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自我修養?如果你覺得我要罵人你就錯了

演員的自我修養?如果你覺得我要罵人你就錯了

微信公眾號:嗜界(shijie_1911)

會話:指語言,以及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技術。

本文可以看作是作者上一篇文章的姐妹篇或者進階加強版。還沒閱讀過前文的小夥伴歡迎補完。不過不補也沒關係,不會影響對本文的理解。文章主要理論依據《娛樂至死》,但我持有觀點和某些推論和該書不太一樣。想知道原作者觀點的小夥伴推薦閱讀該書。

這裡說的「演員」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當我們談論演員,我們在談論什麼?此時,你的腦子裡面是不是會冒出很多小星星,每一個小星星都代表你喜歡的一個演員。

他們是這樣的:

一群國內的表演藝術家

或者是這樣的:

一群國外的表演藝術家

(此處應有高光)

一群國外的表演藝術家

BUT

NO!

今天作者要談論的演員不是以上的那種演員。他或許,應該是長這樣:

川普

又或者長這樣:

XX東

SO~

你現在是不是以為作者想嘲諷政治家或者企業家了?

NO! NO! NO!

作者也完全不是想說這個。

那作者想說什麼呢???

作者想說的是:

現代會話,因為媒介的改變,徹頭徹尾地改變了。

What did you say?

解釋在下面,請接著看。

~~~~~~~~~~~~~~~~~~~~~~~~~~~~~~~~~~~~~~~~~~~~~~~~~~~~~~~~~~~~~~~~

表演 是一種新的會話技巧

比如,你是一個政治家馬上要參加選舉,

你首先要做的不再是組織語言,調查一下相關政策、法律,

和你的對手做一個長達幾小時的有條有理的辯論,

讓那些贊成你的人為你投上一票。

你要做的是:

梳理一下你亂糟糟的頭髮,順便買一套黑色(或者不要太鮮艷)的西服,穿上你的白襯衣,打上領帶,換上你的皮鞋。

如果你的腳也需要媒體的一個特寫,記得把鞋擦亮點。

你的聲音如果富有魅力,外表也比較英俊(但政治家不能顯得太輕浮),你還會再得到加分。

在現代社會要成為一個優秀政治家,你必須首先看起來像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繞嗎?我再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成功地企業家或者政治家的形象,Like this:

已故著名紋身藝術家「殭屍男孩」

他的商業理念或政治觀點其實非常精彩,

但在他開口之前,你是不是就覺得難以接受?

他似乎……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啊?

可是如果他要「扮演」的是一個時尚雜誌的模特呢?

是不是忽然就貼切了很多?你甚至會想如果他代言前衛服裝,你會想去了解一下?

在新世界裡,我們的主要會話方式已經不是文字了,

而是圖像(圖片和聲音)。

文字不是主體,而成了圖像的背景說明,

你要做一個職業,首先你必須「表演」那個職業,

因為在圖像世界裡,我們的判斷開始於文字描述之前。

我想,你get到我的點了。

到這裡,恐怕有人就會反駁我,在古代,一個大官又或者皇帝本人也很注意打扮啊。里三層外三層,各種雕龍綉鳳,冠冕堂皇。這種彰顯身份的方式,和現代的「表演」,有區別嗎?

當然有。

皇帝是先成為皇帝,才穿上了華麗的衣服。而不是先華麗地「表演」皇帝,再成為皇帝的。

以前的會話和現代的會話,兩者是邏輯是顛倒的關係。

所以,咱們還是從會話最初的樣子談起吧。

會話的超級簡史

中國古代有一種名叫「烽火」的會話,用於緊急軍情的通報。

那時通訊技術不發達,信息傳遞很慢。比如敵人大軍壓境,我方這邊快馬加鞭奏報朝廷,等消息到了,敵人早就打過境了。

所以古人就發明了用點燃柴草以濃煙和火光的形式發送信號。這樣敵人進攻的信息就可以通過一個一個依此點燃的烽火台,飛快地傳到京師。

用於傳遞信息的烽火台

可是「烽火」這種會話雖然傳播速度快,它卻局限於只能表達一些很簡單的意思。如果兩國要簽訂和平條約,它就不能用了。

我們無法用點燃或者熄滅火焰的方式和他國約定互不侵犯的聲明以及附屬條件,它的形式無法承載過於複雜的內容,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依賴於語言文字了。

其實,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知識的傳遞方式還不是文字

而主要是口口相傳。

當然這並不是說書面的文字不存在,它們可能會運用到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比如締結和約或頒布詔令等),但不是會話的主要手段。

這種口口相傳的會話形式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會話的內容。

比如說,當我們讀孔子的《論語》我們會發現,裡面是一個一個形象的故事,一段一段有哲理的話,而絕對不是像後來的學術著作一樣一層一層的邏輯論證,或者一個一個複雜的名詞解釋。

過於複雜的論證和過長的篇幅不利於口頭傳播。

印刷術發明以後,知識的主要傳遞方式由口頭變成了書面傳播,印刷這種會話的方式反過來也改變了會話的內容:

知識變得更理性,更有深度和邏輯。

因為當人和人面對面交談,除了純粹的語言,我們還用到了肢體動作,情緒感染等等。

而語言成為書面語言的時候,它就必須完全脫離環境抽象地存在。它的表達就必須清晰、精確才能夠被理解並且易於傳播。

印刷術的發明讓我們的文化內容變得更條理清晰且更加深刻了。

如果說印刷術是一種由人類理性主導的原始會話,電報的出現就是會話走向現代的轉折點。

在印刷術所代表的書本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它方式不斷完善自己。

而電報的顯著特點是速度和簡短。

速度意味著,即使你在美國,你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知道大洋那邊的英國今天是否下雨。而簡短意味著,單個消息內容的膚淺,和傳遞信息總數的暴增。

和印刷術相反,電報擅長的是傳播信息,而不是分析和解釋。

而就在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報紙、雜誌等簡訊息載體,如雨後春筍般順勢而生,承擔了傳播工作。

從此,人們對信息的需求的「嚴肅性」大大降低,大家不再看重信息的質量、信息本身的系統性,而成了各種各樣無關消息碎片的收集者。

這些碎片大都伴隨著「危言聳聽」的華麗標題,沒有前文說明、沒有後文補充,孤零零的存在著。這種消息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傳遞有用的知識,而是有效的填充人們的時間。

但,就像任何朝代的更替一樣自然,文字的地位又被後來的圖像取代。隨著攝影、攝像的發明,電影、廣播、電視乃至互聯網的出現,文字退居到了帷幕的後面,成了圖像的一種背景或者補充材料。此時你認識世界的方式已經完全被顛覆了。

圖像的時代到來以前,我們想到一個名人會首先想到他的理論或者事迹,但現在我們想到一個人,首先進入你腦海的是沒有前因後果的一個圖像,一張臉,一個聲音。

就像我們現在談到特朗普,首先進入我們大腦是他的樣子,他的形象:一張兩頰通紅、興奮過度的臉,和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腔調。至於他說過什麼,制定了什麼政策,為什麼贏得大選,我們大都不清楚(至少我是不清楚的)。

閉上眼都能看見尊駕牛逼哄哄的樣子

如果電報還是我們理性思維的片段,它先於主觀感受,那麼圖片和聲音卻直接穿透了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繞過我們的理性先作用於我們的大腦。

「新媒介不只是舊媒介的延伸,就像汽車不只是跑得更快的馬。」 —— 馬歇爾·麥克盧漢

「文字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而圖像把世界表現為一個形象。」 —— 亞歷山大·阿布扎比·斯圖亞特·蠻蠻本蠻

演員的自我修養

在新世界,一個報道版面或一檔電台節目、電視節目,它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不能用來讓誰充分展示自我,何況一檔節目還有別人,你可能就佔了幾分鐘。所以為了推行你的理念,你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維護好這個理念的形象,你只能「表演」。

在新世界,一個忙碌的企業家出席一個活動幾十分鐘、十幾分鐘,人們聽到的不是他經濟觀點企業經營的全部,而是特別精選的微小片段,這個片段所承載的形象,只有配合他的髮型、衣著乃至自信的笑容才能展現,所以他只能「表演」。

在新世界,互聯傳播速度空前絕後,允許你表達的時間更短。一條公眾號推送的文字通常一千字加圖片,一條微博可能幾十字再加圖片,一條抖音的視頻最多60秒。「表演」是一種引起注意的表達技巧。

(如果你閱讀到這裡,我已經跪下。作者行文通常3000+,但你沒有嫌棄我。你就是真愛本愛。)

作者認為,「表演」是新時代的會話形式的產物,其目的是為了交流和理解。

不過在《娛樂至死》這本書里,作者尼爾·波茲曼其實從頭到尾都流露出一個老派的學究,對於傳統會話模式衰落的深深的焦慮,和對新的會話模式的不信任。

他甚至擔心這種壓倒性的單向傳播模式(報紙、廣播、電視),和碎片化信息所導致的全民娛樂的崛起,會使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成為現實。

這本著作完成的時候,互聯網剛萌芽不久。不幸的是,2003年尼爾因肺癌去世了,如果他活到今天,會不會把互聯網續寫到他的書里呢?

畢竟,這種交互平台式傳播革命,這種同時包含了核彈數量的圖片、聲音、文字混合的會話,這種跨越了地域、文化、階層的傳播,不是傳統的任何會話可以類比的。

美美的地球

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打開NASA航天局的官網,了解一下宇宙的最新動態,或者來到Discovery的主頁,看看我們可愛的自然又發生了什麼,又或者雖然身在地球那邊仍然可以和祖國的小夥伴一樣開心地追著延禧攻略。

當然,互聯網這種會話的也有許多弊端。

以本文主題為例,「表演」這種新的表達技巧一旦被顛倒,就很容易造成實際價值的流失,比如專家不需要專心做學問,只要在某個特殊的時刻「表演」得像個專家就會受到追捧。

一個路人甲長得一身正氣,就可以披上一個白大褂對著鏡頭表演自己是醫生,然後為某沒有資質的10線XX健康醫院做廣告。

辣眼睛 而且配色也太丑了吧?

表演本身沒有錯,你認真負責的做事,然後用表演這種互聯網會話的技巧讓別人看到你,從而升起了想了解你所做的事情的想法。

但啥也不做就知道表演,就像一個企業把資金和精力幾乎全部投入到廣告上而不關心它的產品,甚至沒有產品。這不叫表演,這叫騙。

演員的自我修養是什麼?

做事,認真做。

(BTW,最後一張圖太丑了,嚴重損壞了本文的形象,讓我彌補一下。)

以上


推薦閱讀:

TAG:社會現象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