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不擅長邏輯思考

地球人都不擅長邏輯思考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61 人贊了文章

我在中國做批判性思維教育,常有吃瓜群眾說,國內的愚民政策阻礙了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推進。

這些吃瓜群眾什麼都不懂,他們命苦就怨政府,點背就怪社會。他們覺得「總有刁民想害朕」,要是看不到身邊的刁民,那就怪罪無處不在的社會或老大哥。

在中國推進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難處,我比圍觀的看客更有切身體會。但這個難點跟政府沒有半毛錢關係。批判性思維教育之難,跟所謂的愚民政策也沒有任何關係。

整個地球人都不擅長批判性思維,都不擅長邏輯思考。不管是在美國還是英國,在日本還是德國,在義大利還是法國,在澳大利亞還是新加坡,所有地球上的人,批判性思維能力都很弱。

具體原因,我在《思維的利劍》第二章說的很清楚:我不是說你蠢,我是說在座各位都蠢。

亞里士多德說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那是因為他把人類和別的動物相比,和黑猩猩、海豚、螞蟻、蜜蜂相比,人類顯得更加理性。但要是只從幾十億人類中看,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怎麼理性。這跟出生在哪個國家,一點關係也沒有。

為什麼邏輯思考這麼難呢?

你隨便翻開一本《數理邏輯》和《數理統計》的教材,看看其中的內容,就知道為什麼邏輯思考這麼難了。

我最近無意中找到一本好書,由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撰寫的《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想引用其中一段話給大家看:

然而,再看中國的社會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很多文章不用任何數據,只是單純用一些思辨式或哲學式的語言來構造框架或梳理邏輯關係,而這種分析通常是基於個人的一些思考得出的結論。這裡的思考通常會有三方面的「依據」:一是依據個人以往對所研究問題的知識積累,這些知識可能來自閱讀相關書籍和學習有關理論,使研究者在知識的積累上會優於本學科以外的人;二是來自個人所接觸過或經歷過的有關事情,研究者對這類事情的理解往往靠的是個人的經驗、經歷或直觀感受;三是靠對思辨邏輯或辯證法的掌握,用哲學的思辨邏輯對問題做結構上的、關係上的分析,依據個人感知的或判斷來分析可能性,把自己認為發生可能性比較大的結果作為結論。

大家想想,自己平日思考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也來自這三方面的「依據」?

比如,我們要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大學生成才究竟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有人「分析」認為是五個方面的原因:酷愛讀書、善於自學、超強記憶力、文理兼修和具有悟性。另一個人可能會認為,專業興趣、刻苦鑽研、家庭背景、智慧聰明和持之以恆這五個方面更重要。但是,無論哪個人「認為」的對,充其量也只是個人「認為」,而且也都是「可能」的原因,看起來似乎也是對的,但並沒有科學的證據。讀者無法判斷哪個人的結論更接近事實。讀者即使給出判斷,基本上也是基於誰的結論與自己的個人判斷更為接近,就會認為誰的結論更好。

大家再想想,自己平日拿到一個問題,是不是也是這麼「分析」的?判斷別人的結論時,是不是也是看別人的結論與自己的個人判斷越接近,別人的結論就越好?

喬曉春教授還給自己的學生做辯論賽培訓,他是這麼做的:

我可以教讀者一個肯定能贏的方法。比如辯論的題目是:離異家庭的孩子結婚後更容易離異?那麼你在拿到這個題目以後,不需要做任何思考,而直接去做一個調查問卷,既詢問離異家庭出來的孩子,也詢問未離異家庭出來的孩子,然後看他們結婚後的結果如何,收集一定規模的數據,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對比,你就會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離婚家庭出來的孩子與未離婚家庭出來的孩子比,婚後離異對數存在顯著差異或不存在顯著差異。如果你是正方,並得到了「存在顯著差異」的結論,然後你把這個研究成果帶到辯論現場,併當場宣布你的結論。此時,你不需要做任何辯論,我想你肯定會贏的,因為對方已經無法再跟你進行辯論了。對方是想「辯」出結論,但你是已經證明出了結論,他是辯不倒你的。

大家在辯論的時候,是想當然地拍腦袋去辯論,還是會去查一查研究資料,甚至自己直接去做研究呢?

我是一個教批判性思維的教師,或者叫培訓師。有時候,人們覺得「批判性思維」這個名字帶有「批判性」,不好聽。那我就說,自己是教「非形式邏輯」。但這個名字又太冷門,大家聽不懂。後來我又說自己是教「理性思維」、「邏輯思考」、「獨立思考」、「分析性思維」等等。

上課時,有人覺得我上的課名不副實。明明是講邏輯思考,怎麼講了這麼多統計學呢?明明是講「理性思維」,怎麼老在強調科學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呢?

因為科學就是邏輯思考的典範。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能用上。

一想到科學,人們會立即聯想起實驗室里的瓶瓶罐罐。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人類的行為,研究社會的結構,也是一種科學。這種科學的門檻,一點都不必物理學或化學要低。

我們看到互聯網和電視節目上,各路專家對社會現象做出精彩的點評,好像那就是科學。還有人喜歡談論不同國家的人在行為模式上的差異。曾經以自己去某國旅遊後,就暢談某國人素質如何如何高,另一國人素質如何如何低。

這些人,可能中學裡學過的統計學全都還給老師了,連簡單隨機抽樣的法則都不知道遵守。以自己的個人觀察當作數據,得出的結論居然敢言之鑿鑿地公之於眾,令人難以置信。

科學不是一件所有人都能參與的事業。可惜的是,人們敢於大方地承認自己不懂量子力學,卻不敢大方地承認自己不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

我最熟悉的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不過,科學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普適的,心理學的方法也可以用到社會學、經濟學、醫學、教育學、營銷學等各個社會科學門類中。大家要是感興趣,可以閱讀《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一書。略微讀過這本書,大家應該就能體會到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有多難,就不會輕易下結論了。

如果我們不採用科學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那就必然會陷入下面這幾個陷阱中:

1.在概念化的過程中,無法用有操作性定義的變數來衡量模糊的概念。

2.在取樣的過程中,總是陷入選擇性偏差:將方便樣本誤當作代表性樣本。

3.用類比、聯想、直覺、抒情、感嘆、叫罵的方式來分析數據,而不是用精確的統計分析方式來分析數據。

4.得出的結論,要麼只是不具備代表性的個例,要麼就是小樣本內的現象,無法從樣本推論出總體的情況。

5.哪怕得出了有相關的結論,也總是無法以正確的模型來解釋這些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經常誤把相關當因果。

以上幾個錯誤,不僅是普通人在認識世界時會犯,專業研究者在做研究時也經常犯。因為人類就是很懶的動物,而要想不犯錯,必須克服懶惰的本性,堅持動腦思考。動腦思考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我經常在桌面上擺著喜歡的椰子汁和巧克力,在累的時候補充一些能量。要知道,大腦雖然只佔人體總重的4%,消耗的能量卻是20%左右。

最後,我想回答一下某位朋友向我提的一個問題:中國人是否比其他國家的人更不擅長理性思考?

我的猜想是:如果在控制了社會經濟地位、智商、學歷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人沒有比其他國家的人更不擅長理性思考。中國人也沒有比剛果、巴西、韓國、美國、法國、摩洛哥等國家的人更擅長理性思考。

在是否擅長理性思考這個變數上,國別差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國別差異下具體的差異。比如學歷的差異、智商的差異、醫療衛生水平差異、經濟收入的差異、個人社會地位的差異等等。

我沒有為這個猜想去查找他人做過的研究,我自己也沒有去做研究來驗證這個假設。所以,我很期待大家能替我完成這樣的工作,哪怕最終的研究結果不支持我的假設,那我也非常開心。

因為嚴肅思考,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哪怕最終結論說明自己搞錯了,也很有收穫。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TAG:邏輯 | 地球 | 地外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