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季前賽到底有什麼用?

季前賽到底有什麼用?

來自專欄隨言體育

季前賽到底有什麼用?

9月29日,NBA季前賽開賽。熬過了長達好幾個月的休賽期,終於有比賽看了。

但對作為球迷的我們來說,有些東西,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大家都知道「垃圾時間」,就是在雙方比分差距懸殊,而且落後的一方已經不可能追回來時,雙方都會把主要球員換下來,派上一些板凳上最末端的球員上場,耗完還剩下的時間。但在季前賽,恨不得整個下半場都是垃圾時間,主力球員基本上只打二十來分鐘,即使在比賽最後時刻,仍存在懸念的時候,也不會把主力換下來。去年的中國賽,森林狼用第二陣容戰勝了勇士的第三陣容,而在今年季前賽,這樣的劇本重演。本賽季最火的球隊之一,洛杉磯湖人隊,兩次碰掘金,球隊核心詹姆斯第一場只打15分鐘,第二場只打14分鐘,結果第一場湖人慘敗,第二場湖人領先優勢被蠶食,慘遭逆轉。更有甚者,2016年季前賽,雷霆雙核威少和奧拉迪波,一場比賽都沒打。這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季前賽到底有什麼用?

其實每年NBA舉辦熱身賽,最初的目的就是熱身。一方面,NBA休賽期長達好幾個月,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想要保持較好的身體狀態,這隻能靠自律,但大部分球員不會再像賽季當中那樣刻苦,更多的球員選擇去度假。因此,大多數球員的身體狀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NBA季前賽就能夠幫助球員們找到比賽狀態。另一方面,休賽期各個球隊的管理層都非常活躍,因此基本上所有球隊都會發生人員變動,甚至有些球隊被做了「大手術」,這些球隊需要利用季前賽的時間磨合陣容,試驗不同的戰術。總的來說,無論是球隊還是球員,都在為新賽季做好準備。但在2017年開始,常規賽提前開打,相應的,季前賽的場次就減少了。按理來說,季前賽減少,各球隊和球員都應該更重視這僅有的熱身機會才對,但球隊的主要球員還是只打半場,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是因為,季前賽的作用不僅僅是熱身。每年夏天,各球隊都會簽下一些落選新秀、海外聯賽球員和發展聯盟球員。按照NBA的規定,在休賽期,每支球隊最多可以簽20名球員,但在NBA新賽季開始時,各球隊必須要把球隊名額縮減,有常規合同的球員最多15人,再加上兩名雙向合同球員,一共只能留17人。一個隊20個球員,板凳席都擠不下,有些球員就不得不坐到地板上。而這些球隊的邊緣球員,必須利用季前賽僅有的上場機會,向球隊管理層證明自己,季前賽就是給他們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別看大家顯得很和諧,其實都叫著勁呢。而球隊管理層也在考察這些邊緣球員。正因為季前賽有這樣的作用,再加上球隊也怕主將受傷,所以主將們的上場時間被壓縮。

剛才說的這些,只是從純比賽的角度來看。但在聯盟層面,季前賽也能夠起到推廣NBA的作用。眾所周知,NBA是商業聯盟,所以擴大市場就相當重要。NBA現在有三十支球隊,29座主場球館,但季前賽的很多比賽都不在這29座球館舉行,比如湖人的季前賽在聖迭戈、阿納海姆甚至在夏威夷舉行。這裡有一個故事,2015年湖人對陣勇士的季前賽,就是在位於聖迭戈的谷景賭場中心舉行的,而谷景賭場中心恰恰又是冰球隊聖迭戈海鷗隊的主場,結果在第三節,因為地板滲水,比賽被提前終止。而今年十一,湖人對陣掘金的季前賽,又是在谷景賭場中心。因為有了三年前的先例,賽前掘金的主教練邁克爾·馬龍擔心場地濕滑影響球員表現。之後這座球館的老闆站了出來,說他已經檢查過球館的每一塊地板,並沒有發現有冷凝液殘留,或是有濕滑的地方,對比賽的安排不會產生影響。

除了在美國本土,NBA季前賽也在其他國家舉行,而我們熟悉的NBA中國賽,就是季前賽的一部分。中國的市場非常大,NBA對此也非常重視,來中國的比賽,球隊教練一般不會讓主要球員上場時間太短的,為了給中國球迷一個好的印象。就比如前天76人跟獨行俠的比賽,雙方教練就給主要球員比較長的時間,東契奇的上場時間甚至達到了30分鐘,直到第四節中段,雙方才陸續換上邊緣球員。

再說回上場時間的問題。隨著新賽季的逐漸臨近,各個球隊也在抓緊時間找比賽狀態。我認為,對於主力來說,打完整場比賽的狀態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估計在季前賽後期,主力球員的上場時間也會增長。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NBA | 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