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這份打水漂終極秘笈,你就能做到一擊必殺!

收下這份打水漂終極秘笈,你就能做到一擊必殺!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412 人贊了文章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打水漂。

幾乎每一種語言中,都有這麼個特殊名詞或短語用於形容「打水漂」。美式英語稱之為「stone skipping」,英國俚語為「ducks and drakes」,法語則為「ricochet」,愛爾蘭語為「stone skiffing」,丹麥語為「smutting」。

這種古老的小遊戲,跨越了地域與文化隔離,讓全世界人民都樂此不疲。

不過,我們還真別小看了這種鄉土味極濃的殺時間遊戲。有的人同樣能玩出花樣,玩出名堂。

在世界範圍內,每年都會有各類正兒八經的打水漂錦標賽隆重開幕。比賽規則也很簡單,就看誰的石子彈跳的次數最多,又或是跳得最遠。

所以,關於打水漂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也屢屢被刷新,競爭十分激烈。

目前,打水漂彈跳次數的紀錄是由美國人kurt Steiner在2013年創下。這個數字說出可能有點嚇人,他竟打出了88次彈跳的驚人紀錄。

打水漂最多次的男人kurt Steiner

而在今年的6月份,一位名為Dougie isaacs的英國男子,則打破了世界打水漂最遠的記錄達121米遠。因為他這次打的水漂實在太遠了,當時比賽的湖面還「差點不夠用」。對比一下自己運氣好時才能打出幾跳的水平,確實有些自愧不如。

射得最遠的男人Dougie isaacs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奇人究竟怎麼做到的,難道打水漂還有訣竅不成嗎?

你別說,還真有科學家研究過如何才能打出一擊必殺的水漂,並給出了不少指導。收下這份秘籍——雖然不保證你能打破世界紀錄。但,起碼能讓你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溫習一下打水漂的原理。

當一塊石子被擲出去時,它就會以一定的速度飛向水面。此時,在粘滯性的作用下,與石塊底部接觸的一部分液體會獲得與石頭相同的速度。而這部分的液體,是比下層未與石頭接觸的靜止液體要快的。

根據伯努利定律可知,沿著一根流線,流體的速度越大,壓強也就越小。於是,這兩部分不同速度的液體便會產生一個壓強差。

當向上的壓力足夠大的情況下,石頭就會克服向下的重力,產生一個向上的速度。水漂,就是這樣誕生的。

但是,要如何恰到好處地讓石塊持續地在水面彈跳,則是另一個問題了。投出去速度,石塊與水面夾角,石塊本身的形狀、重量、材料等統統都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

「怎麼打水漂才能打得更遠?」法國里昂大學的利德里克·博凱(Lyderic Bocquet)博士也真被這個問題問倒了。

為了回答自己8歲兒子,他決定用物理知識解開這個謎題。經過多年的研究,這位科學家把業餘的愛好變成了一組打水漂方程式發表在了2003年的《美國物理學》上。通過系統的試驗,博凱博士把打水漂成功的關鍵要素都列了出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正是打水漂的第一要義。在拋擲石塊時,初速度必須超過某個臨界值,只有當速度超過2.5m/s時,彈跳才會發生。

每一次,石塊與水面碰撞都會損耗掉一定的能量,若能量太低石塊便會直接落入水面。石塊的初始速度越大,也意味著石塊動能越大,能彈跳次數也就越多。按照理論來說,若石頭的動能可以不發生損耗,這水漂就可能一直進行下去。所以說手勁兒越大,你離創造打水漂世界紀錄就越近了一步。

當然除了力量以外,技巧才能讓打水漂事半功倍。而20度,便是水漂界的「夢幻入射夾角」。

這個角度,可以將石頭與水面碰撞的時間降到最低。而這也代表著石塊因與水面碰撞損耗的能量越小。因此,石塊也儘可能地保留更多的能量做後續的彈跳。

這一點,也是最關鍵的。因為只要控制好這個入射夾角,讓其盡量地接近於20度,石塊即可獲得最大化的打水漂效果。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夾角是絕對不能超過45度或接近零度。不然你力氣再大,石頭也只會毫不留情面地「嗵」一聲沉入水底。

而讓石塊旋轉起來,則是另一個技術要點。

將石塊擲出去時,我們需要把它當做一個飛盤,賦予它一個自旋角速度。這有些類似於陀螺儀的原理,旋轉石塊的飛行姿態會更加地穩定。自旋速度越高,石塊運動也就越穩。

實際上,打水漂彈跳次數多寡,會受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而高速的自旋速度,則可以使石塊在一定程度上無視這些外力影響,保持最佳飛行姿勢。若沒有自旋,石塊可能在第一次跳起後就已經被水面撞得東倒西歪,無法跳起第二次了。

相對優秀的打水漂用鵝卵石

最後一點,則要回歸石塊本身。我們選擇打水漂用的石塊時,應盡量選擇較輕、更圓扁的那種鵝卵石。當然,也不是越輕越好,因為石塊大部分運動軌跡還是在空氣中,因而也需要有一定的重量。

所以綜合上面的所有要素,我們就可得出:去湖邊找一塊扁平的鵝卵石,找准20度的夢幻夾角,用盡吃奶的力氣,將其以高速自旋的姿態射入水面。

不過,知道這些秘訣後,離打出完美水漂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因為即便有了理論,實踐起來也並不容易。而如何精準控住身體,投擲出符合打水漂物理學的石塊,才是制勝重點。這就好像普通人知道「香蕉球」怎麼踢,但就是成不了貝克漢姆,屬於一個道理。

但不要緊,腦子才是最好的東西。

博凱博士的這篇論文,很快就引起了馬塞大學Christophe Clanet的注意。他和團隊就從中汲取靈感,一台自動打水漂機面世。這台機器可以將直徑5公分、厚度2.75mm的鋁盤投入2公尺長的長池,用於模擬打水漂的過程。

而這整個過程,都將被高速相機完整記錄下來。所以這個機器除了能打出漂亮的水漂以外,也進一步印證了博凱博士的理論是正確的。

自動打水漂機器實驗圖

事實上,當你還覺得打水漂只是個小遊戲時,有人早就應用該原理打過無數場漂亮仗了。

其中機智的英國人,正是將打水漂應用到戰事上的先驅。早在16世紀,一名叫伯儒那英國海軍軍官就發現了,將炮彈打到水面上可以射得更遠,射程往往能增加2至3倍。

在這之後,英國的海軍們就常用這種方法來攻擊射程之外的目標了。其中有記載的最高記錄是,一枚25千克的炮彈在水面上120m/s的速度在水面上彈跳了30下。

而早早嘗到了「打水漂」的甜頭,二戰期間英國更是精心炮製出了一種「跳彈」。當時德國納粹最重要武器生產基地——魯爾重工業區,就是被這種會打水漂的炸彈摧毀的。

說魯爾工業區是德國崛起的搖籃就再最貼切不過了。這裡不僅創造了令全世界都艷羨的財富,還生產出了各種優質的武器,是納粹德國叱吒戰場最大的幫凶。

魯爾重工業區

1943年,二戰的歐洲戰場正處於相持階段。彼時,摧毀對方的戰鬥潛力便成了最重要的手段。而在盟軍眼裡,魯爾重工業區就是重點打擊對象,必除之而後快。但在多次空襲中,英國空軍都未能攻破德國人的防守。

所以,英國人只能把眼光放在魯爾河上游的三座大壩身上。只有炸毀水庫大壩,魯爾重工業區便會陷入停產,下游居民點也會被淹沒。

然而,想要摧毀水壩也並非易事。

水壩本身就由混泥土澆築而成,只有超重型炸彈直接命中才有可能將其炸毀。而且德軍還如保護命根子一樣,在大壩上設置了密集的防控火力。英國空軍即便是派出最遠射程的轟炸機,也無法碰到大壩。此外,水中更設多道防魚雷網,想要用魚雷的轟炸也不是辦法,計劃陷入了僵局。

巴恩斯·沃利斯

此時,一位名叫巴恩斯·沃利斯(Barnes Wallis)的航空工程師則巧妙地想到了對策。他從打水漂中獲得了靈感,並發明了一種大射程的跳彈(bouncing bamb)。

這種跳彈呈圓桶形,發射之前會以一定速度旋轉。在離水面18米的高度投下,這種特製的炸彈便能打著「水漂」,以彈跳前進的方式越過防魚雷網,命中水壩。

跳彈攻擊水壩示意圖

一切準備就緒,1943年5月16日晚,英國空軍的代號為「懲罰」秘密行動開始。很快,魯爾水庫的兩座大壩被這種會打水漂的跳彈炸毀。空襲過後,水災沖毀了25座橋樑,導致兩座發電站癱瘓。其中,三分之一的軍工廠則停業數月之久,德國受重創。

而此戰的功臣沃利斯,也因此戰績被載入史冊。

被摧毀的水壩

現在科學家也重現了二戰時期這種跳彈攻擊大壩的過程。

先給跳彈一個旋轉速度

然後再投下

完美

看到這裡可能就有人會感嘆了,這莫不是人類史上最大型的打水漂現場?

還真不是。比跳彈還要強大的打水漂現象,發生在地球的大氣層邊緣,主角則是航天器。

大氣由極稀薄到稠密,也可以看作一個流體的界面。當航天器的返回艙以高速從空氣稀薄的太空返回地球時,也是會發生打水漂現象的。

高速的航天器穿越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是致命的。為了避免航天器因高溫受損,科學家也想出來了給航天器降溫的辦法。就是讓航天器先在大氣外層先打打水漂,待速度降下來再正式進入大氣層。這種方式也叫做「跳躍式再入返回」,我國的嫦娥五號T1就是這樣返回地球的。所以下次打水漂被別人說幼稚時,你就可以說,我這是在研究航天技術返程問題呢。

*參考資料

stone skipping.Wikipedia

Lydéric Bocquet.The physics of stones kipping [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3

Lionel Roselini, Fabien Hersen, Christophe Clanet,Lydéric Bocquet.Skipping stones[J].J. Fluid Mech.2005

胡海.會打水漂的炸彈和飛機[J].知識就是力量.2007

推薦閱讀:

TAG:物理學 | 冷知識 | 流體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