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民不需要品牌

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楊不壞(ID:yangbuhuai01),作者:楊不壞,轉載請至原出處獲取授權。

上個月我去了趟杭州,與在阿里時的前老闆夏老師擼了個串,夏老師是我為數不多的願意與之深聊行業的人,聊了一些話題和問題,聊到市場部和品牌等等,在此對品牌的問題做一個梳理。夏老師已經離開阿里在做一些其他振奮人心的事情,雙十一之後我大概還會去杭州與他深聊一次,到時再隆重推薦。

包括我在內,天天這個品牌那個品牌的,我辭職之前的職位也是「品牌負責人」。那麼,品牌真的到處都是嗎?我們做的真的是品牌嗎?如果不是在做品牌,做的是什麼?

先說結論,中國那麼多甲方市場部,那麼多服務中國企業的乙方供應商,那麼多社會化營銷從業者做的並不都是品牌。大多中國企業不做品牌,或者還不需要做品牌。在此我們需要把範圍劃分清楚,今天討論的所有內容僅限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全球性企業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第二個結論,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市場部的工作是做「市場」,如何佔領更多市場份額,如何賣出更多產品,如何成為市場第一,只有把市場做大,企業才能活下去,接下來才是考慮品牌的時候。那麼廣告人就會說了,做品牌也是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賣貨啊。這個邏輯放在發達國家或許是對的,但在中國就不那麼對,這與中國人民的需求與中國商業環境密不可分。

今天我們試圖釐清中國龐大的市場傳播從業者的工作核心是什麼,主要梳理2個問題,一是為什麼不做品牌,二是做市場是做什麼。enjoy:

為什麼不做品牌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品牌,弔書袋的概念我就不說了,自行百度。舉個例子,可口可樂的第二任董事長羅伯特.伍德魯夫被譽為可口可樂之父,就是他一手把可口可樂推銷到全球,建立了可口可樂的全球品牌的,他說:「

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將重新站起。

伍德魯夫的這種自信,就是品牌的力量,可口可樂這款買了100多年的糖水叫品牌。試問中國有哪一家企業敢說這種狂言,現在你想一下,中國有哪個企業可以憑藉一個商標就可以重新崛起?反正我是想不到。

中國企業不是不想做品牌,所有人都認為品牌很重要,但現在的市場環境和企業階段,還不適合做品牌。

核心是

消費環境還不夠成熟

,分析消費者環境就要看中國的大環境,我最鄙視的消費者洞察是,年輕人,白領,購買力強,學歷高等這些片面分析。中國才剛從物資匱乏的年代走出來沒多少年,中國本科學歷人群佔總人口的3%,中國白領人群有多少?把北上廣剔除,加上那些農民工和臨時工後,中國人均收入是多少?淘寶天貓京東的知名度不夠還是品牌不行?為什麼拼多多能一夜之間崛起為市值幾百億美元的巨頭?拼多多有品牌嗎?

我們天天提消費升級,從大環境上來說,我覺得是從有商品可買升級到有好一點的商品可買,而好一點的意思是質量好一點和審美好一點的商品。質量和審美升級但價格不升級,中國消費者對價格依然是最敏感的。

從時間的縱軸與空間的橫軸上看中國消費環境,總體上還是性價比比品牌力更重要,買這個產品是因為這個產品恰好在這個市場的這個位置,而不是這個產品的品牌力打動了我。

所以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擴大市場,先佔領某個市場的領先地位,然後等待市場和消費者的成熟,在合適的階段做合適的事情。

如何做市場?

在中國更需要做市場而非品牌,那麼市場傳播領域的人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市場,問題就是在中國如何做市場?如何通過市場傳播影響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在中國做市場的核心工作內容是做什麼?

中國企業的絕大多數在做兩件事,一是知名度,二是影響力,但這兩件事都不是品牌,但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品牌。

從次序上來說,應該是先做知名度,其次做影響力,最終做品牌,成為真正的品牌。但並非都是各自獨立做這個不做那個,而是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同。做知名度和影響力都是為了成為品牌而鋪墊和積累。不衝突也不對立,而是融合。

做知名度

一個新產品,一個新企業的市場傳播第一階段的側重點一定是知名度,先讓別人知道。在做知名度之前,首先確認是個好產品,好產品的標準是,是否解決了某個社會問題,是否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首先要確認這是有市場需求的。

傳統時代做知名度的方式比較簡單,渠道加廣告,比如拿最老生常談的腦白金舉例,腦白金敢在央視以及各地方電視台投放廣告的信息來自於渠道,在腦白金的需求場景中都能買得到,自然廣告帶來的知名度也可以帶來銷量的增長,佔領更多大的市場。

有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渠道為王,有很多產品是沒有任何知名度的,也從來不在乎品牌的,但就是把渠道做到極致,攻佔每一個賣貨渠道和消費場景,成為賺錢的產品。渠道產品在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淘品牌」,就是只在淘寶銷售的品牌,非常多的淘品牌是沒有名字更沒有品牌的,但就是能做到賣出很多貨,去看一下淘寶各個類目前五名,應該大多數品牌你都沒聽說過,但它們可能在你的購買記錄里。

渠道產品最大的缺點是可替代性太強,現在在中國縣城和鄉村,已經基本沒有純渠道產品了,終歸消費者還是更願意買有明確來源和自己知道的產品。而現在很多已經做大的淘品牌也開始做知名度,以提高產品辨識度和競爭力。

在做知名度這個階段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葉茂中,他之所以能成功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葉茂中的廣告手段是執著於做知名度的,也是局限於做知名度的。葉茂中的所有理論都圍繞知名度的打法,而知名度是中國企業最近20年中最大的需求。

葉茂中確實在知名度這個階段,做到了接近極致,製造衝突,攻佔心智,灌輸該產品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在全民互聯網環境中,葉茂中的大眾知名度策略,似乎就不那麼有效了。

在互聯網時代做知名度,是個更加體系化的事情,既要精準人群又要覆蓋面廣,根據針對的消費者不同,需要組合進行各種媒介組合,當下的互聯網環境做知名度,媒介策略尤其重要。

可以看看之前那篇《體系化顛覆大創意》,比較系統的講了luckin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大知名度的。

當然,每一個品牌都不一樣,都解決了獨特的問題,滿足了獨特的需求,所以每個品牌的做法都會不一樣。

但重要的是,你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知道做什麼是對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理由,有根可循。

做影響力

中國企業第二階段的側重點是影響力,很多人會錯把影響力當作品牌力,是不對的。

比如說,京東在今天是有影響力的,大平台,差不多是可信賴的,送貨比淘寶快,我也會經常買京東的東西,但是假如京東倒閉了會怎樣?對消費者不會有什麼影響,大家頂多是去天貓買,選擇順豐送貨。順豐速運也是有影響力的,但假如另一個快遞公司忽然可以做到全國範圍內當日達,還不漲價,我會毫不猶豫的換掉順豐。所以這都不是品牌,而是影響力,影響力非常重要,影響力決定消費者是否願意消費它。

影響力是某一個產品做到了某一個位置,這個位置的產品恰好是消費者的最優選擇,於是產生購買。至於哪個產品做到了這個位置,對消費者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位置有一個產品。所以影響力也不是品牌,只是一個好產品。

那麼,應該如何做出產品的影響力來?如果在做知名度階段,可以放開手腳什麼都做,反正曝光就好了。那麼在影響力階段,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就變得同樣重要,比如這個階段將不再做知名度,不做純曝光的營銷,比如不過度營銷,讓產品配得上廣告上說的,比如這個階段開始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等等。

目前中國的頭部互聯網企業,大多在這個階段,知名度有了,但還不算品牌,而這個階段的市場部就有點迷茫自己應該做什麼,做的很多事情對企業發展和決策似乎都無關緊要,今天刷屏了,明天走心了,後天又情懷了,這些傳播對企業到底有多大作用,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有認真思考嗎?

我覺得這個階段的企業主要是做兩件事,

一是提高產品競爭力

,在獲得知名度以後,主動權就到了消費者的一端,由消費者決策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消費者的決策理由不是熱愛這個品牌,而是性價比是否合適,實用性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等,那麼產品端要做的是努力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市場傳播可以做的是通過營銷行為,降低消費決策難度,甚至導致其衝動嘗試性購買。比如一杯咖啡30塊錢,你神奇的獲得了一張一折券,你又熱愛喝咖啡,那麼很大可能你是要花3塊錢買一杯咖啡嘗試一下的。

其二是擴大市場範圍

,企業就是要不斷的保持增長,讓更多人消費或使用企業的產品。擴大市場範圍的方式有很多種,目前的互聯網環境下,不太存在渠道的阻礙,主要是產品本身和心智的阻礙。比如陌陌,全國應該都知道這個產品,所以知名度是有的,但有一段時間月活用戶徘徊在7000-8000萬不再增長,那麼陌陌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擴大市場範圍,提升影響力,讓更多人使用陌陌,突破用戶增長的天花板。在產品端是視頻,做直播,在心智上突破男女社交,傳達更加廣泛的陌生人社交,所以近一兩年,用戶再次開始快速增長。

也就說到中國已經有很大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最應該做的是提高企業影響力,佔領並鞏固其市場地位,做出品牌獨特的影響力,讓消費者在某個消費場景下能夠想起你。同時擴張更加廣泛的市場,或許是突破消費者的心智壁壘,或許是讓產品的適用性更廣或者其他。

其實說這麼多,我最想說的是,在知名度已經足夠之後,就不要做純曝光了,而是真正的去影響別人,做事情要有非常明確的目的。互聯網自從有了數據,自從有了十萬+之後,任何KPI都加上產生了多少曝光,這是極大的錯誤,十萬+從來不是目的。

這個階段應該實質的解決一些產品問題,提升產品競爭力,擴大消費人群,佔領並穩固住一個比較好的市場地位。

品牌就是價值觀

我們來梳理一下以上內容。在一個新產品出現之後,第一要做的是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產品,在傳統時代是渠道加大眾媒體廣告的形式,而廣告的內容大多是直接講出產品利益點,如葉茂中操盤的廣告案例。而互聯網產品在這個階段曝光性廣告通常是輔助,更多是以「增長黑客」的方式直接促使人們下載或體驗,因為是免費的。

第二階段要做的是影響力,不再不計效果的曝光,而是有細分且明確目的的做影響力,通過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市場範圍,在市場和消費者心智中佔領更加有力的地位,成為有影響力的產品或企業。

杠精們可能已經準備好話術了,品牌和市場不能同時做嗎?如果一開始就以品牌做市場,不是更簡單嗎?沒有品牌的企業活不長的品牌是最重要的!

前面我說了,並不是做了這件事不能做另一件事,當然可以同時做,只是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同,第一需求和附加需求的不同。所以在做市場的過程中,在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過程中,也要把品牌考慮在其中,只是無需重點發力,因為現階段的大部分消費者並不買單品牌。

那你就一定會問了,品牌是什麼,應該怎樣做品牌?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品牌這個無形資產,我就只能用另一個虛詞來解釋——價值觀。

品牌就是價值觀,當消費者的需求高於產品影響力時,就會對價值觀的認同產生需求。

中國的企業完全可以在最開始就提出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在一個價值觀和文化下,去做知名度和影響力,有能力辨別和喜歡的人自然會認同價值觀,而大多數只考慮產品實用性的可以只享受產品實用性。

比如一個人買耐克是因為它換季打折且非常耐穿,一年都穿不壞,所以買的是產品實用性。另一個人買耐克是因為耐克代表了運動精神,代表了一種昂揚向前的偉大,所以他買耐克是因為認同耐克的品牌價值觀。

所以,品牌屬於消費者和企業共同所有的,品牌是所有消費者和企業達成的共識。

就中國企業而言,現在的大多數品牌,很少有企業提品牌精神或者價值觀,所以也就無所謂什麼品牌,更多的只是滿足用戶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剛需而存在。

而現階段的消費者,可能還為了性價比和實用性而購買或使用某個產品,雖然現在暫時還不需要品牌,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有品牌意識,他們大概是中國第一批有品牌意識的人,他們更願意消費代表某種價值觀或者文化的產品,這些具備價值觀代表性的產品同時也在塑造著消費者本身。

一個產品能否成為品牌,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消費者是否能理解並認同某種價值觀。

所以中國企業應該開始為成為品牌而準備了,因為已經有一小撮人能夠理解品牌是什麼了,而這一小撮人極大的可能會引領未來的大多數人。

中國企業應該為自己的產品塑造價值觀上的差異,並努力維護和擴大這個價值觀,因為品牌是一個企業最強大的商業壁壘。

祝你,乘風破浪。

「楊不壞」授權發布

轉載請聯繫原出處獲取授權 否則視為抄襲

點擊

【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文章、優秀項目、業界招聘

推薦閱讀:

TAG:品牌 | 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