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家長交流?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家長交流?

6 人贊了文章

在最近接待的青少年心理諮詢案例中,很多家長都反應孩子長大了,有什麼也不願意和我們家長交流,問什麼也不說,真是急死了,我們也是沒辦法就來到這裡想看看心理諮詢師能不能讓我孩子說說他到底在想什麼呢。每天不是上網就是和同學出去玩,回來問問他們都幹什麼了,也不願意說,再多說兩句,孩子直接把門一關都不理我們的,哎... ...孩子大了真的是管不了了?

孩子年齡越大越不願和父母交流,是很多父母心中的一個共同困擾。其實,要幫助這些被關在孩子心門之外的焦慮父母找到改善兩代人之間溝通空白的終極答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一下到底是什麼,讓孩子不愛跟我們說話了?

先來聽聽孩子們的回答:

有什麼可說的?跟他們說他們也不懂。——小勇,男,初二

嗨,不用張嘴,我也知道他們想跟我說什麼?翻來覆去就那點兒東西,從我上小學的第一天起,十二年了,整天就惦記教育我好好學習。我特別討厭他們故意裝作很有耐心的樣子,說話總要繞好大一個彎,最後還是要繞到學習啦,將來啦,如今大學生也不好找工作這些話上,真煩! ——小曉,女,高三

沒什麼理由,就是不想跟他們說。難道我就不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小明,男,高一

我不可以跟他們說很多事,因為那裡面有很多我朋友的秘密。這些秘密是不可以跟除了幾個好朋友之外的任何人說的。有一次我不小心跟我媽說了有男生喜歡小麗,結果,她再來我家,媽媽對她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我不應該背叛朋友。——小蕊,女,初一

我喜歡和爸爸說話,不喜歡和媽媽說話。媽媽總是說奶奶的壞話,我喜歡奶奶。 ——莎莎,女,小學二年級

... ...

看到孩子的回答之後,我想問孩子之所以跟大人說話,是為了得到些什麼呢?如果他們不想說,是不是也表明家長沒有滿足他們渴望從交流中獲得的東西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跟誰說話、說什麼話,遵循著一定的發展心理學的規律。一兩歲的嬰兒,在與爸爸媽媽「咿咿呀呀」的對話過程中,主要是模仿並逐漸習得母語發音的最基本元素。在社會性和人格發展方面,主要是從父母期待和驚喜的眼光中獲得最初模式的自尊和自我價值。

而三—五歲的孩子,黏著爸爸媽媽追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提出大大小小出人意料的問題,是把父母視作連接現實社會的結實橋樑。他們需要大人給出標準答案,從而獲得各種知識和間接經驗。

等到上學以後,孩子與父母的言語交流中的主動成分與日俱增。經過一天學校里生活,孩子常常會和家長說個沒完:今天學習了什麼課程,班上有什麼好玩兒的事情,小朋友之間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孩子與大人的語言交流中,自我表達的意味開始變得濃厚,他們開始對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也真誠地希望和父母分享。

遺憾的是,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在孩子試圖將家長從權威變成朋友的同一時刻,家長卻經常習慣性地拒絕孩子的這番好意。有些家長只關注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事情,比如課堂知識掌握了沒有?有沒有破壞紀律?或者只是簡單地給予孩子是非對錯的評價和判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感覺到「原來我的爸媽只是關注那些事情,而不是關注我這個人」,孩子的心靈就開始逐漸與家長發生疏離。

孩子(確切地說他們早已不是一個索要簡單答案的孩子了)通過交流想要實現的最主要意圖,和每一個成年人在與人交流中想要滿足的需要完全一致:找到一個願意聽我說話,並且可以懂我內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著指導我該怎麼辦的好老師。

幾乎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於孩子與家長之間——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們實際的狀態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們經常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超越他們實際能力的很多問題;而家長眼中的孩子,又常常比孩子的實際狀態小得多,幼稚得多,他們經常認為自己的孩子還不能面對很多他們實際上可以很好完成的任務。這一大一小之間的衝突,也在孩子與家長之間「說不說話」這個問題上得到了深刻體現。

孩子渴望家長把他們當做成年人來對待,而做父母的,卻明知有些話「說了孩子就會煩」,也要堅持整天嘮叨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這其中隱藏了很多家長不願意麵對的事實:所有的父母內心都有一個自私的願望,都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雖然這話聽起來會讓人多少有點不舒服,但如果家長願意試著去理解,就不難回想起曾經的自己,在被孩子用充滿崇拜的眼光注視的時刻,自我曾經得到過怎樣豐盈的滋養和滿足。

那麼家長們可以怎樣做呢?

家長的第一原則,就是學會去體會並承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能感受到他在與你交流的那一時刻的任何感受,而不是簡單傳達你希望他應該做出的反應。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秘訣會激發兩個人內心的距離迅速拉近。

做父母的人都經歷過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刻。當懷中的孩子嚎啕大哭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緊緊抱住孩子反覆念叨著「不疼不疼」,或者是「不哭不哭」。很少有人會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是你自己走路時腳踢到石塊,關門時擠到手指,有個人跑過來對你說上一句「不疼」、「不哭」,你又會作何感受?會不會憤怒地回一句「不疼你試試」呢?

這個時刻的父母,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感受,柔聲說出「剛才打針了,寶寶很疼」,片刻之後再用詢問的語氣說「還疼嗎?要是不疼就不哭了,好不好」,通常就能引導孩子很快停止哭泣。同樣的道理,當每個成年人在經歷任何引起傷心、悲痛、憤怒、委屈或者欣喜、快樂、幸福、激動情緒的事件時,最希望從身邊人那裡獲得的,不是他對於事件客觀正確的判斷分析,更不是他因此對你提出的希望要求,而是在那一時刻,他願意陪你沉浸在你的感受之中。

所以,如果家長現在正苦於無法從孩子那裡聽到一句「真心話」,就請從此刻開始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來與之溝通交流,走向孩子們原本就渴望被人走進的內心。


推薦閱讀:

TAG:青少年成長 | 心理學 | 家長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