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番外篇)吠檀多派

印度佛教史(番外篇)吠檀多派

來自專欄那爛陀寺8 人贊了文章

吠檀多派是六派哲學之一,其中大師就是商羯羅。

他大約生活在800年左右,也就是佛教已經進入大乘佛教階段,他的觀點和中觀派思想非常像。

所以當時的佛教大師實際上講的都是外道理論,卻以為是中觀思想。

這一派的核心經典是《梵經》,這部經是闡述奧義書的思想。

奧義書的核心思想就是梵我合一論。

梵,是宇宙的始基,永恆的法則。他和阿特曼是合一,梵和我都是不可認識,不可言說的。

那麼,作為一種超驗的宗教,他就要解釋本體和現象的關係。

商羯羅認為,我們所有的認識都是感官的加工,我們實際上並不能掌握本體和真實。我們所感知的是世界的表象,而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幻象,是」摩耶「。

這種思想,被稱之為」不二論「,所謂不二論,指的是,

梵,派生出現象,因為摩耶(類似於佛教的無明)顯現出世界。所以幻象不能脫離梵而獨自存在。所以對於幻象,我們本應該不去追求。

但是人們不知道梵我合一,所以他們去追逐幻象,所以就造成輪迴和苦難。

商羯羅又立上梵、下梵。貶低龍樹中觀為下梵。

這是印度人特別喜歡用的一種方式,就是文字遊戲。比如大乘佛教貶低部派佛教為小乘。

上梵(本體)----上知(對上梵的認識)---對本體的認識

下梵(本體)----下知(對下梵的認識)---對現象的認識

所以,對於解脫問題,他們認為有兩種方式

其一、漸解脫

其二、真解脫

所謂真解脫,是堪破假象,然後認識到真實的梵我,這樣一來就拋棄了身體,也就拋棄了業力,達到真實境界。

所謂漸解脫,指的是通過下知,在輪迴之中進入梵界,因為這種解脫是存在身體的,所以是漸解脫的。

而無論是現象界還是本體界,他們都是梵的體現。只要消除摩耶,就能看到世界和自我的本來面目。

他們說:

傻瓜!丟棄你對財富的渴望吧!清除掉你心中的一切慾望!……不要誇耀你的財富、朋友和青春,這一切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拋棄這一切,因為這純屬虛幻,進入梵的世界吧……生命就如同在荷葉上顫動著的水滴……隨著時光的流逝生命之花會枯萎,但是希望的氣息永遠不會停止……要始終保持沉著鎮定。

除了這個影響巨大的不二論以外。這一派實際上還有一些非主流的思想。

其一、不一不異論。指的是梵和我既是一樣的,又不是一樣的。比如水中的月亮和現實的月亮的狀態

其二、限定不二論。指的是本體和屬性,是不可分離的。屬性和本體是不二的。這一派認為,屬性和本體都是實在的,只不過實體更為實在,但是不能說屬性是虛無的。梵和現象界是互相交融的,相互作用的。比如紅色的花,紅色和花不能分離。

其三、二元論。認為梵創造了世界,世界是實在的。

這些說法的最終目的都是解決,既然梵我合一,那麼現象界和本體界怎麼合一呢?


推薦閱讀:

TAG:佛教史 | 佛教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