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興衰: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中興(二) 叛亂初起

大唐的興衰: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中興(二) 叛亂初起

18 人贊了文章

第二講 叛亂初起

一、漁陽鼙鼓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月,如詔書上約定的,玄宗到了華清宮,在此等待安祿山,而安祿山肯定不會來了,他終於下定決心謀反了。但此人做事縝密,謀反這麼大的事只與孔目官、太僕丞嚴庄,掌書記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等幾個親信商議,其餘將領都不知情,人們只是奇怪八月以來,安祿山多次犒賞將士,秣馬厲兵。正好此時有奏事官從長安來到范陽(北京),安祿山藉機偽造了詔書,召集麾下將領,拿著偽造的詔書說,皇帝有密旨,令安祿山率軍入朝誅殺楊國忠。這個消息宣布後,所有將領都十分震驚,面面相覷,但不敢有異議。

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親率所部士兵,聯合同羅、奚、契丹,共計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浩浩蕩蕩向南進發,范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留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衛大同,震驚天下的叛亂爆發了。

安祿山大軍從范陽(北京)出發,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震地,當時天下太平,老百姓很多年沒有經歷過戰爭,突然聽到安祿山叛亂的消息,遠近震驚。安祿山兼任河北採訪處置使,河北是他管轄的地區,所以一路上河北郡縣都望風瓦解,郡縣長官有的開門出迎,有的不想跟隨謀反,棄城而逃,還有人率部抵抗,被抓住殺死,河北迅速淪陷。

安祿山雖然兼領河東節度使,但太原副留守楊光翙卻是宰相楊國忠的人,並非安祿山的親信,安祿山對河東不像范陽平盧那樣可以完全控制,安祿山非常恨楊光翙,所以在起兵的同時,派部將何千年和高邈帶著騎兵二十人,以到長安獻擅長騎射的戰士為名,路過太原,楊光翙出迎,被劫持而去,太原急忙向長安報告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幾乎同時東受降城(在今天內蒙古托克托縣南)也將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報告了朝廷,而玄宗聽到彙報後,還以為是有人在誣陷安祿山。

安祿山起兵

幾天內,安祿山叛亂的消息不停傳到長安,玄宗才終於相信安祿山真的反了,只好召集宰相商議平叛事宜,楊國忠終於向玄宗證明了安祿山會造反的預言,此時反而有得意之色,他胸有成竹的說:「造反的只有安祿山一人而已,麾下將士都不願意跟他反叛,不過十幾天,安祿山的頭顱就會送到。」憑心而論,楊國忠的話確有幾分道理,現在只有安祿山有造反的想法,將士們都是被裹挾去的,雖然安祿山號稱有二十萬大軍,但朝廷只要守住洛陽,潼關等幾個戰略要地,然後派軍隊從太原出井陘,進入常山(今河北石家莊),阻斷叛軍歸路,假以時日,叛軍就會起內訌,平定叛亂指日可待。

玄宗也覺得楊國忠的話有道理,之後派特進畢思琛到東京洛陽,金吾將軍程千里到河東(今山西)去募集數萬士兵,令二人便宜行事,阻擊叛軍。就在此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封常清是舉世名將,一直為大唐守衛安西(今新疆以及中亞部分地區),所以玄宗就諮詢了他對叛亂的看法,面對這麼大的叛亂,封常清卻說起了大話,他認為,如今天下太平,內地很多年沒有打過仗,所以安祿山突然叛亂,大唐子民都望風而逃,但這畢竟是叛亂,只有安祿山一人想謀反,其他人必不與安祿山同心。之後,封常清請求派他到東京洛陽,開府庫,募集勇士,挑馬棰渡河,計日取安祿山頭顱獻到朝廷。封常清是天下名將,玄宗聽了他的分析後,非常開心,稍稍放下心來,任命他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封常清迅速趕到東京洛陽募兵,十幾天後,募集到六萬人,封常清先將河陽橋拆毀,以防安祿山從河內(河內指今天河南新鄉焦作一帶,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經過河陽橋向洛陽進發。河陽橋在洛陽以北,連接黃河兩岸,離洛陽非常近。

但封常清誤判了形勢,他以為叛軍會一路南下,到了黃河北岸不渡河,而是向西經過河內到達河陽,經過河陽橋進攻洛陽,而安祿山最後卻是從靈昌(今河南安陽滑縣)渡的黃河。

就在封常清到洛陽備戰的時候,叛軍剛剛走到博陵(今河北保定定州)南,在這裡安祿山遇到了被劫持而來的太原副留守楊光翙,安祿山嚴厲訓斥了楊光翙依附楊國忠,與自己為敵,之後將其斬首示眾,令將領安忠志率精兵守衛土門,安忠志本名張忠志,被安祿山收為養子,故冒姓安,日後他還有另外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李寶臣,安史之亂平定後他成為了首任成德節度使,土門關就是大名鼎鼎的井陘關,扼守太行八陘第五陘---井陘,井陘是太原到常山(今河北石家莊)的必經之路,另外一個著名關口娘子關也是扼守井陘的雄關。

太行山南北綿延千里,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分開,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條通道可以連接兩地,像井陘這樣重要的軍事通道,太行山還有另外七個,俗稱「太行八陘」。分別是:

第一陘:軹關陘,連接今山西臨汾侯馬與河南焦作濟源市,為河東(今山西)連接河內(今河南焦作,新鄉地區)重要通道。

第二陘:太行陘,連接今河南焦作沁陽市與山西晉城,太行陘最著名的關口是天井關,只有攻克天井關,才可以進入上黨地區(今山西長治,唐朝時的潞州)。

第三陘:白陘,連接今河南新鄉輝縣到山西晉城陵川縣,白陘又稱「孟門陘」。

第四陘:滏口陘,連接今河北邯鄲到山西長治,滏口陘最著名的關口是壺關。

第五陘:井陘,連接今河北石家莊到山西太原,井陘最著名的關口是娘子關,楚漢爭霸時,韓信背水一戰,消滅趙國,就是通過井陘進入今天河北的。

第六陘:飛狐陘,連接今河北張家口蔚縣到河北保定淶源縣。

第七陘:蒲陰陘,連接今河北保定淶源縣到保定易縣,蒲陰陘最著名的關口是紫荊關。

第八陘:軍都陘,是北京通向河北張家口及蒙古高原的必經之路,軍都陘最著名的關口是居庸關。

安祿山行至藁城(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市),常山太守顏杲卿自度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詐降,伺機幫助朝廷平定叛亂,顏杲卿是唐朝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顏真卿的堂兄,在整個安史之亂中,能稱得上忠義之士的也就只有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等寥寥數人,日後顏杲卿被俘,不屈而死,堂弟顏真卿在幾十年後宣慰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時被扣留,最後也不屈而死。

顏杲卿詐降後,安祿山賜予顏杲卿金魚袋和紫衣,仍令他守衛常山,在唐朝,只有三品及以上最高級官員才有資格穿紫衣佩金魚袋,只有三公、宰相、左右僕射、御史大夫以及六部尚書等為數不多的幾位官員有此殊榮,可見安祿山是非常看重顏杲卿的,但同時對他也不放心,安祿山將顏杲卿子弟作為人質。顏杲卿與袁履謙回去後,就秘密準備起兵討伐安祿山。

而幾乎同時,在千里之外的長安,玄宗將安祿山之子安慶宗斬首,並賜安慶宗妻子榮義郡主自盡,為了防止安祿山的兄弟、現任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與安祿山勾結,玄宗將安思順調回長安當戶部尚書,表面上授予他高官,實際上是剝奪他的軍權,朔方節度使一職由時年五十八歲的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出任,朔方軍治所在靈武(今寧夏銀川),守衛地區約為今天的寧夏、陝西一部分、內蒙古一部分,一代名將郭子儀就此登上了歷史舞台。玄宗同時又任命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又在河南設置節度使,統領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十三郡,衛尉卿張介然出任河南節度使,程千里出任潞州(今山西長治)長史,鎮守上黨地區。

第二天,玄宗又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行元帥事,率領大軍東征。由此可見玄宗雖然先前派封常清到洛陽阻擊安祿山,但他並未完全相信封常清的大話,為謹慎起見,朝廷必須做好所有的打算,以上任命的將領中,程千里、高仙芝都是百戰名將,二人曾常年為大唐守衛西域,封常清曾經是高仙芝的下屬,後來因為過人的才能被高仙芝擢拔,這次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又要並肩作戰了,而郭子儀先前則默默無聞,年近花甲,才當上朔方節度使,但以上提到的將領中,只有郭子儀最後得以善終。

十二月,高仙芝率領宮中禁軍、新募集的士兵以及在長安的邊軍共五萬餘人,從長安出發,出潼關後,大軍駐屯於陝郡(今河南三門峽),今天的河南三門峽古稱陝州或陝郡,陝西省的名稱就是因為在河南三門峽以西才得名陝西的。

玄宗派宦官監門將軍邊令誠為監軍,多年前高仙芝在安西做戰,邊令誠就是監軍,戰勝後,因為高仙芝繞過節度使直接向朝廷報捷,受到訓斥,邊令誠主動向朝廷報告高仙芝深入萬里,立下奇功,朝廷隨即升任高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如此看來,邊令誠有恩於高仙芝,所以這次出師,玄宗又讓邊令誠當高仙芝的監軍,讓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這個任命很快就要了高仙芝的命,而邊令誠日後投降安祿山後來又回歸朝廷,也落了個被斬首的下場。

二.一敗再敗

高仙芝從長安出師次日,安祿山從靈昌郡(今河南安陽滑縣)渡過了黃河,當時已是冬天,叛軍先用繩子將收集到的破木船樹木綁在一起,然後放到河中阻絕河流,一晚上,河水就凍住了,叛軍踩著冰殺向對岸,勢如破竹,很快攻陷了靈昌郡,隨後叛軍直逼陳留(今河南開封),剛剛上任的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到陳留才幾天,根本來不及準備,安祿山就殺到了,唐軍將士十分恐懼,隨後陳留太守郭納投降,安祿山從北門進入陳留,張介然被斬于軍門,安祿山任命部將李庭望為節度使,留守陳留。

陳留失陷,對朝廷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當時長安在關中地區,朝廷嚴重依賴江淮地區的錢糧,從江淮地區運往長安的財賦錢糧都是通過大運河運來的,而陳留(今河南開封)是必經之地,陳留失守後,關中與江淮地區的財賦連接線就被切斷了。

拿下陳留後,安祿山繼續向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攻擊前進,滎陽是古代黃河與濟水分流之處,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就是在滎陽與項羽對峙的。滎陽太守崔無陂率軍據守,唐軍守城將士從來沒有打過仗,聽到叛軍衝鋒的鼓角聲,很多人甚至從城上墜落下去,滎陽沒怎麼抵抗,就被攻陷了,太守崔無陂被殺。攻陷滎陽後,叛軍下一個目標就是突破天險武牢關,然後進攻東都洛陽。

武牢關在洛陽以東,位於今河南鄭州滎陽西,古稱「虎牢關」,因為唐高祖李淵祖父名叫李虎,所以避諱,改名為「武牢關」,此關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戰役劉備、關羽、張飛三英戰呂布就是在此地(注意:三英戰呂布是虛構故事)。

武牢關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往東是空曠的豫東平原,無險可守,但往西卻是錯綜複雜的丘陵山地,武牢關北臨黃河,南面又是連綿不絕的山脈,簡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武牢關此地古稱成皋,素有「塞成皋之口,天下不通」的美譽,可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一百多年前,秦王李世民就是在武牢關利用險要地形阻擊了竇建德的十萬大軍,並最終俘虜了竇建德,一戰消滅王世充、竇建德雙雄,奠定了大唐統一天下的基礎。

安祿山叛亂示意圖

封常清到洛陽已有數日,募集的士兵還沒來得及訓練,就被拉到武牢關作戰,安祿山麾下都是百戰精銳,讓人惋惜的是,封常清並沒有利用武牢關天險堅守不出,竟然不自量力與叛軍野戰爭鋒,叛軍鐵騎向唐軍衝來,唐軍大敗,被迫棄守武牢關,封常清收拾殘兵一路節節抗擊,戰於葵園,又敗,戰於上東門內,又敗,不久叛軍殺到了洛陽城下,封常清已經沒有力量阻擊了,東都洛陽很快失陷,一代名將封常清敗在了輕敵上,帶著新募集未經訓練的士兵鎮守武牢關竟敢與安祿山精銳大軍野戰,如果堅守不戰,憑藉天險武牢,或許可以抵擋一陣,不至於敗的這麼快。洛陽失守後,封常清先前「計日取逆胡之首」的信心再也沒有了,他帶著殘餘部隊慌忙的向陝郡(今河南三門峽)撤退,那裡有封常清曾經的領導、大唐名將高仙芝數萬大軍鎮守。

就事論事,兩年後郭子儀、李光弼為首的九節度使兵潰相州(今河南安陽),李光弼帶領部分士兵退守洛陽,史思明進攻洛陽,在面臨幾乎同樣危急困境下,李光弼做出了守衛河陽,牽制敵軍的策略,不僅使敵人不敢西進一步,而且還消滅了叛軍大量有生力量,李光弼的決策就比封常清高明一些。

洛陽淪陷後,河南尹達奚珣投降,東都留守李憕與御史中丞盧奕兩位高級官員沒有走,盧奕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盧懷慎之子,李憕對盧奕說:「我等肩負國家重任,明知不敵,也要為社稷而死。」盧奕許諾,李憕收拾數百殘兵,準備與叛軍作戰,而這幾百殘兵早就沒有了鬥志,紛紛逃走,李憕無奈,只好一人坐在府中,盧奕先讓妻子帶著官印從小路逃往長安,自己身著朝服坐於官署,做好了殉國的準備,手下人都四散逃走,安祿山率軍進入洛陽,抓住了李憕和盧奕以及採訪判官蔣清,三人都被殺害。

封常清撤到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後,向高仙芝說明了連日來血戰的情況,並對高仙芝說安祿山大軍勢不可當,現在潼關沒有多少兵馬,如果叛軍突破陝郡,就可以毫無阻礙的經過潼關進入關中了,如此一來,長安就危險了,現在只有放棄陝郡,退守潼關,憑藉潼關天險拒守,阻止叛軍進入關中。

在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潼關,潼關大名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自古以來從東方向關中進攻,幾乎都是沿著今天的河南鄭州、洛陽、三門峽(唐代稱為陝州)通過潼關這條通道進入關中的,這條通道北阻黃河,南臨秦嶺余脈崤山,即使是交通發達的今天,從東方到西安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走隴海鐵路經過鄭州、洛陽、三門峽,從潼關進入關中。潼關就是這條通道西邊的口子,是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

潼關在今天是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匯之處,戰國時期,承擔此重任的是著名的函谷關,函谷關原址在今天河南三門峽靈寶附近,唐憲宗年間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引述「函谷關城,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賈誼在《過秦論》中稱「崤函之固」,秦國當年與山東六國作戰基本上都要從函谷關出兵,同樣,六國合縱攻擊秦國,大多數情況下也要走這條通道攻擊函谷關。

漢朝時,曾在洛陽新安縣附近修築函谷新關,秦朝的函谷關便廢棄了,後來函谷關的作用被潼關取代,潼關就擔任了保衛關中的角色,如今武牢關、洛陽已失,潼關就成了保衛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

高仙芝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率軍向潼關撤退,唐軍狼狽而走,隊伍散亂,士兵相互踩踏,死者甚眾,剛到潼關不久,叛軍就殺到了,高仙芝已經做好了守城準備,叛軍不能突破潼關,安祿山只好命驍將崔乾祐率軍屯駐陝郡(今河南三門峽),與潼關守軍對峙,這一對峙就是半年,這期間安祿山在潼關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直到半年後朝廷出昏著,潼關失陷,平衡才被打破。

唐軍暫時守住了潼關,而關東河南大片土地都陷落了,不久前,就在安祿山攻陷陳留兩天後,朝廷下令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除留下少數士兵留守外,其餘兵馬都由節度使親自帶領向前線開去,限二十天內全部集結完成(朔方節度鎮守今天寧夏、陝西、內蒙古一部分,河西、隴右鎮守今天甘肅、青海),現在高仙芝退守潼關,河西、隴右、朔方三路大軍還沒有趕來,關中忷懼,正好這時安祿山忙著稱帝的事,留在洛陽不再向西進攻,所以朝廷趁著這段時間做了準備,遠道而來的平叛大軍也陸續趕來了。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雖然暫時穩定了局勢,卻為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此次東征,先前與高仙芝搭檔過的監軍邊令誠多次干擾軍事,高仙芝大多沒有聽從,於是邊令誠便記恨起了高仙芝,高仙芝不戰而棄陝郡,此事給了邊令誠整治他的機會,邊令誠到長安奏事,將高仙芝封常清打敗仗之事向玄宗詳盡的做了彙報,還說,封常清以叛軍勢大動搖軍心,才使高仙芝不戰而棄陝郡數百里地,並且,高仙芝還盜減軍糧。

本來對二位名將寄予厚望的唐玄宗聽到邊令誠的彙報後非常生氣,高、封二人不但沒有平定叛亂,而且還打了這麼多敗仗,現在叛軍已經打到潼關了,盛怒之下的玄宗命令邊令誠帶著皇帝的敕書到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邊令誠到潼關後,先把封常清帶到,宣敕示之,之後將其斬殺,封常清剛死,恰好高仙芝回來,邊令誠帶著上百陌刀手,對高仙芝說:「皇帝也有命令給您。」隨後邊令誠宣讀敕書,高仙芝聽到皇帝要殺他,表現的非常從容,對邊令誠說:「我遇敵而退,確實該死,但是今天卻說我盜減軍糧和給將士們的賞賜則是在誣陷我。」圍觀將士也都為高仙芝呼冤,聲震天地。高仙芝死後,潼關大軍暫時由將軍李承光帶領。古往今來看到這段歷史,人們都為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殺感到惋惜,兩位舉世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於內鬥,實在可惜,如果他們沒有死,或許日後平叛戰場上還要立下赫赫戰功,但歷史不容假設。

西平郡王、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此時生病在長安,哥舒翰是舉世名將,玄宗也知道他的威名,而且與安祿山關係非常不好,有很深的過節,如今高仙芝已死,潼關無帥,玄宗召見了哥舒翰,命他擔任兵馬副元帥,接替高仙芝,率領八萬大軍討伐安祿山,哥舒翰以病重為由,極力推辭,玄宗不同意,哥舒翰無奈只好走馬上任。

哥舒翰到潼關後,加上高仙芝舊部,潼關一共有十幾萬大軍,號稱二十萬,由於哥舒翰病重,不能理事,所以軍務都委託御史中丞兼行軍司馬田良丘處理,田良丘也不敢專決,讓大將王思禮統領騎兵,李承光統領步兵,王李二人又爭長,步兵和騎兵不相統一,哥舒翰治軍素來有威嚴但無恩賞,麾下將士都懈怠無鬥志。

潼關暫時守住了,而在淪陷區河北、河南等地,湧現出了許多仁人義士,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在那裡都發生了什麼事呢?請看下集:禦侮敵後。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大唐的興衰

weixin.qq.com/r/gildRV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安史之亂 | 唐朝李唐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