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嗎?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嗎?

來自專欄解除原生家庭魔咒的自我培養4 人贊了文章

(首發於公眾號:璐子野)

01

昨晚知乎給我推薦了一條熱門內容,「貧窮有多可怕?」這個問題下面的一個回答。

故事悲涼很抓人眼球,講述一個赤貧農村家庭中,疑似患有痴呆症的十多歲女孩。

長相好看,卻因為痴傻經常被欺負。

農村母親在她初中時就以上學浪費錢為由,讓她回家幫忙干農活。因為母親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兒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重視。

坐在路邊發獃時,被兩個路過的小混混強姦了。母親卻沒打算報警,以私了為由向那兩個小混混索要兩萬六了事。

後來,女孩在幹完一天活後投井自殺。

這個答案有五萬八千人點贊。面對這類,多種原因錯綜交雜之下產生的悲劇,除了用悲憫之心來看待,其實我們並不能從中找出過多的借鑒意義。

但從這麼高的點贊率來看,人們又一次通過代入故事主人公,釋放了對「身陷貧窮」的恐懼。

為什麼說又一次呢。你看近年來被群眾情緒推高的一個個熱點,都是有跡可循的。蘇享茂事件,中興員工跳樓事件等等。

他們都是極端個例,不能代表這個世界的運轉邏輯。但是他們能成為全民熱點,必然透露了大眾的某種恐慌、焦慮情緒。

例如「出身貧窮,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這種絕望的情緒。蘇享茂和中興員工,同樣出身農村,成才後慘遭厄運的。

這兩件事激起的憤怒,都透露出群眾一種擔憂,辛苦奮鬥到頭來,可能還是什麼都沒有。

例如「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造成的性格扭曲是萬惡之源。」這種無望感。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王猛,寫萬字長信控訴父母罪行。

透露出一種無奈,就是無論多麼努力,取得什麼成就,還是彌補不了內心創傷,終生不幸福。

從網路上的論斷看來,似乎許多人都認為,出身貧窮是有原罪的:

「窮養大的孩子,性格都是扭曲的,自卑、極端、要強、情商低。」

「家境普通,沒錢,沒經驗,沒人脈,做什麼都成不了。終於要熬出頭了,一點小變動就能讓你傾家蕩產。」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這種負面情緒,在一眾年輕人之中蔓延開來。因為自己的出身帶來的資源的匱乏,原生家庭的傷害帶來的性格缺陷,註定了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可是事實真是這樣嗎?

02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實際上是種無望感。

無望感(hopelessness)顧名思義,是一種染上了濃郁絕望的情緒,它不基於某個具體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時期,而是涉及對整個未來的消極預期。

無望感脫離了現實,不基於真實發生的事件或客觀事實,且往往是長期的、難以調節的——它們承載著一種虛無的悲觀感。因此,很難引起良性的行為改變。所以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情緒,要去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這種悲觀信念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據心理學的ABC理論,A(現實)B(信念)C(情緒、行為、結果),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本質原因來源於信念。

一般來說,面對同樣的現實A,消極的信念B會導致消極行動C,從而導致消極的結果。而積極的思維B則會導致積極的行動C,帶來積極的結果。

一位心理學者講述過她悲觀的父親以及樂觀的母親的故事。

她的父親是任大學教授,但是看到了一些黑暗內幕感覺很厭惡,進而厭惡這個社會,也厭惡他的本職工作。

多少年了,還在原來的崗位上不動,教書也不上心,一個學期點名的那幾次教室里才來幾個學生。遇到親朋好友總得發表一番他的悲觀論調。

她的母親本來是父親的助教,因為想擁有更多見識和更廣的視野,遇到培訓機會都很積極。

這些年來整合各方資源,一路生猛地升職到了副院長。靠自己的能力出國交流,到處旅行無礙。

父親的悲觀信念讓他產生「怎麼努力也沒用」的預期。如此一來,就放棄採取行動。

更糟糕的是,放棄嘗試和努力導致他的預期成真,形成惡性循環。於是經年累月形成了他目前的人生。

03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要怎麼改變悲觀信念呢?

首先,要斷絕悲觀信念的素材。

我們每次遇到困難時,就習慣性地代入「貧窮沒有好結果」的故事裡,去宣洩個人的無望感,只會一次次地加深這種神經連結,令悲觀信念固化。

但是已經形成的神經連結是可以被改變的。

方法非常簡單,我曾經用過的一種方法是,當我遇到問題和限制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有什麼解決辦法?」「我能做什麼?」,然後就去行動。

經年累月下來,我會發現自己已經解決了足夠多的小問題,思維也完全發生了變化。也能從一次次解決問題的經歷里,找回希望感。

人之所以能夠且願意付出努力改變我們的生活,是因為一個信念,即「我們的行為會產生特定的結果,掌握這其中的聯繫,可以讓我在未來通過行為達成目標。」因此,希望感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

其實往高處看,貧窮只是一個限制條件,就如同眾多人生之中的限制條件一樣。

而擁有積極思維的人,往往會想出許多出人意料的解決辦法。

以前一個在大學附近開餐廳的大學生,也是沒本錢、沒經驗,他的解決方法是加盟連鎖店,在全校範圍內做了一次低成本的眾籌。

這類擁有積極思維且有極強行動力的人,想到一個目標,就想「我能做什麼」然後立刻行動;遇到一個問題和限制,就想「解決辦法是什麼」,然後立刻去行動。生活才能產生良性變化。

把控制權交給外界才會悲觀,把控制權拿回自己手裡才會有行動力。畢竟大環境怎麼變化都好,能把控住你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我身邊許多活在限制重重的大環境下的普通人,都活出了比較幸福的一面。

好像有位農村出生,一路到大城市讀大學的朋友。因為有感食品污染問題的嚴重,所以投身公益事業,一干就是六年。

後來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先生,一起到先生的故鄉開展農業事業。開了一個家庭農場,招待臨近城市的學生團體前來做社會實踐。

經常和義工自製些環保手工皂、自釀的米酒、扎染的衣褲放到網上賣。

前些日子,她發朋友圈,說想拿兩條舊船,做一個新家。已經去物色地點和結實的船隻了。

出身農村,做環保事業又沒有攢下多少錢的她,現在紮根在飄著稻田香的農莊里,吃著自家農莊種的米,招待各國志願者,日子過得樂呵呵地。

被悲觀思維困住時,就好像置身於一個大迷宮中,左轉右轉都是死路。每次遇到一個限制

看不到更多可能,也看不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潛力。

而換一種積極思維方式,每遇到一個困境一個限制,都是一次激發潛能的機會。這種積極思維就好像給你插上翅膀,能讓你飛離迷宮,快速飛往你的目標。


推薦閱讀:

TAG:出身 | 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