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遙 | 中國文化缺失的精神(一)

胡天遙 | 中國文化缺失的精神(一)

中國文化缺失的精神(一)

文/胡天遙

中國畫已死,死在傳統文化上,死在「意境」上,死在奴性思維上...... 簡而言之,死在科學精神的缺失上!正如霍金在《大設計》書中所宣稱的「哲學已死」一樣。現代哲學沒有跟上日新月益的科學進步腳步,尤其是沒有跟上天文物理學的腳步,已經失去了哲學的指導意義。

從早期古典主義中國繪畫到徐渭後期的文人畫,再到當代中國畫,繪畫形式逐漸淘汱了單純以造型為主的點、線、色、黑,而形成形式符號本身以意象審美意味。中國畫筆墨強調書法書寫的抽象審美意味,且形式規範愈嚴密,愈變成了僵硬的抽象形式。

由於中國文化性格中的科學精神缺失,導致強權肆掠霸凌下的奴性、墮性的泛濫。中國繪畫在此影響之下呈現出二進位輪迴狀態。當然這種狀態顯然比中國歷史發展本身要好的多。在傳統文化和極權高壓的嚴重影響下,畫家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新的繪畫觀念的顛覆,繼承和發揚成了不思進取的最好掩飾。

師承關係是中國畫家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形式,使中國畫無論是在形式或內容上呈現出驚人相似的穩定狀態,所謂的發揚也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不斷固化和程式化,在藝術觀和審美經驗上不斷縮小和變窄。

儘管自徐渭之後中國畫進入了現代藝術階段,但這種師承關係仍然沿襲著古典藝術時期的陳腐觀念,甚至愈來愈強烈,師承使畫家逐漸養成對經典的奴性崇拜與順從。

當然,中國畫家的奴性心態並不僅僅是因為師承的影響,它是在整個傳統文化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包含著文化思想、哲學、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在眾多因素中科學推演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缺乏是導致中國畫奴性心態盛行而無法受到約束的根本原因。

中國是個神傳國度,從女媧造人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從一個充滿學術自由與想像力的國度逐步變成了一個封閉保守的國家。

中國那些珍貴而又有人文價值的神話、傳說、歌謠,皆是春秋三百年甚至更遙遠時代的產物。那是中華文明早熟的精華,充分展示了中華祖先翻天覆地的創造力和民族精神。如誇夫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羿射九日等等的成語和故事,無不充滿氣吞山河、凜然無畏、剛毅不屈、改天換地的首創精神!這種一往無前的磅礴力量令世人膛目結舌,獨步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到秦統一後,隨著中央集權不斷加固與盛行,這個優秀的民族在東亞的黃土地上孤獨而寂寞的衰落了、蛻變了,它的文化無法支撐其眺望高山大海之外的天地,它只能回頭墮落……在其後的二千多年的歷史中,這個民族毫無建樹,自殘自虐,走火入魔,其歷史則完全是珊瑚礁一樣的累疊,毫無進步意義,文化也完全在衰弱退化,是一種緩緩消失的文化現象。

歷代極權統治者利用神話神化王權,對思想文化進行嚴酷引導與取捨,使中國文化成為完全服務與服從於統治的工具。中華文化實質是圍繞著維護和鞏固專制王朝統治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龐大而複雜的思想文化防禦體系。因此,中華文化特點是固守與防禦,既使是在元、清亡國奴時期也能憑藉其強大的防禦墮性而反敗為勝。

無論是哪種王權的興亡,其所承襲的文脈都是相同的,道亦是不變的。因此,從秦以後的歷史其實並無發展史,而是周而復始的輪迴史。因為歷史的發展是以制度文明的發展作為評判標準的。

中國畫正是根植於這種文化與社會土壤中發展而來的,從「吳帶當風」到明末清初徐渭之前,中國畫只有風格上的細微差異。儘管俆渭對中國畫進行了大膽顛覆,並將中國畫帶入現代藝術階段,但之後中國畫又趨向於穩定的文人畫狀態,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均呈現出形式單一,語言饋乏的狀態。

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文人畫在精神層面都是對「意境」的追求和固守,意境成為中國畫唯一的目標,也是中國畫中最為頑固和保守的因素。

傳統中國畫「意境」的確立始於南齊謝赫著作《畫品》中的六法論,六法論奠定了中國畫作品評判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後世雖略有補充完善卻無基本改變,以至到現當代全球化語境下,絕大多數中國畫家仍在堅守這個中國畫理論中最具穩定性、頑固性的陳腐觀念,可謂是「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南宋美術史家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六法論從審美的高度禁錮了人們的創作力和想像力。文化論者發現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的黑洞,他們揭露傳統文化中的陰暗,鞭撻其中非人道的元素,他們並沒有認為中國民眾不行,而是希望能夠換掉身體里的文化血液,從而脫胎換骨獲得新生,他們與制度論者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制度論者們看不到這一點,或者是假裝看不到。

中華五千年文化與中國歷史一樣只是輪迴不是文明,文明是人文精神和發明創造對人類的貢獻,文明是社會制度的進步與不斷完善。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放了幾千年炮仗;中國產生了孔子,卻在思想上形同枷鎖,奴役到今天。與你生活相伴的汽車、火車、電燈、電話、電腦、哪怕廁所,竟然沒有一個屬於中華文明序列。

五千年文化不過是推崇「權」與「利」的經典,三千年的文化傳承不過是在維持穩定一個「家天下」。這種看著後面往前跑的行為方式,後果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TAG:中國文化 | 中華文化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