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黑人王家衛,也別再提政治正確

兩年前,巴里·詹金斯帶著那部讓他一鳴驚人的《月光男孩》出現在多倫多電影節時,幾乎整個影展都沉浸在夢幻般的藍調月光和邁阿密岸邊洶湧的海浪中。雖然最後在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上敗給了《愛樂之城》,卻「意外地」在奧斯卡上扳回一局。

2018年,詹金斯攜新作《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捲土重來,在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中名列第二,其餘兩位分別是第三名的《

羅馬

》與第一名的《

綠皮書

》。

作為一位拿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美國非裔導演,詹金斯很少去擔心「白人怎麼想」這個問題。跟創作《月光男孩》的初衷一樣,《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探索一位美國黑人在數十年的愛情動蕩中所經歷的生活,影片以小見大,從個體的命運窺視社會變化的本質。

與《月光男孩》相似的是,「監獄」在兩部電影中,都是打破原有生活的戲劇觸發裝置。而這一元素,無疑在《比爾街》中用得更為流暢有趣。人對於愛的信念從未在挫折中搖擺不定,在美國黑人無時無刻都必須面對的破碎體系中,因一種獨有的、強烈而明快的老式對比而更加耀眼。

1. 每個在美國出生的黑人都生在比爾街

巴里·詹金斯的《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根據詹姆斯·鮑德溫於1974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在文本的非線性時間敘述中,與其說是回溯過往,不如說是以切分跳躍的方式跨越了時間。從劇本的結構上看,《比爾街》在文本創作上的野心,遠遠超過了《月光男孩》的三幕劇結構,取而代之的是長達數十年的倒敘,在破碎的歲月里拾掇過往。

「每個出生在美國的黑人都生在比爾街,」詹金斯以鮑德溫書中的點題開篇,以「比爾街」這一文化象徵隱喻美國非裔族群的精神寄託。開場散發著柔光的褐石色的場景里,暖橙與明藍拉近了眼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距離。當光線穿越一個年輕黑人生命的三個時代,《比爾街》用倒敘手法玩出一場影像遊戲。

影片從方尼和蒂什的愛情開始,以方尼的被捕割裂戲劇的前後部分。這部電影在結構上早早地給幸福的愛戀蒙上烏雲,簡單的美國夢終究要被種族主義和莫須有的強姦罪磨碎。但《比爾街》卻能在樂觀和絕望之間找到平衡,用極致純粹的愛和親情抵消種族主義文化中的殘酷現實。如果說有什麼場景可以捕捉衝突中力量的縮影,那就是蒂什和方尼沿著黑暗的、被雨水淋濕的街道走著時,緊握的紅雨傘在暗夜中執著地遮風擋雨。

雙線平行敘事的結構早就不是新鮮設置,但卻很少像《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中那樣轉場順暢、效果顯著。蒂什的獨白,從鬆散沙啞的聽覺上,引領觀眾們沉浸在蒂什與方尼初遇的浪漫愛河中,又將觀眾帶到方尼被誣陷強姦的社會種族問題上。這種在以往的電影中常被詬病影響影片敘事節奏的獨白,反倒成就了本片的超然時刻。

劇作上,古典浪漫主義與種族主義社會現實之間的相互作用,反覆提醒觀眾在被奪走的卑微夢想中有著浪漫的困境。情節放大了政治,政治刺激著情節。這種雙重撞擊下的力量,絲毫沒有因為相互對沖而減弱。

「鮑德溫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面孔,」詹金斯說,「有的是憤怒的反抗,有的是鬱鬱蔥蔥的生命力,有的是浪漫的希望。」影片《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幾乎將這這幾種表達平衡到了最佳的狀態,在電影中看到兩個黑人彼此相愛是件非常有感染力的事情。

這部具有強烈社會現實主義的作品,因其純粹的視聽美感和內在的人文主義,被提升到詩意的高度,愛意纏綿與種族博弈之間,迴轉出讓人失神的詩情畫意。對比導演的前作《月光男孩》,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鮑德溫寫作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優雅的、解剖性的文字,詹金斯將其文本嚼碎消化後創作的劇本,已經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尊重原著」的範本。

2. 我希望不再有人必須透過玻璃來看著愛人

影片最大的高光來自於以情動人,丹尼爾·卡蒂與方尼之間,男人和男人之間動人的情誼。短短的十分鐘里,兩個年輕的黑人相遇,從強勢對立,到慢慢放下防衛,打開自己,展露同處於社會劣勢中的相互同情憐憫。

這種男人間惺惺相惜的情感以有機的方式,在鏡頭前層層剝離,僅僅十分鐘,在人行道上的說說笑笑,從空間、時間到鏡頭與角色距離形成的景別,再到聲效配合,無一不顯示出創作者細緻的設計。

方尼被捕後,丹尼爾因自身犯罪記錄以致證詞不可靠,無法為方尼提供不在場證明。閃回時,導演刻意迴避這個問題,直到丹尼爾承認自己捏造罪名,入獄伴友。他的獨白,層疊的煙圈和爵士樂,營造出懺悔的氛圍。這樣的時刻建立在角色彼此的基礎上,鋪設了人物、敘事和意義的豐富層次。整個比爾街貫穿著身份的交叉性,但它是如此精細地編織在電影中,毫無說教感。

與蒂什兩人間讓人心疼的愛戀。正因為生存不易,愛得艱難,二人對視時無法壓制的情感才更顯洶湧,成就影片中最美的一刻。方尼和蒂什四目相接中只有對方,彷彿他們的愛情便是世界中心。

詹金斯的大部分敘述和大量對話直接取材於小說,在影片開頭借蒂什之口說出,「我希望不再有人必須透過玻璃來看著愛人」。甫一開場,便調出愛得讓人心碎的基調。緊接著的那一段田園詩般飛揚的場景,由心碎漸變為濃濃愛意。

在一片黃葉漫漫的林間徐行,兩人沿著被陽光浸透的哈德遜河漫步,方尼身著鮮黃色的上衣和藍色牛仔褲,蒂什身著淡黃色外套和藍色連衣裙,彷彿默契使然。這種濃烈而脆弱的愛,就像兩人做愛前,輕輕落在黑膠唱片上的唱針那樣小心翼翼。

詹金斯為他們設計的拍攝方式也尤為溫柔,連對話節奏也變得格外悠緩,鏡頭停留在方尼充滿愛意的眼睛和蒂什羞澀的眼神回應上,熱戀中忘我的全神貫注,灼熱的愛意將銀幕都燒得泛紅。兩個微弱的生命在彼此間找到靈魂的棲息處,讓人想起托德·海因斯的《卡羅爾》,在身不由己中偷取片刻幸福。

影中方尼的強姦情節相對原著而言,其渲染更為複雜。被害的波多黎各女性,在某程度上也是受有色人種歧視下的移民。相對於白人身份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刺激和戲劇衝突而言,鮑德溫和詹金斯不約而同地都捨棄了這種戲劇衝突,將社會分化等外部因素干擾項減至最低。

影片中,導演給被強姦的維多利亞一個直視觀眾眼睛的鏡頭,加強其被害者的情緒渲染,從而中和其在片中與主角對立的身份設定。而觀眾們永遠都不知道襲擊的人到底是誰,在批判之上,更多的是公平的機會。

片中大量淺焦近景拍攝和人物面部特寫探視著角色的內心。詹金斯試圖通過更加具有共振意義的影像、聲音和體驗來架構表達。用無數細節讓觀眾進入這個痛苦的愛和浪漫的世界,它帶著淡淡的紅棕色調,卻從不被怨恨籠罩。

即便濃情凝視的灼熱終將被瑣碎淹沒:性、孩子、交錯的手指、婚紗、木質門廊上的新釘子、溫暖的床和煎鍋,清晨落在臉頰上的吻……生活始終意味著擁有對方的每個瞬間都是充實。即便命運急轉直下,蒂什在櫃檯工作時忍受的懷孕陣痛,方尼隔著監獄玻璃看著蒂什的雙眼「訴說」出的無言痛苦,即便苦澀分離,所幸依舊還能深深愛著。

3. 黑人的愛是「他媽的」美麗

對很多人來說,鮑德溫是激進藝術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大多表現美國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和偏見。是黑人生活文化最重要的傳播者之一,他對語言的精準掌握,捕捉了生活的過去和現在,每一個承受社會壓迫的非裔美國人都能夠在文字中找到自己。

在《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中,導演並不急於將七十年代的語言「翻譯」成今天的用語。相反,對於鮑德溫原本中大量的語段保留,反而呈現出一種跨越時代的魔幻感。四十年前美國社會的對話,在今天美國家庭飯桌中依舊出現。

正因為導演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氛圍,反而讓電影語境更為真實地貼近於生活本質。戲劇浪潮的目的是承載更為沉重的社會道義,影片延續了戲劇浪潮的波長,折射成美國黑人生活的鏡面。

影片以方尼和蒂什的關係作為視角出發,浪漫夢幻得讓人再次想起在《月光男孩》中致敬了無數遍的王家衛。與王家衛滿溢出鏡頭的情慾不同,詹金斯的電影語言同樣有力,蒂什與方尼的四目凝視,兩人面部表情的大特寫細緻地描出面部每一寸線條,散落的燈光舔在黑色的皮膚上透出無限性感。黑色皮膚的特質在側面打光下,有一半臉龐隱藏在陰影中,巧妙地成為了畫面構圖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導演詹金斯不時在電影創作中致敬王家衛。但與王家衛水乳白的柔光濾鏡不同,詹金斯的鏡頭更像鋒利的短刀。攝影師詹姆斯·拉克斯頓豐富而溫暖的調色,每個角色身上籠罩著柔和的泛著金色的光點,敘述之外的色調視角,讓影片植根在社會現實的殘酷中,少了些壓抑,而多了一層詩意的閑散。

在蒂什的獨白中,來回穿插的黑白照片,男人、女人和孩子們被污穢包圍、被粗暴對待。在充斥著酒紅、淺金和紅棕色調漫延的電影里,戛然而止的明暗之間,嵌入鮑德溫原文的引用,像一記乾脆有力的耳光:「雖然死亡有很多種形式,即便是早逝,方式也是各種各樣。但死亡本身很簡單,原因簡單快捷得像一場瘟疫。孩子們被告知他們連糞便都不如,圍堵他們的世界用盡所有來證明這一點。他們抗爭著,抗爭著,但依舊跌倒,像蒼蠅一樣聚攏在垃圾堆上日復一日地活著。」

詹金斯為所有人造出了一個平凡人的美國夢,尤其是一個黑人的美國夢,公平、自由和愛。有人說《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是在鬱鬱蔥蔥的浪漫下透出的凜冽的美國社會的殘酷。筆者認為正好相反,影片用詩意調和殘忍,任憑現實如何冰冷,依然有愛包圍全身。這並不是刻意調出的雞湯,而是帶著希望的態度。


巴 里 · 詹 金 斯 專 訪

Q:為什麼鮑德溫作品全是發生在「比爾街」的故事?

A:當時是一位好朋友給我推薦這本書,她問我讀過這本書沒?我說我沒有。她說,那你應該讀一讀,我覺得你應該想把它拍成電影。現在大家都拿這件事來說,不過讀了小說之後覺得她是對的。蒂什和方尼之間的愛情就這樣吸引到我,這種感情看起來特別濃厚。我想,只要我能拿下鮑德溫,一定會全力以赴拍好這部電影。

Q:鮑德溫的原著改編授權是出了名的難,但是你居然讓他們點頭了,這是怎麼做到的?

A:其實是傑克·吉倫哈爾不經意間幫的忙。他是鮑德溫的忠實粉絲,一直在和鮑德溫作品管理基金會商談著,通過各種渠道想得到另一部作品的授權。碰巧我也有給他們寫信。基金會的女高管說「如果我們遂了傑克·吉倫哈爾的意,這會讓我們覺得基金會違背鮑德溫先生的初衷,因為基金會永遠都不想成為那種只對名人唯唯諾諾的地方。當時我還是個無名小卒,所以當我的請求信送到時,基金會同意給我一個機會去嘗試。

 

Q:那你覺得你或者是你的劇本為什麼能打動基金會的呢?

A:鮑德溫的作品非常豐富,我要做的,並不是單純來到他們面前推銷我的故事。我做了一份非常清晰的計劃書,對於改編內容和原著內容的構成和表達都闡述得很完整。當然我是不可能代表基金會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我想基金會大概是看到我能夠詮釋鮑德溫的潛力。

Q:想請你談談影片中的兩位主演,因為不少人質疑過史蒂芬·詹姆斯(男主角扮演者),說與書中人物相比,他真的是太過有魅力了。

A:我可以想得到他們的想法是打哪兒來的。書中的蒂什和方尼與銀幕上的呈現的確是有差別的,尤其是方尼。他在書里是淺膚色的黑人,但是我們是直接忽略了這種膚色的動態性,因為斯蒂芬·詹姆斯的確是非常好的演員。我在寫角色的時候是看不到演員的,所以希望有個演員可以很好地來詮釋我寫的角色,兩位主演都做到了。

 

創作的時候希望蒂什是個深黑皮膚的女人,那對作品最後呈現很重要。為了尊重文本,原本希望將方尼設定為一個膚色比較淺的人。但是斯蒂芬的出現,讓我最終改變了初衷。看到兩個黑人以電影中的方式相愛,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感染力的事情。  

Q:目標是讓觀眾們熟悉更多年輕面孔嗎?

A:事實上,當你決定鑄造一個整體,所有的組成部分都應該服務於那個整體。我喜歡能夠給還未被大眾所熟知的演員們一個機會。像《月光男孩》,方式也是一樣的。但是無論如何,演員的選用其實都是按照鮑德溫的文本進行的。鮑德溫最擅長捕捉生活細節,特別是黑人生活,對語言有特殊的把控力。電影中最黑暗的女性獨白,可能會讓人生厭;但這都是詹姆斯·鮑德溫的原文。

Q:很多人對《月光男孩》之後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有些期許,你會覺得緊張有壓力嗎?

A:沒有。兩個劇本是同時創作的,所以它們對我來說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兩部作品完成的時間都比較長了。事實上,我原是希望在《月光男孩》之前拍完這部電影的。兩部作品是獨立但卻又是相通的,這並不是《月光》的延續,這是對當時我痴迷於這兩個故事的一個反應,我不知道人們會期待看到什麼。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我一直是試著用它本身發自心底的聲音來製作。

 

Q:你的劇本看起來是緊緊貼近原著文本的,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A: 首先是對於鮑德溫先生的尊敬,其次這是鮑德溫先生作品第一次被改編成英文電影,第一次將場景設在美國紐約。所以我覺得有責任緊貼原著,即便如此,原著依然提供了足夠自由的空間,去做我想做的改編,同時尊重原著。我非常喜歡這部小說,覺得改編方向是對的。

Q:你以前說過你是為黑人拍電影的。那你認為黑人觀眾和其他觀眾會從《比爾街》中得到不同的觀感體驗嗎?

A: 是的,是的(笑)。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在這部電影中,對非黑人族群有什麼別的用意。有一些東西是從根本上就植根於鮑德溫小說的土壤中,來自於我們的背景,或者說是鮑德溫先生的背景,這些情節存在於黑人族群的生活土壤。這是不必言說就能感受到的一種能量,一種精神。只要感覺到就好,我想這部電影是這樣的。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電影里有很多和美國靈魂息息相關的東西。原著中通過兩個黑人間非常柏拉圖的愛情反映出他們的靈魂。從決定改編的第一個瞬間開始,這種靈魂的純粹就一直伴隨著我。將這種文學上純粹的愛變成清晰影像,對電影創作而言,就是一次充滿挑戰的旅途,把書中的感覺轉化為影像。

作者| 小飛俠;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   演   徽   章   套   裝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85 折

套裝

伯格曼、費里尼、塔可夫斯基、黑澤明、安東尼奧尼、庫布里克、希區柯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

●這款導演徽章共計9枚,主題為大師級電影導演。

●徽章材質為馬口鐵+安全別針,噴繪工藝,磨砂覆膜(耐磨)。

●徽章尺寸為直徑5.8cm,可以別在包包或衣服上。

導演徽章套裝,目前是

八五折

現貨,72小時內發貨!可以掃

上圖二維碼

,或戳「

閱讀原文

」購買!

詳情請參考:

迷影福利!史上最有逼格的9枚徽章


【 近 期 熱 文 】

金馬獎提名的十個驚喜和十個遺憾

救救孩子!十月院線指南,很堵心

天才的死與生!多蘭新片真砸了嗎

奧斯卡種子選手,是這部黑馬喜劇

神諭!他如此悲傷,就像折翼天使

江湖兒女:誰是炮灰,誰又是囚徒

娼年:直面身體的慾望,並不羞恥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薦片|

迷顏

|電影節

|花園

吉光片羽

紙上馬戲團|

影人紀念日

鯨魚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推薦閱讀:

TAG:黑人 | 政治 | 政治正確 | 王家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