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堂如何在人間?

宗教不能幫助我們解釋本性與自然,但宗教在前科學時代做了它能做到的極限,但這項功能在歷史上也逐漸被科學所取代了。

大多數信教的普通人甚至是神職人員都同意這個事實: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1996年宣布進化論是一個真理,天主教徒應該接納這個觀點。

毫無疑問,一些極端的反科學思想在肯·漢的肯塔基創作博物館(位於肯塔基州)中依舊存在,但它已經失去了較大的影響力,來到了歷史上的一個邊緣位置。大多數主流宗教人士更傾向於伽利略的

勞動分工論:「上帝的意圖是教導我們如何進入天堂,而不是天堂如何在人間。」

那麼,也許宗教的核心不是它解釋自然與本質的能力,而是它所具有的道德力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稱是一個「不信神的猶太人」,他認為宗教是一種妄想,但對人們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他認為人類天生就是一種可怕的生物——更像是一種好鬥、自戀的狼。如果任其自生自滅,我們將在一生中做盡強姦、掠奪和焚燒這些野蠻的生存行為。幸運的是,我們有宗教的教化,通過胡蘿蔔和大棒的系統引導我們走向善良、同情和合作,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天堂和地獄。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他的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中則認為:

宗教的核心不是信仰體系或者道德準則,但它能產生集體狂放的現象,共享社會經驗,組成團結的社會團體

。迪爾·凱姆認為,

宗教是一種社會粘合劑

,最近的跨學科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雖然弗洛伊德和迪爾·凱姆關於宗教的意義與作用的觀點是正確的,但

宗教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的治癒能力,尤其是它控制我們情緒的能力

。我們的感受和思維方式對我們的生存來講同樣重要。我們人類天生就具有適應性的情感,比如恐懼、憤怒、慾望等,

宗教曾經(現在也是)是一種文化系統,它能左右我們的情感

放眼世界上那些主流宗教,排除那些有害的極端主義宗教形式,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主流宗教能夠減少人們的焦慮、壓力和抑鬱

。它提供了一些人存在的意義和希望。它幫助信徒更好的應對敵人的攻擊和恐懼;它馴化了慾望,加強了子女間的聯繫。通過傳說與故事,它培養了人們的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宗教也為人們經歷的苦難提供安慰。

可以說

情感治癒是宗教身上一顆充滿活力的心臟

。社會聯繫不僅發生在我們崇拜同一個圖騰的時候,也存在於我們對彼此產生感情的時候。當人類群體分享禮拜儀式、歌曲、舞蹈、飲食、悲傷、安慰、聖人和英雄的故事、禁食和犧牲等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個相互關懷的情感社區就會出現。相比之下,神學信仰是一種

非暴力不流血

的抽象概念。

情緒管理很重要,因為生活對我們來說很艱難

。佛陀說:「所有的生命都在受苦」,我們大多數超過一定年齡的人對這個觀點更加感同身受。宗教進化處理了我所說的「脆弱性問題」。當我們生病時,我們去看醫生,而不是去看牧師。但是當我們的孩子死了,或者我們在火災中失去了家園,或者我們被診斷出患有晚期癌症,那麼宗教對我們就是一種幫助,因為它提供了一些情緒上的緩解和走下去的力量。當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它在冥冥之中也會給予我們一些指導。

讓我們想想宗教在人死後是如何幫助人們的。遭受分離痛苦的群居哺乳動物通過觸摸、集體進餐和梳理毛髮得以恢復心理上的正常。人類的祭奠習俗也涉及到同樣的撫慰社會機制。我們安慰和擁抱一個失去親人的人,我們的身體直接給予悲傷的人們以安慰。我們為失去親人的人們提供食物和飲料,我們和他們一起吃麵包(想想猶太教的濕婆傳統,或許多文化中的守夜傳統),我們分享關於親人生前的故事,並幫助這些悲傷的人們用樂觀的對話緩解他們的痛苦。

我們甚至通過音樂,以撫慰的旋律和集體歌唱的形式來表達共同的悲傷,這個過程是

把一個難以承受的孤獨個體體驗變成一個可以忍受的公共事件

。在喪禮上的適當社會參與可以起到抗抑鬱的作用,促進喪親者適應性情緒的產生和變化。

宗教也有助於我們更好的面對悲傷,我稱之為「存在塑造」

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存在的債務」

。西方人通常認為自己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社區的成員,但我們關於書中或現實中孤獨的主人公實現個人命運的意識形態更多是虛構的,而非事實。失去一個人會讓我們想起對他人的依賴和人類生命的脆弱,在這樣的時刻,宗教使我們傾向於聯繫的網路,而不是以個體的身份應對。

例如,在你的父母去世很久之後,宗教會提醒你定期去紀念他們,並承認你對他們的「存在之債」。通過一些葬禮儀式,如亞洲的清明節、墨西哥的亡靈節,天主教每年的榮譽彌撒等,

將關於死者的記憶正式化。

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它可以不斷地提醒我們,

即使是在悲痛中,這些逝去的親人也是有意義的

。這不是對死亡的自我欺騙,而是一種學習如何與死亡共存的巧妙方式。在真誠地承認所愛之人的價值時,悲痛就會發生轉變,宗教儀式幫助人們留出時間和精神空間來接受這種積極的觀點與態度。

悲傷這種情緒有很多成分

。悲傷的生理反應往往伴隨著認知評估:例如「我再也見不到我的朋友了」;「我本可以做點什麼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她是我一生的摯愛」等等。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菲比?埃爾斯沃斯和日內瓦大學的克勞斯?謝勒表示,

情緒評估是積極主動的,它超越了眼前的災難,讓人們看到可能的解決方案或應對方案,這被稱為「二級評價」。

在最初的評估(「這太令人難過了」)之後,第二次評估會提升我們處理這種情況的能力:從開始的「這對我來說太難了」到後來的:「我會挺過去的。」「我們應對痛苦的能力之一是我們的權力感或能動性:

擁有更多的權力通常意味著更好的應對能力

。」如果我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損失時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堅信一個強大的盟友:上帝,是我的代理或權力的一部分,那麼我可以更有彈性的應對這些損失。

因為宗教行為通常伴隨著魔法思維或超自然信仰,克里斯托弗.希欽斯在2007年出版的《上帝不是偉大的》一書中指出,

宗教就是「虛假的慰藉」

。許多宗教批評家也開始附和他的譴責。但希欽斯和其他的批評者犯了一個類別性的錯誤,比如說:「綠色讓人昏昏欲睡。」安慰是一種感覺,它可以是微弱的,也可以是強烈的,但它不可能是假的,也不可能是真的。

你可以錯誤地判斷自己為什麼感覺更好,但感覺更好這一認知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真與假只有在我們評估我們的命題是否符合現實時才適用

。毫無疑問,許多關於宗教的事實都是錯誤的——比如世界不是在六天內被上帝創造出來的。

宗教是真正的慰藉,就像音樂是真正的搖籃曲一樣

。沒有人認為莫扎特的歌劇《魔笛》給了人們「虛假的快樂」,因為長笛在歌劇中並不存在,它不需要符合現實。

的確,與音樂愛好者不同,一些宗教信仰者將他們的慰藉寄托在形而上學的主張上,但我們為什麼要在「相信他們了解宗教是如何運作」的基礎上看待他們呢?這些信徒並沒有意識到,正是那些日常的宗教儀式和社會活動才是他們被治癒的真正來源。與此同時,希欽斯和其他批評家混淆了宗教的事實失望和價值的區別,從而誤解了它的核心。

END

作者:

Stephen Asma

譯者:Sara Yang

編輯:楊柿子

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在譯言發布

原文標題:

Religion is abou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it』s very good at it

版權聲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路

,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商業合作請聯繫 editor@yeeyan.com,參考原文:

https://aeon.co/ideas/religion-is-about-emotion-regulation-and-its-very-good-at-it

 往期內容

如何談論孩子的性侵問題?

男助產士 vs 產鉗

關於拿破崙,你不知道的事!

  譯言給你的禮物 

《計算機:一部歷史》

是給大眾讀者寫的計算機科普讀物,零門檻入門計算機科學。講述計算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普及關於計算機和互聯網,你不得不了解的知識。無論你是否具備計算機專業背景,只要你使用計算機,這本書就是你的案頭必備。

 點擊小程序或閱讀原文,火速購買吧!

推薦閱讀:

TAG: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