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他們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5)問題的正式開始

聽他們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5)問題的正式開始

來自專欄黃媽的奇思妙想們1 人贊了文章

黃媽以為自己能一次性寫掉中世紀,可是發現自己寫著寫著又開始沉迷於寫歷史了。

於是本篇又有小半篇歷史


476年,西羅馬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被廢黜,中世紀的序幕被揭開。北方蠻族的入侵僅僅是瓦解了西羅馬帝國,而基督教卻仍然屹立。關於這點,我們需要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場尼西亞會議。在會議上,亞歷山大主教亞大納西與阿里烏派領袖阿里烏在三位一體的教義上產生了巨大分歧,最終,亞大納西獲勝,而阿里烏派被指責為異端而被驅逐出羅馬境內,阿里烏派的擁躉們只好北上,而當時,北方正是北歐蠻族們的領地。阿里烏派教徒們開始朝蠻族傳教,北方蠻族們不久便皈依了這來自偉大羅馬帝國的宗教。也就是因此,當北方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時,基督教卻並未受到傷害。尼西亞會議上的不寬容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這個宗教。

再後,西歐便進入了被稱為黑暗時代的的中世紀早期。這個時代西歐原先的羅馬文化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蠻族文化。當然當文明人消失了,缺乏參照的蠻族也不再是蠻族了。一直到法蘭克王國的矮子丕平篡位,其子獅心王查理曼極大地擴張了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後來,查理曼登基稱帝,在西羅馬滅亡三百餘年後,西歐終於再次出現了皇帝。

在這個時期,查理馬特改革建立了我們熟知的西歐封建制度,加洛林文藝復興重拾羅馬的部分禮法文化,同時在教堂中設立了教育機構,教授「七藝」(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這些學者被稱作經院學者。西歐的局勢進入相對穩定的一個時期,隨著這時文化的發展,七藝也變得越來越依賴邏輯手段,變得神學化,經院學者們開始關注教父時期提出的神學、哲學問題,開始嘗試用理性探究其答案,教父哲學也就此過度到經院哲學。

安瑟倫

在經院哲學時期的一條基本態度就是信仰和理性能夠得出相同的結論,經院哲學家們嘗試通過理性證明信仰,但就算證不出來也不影響他們的信仰。總之,這群浸潤在基督教氛圍下長大的哲學家們,若是允許他胡思亂想,也不可能超出這一基督教世界觀。安瑟倫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早期經院哲學家的代表。

安瑟倫是英國坎特伯雷地區的大主教,安瑟倫生活的時代正是教權與世俗皇權鬥爭得最激烈的年代,鬥爭的中心在於「敘任權鬥爭」,即主教任命權的鬥爭。在這個時期,主教往往由上級教會任命,而由當地的封建主來支付薪酬。也因此,上級教會的作用往往是名存實亡,地方販賣教會職位的情況及其普遍。於是教會內部產生了對這一現象的反對,並且要求收回敘任權,也因此,地方封建領主們與教會摩擦不斷,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衝突。亨利四世反對收回敘任權,格里高利七世對其實行絕罰(開除教藉)與停聖事,亨利四世只好光著腳,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後,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這便是中世紀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辱」。好在小格回到羅馬後,小亨卧薪嘗膽,玩虛的玩不過,比拼實力又有誰比得過當時西歐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呢?亨利四世最終靠著自己的軍事實力一舉攻下羅馬,趕走了格里高利七世,自己重新扶持了新教皇上台。

同樣,我們安瑟倫同志也躲不過時代的潮流,卷進了這場浩浩蕩蕩的「敘任權鬥爭」,英皇亨利一世,我並不清楚他和亨利四世有沒有任何關係,同樣反對羅馬對世俗敘任權的禁止。安瑟倫作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斷在威斯特敏斯特與羅馬的激烈爭吵之間斡旋,但也因此兩次遭遇亨利一世驅逐。最終老安覺得孺子不可教也讓我在這浪費時間也不是辦法,便退隱了。

言歸正傳,安瑟倫之前所謂「上帝存在」並不作為一個獨立的問題存在,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不過只是他形而上學體系的一個部分,新柏拉圖主義者們都將「至高存在」作為一個必然前提使用,而聖奧古斯丁的論述也僅僅是為他其他神學理論做鋪墊。從安瑟倫開始,「能否找到一個獨立充足的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這一問題正式出現了。

安瑟倫證明十分簡單易懂,他的證明的基礎工具就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讓我們簡單看以下安瑟倫的證明:

大前提:最完滿的概念必然包括存在

小前提:上帝是最完滿的概念

推論:上帝存在

換一種說法,如果上帝是心靈中設想的最好存在,那麼它必然是真實的存在。如果否定上帝的真實存在,等於承認它不是你心中所設想的最好存在。為了形象,我再來舉一個垃圾例子:比如黃媽認為王菲是最完美的人,那麼王菲一定存在,如果王菲不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拿來一個這種不存在的王菲,並且給它加上「存在」這個特徵,於是我得到的這個王菲2號一定比王菲更完美。

安瑟倫的這個證明被稱作本體論的證明,本體論指的是關於事物本質的理論,因此本體論的證明即指從上帝本質概念出發的論證。安瑟倫的這一套證明不需要任何經驗條件,僅僅需要通過概念與邏輯即可完成證明。但是,我們乍一看覺得簡直胡說八道,但仔細想想似乎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安瑟倫的當代人已經對安瑟倫提出了反駁:

僧侶高羅尼揭露了安瑟倫的錯誤,提出:就思考而言,上帝在心靈中的存在與其他事物的存在是一樣的,人們按照安瑟倫的方法也可以推出存在一最完美的島嶼一說。我只需要想像一個島嶼,這個島嶼是最完美的,由於它的最完美性,則如是島嶼必然存在。顯而易見這個推理的荒謬性。

後來人康德也不放過抨擊人家的機會,同樣從自己的角度對這個證明進行了批評:存在並非事物的屬性,不是有關與事物的觀念,在邏輯上,存在只是表示為一個判斷中的連繫動詞,譬如,在上帝是無所不能的這一命題中,連繫動詞「是」只是設定了賓詞與主詞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為這個命題增加任何新的賓詞。我們化用以下康德自己舉的例子:黃媽腦子裡想著一百塊錢,並且黃媽的錢包里同樣有一百塊錢。這個腦子裡想像的一百塊錢和實在的一百塊錢並沒什麼差別,並不會因為前者是想像的而貶了值只值50塊,也不會因為想像了這個100塊就真的多了100塊。

這兩個反駁針對的都是證明中的大前提,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關注小前提。「上帝是最完滿的存在」,這個東西,對於一個非基督徒來說,成立么?也就是說安瑟倫的證明包含的這個前提已經有了信仰的成分所在。既然你都能相信「上帝是最完滿的存在」了,你為什麼不直接相信「上帝存在」而要繞一圈來證明呢?

梯利在《西方哲學史》中評價道:他沒有證明上帝的存在,而只是證明一個存在著的上帝的觀念,比單純是主觀上的上帝觀念有更豐富的內涵或意義。從邏輯方面看,這是對的。在哲學史的角度上看,安瑟倫的這個證明的確受到了很多哲學家的追捧與實用,這點我們在後面還能見到。安瑟倫證明的意義大抵用羅素的一段話能夠表明:「顯而易見,具有這樣一段出色歷史的論證,無論其自身妥當與否,是應該予以重視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有沒有一件我們想到的任何東西,僅憑我們能夠想到它這一事實即證明其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之外,每個哲學家都會願意說:是,因為一個哲學家的工作與其說是憑藉觀察毋寧說是憑藉思維去發現有關世界的事物。」


Reference:

The knowledge in HUangMas brain

Frank Thilly,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中世紀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信仰與理性

古典本體論證明及康德的反駁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

philosophy of religion


推薦閱讀:

TAG:宗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