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反感大屏手機

為什麼我反感大屏手機

來自專欄民間科技評論7 人贊了文章

2012 年,一台具有 4.0 寸以上屏幕的手機就已經可以稱作「大屏手機」了。同年推出的三星 Galaxy Note 2 以 5.5 寸巨屏刷新了它的前輩創造的手機屏幕尺寸記錄。Note 系列的推出讓人們創造了 phablet(平板手機)這個詞來描述這些跨界平板與手機之間的電子設備。在短短四年後,人們對 5.5 寸的手機已經習以為常,主流旗艦手機也停留在了 5.2 寸左右的尺寸。這期間,「phablet」這個詞的定義也隨著市場發生著變化,從「5 寸以上屏幕」變成了「5.7 寸以上屏幕」。

Galaxy Note II,圖片來自 Engadget

比較老的關於「phablet」的定義,圖片來自 Quora

2017 年,隨著「全面屏」概念的出現,手機屏幕的尺寸開始了又新一波的增長。從 16:9 到 18:9 的寬高比改變讓屏幕的長度自然而然地變長了,窄邊框技術的普及讓屏幕的寬度也在悄悄增長,在不改變手機寬度的同時,機身能夠塞下一塊更寬的屏幕了。手機屏幕又開始挑戰人類手指的極限,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大屏」加「全面屏」讓屏幕的長度幾乎達到了拇指可操作範圍長度的兩倍,圖片來自華為

這五年間,雖然有索尼 Xperia Compact 系列和 iPhone SE 等機型在「頑強抵抗」,但是依舊沒有給小屏手機市場的萎縮帶來絲毫的影響。2018 年,讓我感到「小屏」手機徹底走向末路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是小米 8 系列將相當於 5.5 寸寬度的機型作為主力,而給相當於 5 寸寬度的機型賜了個「SE」,並配以降級的性能;第二件是傳言蘋果會把比原 4.7 寸 iPhone 更大的 6.1 寸新 iPhone 作為走量機型,推出 iPhone X 續作的 Plus 機型,並很可能砍掉 iPhone SE 系列。

用上 18:9 的屏幕之後,Xperia XZ2 Compact 的屏幕尺寸也達到了 5.0 寸,圖為 Xperia XZ2 Compact 和 XZ1 Compact,圖片來自 GSMArena

6.21 英寸屏幕的小米 8,寬度達到了 74.8 mm,圖片來自 Engadget

我曾經嘗試過 5.5 寸的手機,但是後來又放棄了。褲子口袋每天向我抱怨應該是最直接的原因,我不想每天帶著板磚走路。其次 Android 7.0 之前對自定義 DPI 的支持很差,對大屏手機不太友好。我買了大屏機是為了想看更多內容,不是因為我看不清屏幕上的字。

5 英寸算「大屏」的年代,有媒體還專門做過大屏測試,圖片來自 IT168

iPhone 的大屏並非將屏幕上的內容簡單放大,而是在保持字型大小的同時,顯示更多的內容,圖片來自雷鋒網

然而我總覺得這不是真正的原因。人人都知道大屏手機的攜帶問題,但是這依然不影響大屏手機的銷量,說明人們對大屏幕有實實在在的需求。那麼人們為什麼會需要大屏手機呢?最近 5 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人們在手機上做的事從聊天、聽歌、購物,發展到了辦公、預約各種服務和跟政府打交道。既然一切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PC 就開始漸漸地退出用戶和互聯網公司的視野,資源也就更向手機上集中。手機取代了「過氣」的 PC 和賣不出去的平板電腦,屏幕尺寸也自然會向它們的尺寸發展,以適應逐漸複雜化的功能。手機軟體不再被視為是桌面軟體的精簡版,手游的畫面質量和操作方式也在逐漸向「端游」靠攏。

可以說,手機的屏幕越大,平板的銷量就越差。平板電腦市場的萎縮,是它的「親兄弟」手機親手造成的。市場越萎縮,軟硬體的開發越會向手機傾斜,使用體驗就越差,考慮購買平板的人會變得更少,市場就越萎縮——這是一個死循環。

微信已經從一款純粹的聊天軟體,發展成了一個巨無霸

第一部以手游為主題的 iPhone 廣告《激發》

如今的我還在堅持用 PC 寫東西和購物,看視頻我有 iPad,玩遊戲我可以選擇 iPad、PC 和遊戲主機,我只需要一台夠用的手機發發信息打打電話就夠了。可是最近幾年 PC 的體驗卻在一直變差,open web(通用網頁標準)的地位在逐漸降低,封閉和專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我不明白為什麼發展移動互聯網就一定要放棄 PC,網頁版一定要向 app 引流,一切都是 KPI 導向。選擇向大屏手機妥協,就是向這種「懶政」的風氣妥協,向手機取代一切妥協。我想這就是我反感大屏手機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TAG:智能手機 | 大屏幕手機 | 移動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