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 | 審美觀:假新聞的前世今生

歡迎點擊上方「選美」,關注選·美公眾號

「假新聞」在近年來成為美國政治乃至全球輿論界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一。本期我們請到兩位傳播學博士和一位美國媒體從業者,一起討論假新聞產生的動機、傳播的機制、監管的方式、未來的發展。雖說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但相信可以給大家提供關於這個問題的全新視角和廣闊視野。

  1. 美國媒體簡史以及黨派媒體誕生的原因

  2. 新舊黨派媒體、呼籲式/議題式媒體、假新聞媒體

  3. 假新聞、社交媒體平台、政府監管機構

  4. 為什麼假新聞傳播學的歷史和研究

  5. 媒體平台過去沒做什麼、現在做了什麼、以後還應做些什麼

  6. 偽裝成媒體的政治機構

  7. 如何識別假新聞以及為什麼前景毫不樂觀

特邀嘉賓

  • 游天龍: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研究博士生,JD畢業。愛過美國憲法

  • 楊雲康: 華盛頓大學傳播學博士在讀,研究美國右翼媒體

  • 方可成: 賓西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政見》發起人,新聞實驗室

  • 華思睿: 美國媒體從業者,《選·美》編輯

收聽方式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前往 IPN 選·美網站收聽播客音頻。

或,

iTunes收聽鏈接:https://itunes.apple.com/podcast/id1030831931

Overcast收聽鏈接:https://overcast.fm/itunes1030831931

Castro收聽鏈接:https://castro.fm/podcast/fea8df4e-9e53-4dd8-b8bf-df8467d701d1

播客內容

選美播客是IPN網路旗下的節目,我們的網址是

https://xuanmei.us

,推薦大家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戶端訂閱收聽,這樣能在第一時間收聽到選美的更新。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是 iAmElection,在知識星球也有開設付費讀者欄目,每日更新最新最快的美國時政要聞和社科研究動態,並附有專業人士的點評分析。

游:各位聽眾朋友,歡迎收聽我們的選·美播客,今天我們和幾位嘉賓聊聊假新聞和新時代的媒體行業。

先讓我們來介紹今天的嘉賓,首先是一位第一次來我們播客的新嘉賓楊雲康老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傳播學博士生。

楊:大家好,我叫楊雲康,我現在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讀傳播學博士。我做的博士論文主要是研究美國的右翼媒體,我研究的角度也包括假新聞,或者說

disinformatio

n.

今天很高興能夠參加這個

P

odcast。

游:第二位是政見的創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方可成老師。

方:大家好,我也是選美的老朋友了,所以可能也不用多介紹了,我做的政見和新聞實驗室也經常和選美有互動。

游:然後最後就是我們選美的大管家,在

NowThis

工作的華思睿老師。

華:大家好,我是華思睿,我是美國媒體從業者,一直是擔任選美的小編,不過從來沒有參加過播客,這也是我第一期播客,所以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

方:第一次啊?

游:誒,華思睿也沒有參加過嗎?

華:對,我是,我第一次參加,對,第一次參加播客。

游:方老師不是第一次對不對?我記得你是第二次。

方:對,對,第二次,但是也不算經驗豐富。

游:嗯,沒事沒事。那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討論。假新聞,我覺得是一個近年來挺受關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川普開始競選以後,美國媒體上是在是假新聞滿天飛。我就比較好奇,楊老師,你是怎麼想到做這方面研究的?

楊:主要還是受2016年大選的影響吧。大選之後,發現這個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很厲害,我就有了興趣,之前也研究過主流媒體呀、黨派新聞。後來,我看到一篇比較有影響的研究,來自哈佛大學學者做的報告,這個報告表明 hyper partisan media ——超級黨派吧,比之前的黨派新聞還要再

partisan

的一點這個

media, 特別是右翼媒體,在大選的假新聞的傳播過程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我的興趣自然而然就轉

到這裡

游:我看到您這一次在美國政治學年會上的論文是關於「披薩門」的,能不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披薩門」這個假新聞?

楊:好的,「披薩門」是我博士論文的一個引子。

美國政治學年會

,我介紹的

這篇

論文是我博士論文的一個大概的理論框架。現在還在發展過程當中,

所以

不是特別完善。「披薩門」這個事兒呢,是可以說2016年所有假新聞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希拉里·柯林頓

本人

在很多場合也經常提到披薩門

那披薩門是怎麼回事呢?最早大概在

16

7

月份的時候,當時維基解密,Wikileaks把一部分盜取的

DNC

的電子郵件公開了。當時在一些論壇上面,比如說

4chan,就有一些網友開始討論柯林頓的一些

sexual activities,但當時這個沒有很多人關注,只是一部分人在討論。很有意思的是

到了10月7號的時候,Access Hollywood tape,特朗普在私底下講自己性騷擾女性

醜聞爆發之後,一小時之內,維基解密就又公開了希拉里·柯林頓的

C

ampaign

C

hairman John Podesta

的被盜取的

email

部分電子郵件

被公開

之後,很多論壇上的網友就開始搜索電子郵件裡面的談話內容,他們發現這個John Podesta,還有希拉里的競選團隊的其他人

討論吃披薩

後來他們就覺得這是一個coded language。他們其實是在討論

華盛頓特區

一個披薩店的地下室有一個

child sex trafficking ring,後來很快就傳播到臉書,傳播到推特上,很快又被一些這個

hyper partisan media,比如說

Breitbart

報道

。這個消息最終在網上人氣非常高

也已經非常接近最後的大選日

11月8號。大概是這麼一個過程。

游:我記得這件事情當時還鬧出非常大的影響

有川普支持者還拿著衝鋒槍跑到這家店要找出這個店主的犯罪行為,然後發現這

披薩店

其實是連地下室都沒有

楊:對,你說的非常對。

游:我記得當時還是這個店主也是不堪其擾,

某個

主流媒體還對這個事情做了詳盡的報道,說他平常怎麼被

網民

騷擾。所以我覺得這事情算是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假新聞

假新聞的確是一個有殺傷力的事兒,不光是網上的謠言這麼簡單。

楊:對,你說的一點都沒錯,這個假新聞不僅僅可以影響網民的觀點,或者說影響大家去投票時的一個政治行為,它

甚至

會影響

公共安全。所以他有這個線下的

spillover effcet

(編註:溢出效應)

。最近一個相關的

C

onspiracy theory

(編註:陰謀論)

叫QAnon

也出現了從線上到線下

一個趨勢

在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集會上,很多人就穿著這個

C

onspiracy

T

heory

T-shirt

。這

是個大問題。

華:QAnon這個事情非常搞笑

整個

C

onspiracy

T

heory

我一直在關注。

(他們認為)

特朗普的政府內部有一部分人,有點類似

deep state

(編註:又稱「國中之國」、「暗勢力」),

他們在一直在謀劃一些行動保護特朗普

包括特別檢察官穆勒去調查特朗普、調查通俄門,其實也是保護特朗普的一種行為,然後就除此之外的話應該有很多很多很多就類似這種陰謀,楊老師可以補充一下。

楊:嗯,對,我覺得你大體講的是對的。是的,就是特朗普內部出現一批人說穆勒的這個團隊是要保護特朗普,然後說還有一個其它的更大的政治目的,是一個挺複雜的一個陰謀論。

華:但是我從頭到尾其實就是一種懵逼

沒看懂的狀態,因為它的整個陰謀非常非常複雜。在網上

流傳一張圖,滿滿一張A4紙上打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箭頭,指向了各種各樣組織

。這是

從頭到尾

非常混亂的一個陰謀論,而且有些人說這樣

QAnon

的這個陰謀論其實是一些左派的人造出來,讓極右的一些右翼組織來上當,然後去揭露他們這

一個低智商的、左派造出來的陰謀

所以說其實整個事情還是挺搞笑的。


       
     

游:那後來這個事是怎麼影響到線下的?

楊:影響到線下主要是就是很多在特朗普的集會上面出現了特朗普的支持者穿著這個T-shirt。「QAnon」,

印在

T恤上

游:哦,那就是說這種陰謀論已經成了一種雖然是線上的言論,但是變成一種線下的號召人群的這麼一種方式了。

楊:對

可能

成為

一種identity。

游:所以我覺得這個假新聞現在能成為一個這麼大的事兒,很大程度上跟這個社交媒體時代媒體行業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剛剛楊老師還有華老師都有提到,在右翼媒體上

,現在

假新聞尤其突出。你認為在這些媒體變化的過程中,

這些

Partisan media outlets.

——

所謂的黨派媒體機構,這一類的媒體和我們過去所熟知的那些專業媒體或者主流媒體,他們有些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楊:主流媒體

或者說

P

rofessional

J

journalism,

O

bjective

J

ournalism。他們有一系列這個比較標準的操作和職業規範。比如

balance,比如說

objective reporting,比如說把

hard news

opinion pieces

分開等等。這些是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最終定下來的,包括一些美國主流媒體

在內

的報紙,在六七十年代

大致形成了這麼一個規範,一直延續到現在。

目前

,整個的媒體環境啊、政治環境

發生了挺大變化。

因此

不像過去六七十年代

。那時候

broadcast

就是

三家

networks

為主,大家沒有其他太多的選擇,主要都是看這這三家networks。到了90年代、21世紀,網際網路出來了,有線電視出來了,大家選擇就變多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趨勢就是美國公眾對於這個主流媒體的信任,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不斷的下降

其中有上升的時候,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公眾對這個主流媒體還有其他的一些政治

institution

信任,比如說國會、總統啊的信任

都在慢慢下降

這個下降

由各種各樣原因導致的。公眾不

信任這個主流媒體之後,就轉向了其他的這些媒體渠道。

因此,

包括這個黨派新聞,黨派媒體吧,partisan media,就

變得比較流行

因為觀眾確實有這樣一份需求

,他不相信主流媒體了,所以它需要尋找另外的這個給他提供信息的這個方式和渠道。

方:對,游老師可能之前說到

,這種黨派媒體實際上在美國歷史上

——

一百多年前

——曾經存在過。

19世紀的時候是有這個真正意義上的

partisan media,

或是

說黨派媒體

它這個媒體就是這個黨的,相當於我黨的人民日報,這個是真的黨媒。從組織機構上、從經費上來說,

是屬於這個黨的一部分的,但現在我們今天做的美國這種

partisan media,它

以及

不是嚴格意義上這種黨派媒體了

比如說fox news

是共和黨資助的,那它是共和黨的一部分嗎?不是的。所以它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屬於我們之前說的這種黨派媒體。

現在

19

世紀那個時候的黨派媒體還是挺不一樣的

現在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意見,比較極端化、意見極化的、兩極分化的這樣一個媒體,它跟這個媒體技術的發展是有關係的。我們之前說到

19

世紀有黨派媒體,後來又出現了這種大眾化的媒體,是以這種黃色新聞為代表的,黃色新聞不是色情新聞,而是那種特別煽情、聳動、瑣碎的那種新聞,它當時的這樣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普利特的黃小孩那個漫畫。總之就是這些新聞規範上很有問題的這些媒體,它後來在經過了美國的進步主義時代之後,它

逐漸的形成了規範,

剛才楊老師說的

一樣。

不過這個

成型

時間可能比楊老師說的還要更早一點。因為有一個很著名的哈欽斯委員會的一個報告,叫「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是40年代時候的事情

也就說美國的這種客觀報道的這種專業主義的一種新聞報道,實際上是40年代左右就已經形成了。那後來電視普及了之後,美國所有人看的就都是三大電視網的這個電視節目,在這個電視節目裡面,媒體的報道是非常持中、非常平衡的,那當時的這個時代裡面,美國的這個電視網的新聞、晚間新聞主播也一直是最受美國人信賴的這個人物,就像我們都知道的,比如說包括華萊士,也

一些其他的主播,像丹拉瑟呀、莫羅呀,這些主播都是這樣子的

當然莫羅是這個廣播

主播、不是電視主播

的。後來之所以這樣一種平衡、客觀、剋制的報道被打破了,主要是因為cable news的興起,就是這種有線電視網路的興起使得

(新聞源)

數量變得非常的多。

尤其

以CNN為代表的24小時的電視頻道興起之後,大家想一想如果24小時都要播新聞的話,天下有那麼多新聞可以播嗎?顯然是沒有的

只能是說以大量的這種觀點性的內容,以大量的這種操作起來沒有完全做到全熟的這種狀態的這個新聞播出來,所以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新時代的黨派新聞的情況。

因為一個是

(有線電視源)

很多

,因此

你當然需要打自己的某一個類別的觀眾嘛,我就打左派的或者就打右派的觀眾。

之後的

互聯網社交媒體,

和有線電視

網路

類似

,它同樣是給大家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造就了

更小的市場

劃分。

那這個時候就會有一種逐漸的走向兩極分化的情況。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也很難說

Breitbart

是共和黨的黨媒

你也很難說,對吧?從這個正式的人員建制上來說可能並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

粗略

回顧一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大概

就是

一個情況吧。

華:噢,我這裡可以補充一下,然後順帶

cue

一下,林垚老師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是在講第六政黨體系與當代極端右翼主義,然後他在文章中也提到一點,美國在1949年始,開始執行公平原則,fairness doctrine,要求廣播業在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去報道一些和公共利益相關的一些話題,同時在報道的時候呈現的觀點需要相對的平衡,就是說你在擺出一方面的觀點的時候也要擺出另外一方的觀點。但是在里根總統的時候,1987年,這樣一個規定被廢除了

其實廢除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廣播、新聞、電視,都開始出現越來越極端的情況,像

Rush Limbaugh是一個著名的右派的廣播節目,也是那時候興起的。之後到了1996年,Fox News出來了, MSNBC就出來了,左派跟右派之間這極端現象就越來越明顯了。

楊:對啊,我補充一下,我非常同意剛才方老師說的。回顧100年前的

partisan press,跟現在所謂的partisan media,或者說叫conservative/liberal opinion media之間的區別,

這些

說得非常非常好。因為100年前確實是從資金、組織結構上講,partisan press都是political party的這麼一部分。但是現在就很難這麼講,因為現在黨派媒體特別多,而且它們具體的意識形態之間也有區別。比如說這個

Weekly standard

是一個很有名的

conservative opinion media,那麼它的立場主要是Neoconservative

(編註:新保守主義)

。但是這跟很多其他的右派的媒體不一樣,比如說

Breitbart,很多立場上它是反對

Neoconservative

的。

包括

trade policy

,

immigration

,

foreign policy

上,

跟這個

Neoconservative

都是有很大衝突的,所以我

博士論文其中有個觀點就是說現在黨派媒體的

立場

是多種多樣,光右翼媒體裡面就是有很多很多種意識形態,它們有的時候能站在一起,比如說在

16

年大選的時候一起支持特朗普,當然裡面也有

NeverTrump

的這一部分。但是很多就是意識形態有區別的右派媒體都能夠在一起,比如說它們報道相同的東西、相同的

spin

來支持特朗普讓他當選。但是當政治環境變化了之後,它們之間的衝突和分歧也會凸顯出來。所以它是這麼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說是一個清一色的都是

conservative media,所以這是算是我的一個

contribution

吧。

華:另外,近年來其實一種叫

advocacy journalism

的這樣一種形式的媒體

快速

興起。有一些媒體它們肯定是不算假新聞,但是他們在報道的過程中就跟傳統的媒體不一樣,在報道過程中有一些特定的關注的

issue

或者說有一些

agenda,就比如說有些媒體就可能特別關注種族問題,就比如說

gismoto

media

下旗下的有一個網站叫the root,就是專門關注黑人議題的,還有一些是關注警察暴力,或者說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這些問題。其實我個人是覺得這些東西都不能算假新聞,但是它肯定是有一些偏向的了。另外的話,有一種媒體就可能是一些傳統智庫去搞的媒體,就比如說

Heritage Foundation,傳統基金會它搞了一個媒體叫

Daily Signal,它的意識形態可能就跟

Heritage Foundation

就比較地接近了。另外就是右派有Heritage Foundation,然後左派有一個叫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就是CAP,是一個左派智庫,他們搞了一個媒體叫

think progress,是一家在左派當中還比較受歡迎的新媒體吧,它的意識形態也是跟CAP就比較接近了。總的來說,這些媒體都可能應該算在黨派媒體範圍內,但他們在報道過程中基本上還是比較遵循一些基本新聞規範的,所以應該是不能算假新聞。

楊:補充一下剛才華老師講的,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對。然後就是說左派跟右派都有所謂的黨派新聞,對吧?嗯,但是剛才華老師說這個

think progress

還有Daily Signal我都有關注過,之前的學者可能他會把左派黨派新聞跟右派黨派新聞放在一個框架下分析,說這都是opinion media。這種論點

有道理

,但是也有它的問題

。一

些右派的這個

媒體

,他們是

intentional,

就是s

t

rateg

i

c deception

吧,或者說

dissing information,就是說我為了達到一個政治目的,或者說我為了獲得一個政治的

outcome,我故意的去傳播,這裡的

關鍵

intentional,我故意的去傳播這個假消息去欺騙別人。

我搜集了一些案例還有一些採訪的資料,這些人他已經承認了說我當時是故意的,

故意

這樣做

比如之前的birtherism,對吧?birtherism movement。福克斯新聞,還有布萊巴特新聞,還有其他的都是傳播這個

陰謀論,說巴

拉克·奧巴馬他不是在美國出生的,或者說他是個穆斯林等等

很多這些

M

isinformation

是可以算作是

D

isinformation,就是我故意要傳播這些去達到一個目的,所以這個就跟左派的說

advocacy journalism,或者說左派黨派新聞就有區別了。大部分左派的黨派新聞,還是說就像剛才華老師講的,就是說還是遵循最基本的政治道德,

或者

新聞素養,codes of conduct,

還是說以尊重事實為主,還是說我不可以憑空捏造出來一個東西,我不可以憑空捏造出來一個線人啊。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

游:我覺得這邊剛剛各位老師少提了一個新類型的假新聞,就是現在社交媒體上這種假新聞,就比如像現在我們這個

Alex Jones

InfoWars,它現在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媒體的形態,但它是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應該是不可能會有它生存的土壤和環境的。不光是我剛剛提到的InfoWars,其實我們這個我們也看到微信公眾號啊,或者微博上這些社交媒體也出現了很多這種假新聞,我相信國內國外的這種假新聞,不管是形態,還是呈現方式應該都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對於這種社交媒體和假新聞這種關係,各位老師怎麼看?方老師能不能先來談一下?

方:啊,好的,實際上你說的對。就是社交媒體這個技術的出現導致現在假新聞突然變得特別多,那實際上是一個傳播權力民主化的結果。我們剛才說到不管是報紙時代、電視時代,甚至說包括這種有線電視網路這個時代,雖然傳播渠道很多,但仍然是一個一對多的傳播,有能力發出聲音去製作傳播內容的人都是專業做媒體的人。所以那隻要是專業做媒體的人,就像剛才幾位老師說到的,你有一個這樣的操作規範在這裡的,否則你在整個業界就非常不受待見,大家不會正眼瞧你的。但現在社交媒體的出現就導致說我們從一對多的傳播進入到了一個多對多的非常混亂的狀態,那這從一個方面來說當然是民主化的體現了。這個也就是說你之前作為一個普通人,非媒體從業者的普通人,你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是相當難的,你給報紙寫讀者來信,人家不一定理你,不一定會發對吧?但是現在你只要開一個自己的公號,註冊一個自己的Facebook賬號就可以了。那實際上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民主化的體現。

但是

它帶來了另外一個後果,就是這些大量新進入這個內容生產領域、傳播領域的這些人,他們是沒有這樣一種業界新聞業界職業操守的這樣一個共識的,而且他們會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進來,不管是蓄意地為他所支持的這個政治人物去鼓吹也好,還是說他自己就是掙錢也好,那就像這個2016年大選的時候,有很多馬其頓的青少年為了掙錢,純粹就是為了掙錢,寫了很多、傳播了很多美國大選的假新聞一樣,那大家不同的目的進來,又沒有一個這樣的操守來去規範大家,那自然導致的結果就是群魔亂舞。假新聞流行,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結果了。

華:嗯對,之前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他在演講中的時候,把假新聞分成了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

Spammer,如果說上世紀的時候,可能就是人家給你發垃圾郵件,當然現在也有了。然後就是像剛才方老師提到馬其頓的這樣一個,相當於是整個一個新媒體創業的產業,他們直接創造假新聞,然後散布到

Facebook

上。而且在散布過程中發現一點很有意思現象,就是左派不大容易上當,右派就很容易上當,所以他們就更喜歡去寫一些希拉里的一些假消息。因為如果寫一些川普的假消息,就很容易在評論下面被人給揭穿。就

Spammer

這一類呢,Facebook

或者別的平台就可以通過比如說把他廣告給禁掉啊這些方法讓他沒有財路,把他財路給斷掉,然後這樣子就可以把這樣一種媒體相對來說給控制起來,假新聞給控制起來。第二種就是有目的性的,可能是國家政府去控制,像俄羅斯黑客啊,控制一些殭屍啊水軍啊。他們這一類其實如果通過…現在看來的話,Facebook

也可以通過一些機器演算法,通過一些方法識別出來,直接把他們封殺掉。第三種現在是比較困難的,就是真人,他們是真的人,可能也是真的美國人。他們去分享假新聞,就比如說剛才說到的Alex Jones,他和他的InfoWars。他們就是故意去傳播一些假消息,Facebook之前很長的一陣子其實對他們處於一種束手無策,或者說不敢去解決的這樣一個階段吧。後來是因為蘋果把

InfoWars

的播客給下架了,之後就掀起了一波浪潮,各大平台都把Alex Jones給封掉了,但是就像

Alex Jones

這樣的一些傳播陰謀論傳播假新聞的真人,在美國其實還是大有人在的,而且平台處理起來的話也相對困難。

方:我覺得剛才華老師講的都是美國的情況,但是我們在中國,特別是提到新媒體創業浪潮,也在中國

同樣的情況。中國也有很多依靠著進口轉賣外面西方人製造的假新聞,來獲得了大量的流量和投資的創業人。

游:對,我還想回到剛剛社交媒體這個事情,剛華老師也提到了,就是Facebook在處理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假新聞採取了不同的策略。這兩年比較讓大家關注的事情就是平台,特別是社交媒體平台對於假新聞的傳播以及假新聞所造成的後果,它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我相信這也是方老師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方:對,關於這種平台的責任也不光是我

關注了,我感覺在美國歐洲傳播學,甚至包括公共政策,技術方面研究的人,他們都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

平台在中間到底是什麼樣的責任?

以我個人的觀點,以及我的觀察來看的話,大家逐漸地接受了共識,就是說平台在中間必定是有責任的。因為大家知道在美國,通常意義上大家都是會比較強調平台的自由。發的人有言論的自由,平台本身呢也不要干預太多,美國人有這種自由放任的傾向。但是隨著2016年大選,隨著劍橋分析醜聞,這些一系列的醜聞之後,我想就算在美國這樣一個傾向於自由放任傳統的地方,大家這種輿論的意見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就是認為

Facebook

在中間必須起到一個凈化環境的責任。不是說你提供了一個平台,大家來幹什麼事都跟你沒有關係了。這裡面我覺得一個特別重要的邏輯就是,你憑藉著大家發的這麼多內容,獲得這麼多流量,你獲得了巨大的收入,經濟上的收入,你成了別人難以匹敵的互聯網巨頭,你個人也成為了排名靠前的富豪,所以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另一方面你又能看到,以大選,以劍橋分析這個事件為例,能看出來它確實給社會造成了很多的負外部性的影響, 也就是說你平台是在那運行,你是可以

你如果不去管他的話,那你實際上就好像企業排污一樣,

(有負外部性),

你不能說排了污水就跟我沒有關係了。所以我的觀察就是大家逐漸接受了這樣共識:平台不能說我就是平台,我就跟這沒有關係,你就必須對你平台上面的內容負責的。當然這個負責要負責到什麼樣的程度,你需要用什麼樣具體的方式去負責,在一些具體的話題上面,你到底應該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這些都肯定是有爭議的。因為當你去凈化平台上的信息環境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擔任了一個審查者的角色,那誰能有權去判斷這個信息是真的假的?如果是假的,你是把它直接刪掉,還是給他加一個提醒,還是放一條闢謠的消息在旁邊?這些具體的做法決策都是需要Facebook這樣,具體的私人的公司去決定的。它不是一個公立的機構,大家沒有辦法像投票,像通過正常的政治途徑一樣去影響它,所以大家只能靠著這樣一種輿論監督的力量,來監督它把這件事情做好。但是這個事情…這兩年來Facebook也做了很多事情了,但是大家在中間的各種爭議也很大,只能說大家是在不斷的摸索、探索中去漸漸地尋找一個對各方都比較好的一個解決方法吧。

楊:我補充一

,這個月斯坦福大學的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剛出來一個報告:臉書,Facebook在打擊

misinformation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比較2015年年初到2018年現在,最近整個假新聞

Facebook 的

engagement metric,它還有一些

baseline,比如說推特也是同樣一個時段,然後它發現臉書打擊假新聞還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當然假新聞還是非常泛濫,就是說傳播還是非常快,還是很popular。但是跟2015年比,Facebook做的一些包括

flagging的手段,採取一些手段打擊假新聞還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的。

華:我

補充一下法律

層面吧

。在1996年的時候,出來一個叫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就翻譯成通信禮儀法吧。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是

Section

230,有這樣一條規定是說:互聯網的服務商不需要對用戶的行為和內容負責,這個法律一些被擁戴互聯網的人士非常珍視,認為這個是互聯網上言論自由的最重要的一個法律,這套法律,從法律上來講,保證了平台不需要對用戶這些行為去負責。但是最近對於

Section

230

有很多爭議,包括民主黨的參議員Mark Warner。他提出了一些監管社交媒體,監管網路巨頭的一個方案,其中也提到對

Section

230做一些修改,減少這些互聯網平台擁有的豁免權,互聯網平台要對它平台上傳播一些內容負起責任。

另外一個是,我覺得從情理上來講這樣也是說得通的,也就是說互聯網平台應該是對它上面傳播的內容負責的,因為就比如說Facebook,因為News feed,也就是它最主要的時間線,其實是靠演算法來進行推薦的。而且你可以看到它其實是把每一條內容都做了一個

commoditize,把每個東西都商品化了,不管是你好友發的阿貓阿狗啊,或者曬的娃,或者是傳播的假新聞啊,或者是紐約時報的一條分享啊,其實它們長得都非常相似。所以你在上面看的話,都是佔了半屏的內容。這樣情況下,紐約時報分享正規的,一個標題非常不溫不火的內容,自然就和假新聞,一個特別聳人聽聞的標題相比非常的不佔優勢。比如說Alex Jones寫了一個希拉里殺人的這樣一個標題的話,其實就很容易激起用戶的情緒去分享,去點擊去評論。但是如果說紐約時報寫,哪怕希拉里真的殺人了,紐約時報寫相同的一個標題,可能engagement也不會那麼高。這個是一點。然後另外一點的話,除了Facebook我們應該也去關注一些其他平台,比如說剛才楊老師講到的研究,我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個研究,因為他講到除了

Facebook

在打擊假新聞上起到了一定效果,

(還講了)

推特上假新聞好像控制的並沒有那麼多,假新聞傳播的數量在大選之後反而是增加了。

另外

有個關於

YouTube

笑話

批評YouTube的人經常喜歡說

不管你在YouTube上看什麼樣內容,你只要不斷去點那個自動推薦自動推薦,一定能找到陰謀論的東西,也就是說哪怕你把電腦開著去播一個YouTube的視頻,然後你就不管它,你可能看三五條視頻之後,它的演算法就會給你推薦一條假新聞,推薦一個陰謀論的東西。所以除了Facebook

之外

,我們對其它平台應該有更多討論,更多的關注吧。

方:對剛才這個華老師說到了,把幾個

正規媒體如

紐約時報和

infowars

放一起,肯定是infowars傳播的更多了,實際上今年科學雜誌發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一個研究,它通過推特上的數據研究發現,假新聞和真新聞放一起肯定是假新聞跑得更快更遠,傳播量更大。這個跟90年代或者說更早時候,我們面臨的傳播環境已經非常不一樣了。也許那個時代,沒有社交媒體的時代裡面,假新聞對於真新聞來說它的傳播力沒有那麼強,但是現在在這樣一個時代

我們能看到的就是

如果你不去管的話,假新聞的傳播必定會勝過真新聞的傳播的。所以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自由放任的理念,我想在信息傳播方面是很難行得通的。實際上有這種非常古典自由主義的一種理論,比如說觀念的自由市場,對吧?這

種理論

影響非常深,這個也是非常奠基性的自由主義種理念,就是說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在一個市場裡面互相競爭,最後真理一定會勝出。這種理念在當時幾百年前的環境之下,有它非常進步的影響力,但是這種觀念的自由市場在今天的這樣一個環境之下,也許很難成立了。這樣一種觀念的市場裡面必須得有看得見的手去做一些事情,才能夠讓我們信息環境不至於變得那麼糟糕。

游:剛剛我想說的,跟方老師想說的一樣,信息自由市場理論其實是美國言論自由這一塊憲法法案和判決裡面經常會引用到的一個理論。法官們做跟言論自由有關的判決的時候都會引用這一條,都會說因為我們有言論的自由市場,所以真相總是會最後浮出水面的,假的消息最後都是會被解釋被驅散。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新的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記得之前在哪裡看了一個量化歷史的研究,就發現其實哪怕是在幾百年前,在這個所謂的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被提出的最初的那個時候,情況也並不是這樣。當時他的研究是關於聯邦黨人文集在那個時候傳播的情況,我們現在會覺得,美國憲法最後能夠通過,聯邦黨人文集功不可沒,他讓很多人讀到了漢密爾頓啊,麥迪遜的這些著作,大家從對美國憲法的懷疑轉到了對美國憲法的支持。到後來發現,有學者研究那個時候的報刊啊小冊子啊傳單啊,發現其實聯邦黨人文集傳播的效果非常有限,只局限在很小的那一圈人裡面。大多數人所獲得的消息更多是對另外一個派系的污衊和恐嚇,甚至是謠言,特別在紐約州這個地方,更多是假新聞傳播,某一派的假新聞壓過了另一派的假新聞,聯邦黨人的這一派在傳播假新聞的力度上,可能比反聯邦黨人的假新聞效果更好。

最後聯邦黨人文集這個看似影響力很大的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這部著作,其實只有大概不到1萬個人看過,而最終這本書只是給那幾個作者去憲法批准大會上辯論的時候來做一個小冊子用的,就是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候,我趕緊翻到某一頁,啊這個問題我們在聯邦黨人文集上已經曾經討論過了,啊我們趕緊把當初那個論點再拿出來再複述一遍,只是起了這麼一個作用,真正並沒有在傳播上取得任何有實際意義的影響力。所以可以說現在看起來,古典自由主義關於言論自由這一塊,這個理論本身是經不起什麼推敲的,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

楊:我同意你的觀點,我記得我之前上我導師

討論課

,導師給我們看了一些文章,

包括

法律這個領域的journal,就講

Free market of ideas 是一個myth

(編註:神話)

,它背後呢,the promotion of certain ideas

其實背後是

power,是一個權力的

negotiation,或是一個權力的struggle,還有就是說誰在那個時代有權去定義什麼是

knowledge,什麼是

truth,這是

(傳播)

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方:既然是這樣的話,其實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個問題,

就是到底誰有權去判斷是真是假,誰有權來決定是真是假呢? 剛才我們也談到了左派右派

一些對比,楊老師

游老師都說到了可能來自右派的假新聞更多

包括華老師剛才好像說左派更不容易被假新聞欺騙之類

的話

。我想這些話當然可能我們在這說著挺高興的,但是在右派看來,這肯定是非常傲慢的

言論

,真理的這種命名權

難道

收歸你們左派所有了嗎?所以我想這個可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吧

那就是到底什麼是標準呢

楊:對,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像剛才方老師講這個民主化,現在傳播的民主化,對吧?伴隨這也是一個所謂的真相

真理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truth。當然

傳播民主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說如果democratization of truth的話

就會帶來很多問題。上個世紀所謂的high-modern的時代,

對於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相,

大家還是有共識的

還是說就是科學嘛,科學幫助我們找到真理和真相

大家對這個還是有共識的

但是後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對左派,還有大學裡面高等教育的影響,當時80年代

90年代在學界,好多學科都出現了這個Post-modernism

challenge之前的所謂對於真相的定義,就是說很多對真相的定義背後是權力。It"s only a matter of power,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not really a matter of truth。所以這個對於我們discourse的衝擊不僅僅是在學界了,很多右派的人也會把這個東西拿過來用,就是說所有東西都是相對的。後現代主義帶來的相對主義的觀點對於現在新聞業的衝擊也是挺大

的,

。所以是有這一部分影響在裡頭。

華:對,我在這裡可以補充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

這個例子也是最近剛發生的,我之前講到

一個左派媒體叫Think

Progress

,它

最近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它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的是高院大法官的候選人Kavanaugh在聽證會上說他要廢除Roe v. Wade

。在這篇新聞中,

「說」用的是「says」。這篇新聞被分享到了Facebook上, Facebook的Fact check的合作夥伴,一個右派媒體Weekly Standard這時候就行使了它Fact check的責任,

這條新聞標記成

一個事實有問題的新聞。這樣一個事情出來之後,就引起了Think

Progress

包括其他一些左派的人士非常大的憤怒

他們覺得

「天哪,這怎麼是假新聞呢?這不是假新聞!」

而且Think

Progress還寫了另外一篇長文,解釋說為什麼這樣一個新聞不算假新聞。第一就是Kavanaugh本身的確表達了這樣一個意願;第二是說他們去查了韋氏詞典,「says」這個詞其中有一個意思就是暗示,就是「indicates」或者「implicate

s

」,意思是說我這個新聞標題也不是假的,內容也不是假的,你憑什麼把我判斷成假的。但是你如果去想為什麼

一定要用「says」這樣一個有爭議的辭彙,而不是用暗示

用別的這些辭彙呢?就是因為如果

發在Facebook上引起一些觀眾的情緒,就必須用「says」而不是用「indicates」,其實

也是一個傳播機制的問題

;第三個

另外一個是Facebook

Fact check

整個設計的流程有問題

因為當Think

Progress發現自己的文章被標記成了假新聞之後,它去找Facebook,Facebook說我們不處理這個事情,你要去找Fact checker本人去核實

溝通。

於是

他們就找到了Weekly Standard去核實溝通,Weekly Standard就擺出一種非常傲慢

的情形

,說你們

把你們的內容改過來,先做一個correction,然後我再跟你們溝通

所以這

事情就越鬧越大

。這

也像剛才兩位老師講的一樣,真相到底是什麼,其實是有很大的一個灰色空間

存在

,而不是說非黑即白。

楊:嗯

我覺得可以補充一下,剛才這個例子其實顯示的就是Facebook做的一件事情嘛

我剛才說

Facebook其實

做了很多事情

,,像

打擊假新聞這

的,

,

其中一個事情就是跟全世界

大約

17個國家有事實核查這部分工作的媒體合作

一旦

出現

用戶舉報量很大的新聞, Facebook就

把新聞

發給這些媒體,讓

們去做事實核查。在這裡面

Facebook實際上是很巧妙地把自己身上的責任給推掉了

就像剛才華老師舉的例子裡面,當別人去找它的時候,Facebook說這個不是我們判的,你們去找那個人好了,它實際上把自己的成本

、責任

也外包出去了

。這

對於公司來說是個挺聰明的做法,但是對於如何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來說,也許不是那麼理想,就像這樣的案子,那確實會有很多爭議。

游:我想補充一點,

就是現在審查新聞的權

其實

集中在了這些平台之上,而且平台本身

是一個盈利性機構

是否真的信得過這種營利機構

可以

來幫我們處理公共問題,我覺得

也是個比較值得關注的點。

方:對,是的。而且不光是美國,實際上中國也是一樣的。

中國

被審查之後

大家

總覺得是我黨政府在審查,實際上很多

新聞

就是平台自己在審查,而且中間會誕生很多灰色利益鏈條。所以這種商業公司性質的互聯網平台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又沒有通常意義

上的

監督公共機構的渠道,所以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治理方面的問題。

游:而且一個比較詭異的事情就是我們剛剛講到很多

不管是真相的民主化也好,還是發言權的民主化也好,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應該

讓更多人有機會去發言

最後

權力反而越來越集中到那幾個最後存活下來的社交媒體大平台上,

Facebook、推特、微信、微博之類

的,

就感覺像我們之前所說區塊鏈去中心化

可是為了讓區塊鏈上面的產品能夠交易起來,最後還是要得成立集中化交易所。感覺這個最後發展總是和最初的構想背道而馳,不知道幾位老師怎麼看這個現象。

方:對,

我覺得也不能完全

是背道而馳,

因為

它確實也帶來了一些好處。你剛才說的是集中在幾個平台

,但這個平台也可以發聲,包括選·美這樣的平台也能發聲

可能之前沒有這樣的形態能夠出現

所以也不能完全說是背道而馳

只是說在這樣一個技術平台

,確實從理論上來說它能夠實現一種去中心的

非常烏托邦的

所有人都能發聲的

狀態

,但是平台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所以它往往會複製社會裡面既存的權力結構

那會讓已經有權

的人在上面獲得更大的權力,或者是那些善於利用平台的特殊技術特性的這樣一些人能夠在上面獲得更大的權力。所以烏托邦之所以是烏托邦,就是因為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具體技術脫離了整個社會的背景。這樣去考慮的話,那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了。這是我的一些想法,不知道兩位怎麼看?

楊:對,我同意方老師的觀點。對於集中化,國家在政策上

規範上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比如說限制壟斷媒體行業的這方面,國家可以通過制定政策來促進民主化,或者說抑制壟斷的趨勢。現在壟斷的趨勢還是相當強的,像Facebook、google成為全球新媒體的巨頭

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當中的權力結構

但我覺得

另外一方面

看,

國家政策也是可以抑制這個趨勢的。

方:那怎麼去做?就是拆分Facebook嗎?還是怎麼著? 收歸國有?

游:收歸國有應該是不大

可能

華:監管上是有很多可能啊,只是近期內應該沒有什麼太能做的

畢竟左派跟右派,就是民主黨跟共和黨

哪怕在國會上討論

時候,也會發現他們兩派

意見完全不一樣。前段時間,Facebook CEO

謝麗爾·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跟Twitter CEO傑克·多西(Jack Dorsey)兩個人去國會

山參加

聽證會。上午的聽證會相對來說比較正常,因為是參議院的,

所以

大家都準備得挺好

。但

下午傑克·多西

(Jack Dorsey)

一個人去參加眾議院聽證會的時候

,大家

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共和黨人在問

。接著

就會發現他們的問題其實並不是

說假新聞,或者是用戶隱私,他們主要關注的問題其實

你們這些平台對我們保守派到底有沒有偏見?為什麼要封殺我們?為什麼對我們搞一些奇奇怪怪

措施

限制我們的發言

侵犯我

的言論自由?兩派其實沒有太多共識。

游:現在世界上也沒有比較成熟的監管方式可以供其他國家學習,這是個比較新的社會問題。

方:對,相對來說歐盟在這方面實驗的比較激進了,所以

具體在如何監管這些平台上面,

大家都在看著歐盟

,看它將

帶著我們往哪邊走

華:對,監管就很容易就帶來一個問題

因為監管導致你要做到合規的話,就要花更多的成本。所以反而是這些大平台

大的科技公司更容易應對一些監管

反而這些小的創業公司、小的平台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這樣反而會讓

們在競爭中失去優勢。

游:結果監管反而形成了一個無形中的門檻把那些小的創業公司給

在門外了。

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監管有多種多樣的,有些監管確實是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沒錯。

方:對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

去年在lobby(遊說)上面花掉最多錢的公司是谷歌,Facebook也在lobby上面花了相當多的錢。

聯網巨頭也是在非常積極的影響公共政策

使得這些政策對

們有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政策監管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本身

很難逃脫這些巨頭已經取得的權

的影響,也很難逃脫美國這種特殊的金錢政治體系的影響。

華:對

另外一點是

這些科技巨頭們經常用來反對監管的一個理由就是我們需要去跟中國的科技公司競爭,然後

們都沒有怎麼怎麼做,你憑什麼要把Facebook拆分成那麼多機構,我以後怎麼去跟

那些

中國

科技公司抗衡呢?

就變成了一個放到國際關係的大環境下討論的問題。

方:是嗎?

們真的會這麼找理由啊?

華:扎克伯格在採訪中,就是在 report 一個採訪中提到,就是說我們不能有太多的監管,要不然我們沒法跟中國科技公司競爭。

游:我記得他第一次在國會聽證會上也這麼說

過。

,他是說,我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就沒有這麼多相關的監管,而他們的問題未必比我們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楊:不過他們這個觀點是出自於公司的角度,競爭

獲得利潤的角度,但是很多科技公司

現在

美國社會民主治理過程當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不僅有商業角色,還有政治角色。但是它還不是 democratically elected,它作為一個私人的公司,卻扮演了很重要

政治角色,所以它不能完全說,我是一個商業公司,從商業公司的角度去argue。從 normally prospective 

的角度

,也應該要考慮到它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功能和作用。

游:剛才楊老師提到這些媒體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功能和作用,我記得您之前在論文中也提出

比較有意思的觀點,就是您覺得這

媒體,特別是右翼這些黨派媒體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媒體了,而可以稱之為

一種政治機構

。它

成為美國政治形態的有機組成。當然我不是說過去的媒體不參與政治,但是跟現在

情況完全不一樣

您覺得現在這些媒體

們參與政治的方式

方法和傳統媒體的差異在哪裡?

楊:好的

接著剛才的話講,再談我博士論文裡面對於右翼媒體的新的歸類,叫Political Organization(政治組織

),

就是

這些平台公司它

然是商業機構,但是它在民主生活、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比如說 election campaign 在 digital platform 上

現在美國社會對 digital platform 上面 election campaign的規制、規範和法律是非常非常少的,

裡面有巨大的政策漏洞

這就是為什麼這次

16年大選有那麼多假新聞,背後是俄羅斯的一些 political operative,還有一些美國的政客,還有一些 NGO、dark money group

比如說你是在 broadcast 或者 cable 上面做 election campaign的話,

有很多的disclosure requirement

你要到FEC去register

但是

如果

在digital platform上面

就沒有這方面的規範和規制。 科技公司給出的理由也是相當有意思的,

們說如果你在一個地區做digital ads,在Google上面標出是誰endorsement,

沒有地方標,位置太小

但其實這是一個借口

這方面的規制

規範還是相當少

的。

但是在 digital platform 上面做 election campaign

effect(advertisement effect) 也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需要規制規範,就是因為科技公司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很大作用。現在談

我對於右翼媒體的一個新的 characterization,我

它稱之為 Political organization,不像以前大家稱之為 policy media 或叫 conservative opinion media。我覺得有幾個核心問題,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以前我們稱之為黨派媒體,或叫 conservative opinion media

是把它當做一個 partisan journalism,就是

說它

們其實還是在做新聞採集、新聞報道

工作

practice journalism 這種,僅僅是 with the partisan spin

這個 partisan spin 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

有選擇的報道一些事情,有選擇的不報道一些事情,只報道對自己黨派比較有利的故事、新聞,不報道那些對自己黨派無利的新聞、有害的新聞

所以這叫 selective filtering 或叫 partisan filtering

二就是所謂的新聞框架

我在報道同樣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我給

一個 conservative interpretive

一個 news frame,對吧?就是

我從不同的角度

一個conservative的角度去報

共同的新聞

所以以前的學者基本上都把Fox News還有 Wall Street Journal,還有很多其他的右翼新聞都歸於 conservative opinion media

.

研究的重點就這兩方面,一個是partisan filtering,還有一個就是news frame。但是現在右翼媒體在美國發展得相當快,不僅僅是Rush Limbaugh,Wall Street Journal,Fox News,還有Daily Caller ,Breitbart,the gateway pundits,很多很多

有些新的進展,比如說很多所謂的右翼新聞機構,其實我是反對

叫它

們新聞機構的,我不覺得

們是 journalism。

很多媒體機構

,它們是為了實現某種政治目的而

故意去傳播一些假消息

這個就

完全

不是 journalism。還有就是

們會從事很多

黨派活動,直接去幫political  candidate 拉選票,比如說直接在自己的廣播上號召聽眾去捐錢,給哪個PAC或者Super PAC捐錢,或者說直接參与街頭抗議,政治當中去組織茶黨的抗議活動,包括做一些 opposition research 等等。所以

已經完全超出了之前我們所理解的partisan journalism,所以我覺得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它們到底是什麼?what is the nature of this right-wing media?所以我給出一個比較 temporary 的idea,我把它稱之為 political organization,是一種政治組織。它跟其他政治組織包括 political party,interest group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之間還是有一些共

之處的。

游:另外兩位老師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

華:噢,這樣吧,我說一點。可能稍微

扯得

有點遠,就是說到Fox News,它的確有很多新聞,其實不能算新聞了,就是很多的節目,是極端的partisan

極端的有偏見。比如說,特別是它收視率比較高的節目,就是早間的Fox&Friends,這個是Trump每天必看的節目,是上達天聽的一個節目。其他晚間

那些節目

Laura Ingraham,Tucker Carlson,Show Hannity

這幾個節目其實都是類似於政論類的節目,這些節目(特別是Show Hannity)其實在節目中很容易會傳播一些假新聞,或者是陰謀論。除了這些,其實Fox News在收視率比較低的時候,比如說下午期間,它的新聞相對來說就會正常一點。他們有一個主持人,也是 Fox News 的 breaking news 的 director,叫Shepard Smith。這個人特別神奇的一點是他在左派中非常受歡迎,原因是他每次都喜歡打Fox News的臉。比如說Show Hannity在當天晚上傳播

什麼陰謀論,第二天下午Shepard Smith在播

節目

的時候

會說「Fox News can"t confirm」,某一個陰謀論是假消息。所以他的一些新聞節目的片段

經常

會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流行。所以說,即便是Fox News這樣一個政治機構,每個節目也是不同的,在它收視率比較高的時候就會更partisan一點,在收視率比較低的時候就會正常一點,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些觀眾水平不行。

方:對,我覺得這就說明我們對於假新聞的

一個

非常籠統的說法背後

實際上是有很多複雜的東西存在

包括最簡單的就是

普不也把「假新聞」這個詞掛在嘴邊嗎?只不過對於他來說

假新聞就是那些不同意他觀點的媒體,他就給

們貼上「假新聞」的帽子。 所以

現在

學術研究里

,大家都盡量避免使用「假新聞」這個詞了,更多的是使用misinformation這樣一個更具科學性,或者說沒有被川普污染

的詞。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假設的問題的時候,也確實需要搞清楚,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是川普的假新聞

還是正規媒體在其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

假新聞

還是有人

,或者是

政治組織、商業機構,或者是一群想賺錢的人,因為他們

各自

的目的而製造出來的

假新聞?

這些都是很不一樣的。

華:對,非常同意!

游:方老師,我記得你在自己的新聞實驗室

做了挺多關於如何識別假新聞的努力,相信對於假新聞挺有研究的

我想知道您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假新聞的生產機制到底是怎麼樣的?

方:生產機制啊,搞的像我生產過假新聞一樣。

游:研究過假新聞是怎麼生產的。

楊:採訪過,採訪過。

方:我其實不是太了解(假新聞的)生產機制,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主要是去理解它背後的動機,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理解這些動機之後,我們再去判斷

我可能更多是從怎麼判斷這個角度來說的,

我的看法以及我之前看過一些研究的看法

開看

,如何識別假新聞,最重要就是要看是誰生產的。因為比如說我要判斷一個關於轉基因氣候變化的

新聞

另外

又是

關於

某個地方選舉的

新聞

,這些話題太多樣了,我們要自己一個一個去判斷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不可能一個人這麼全能,可以去具體的看一篇文章,從中分析邏輯漏洞,找出信息不對的地方,這對我們來說太難了。所以更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看是誰出的。那這個(新聞是)誰出的,就是看它是紐約時報出的

還是Fox出的

還是Breitbart出的

還是一個根本沒聽說過的,一個馬其頓青少年建的一個Facebook頁面出的

這是最簡單的判斷它真偽的一個方法

當然它肯定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在我的公眾號「新聞實驗室」上也是提倡了

這樣

一個方法,做了一個小程序,叫「西方媒體查一查」

這樣一個小程序,也是非常簡單的遵循這

規則

就是基本上某些媒體出品的內容是可信的,雖然它可能有傾向性,但從事實上來說可信度很高。而對於另外一些

媒體

來說,不管它的傾向是左是右還

是沒有傾向也好,因為它沒有一套新聞操作規範,所以可信度是較低的。如果說到生產的話,我想假新聞的生產,跟真新聞市場是相對應的,

是缺乏這樣一種具體的規則,比如說平衡報道,比如說一定要採訪幾方面的人,重要的信息需要交叉印證,一個信息需要找到它最初的信息源而不是二手的消息等等

這樣一些基本的操作,要麼是故意不去做,要麼確實是能力有限,不知道有這些東西。總之,我覺得對於普通的消費者

而言

,這是

一個

最有效率的

判斷

方法。

華:對,因為作為普通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如果完全依賴平台,或者依賴一些闢謠者

闢謠的平台,其實是沒有辦法完全辨別所有假新聞

。所以說其實更重要

一點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需要提高。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去訂閱方老師的微信公眾號和他的Newsletter。

方: 對,中間還能找到華老師的作品。

華:互吹模式開始。

游:那我們今天關於假新聞基本上就這些要討論嗎?你們還有什麼補充的要說嗎?

方:可能有一個就是之後的假新聞也許會更加可怕

因為這種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使得

方面是機器人可能可以批量製造假新聞,不需要馬其頓青少年來寫了,機器人批量製造就可以了。

其次

就是製造假的圖片和視頻的能力也是在突飛猛進。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之後假新聞這個問題還將長期困擾我們,而且和假新聞的戰爭是會越來越艱難。當然比較好的就是說,我們現在都意識到了平台它有這樣的責任,

Facebook

Twitter這樣的平台,有財力

有人員

有技術,所以它在和假新聞戰鬥的過程中,確實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是說,也許我們可以一年之後

兩年之後

繼續來聊這個話題的播客,仍然會有非常多的

話題出現的,肯定會是這樣。

游:對

對,我想起前兩天王中原老師在上海紐約大學的講座上看到的發朋友圈的那一幕,就是已經可以用訊飛語音合成川普的講話

我記得Adobe也有

一種

新技術,可以把視頻裡面任何東西給移除,然後加進去

新的

,所以以後所見所聞可能都不見得是真的了。

華:對,非常可怕。

游:那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

,看兩年以後我們大家再回頭重新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情況到底是有好轉,還是進一步惡化。

方:希望到時候像華老師頭像的這個狗一樣

說This is fine.

華:這個是網路上非常著名的一個meme,就是一隻狗坐在一個燃燒的一個屋子裡面,然後一邊喝咖啡一邊說 this is fine,所以(其實是)not fine.

方: OK

好吧

那就不要像這個狗。

游: 這是很典型的一個framing

那我們今天

節目就到這了。

楊:好,謝謝大家。

方:嗯

謝謝。

華:好,謝謝。

選美播客是IPN網路旗下的節目,我們的網址是

https://xuanmei.us

,我們推薦大家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戶端訂閱收聽,這樣能在第一時間收聽到《選·美》的更新。我們在微信上有公眾號

i am election

,並在知識星球開設了付費讀者欄目,每日更新最新最快的美國時政要聞和社科研究動態,並附有專業人士的點評分析。

歡迎大家同時收聽IPN網路旗下的其他精彩節目,一天世界、滅茶苦茶、無次元、壁下觀、太醫來了、硬印象、流行通信、時尚怪物,謝謝。 

全文共計 18423

致謝

嘉賓:方可成 楊雲康 華思睿

音樂製作:高宇馨

剪輯:王夢堯

聽寫:胡素素 Brunhild 李世昱

校對:胡素素 清秋

編輯:清秋


推薦閱讀:

日本岡山·在倉敷美觀邂逅日式水鄉古都
東南西北中:尋找中國五處絕美觀星地|星空|看星星
美觀實用齊上陣 2套超小戶型創意改造

TAG:審美觀 | 新聞 | 審美 | 假新聞 | 美觀 | 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