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G到5G,核心網,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2G到5G,核心網,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自專欄鮮棗課堂33 人贊了文章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上次,我給大家解釋了一下,為什麼核心網被稱為通信裡面最難的產品,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今天,我會具體介紹一下,從2G到5G,核心網的發展演進過程,以及其中的思路。尤其會重點說一說,馬上進入5G時代了,我們的核心網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從2G開始說起吧。

當年小棗君剛剛入職的時候,學習的就是2G核心網。

那時候的核心網設備,是這樣的:

中興2G核心網設備

大大寬寬的機櫃,有好幾層機框,然後每層機框插了很多的單板。單板很薄很輕,面板是塑料的,很容易壞。

翻了半天電腦,找來一張當時培訓機房的珍貴照片

這個設備,名字就叫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動交換中心。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網路架構圖:

2G網路架構

可以看出來,組網非常簡單,MSC就是核心網的最主要設備。HLR、EIR和用戶身份有關,用於鑒權。

注意:之所以圖上面寫的是「MSC/VLR」,是因為VLR是一個功能實體,但是物理上,VLR和MSC是同一個硬體設備。相當於一個設備實現了兩個角色,所以畫在一起。HLR/AUC也是如此,HLR和AUC物理合一。

後來,到了2.5G。是的沒錯,2G和3G之間,還有一個2.5G——就是GPRS。

在之前2G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的基礎上,有了GPRS,就開始有了數據(上網)業務。

於是,核心網有了大變化,開始有了PS核心網。PS,Packet Switch,分組交換,包交換。

紅色部分為PS交換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服務GPRS支持節點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網關GPRS支持節點SGSN和GGSN都是為了實現GPRS數據業務

很快,基站部分跟著變,2.5G到了3G,網路結構變成了這樣:

(為了簡單,HLR等網元我就沒畫了)

3G基站,由RNC和NodeB組成。

到了3G階段,設備商的硬體平台進行徹底變革升級。以中興設備為例,就從以前2G的V1平台,變成了3G的V3平台。

中興V3硬體平台機架

機架內部(單板比2G重,而且面板都是金屬的了)

機框後側(主要是提供網線、時鐘線、信號線介面)

大家不要小看了硬體平台,實際上,就像最開始華為的C&C08中興的ZXJ10一樣,設備商自家的很多不同業務的設備,都是基於同一個硬體平台進行開發的。不可能每個設備都單獨開發硬體平台,既浪費時間和精力,又不利於生產和維護。

穩定可靠且處理能力強大的硬體平台,是產品的基石。

3G除了硬體變化和網元變化之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思路變化。其中之一,就是IP化。

以前是TDM電路,就是E1線,中繼電路。

粗重的E1線纜

IP化,就是TCP/IP,乙太網。網線、光纖開始大量投入使用,設備的外部介面和內部通訊,都開始圍繞IP地址和埠號進行。

中興V3硬體平台上的光纖

第二個思路變化,就是分離。

具體來說,就是網元設備的功能開始細化,不再是一個設備集成多個功能,而是拆分開,各司其事。

在3G階段,是分離的第一步,叫做承載和控制分離。

在通信系統裡面,說白了,就兩個(平)面,用戶面和控制面。如果不能理解兩個面,就無法理解通信系統。

用戶面,就是用戶的實際業務數據,就是你的語音數據,視頻流數據之類的。

而控制面,是為了管理數據走向的信令、命令。

這兩個面,在通信設備內部,就相當於兩個不同的系統,

2G時代,用戶面和控制面沒有明顯分開。3G時代,把兩個面進行了分離。

接著,SGSN變成MME,GGSN變成SGW/PGW,也就演進成了4G核心網:

4G LTE網路架構(注意,基站裡面的RNC沒有了,為了實現扁平化,功能一部分給了核心網,一部分給了eNodeB)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動管理實體SGW:Serving Gateway,服務網關PGW:PDN Gateway,PDN網關

演進到4G核心網之前,硬體平台也提前升級了。

還是以中興為例,開始啟用ATCA/ETCA平台(後來MME就用了它),還有xGW T8000平台(後面PGW和SGW用了它,PGW和SGW物理上是一體的)。

中興ATCA機框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先進電信計算架構ETCA:enhanced ATCA,增強型ATCA

中興xGW(T8000)硬體平台其實就是一個大路由器

在3G到4G的過程中,IMS出現了,取代傳統CS(也就是MSC那些),提供更強大的多媒體服務(語音、圖片簡訊、視頻電話等)。IMS,使用的也主要是ATCA平台。

前面所說的V3平台,實際上很像一個電腦,有處理器(MP單板),有網卡(乙太網介面卡,光纖介面卡)。而V4的ATCA平台,更像一台電腦了,前面你也看到了,名字就叫「先進電信計算平台」,也就是「電信伺服器」嘛。

確切說,ATCA裡面的業務處理單板,本身就是一台單板造型的「小型化電腦」,有處理器、內存、硬碟,我們俗稱「刀片」。

ATCA業務處理板——「刀片」(沒找到中興的,只能放個華為的)

既然都走到這一步,原來的專用硬體,越做越像IT機房裡面的x86通用伺服器,那麼,不如乾脆直接用x86伺服器吧。

於是乎,虛擬化時代,就到來了。

虛擬化,就是網元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

說白了,硬體上,直接採用HP、IBM等IT廠家的x86平台通用伺服器(目前以刀片伺服器為主,節約空間,也夠用)。

軟體上,設備商基於openstack這樣的開源平台,開發自己的虛擬化平台,把以前的核心網網元,「種植」在這個平台之上。

網元功能軟體與硬體實體資源分離

注意了,虛擬化平台不等於5G核心網。也就是說,並不是只有5G才能用虛擬化平台。也不是用了虛擬化平台,就是5G。

按照慣例,設備商先在虛擬化平台部署4G核心網,也就是,在為後面5G做準備,提前實驗。

硬體平台,永遠都會提前準備。

好了,上面說了5G核心網的硬體平台,接下來,我們仔細說說5G核心網的架構。

到了5G,網路邏輯結構徹底改變了。

5G核心網,採用的是SBA架構(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即基於服務的架構)。名字比較好記,呵呵…

SBA架構,基於雲原生構架設計,借鑒了IT領域的「微服務」理念。

把原來具有多個功能的整體,分拆為多個具有獨自功能的個體。每個個體,實現自己的微服務。

單體式架構(Monolithic)→ 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這樣的變化,會有一個明顯的外部表現,就是網元大量增加了。

紅色虛線內為5G核心網除了UPF之外,都是控制面

這些網元看上去很多,實際上,硬體都是在虛擬化平台裡面虛擬出來的。這樣一來,非常容易擴容、縮容,也非常容易升級、割接,相互之間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核心網工程師的福音)。

簡而言之,5G核心網就是模塊化、軟體化

5G核心網之所以要模塊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切片」

很多人覺得「切片」很難,其實並非如此。

切片,就是「多種人格」。同一樣東西,具有不同的特性,以應對不同的場景,也有點像「瑞士軍刀」。

5G是一個天下一統的網路,通吃所有用戶。設計之初,就需要它應對各種需求。這些需求,被整理為三大應用場景。

  • eMBB(增強型移動寬頻)

人與人之間通信,人類上網,主要用這個。

  • mMTC(海量物聯網通信)

物聯網主要用這個。

  • uRLL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

主要用於智能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其實說白了,就是人類上網需要很快的網速,車聯網、VR/AR需要很低的延時,智能抄表這樣的物聯網,需要更大的覆蓋和更多的連接。5G網路,統統都要滿足。

既然網路用途不同,當然要見招拆招。以一個死板的固定網路結構去應對,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拆分成模塊,靈活組隊,才能搞定。

網路切片

例如,在低時延的場景中(例如自動駕駛),核心網的部分功能,就要更靠近用戶,放在基站那邊,這就是「下沉」。

部分核心網功能,「下沉」到了MEC

下沉不僅可以保證「低時延」,更能夠節約成本,所以,是5G的一個殺手鐧。

以上,就是從2G到5G,核心網整個的演進過程和思路。並不難理解吧?

簡單概括,就是拆分、拆分、再拆分,軟體、軟體、更軟體。

在將來,核心網的硬體和IT行業的硬體一樣。而核心網的軟體,就變成手機上面的app一樣。

所以,親愛的核心網工程師們,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要麼轉IT運維,要麼,就只能……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鮮棗課堂

【本文版權歸「鮮棗課堂」和小棗君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TAG:5G | 移動通信 | 5G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