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舒服程度」概念理解和關愛抑鬱症患者

如何用「舒服程度」概念理解和關愛抑鬱症患者

來自專欄認知與邏輯1 人贊了文章

??到2017年為止,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約佔世界總人口的4.3%,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每40秒鐘就有一人死亡。另有大量自殘或自殺未遂導致不同程度殘障的個體。

面對殘酷的事實,慶幸的是,抑鬱症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目前已有療效確鑿的抗抑鬱治療手段。但全球僅有不到一半(很多國家低於10%)的患者接受了這些治療。

——引自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與統計


這篇文章的讀者當中,可能會有抑鬱症患者。而抑鬱症患者有個特點,就是難以集中注意力,難以用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所知所感。所以這篇文章分兩版:簡版和詳版。簡版是專門為處於抑鬱狀態的抑鬱症患者寫的。

一、簡版

「抑鬱」就是「舒服程度低」。任何人都會舒服程度低,也就是說普通人也會抑鬱。

然而,普通人「舒服程度降低」是需要理由的,比方說:受傷了,身體疼痛,損失了錢財,失戀,親友離逝,等等都會使普通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而抑鬱症患者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抑鬱症患者的舒服程度降低不需要任何理由,因為生理性抑鬱是一種發生在腦部的生理疾病

許多描述抑鬱症的文章都強調「抑鬱症患者需要被關愛」,這樣說沒錯,因為任何人都需要被關愛,抑鬱症患者當然也需要被關愛。但這難免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讓人誤以為給抑鬱症患者多一些關愛、多一些心理慰藉,抑鬱症患者就能康復,就能消除抑鬱變得陽光。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抑鬱症是生理性疾病,類同於感冒發燒或機體傷痛,必需用藥物治療或緩解,否則給再多的心理關愛都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如果你發覺你沒有任何的身體傷痛,也沒有特別大的挫折或心理打擊,但你卻經常無緣由地感到難受、難過、痛苦、失望、消極、悲觀、感覺一切沒有意義、難以忍受、不想活下去、有自殺的念頭。那麼,你很可能患上了生理性抑鬱,應立即前往公立三甲醫院的精神科尋求幫助。(不同醫院有不同的稱法,精神科也可能稱作精神心理科心理精神科等。)

注意:是到醫院的精神科就診,而不是找只針對認知層面的心理諮詢

二、詳版

1

抑鬱症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特殊的地方在於,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不為一般人所了解。這源於抑鬱症患者的痛苦與肢體受傷、生理疾病等直觀的痛苦不一樣。

抑鬱症患者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打擊的情況下,同時肢體也沒有受傷,做生理檢測也一切正常的情況下感受到萬分痛苦。這在普通人看來實在無法理解。普通人會認為:「你啥事沒有,你痛苦啥呀?」,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普通人會認為抑鬱症患者是想得太多,想不開,或在裝可憐,在無病呻吟。

抑鬱症的病徵無法從身體形態上直接觀察到,這點和其他疾病直觀外顯的生理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抑鬱症沒有發作的時候,患者表面看起來和常人沒有明顯的區別。但抑鬱症一旦發病,患者表現出來的痛苦程度卻不亞於任何疾病的痛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體現在,用自殘的方式來減輕痛苦,甚至無法忍受生不如死的折磨而自殺了斷。這讓普通人很困惑,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沒有經歷親人離逝、沒有破產、沒有失戀、沒有受傷、沒有生理性疾病,卻表現的如此痛苦?這是許多人認為抑鬱症患者無病呻吟的根本原因。

那麼,抑鬱症患者真的是無病呻吟嗎?

2

抑鬱體驗是一種不好的情緒體驗。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理解抑鬱症患者的體驗?抑鬱症患者又應該怎麼向普通人描述這種不好的情緒體驗?

如果普通人要理解抑鬱症患者的體驗,或者抑鬱症患者需要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方法描述抑鬱症體驗,首先都要認識一個心理學基礎概念:「舒服程度」。

那麼,什麼是舒服程度?如何理解舒服程度?

首先,舒服程度還可以稱作:快樂程度,愉悅程度,開心程度,高興程度,幸福程度,難過程度,難受程度,痛苦程度,悲傷程度,情緒好壞程度,等等。

其次,舒服程度與其他稱法的關係還可以描述為:

舒服程度越高,就越快樂。舒服程度越低,就越不快樂;

舒服程度越高,就越開心。舒服程度越低,就越不開心;

舒服程度越高,就越幸福。舒服程度越低,就越不幸福;

舒服程度越高,就越不難受。舒服程度越低,就越難受;

舒服程度越高,就越不痛苦。舒服程度越低,就越痛苦;

舒服程度越高,就情緒越好。舒服程度越低,就情緒越差;

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認識了舒服程度這個概念,我們還要了解「舒服程度的影響因素」。

那麼,舒服程度有哪些影響因素呢?

「舒服程度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感官感覺因素」和「記憶因素」

那麼,「什麼是影響舒服程度的感官感覺因素」呢?

「一切造成舒服程度轉變」的「感官感覺」都是「感官感覺因素」。

更詳細地說:不需要通過記憶的,不需要識別的,不需要知道其「是什麼」的,只與眼、耳、口、鼻、膚、生殖器、肛門、等等「一切感覺器官的感覺」相關聯的「舒服程度轉變」的「因素」都是「感官感覺因素」。

舉例:

人「餓」的時候,「進食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不進食的過程的感官感覺」,「進食的過程的感官感覺」能使人的「舒服程度」提升;

人「口渴」的時候,「喝水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不喝水的過程的感官感覺」,「喝水的過程的感官感覺」能使人的「舒服程度」提升;

人「癢」的時候,「抓癢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不抓癢的過程的感官感覺」,「抓癢的過程的感官感覺」 能使人的「舒服程度」提升;

人「尿急」的時候,「排尿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不排尿的過程的感官感覺」,「排尿的過程的感官感覺」能使人的「舒服程度」提升;

「皮膚受傷(疼痛)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皮膚不受傷(不疼痛)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皮膚受傷(疼痛)的過程的感官感覺」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人「赤身裸體」的時候,「處於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處於2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處於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人「赤身裸體」的時候,「處於2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相比於「處於4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處於20攝氏度環境的過程的感官感覺」 能使人的「舒服程度」提升;

以上例舉都是感官感覺對舒服程度的影響。

了解了感官感覺因素,我們再來了解什麼是「影響舒服程度的記憶因素」。

「一切造成舒服程度轉變」的「記憶識別因素」都是「記憶因素」。或者可以換個說法:一切「造成舒服程度轉變」的「記憶認知內容」都屬於「影響舒服程度的記憶因素」。

舉例:

人「通過記憶識別到親友離逝」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親友沒有離逝」,「通過記憶識別到親友離逝」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人「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了骯髒的食物」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了乾淨的食物」,「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了骯髒的食物」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人「通過記憶識別到損失了100元人民幣」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損失了10000元人民幣」,「通過記憶識別到損失了100元人民幣」會使人的「舒服程度升高」;

人「通過記憶識別到手機丟失了」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手機沒有丟失」,「通過記憶識別到手機丟失了」 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人「通過記憶識別到肚子餓時可以飽吃一頓」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肚子餓時沒有食物可吃」,「通過記憶識別到肚子餓時可以飽吃一頓」 會使人的「舒服程度升高」;

相同味道的兩盤菜,人「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地溝油炒的菜」相比於「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新榨油炒的菜」,「通過記憶識別到吃進地溝油炒的菜」 會使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以上例舉都是「記憶識別」對「舒服程度」的影響,都屬於「舒服程度轉變」的「記憶因素」。

3

認識「舒服程度概念」及「舒服程度的影響因素」後,我們可以發現:

(1)「舒服程度」不是「感官感覺」,「感官感覺」也不是「舒服程度」,「感官感覺」和「舒服程度」是因果關係。

(2)「舒服程度」不是「記憶識別狀態」,「記憶識別狀態」也不是「舒服程度」,「記憶識別狀態」和「舒服程度」是因果關係。

4

認識舒服程度的影響因素後,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認識誤區:

我們以為我們害怕或者討厭的是「疼痛」本身,實質上我們害怕的是 「疼痛的感官感覺造成的舒服程度降低」,即,本質上我們害怕的是「舒服程度降低」。有些人不怕疼痛,並非這些人沒有痛覺,而是痛覺不令這些人的舒服程度降低;

我們以為我們害怕或者討厭的是「肚子餓的時候沒有食物吃」,實質上我們害怕的是 「肚子餓時沒有食物可吃的感官感覺造成的舒服程度降低」;

我們以為我們害怕或者討厭的是「親人離逝」本身,實質上我們害怕的是「記憶認知/識別到親人離逝造成的舒服程度降低」;

我們以為我們害怕或者討厭的是「損失財物」本身,實質上我們害怕的是「記憶認知/識別到損失財物造成的舒服程度降低」;

我們以為我們喜歡的是「吃水果」本身,實質上我們喜歡的是「吃水果的感官感覺造成的舒服程度提升」;

我們以為我們喜歡的是「聽音樂」本身,實質上我們喜歡的是「聽音樂的感官感覺造成的舒服程度提升」;

我們以為我們喜歡的是「收穫財物」本身,實質上我們喜歡的是「記憶認知/識別到收穫財物造成的舒服程度提升」;

總之:我們害怕或者討厭的一切性質的最根本本質是「舒服程度降低」,我們喜歡的一切性質的最根本本質是「舒服程度提升」。

5

講到這裡,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是舒服程度」,以及「舒服程度和感官感覺的關係」、「舒服程度和記憶的關係」。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抑鬱是什麼」。「抑鬱」大約還可以描述為:心情差、難受、難過、痛苦、鬱悶、情緒低落、消極、悲觀,等等。

「心情差、難受、難過、痛苦、鬱悶、情緒低落、消極、悲觀」,這些體驗任何人都會有,也就是說,任何普通人都有可能抑鬱,但是,普通人出現抑鬱體驗是需要「原因」的,比方說身體受傷了、失戀、親友離逝、損失了財物,等等。總之,普通人的舒服程度降低,必然由感官感覺或記憶認知這兩個因素中的其中一個引起,而抑鬱症患者的舒服程度降低由第三種因素引起——腦部自發的舒服程度降低。也就是說,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心情差、難受、難過、痛苦、鬱悶、情緒低落、消極、悲觀」這些屬於「舒服程度低」的情緒,不需要任何外顯的原因、不需要任何外顯的理由就能出現在抑鬱症患者的主觀體驗里。

抑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屬於生理疾病。這種生理疾病的病徵不外顯,甚至直接觀察腦部也不一定明顯,很不容易被觀察到。但是,這並不代表不能觀察,一般三甲醫院就可以做這方面的檢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可以確定抑鬱症是生理性疾病,但目前對造成抑鬱的腦部物質結構的認識還不十分明晰,所以不管是生理檢查結果還是醫生開的處方葯,都會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實檢查結果和療效存在不確定性不僅體現在抑鬱症,也體現在其他很多的生理性疾病,抑鬱症並非特例。所以,如果第一二次的治療效果不佳,不要放棄,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有很多,多試幾次定能見效,重見陽光。

6

了解了抑鬱症的本質,那麼,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解答或者解釋一些問題:

(1)

普通人如何理解抑鬱症的體驗?

如果普通人想要理解抑鬱症的體驗,可以想像自己皮肉極痛不能止、巨癢不能抓、痛失最心愛之物等痛苦,然後減去這些因素,只留下情緒體驗,就是重度生理性抑鬱症發作的體驗。

(2)

不少人認為,對生理性抑鬱症患者施於安慰,可以減輕抑鬱症患者的痛苦。那麼,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嗎?這樣的認識不能說是正確的,也不能說是錯誤的,只能說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抑鬱症有輕有重。

如果是輕度抑鬱,可以通過「撫摩、進食、音樂等感覺器官刺激」以「提升舒服程度」,或通過「金錢、語言安慰」以「提升舒服程度」,進而可起到緩解抑鬱症痛苦的作用。同理,相反方向的刺激則會使抑鬱症患者痛上加痛(舒服程度低上加低)。所以千萬不要刺激和數落抑鬱症患者,如果刺激和數落他們,將等同於往傷痛病人的傷口撒鹽和攪拌,使輕、中度抑鬱轉為重度抑鬱,進而產生極端行為。

如果是重度抑鬱,則會因過於痛苦難受(舒服程度極低)而難以感知、注意到他人的行為,癥狀也就不會因他人的行為而緩解或加重。處於重度抑鬱發作的人經受的舒服程度之低,相當於普通人受極端酷刑折磨下的舒服程度,他們隨時都可能自殘或自殺,親友和家屬應立即帶病人前往醫院救治。

總之,不管是何種程度的生理性抑鬱,最正確的做法還是到醫院尋求治療。

(3)

正常人遭遇心理打擊也會抑鬱。比如親人離逝、破產、事業失敗,等等,都可能因記憶認知狀態導致抑鬱,這些情況下,如果難以自我撫平傷痛,應該積極尋求心理詢咨,必要時採用藥物干預。如果是純粹的生理性抑鬱,針對認知層面的言語開導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必需使用藥物治療。另外,長期的心理性抑鬱有可能會轉變為生理性抑鬱。

(4)

抑鬱症患者應該如何向普通人描述自己的痛苦?

抑鬱症患者之間的溝通是很容易的,只要說自己很難受,無需多言,他們就能相互理解。然而,抑鬱症患者卻很難讓普通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因為從認知的角度講,普通人和抑鬱症患者都一樣,絕大多數人沒有把「舒服程度」「感官感覺」「記憶認知」這三個概念區分開來認識。

絕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舒服程度」與「感官感覺、記憶認知」是因果關係。以為「舒服程度低」等於「疼痛」,如果不疼痛就不會舒服程度低;以為「舒服程度低」等於「損失財物」、「親友背叛」等記憶認知,如果沒有損失財物、沒有親友背叛等記憶認知就不會舒服程度低;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舒服程度」這個概念,抑鬱症患者想向普通人描述抑鬱症體驗就相當困難,抑鬱症患者不知應該怎麼說,對方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有時候,抑鬱症患者為了他人能理解自己的痛苦,會使用一些「通用語言概念」描述自己的體驗,比如說自己的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失眠,反胃,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等等,其實這些描述都是不夠準確的,但抑鬱症患者沒有更準確的語言對自己的感受進行描述,只能用這些語言描述。

抑鬱症患者認識了「舒服程度」概念後,可以通過講述這個概念的影響因素,輔助他人理解自己痛苦。

(5)

普通人可能會認為導致抑鬱症患者抑鬱的原因是,比如:「因為交際不好,所以抑鬱」。這樣的認識其實顛倒了因果關係。實質因果關係是這樣的:「因為身體自發了抑鬱,所以沒有好的精力去處理好人際關係,所以交際不好」。

抑鬱症患者沒有精力處理好人際關係,導致人際關係惡化,惡劣的人際關係又加深了抑鬱和痛苦,形成惡性循環是完全有可能的。

(6)

睡眠障礙、頭暈頭痛會使舒服程度降低,但睡眠障礙、頭暈頭痛不屬於抑鬱症。但是,抑鬱症也可能導致睡眠障礙、頭暈頭痛。那麼,一個兼具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和抑鬱狀態的人,到底是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導致抑鬱,還是抑鬱症導致睡眠障礙、頭暈頭痛,這些應該到醫院,交給專業的醫生診斷。

(7)

網上有許多自測抑鬱症的方法,這裡只說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如果你經常會突然地感到難受、難過、痛苦、失望、消極、悲觀、感覺一切沒有意義、難以忍受,而你卻沒有任何的身體傷痛,也沒有特別大的挫折或心理打擊。那麼你必需考慮到醫院尋求幫助,拖延下去會使情況越變越糟糕。

(8)

精神類疾病的含括範圍很廣,抑鬱症是其中的一種。抑鬱症屬於精神類疾病,但抑鬱症患者的思維邏輯是正常的。但在通俗語義里「精神病」等於「智障」,而社會又普遍存在對智障人士的歧視,所以會有相當部分的抑鬱症患者不願直面或承認自己患有抑鬱症的可能。這點不管是抑鬱症患者自身,還是其親友,都應該有所理解。

實質上,抑鬱症因為比普通人更多的舒服程度低,需要更多的感官感覺或記憶認知獎勵用於提升舒服程度,在非重度抑鬱的情況下,可能會比普通人更加勤奮、更加努力地去尋求感官感覺或記憶認知獎勵,所以,有輕微抑鬱特質的人,因身體存在一種特殊的鞭策機制,很可能能獲得比一般正常人更大的事業成就。

7

如果發現身邊有疑似抑鬱症患者,不要刺激,立即建議、鼓勵其到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診,把接下來的問題交給醫生。

不誇張地說,也許你的一個小小舉動就能挽回一條生命。 ????


推薦閱讀:

TAG:抑鬱症 | 抑鬱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