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者與外控者在親密關係中的模式探討

內控者與外控者在親密關係中的模式探討

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發現,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對某些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種人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內部,稱為內控者。對另外一些人,個體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決定了自己的狀況,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傾向於放棄對自己生活的責任,他們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外部,稱為外控者。

不同個體對自己的控制點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對控制點的不同認知會影響個體的情緒、期望、動機和行為,從而對其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產生間接的影響。美國心理治療領域的大師亞隆認為,外控點這邊的人比內控點那邊的有更多的心理病理現象,更容易感到能力不足,更為焦慮、敵對、疲乏、煩惱、抑鬱,缺少活力和彈性。大部分尋求治療的人是因為拯救者防禦的失敗(對依賴的渴望、低自尊、自卑、無助、受虐傾向、失去重要他人導致的抑鬱,或面臨失去重要他人的威脅)。一個無法依靠或不相信自己的人,會限制自己獲取信息和技能,並以討好迎合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內控者就像樹,一般是不需要通過控制對方來維護關係的,需要通過控制對方來維護關係的往往都是外控者。外控者就像藤,他們就像藤纏樹一樣更為依賴親密關係,更需要對方的認同和接受,更害怕與對方分離。當然,外控者心裡的對方並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理想中的泰迪熊、夢中的泰迪熊。外控者的控制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強硬型,看上去非常有力量,傲慢,專橫,以愛的名義控制對方,壓制對方的獨立性,把對方當作夢中人的樣子來塑造;二是軟弱型,這種類型女性更多一些,也就是把自己偽裝成「柔弱的、沒頭腦且無助」的芭比娃娃型女人,滿足男人的虛榮心,使男人離不開她,通過被控制達到控制的目的。

根據上面介紹的控制點理論,我對內控者與外控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幾種模式進行了分析,當然,這些模式只是大致而言,現實中的模式肯定更為複雜和多樣。我認為,了解這些模式有助於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增進理解,改善溝通方式,促進親密關係的良好發展。

一、內控者與外控者

1、當內控者符合外控者的夢中人要求時,關係一般比較穩定,只是內控者的關注點在自己,極端的容易發展成自戀,對對方的情感需求可能會關注不到,偏偏外控者的情感依賴需求又特彆強烈,在未來不能得到滿足時可能會影響關係的穩定。

2、當內控者不符合外控者的夢中人要求時,強硬型的外控者會用各種手段壓制對方,把對方塑造成符合自己的要求。只是這種壓制會遭到內控者的反抗,因為內控者都是有自己主見的人,不會那麼容易受別人影響。軟弱型的則會採取隱蔽的迂迴的方式,軟化對方,讓對方心甘情願滿足自己的要求,一旦感覺對方有分離可能,就會一哭二鬧三上吊,目的都是不讓對方分離。

二、外控者與外控者

1、當雙方均符合對方的夢中人要求時,如強硬型對軟弱型,那麼雙方會比較互補,一方需要控制,另一方需要被控制,倒也能各取所需,只是他們的關係是不真實的扭曲的關係,他們喜歡的其實只是夢中的泰迪熊或芭比娃娃,而不是現實中的對方。

2、當對方不符合夢中人要求時,如果都是強硬型,都想控制對方,那就是火星撞地球,吵架肯定會多;如果都是軟弱型,則表面會維持關係,但內心不滿意,家庭無主心骨,經不起外界的壓力或誘惑,一旦一個強硬型的第三者出現,很容易出現出軌情況。

三、內控者與內控者

雙方都是比較獨立的類型,不會依賴對方,也沒有控制對方的心理需求,關係會比較平等、真實、自在,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能進行反思,願意付出更大努力並且更加主動解決問題,產生真正的愛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上面兩種類型。只是要注意克服以往注意力只在自己身上的毛病,更多地關注對方,加強情感的交流,否則兩個太過理性的人的關係親密程度就會出現問題。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親密關係中的雙方要相處好,一是要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和對方的類型,二是要根據對方的類型理解對方的行為,並採取適當的溝通方式,三是要留意雙方的關係模式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補救。當然最重要的是把對方當作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看到對方,關注對方的真實需求,尤其是外控者,更要反思自己的心理模式,儘早從幻覺中清醒過來,在讓自己得到成長的同時,也讓親密關係得到良好的促進。

推薦閱讀:

TAG:親密關係 | 心理健康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