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患兒服藥困難?試試神闕穴敷貼療法

中醫書友會第184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

導讀

本文所介紹之神闕敷貼療法乃作者家傳方技之一,該法可以解決嬰幼患兒因高熱、驚搐、痰壅、驚厥等症出現牙關緊閉,造成一時難以口服給葯的困難。這對於醫患來講,都是一個大大的福音。(編輯/閆奇峰)

神闕穴敷貼療法

作者/周明道

神闕穴敷貼療法,是通過藥性發揮冷熱刺激作用的一種療法。它可以解決嬰幼患兒因高熱、驚搐、痰壅、驚厥等症出現牙關緊閉,造成一時難以口服給葯的困難。

因此,神闕穴敷貼療法,越來越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注意和應用,並有進一步的認識和創新。

 

筆者先外祖業醫,向操兒科,本法亦為祖傳方技之一。茲總結有關資料,整理介紹,以供臨床博採。

 

一、喘急

 

本病系指風寒、飲食等外因所致。

本法:

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碾成細末,蔥白頭三根搗爛如泥,敷貼臍孔,蓋上不透水的油紙或塑料薄膜,膠布包住,半天取下,下午再敷,一天二次。如感冒、流感初起發熱時,本法亦有退燒作用。

其主要機理是,

通過神闕穴的「經氣」,發揮麻、杏、甘、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藥物功能,達到承上接下的作用。

 

二、泄瀉

 

一般認為本病與肝腎有密切關係,但致病多因濕邪侵襲、飲食所傷,脾胃虛弱。

本法:

樟腦、明礬、松香、硃砂各等分,分別研細,然後混合研勻,收瓷瓶內,勿令泄氣。三、五日即融合成膏狀。用時挑取少許,捻如綠豆大,置臍中,用膠布或暖臍膏之類覆蓋固定,一般六小時後出現治療作用。如嬰兒用後,泄瀉突然停止,肚腹膨脹,呈煩躁不安狀時,可用通劑如萬應保赤散之類,便通即愈。

 

根據現代藥理作用,

明礬可抑制小腸粘膜分泌而起止瀉作用;硃砂鎮靜抗菌;松香燥濕祛風;樟腦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走竄開竅,協助諸葯直透小腸,減輕腹脹、鼓腸、腹痛而達到脾運胃強的目的。

 

三、痢疾

 

本法:

巴豆3粒,黃蠟10克,搗成膏,敷貼臍孔,膠布固定。無灼痛感,可敷一天取下。取下後如起小水皰,可在臍下方挑破一孔,讓黃水外流,一般三天而愈。

根據藥理作用,

巴豆外敷有抗大腸桿菌作用,對赤白痢疾都可用

 

四、疳證

 

是一種小兒慢性的身體功能虛弱病,多因脾胃虛弱,乳食積滯轉變而成。

本法:

杏仁、桃仁、生山梔、芒硝、生大黃各6克,研細,加麵粉適量,以雞蛋清調和敷貼臍孔,外覆塑料薄膜固定。一天後,局部可出現青紫色,即可除去。一周敷一次,連敷三次。癥狀可逐見好轉。

兒疳多因乳食積滯,郁久化熱,故

用清熱、抗菌、健胃、通便之劑,通過臍的任脈總理人身諸經百脈,而又位居中焦的「經氣」運行而達到和胃理腸、「主百病」的目的。

 

五、小便不通

 

中醫是指「癃閉」而言。多因三焦氣化失常,膀胱不利所致。

本法:

大蒜1粒,剝去外衣,梔子7粒,食鹽少許,共搗爛如泥,敷貼臍孔,外蓋塑料薄膜,膠布固定,一般約經一小時左右,小便即能暢通。筆者曾治一神經血管性水腫患者,以乾麵糊條圍定臍孔,將明礬末適量,加少許丁香粉拌勻填入,再以新汲水滴之,覺冷透腹內,小便亦能通下。

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取大蒜或丁香的強烈刺激,通過神闕這個統治上中下三焦的主要敷貼總穴,有效地發揮了「以氣調氣」的治療要求,通調水道,恢復膀胱氣化之權

。但屬跌打外傷性的小便不通,本法無效。

 

六、自汗盜汗

 

本法:

五倍子煅黃,研成細末,每用3克,以食醋調成糊狀,填入臍孔,覆蓋油紙,膠布固定。敷1~3晝夜,即起治療作用。

五倍子酸平,含有大量鞣酸,具有較強收斂作用,故自汗、盜汗都可用。

 

結語

 

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位於大腹中央,是五臟六腑之本,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與人體內臟有密切聯繫,「總領一身之陰經」。歷代文獻都認為

本穴主治百病,補虛瀉實,可升可降,無所不應

,這說明在治療應用上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神闕穴居任脈和腹部要衝,為神氣所居。古人說,此穴「功能健運脾陽,和胃理腸」。通過中醫脾的實質的有關材料分析認為:脾的本質主要是包括消化系統以及能量代謝轉化和水代謝有關的一切器官系統(包括神經體液調節機構)的綜合功能單位或機構。

這個機構的基本功能是:將外在能量轉變為機體本身所能利用的能量,並將這些能量輸送給全身各器官,以進行調整人體陰陽的平衡。

因此神闕敷貼療法之所以能起治療作用,是有其一定的科學根據。

 


推薦閱讀

艾灸神闕穴,我有了一個意外之得

神闕穴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

    《陝西中醫》,1981(s1)

    ,作者/周明道。

    輯/閆奇峰,校對/宋雅琳、孫昱。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推薦閱讀:

TAG: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