陽、武陟、孟縣(今孟州市)等地懷藥行棧,集資白銀百萬兩,成立懷葯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從山西太谷縣引種過來的太谷山藥,經過焦作本土培育,成為懷山藥的又一個重要品種。

日寇侵華期間,「懷商」分布在各地的藥材行棧均被日軍搗毀、擠垮。1938年2月19日,日軍佔領焦作,強行將焦作產的「四大懷葯」運回日本加工,公然進行資源掠奪。他們還把「四大懷葯」主產區之一武陟縣的土壤運回日本研究,化驗後重新配製土壤試種「懷葯」,結果以失敗而告終。

曲折前行「懷葯」逢春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公私合營」「三大改造」,「懷商」退出歷史舞台。「四大懷葯」作為「國葯」被列為國家計劃管理物資,由政府組織生產。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四大懷葯」的生產有了較大的恢復和發展,1959年出現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產量高峰。此後,在「以糧為綱」的農業政策下,「四大懷葯」種植面積受到糧食生產的積壓,大幅度縮小,出現了建國後第一個低谷。

1964年,「懷葯」種植面積又開始擴大。當時,由於「四大懷葯」是國家二類計劃管理物資,實行全額收購,致使庫存嚴重積壓。管理部門降低了收購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植懷葯的積極性,「四大懷葯」種植面積再次銳減,產銷再次跌入低谷。

這一時期,為了緩解產銷矛盾,國家有關部門又安排了一些新產區,先後有18個省區引種懷地黃等懷葯,並逐步擴大生產。雖然供求矛盾緩解了,但也出現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焦作的「地道懷葯」受到衝擊;其次是連續三年產大於銷,產品再次出現嚴重積壓。最終,新產區產品無地道可言,品種退化,質量下降,銷售不暢,種植面積又一次大幅度減少。

改革開放後,國家對「四大懷葯」的生產改計劃管理為指導性管理,由市場調節產銷。政府部門積極引導農民闖市場,拓寬營銷渠道,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推進「四大懷葯」產業化發展,又刺激了農民種植「四大懷葯」的積極性,懷葯種植枯木逢春。

近年來,「四大懷葯」種植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建立地道懷葯規範化種植基地,用現代科學技術指導種植、深加工,逐步實現懷葯種植的規模化、集約化和規範化。可以預見,隨著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四大懷葯」的種植與銷售將出現更加興旺發達的新局面。


推薦閱讀:

養生先養心 養心先養德
薯類養生你知道么?
中醫食療 春季養肝宜喝兩款養生茶
艾葉是女人的養生草 用來泡腳有神奇功效
這些食物,可以明目護眼!

TAG:健康 | 養生 | 飲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