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一——是否存在真理?

道德經之一——是否存在真理?

6 人贊了文章

《道德經》分德經與道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中,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或許這是老子本意。所以先秦人物從德講起,如《韓非子·解老》開篇就寫到「德者,內也……上德不德……」,也是重視德勝過道。

其次要注意,帛書本是不分章的。與帛書本相比,傳世本首先將道經放到了德經之前,又把整本書分為81章,其中幾章的順序還做了變動。

我盡量按照帛書本的順序來讀,但我想從道經說起,因為道經更多講了這個世界的底層規則。所謂底層規則,就是世界的基石。雖然是基石,卻並不龐大,相反,只有寥寥幾條,勝在夠深、夠穩、顛撲不破。然而第一句就不穩,大大的不穩——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今本:道可道,非常道。)

直譯過來的意思是:真理是可以描述的,描述出來的卻不是永恆的真理。

意譯過來的意思則是:語言描述不出永恆的真理。

甲骨文里的「道」從行從止,「行」是大路,「止」是腳趾,走在大路上是為道。金文里的「道」則是行、止之間,又加了一個「首」(金文最早刻印於商周銅器上,鼎鼎正式),看來到了商周時期,道的意思已經從「腳下的道路」演變為「踐行的道路」,不禁想起了一句話: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真是不論什麼時代,都有人孜孜求道啊。

所以,把「道」翻譯為真理大體可行。既然提出了「道」並且如此認真地討論,老子自然認為真理是存在的。而同樣關鍵的是這句話的邏輯:「語言描述不出永恆的真理」,這句話若是對的,那它自己就描述了一個真理,於是自相矛盾;如果這句話是錯的,那道經第一句豈不是成了廢話,毫無意義。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個悖論。

您還別奇怪,這樣的悖論在宗教典籍中比比皆是,比如《金剛經》中寫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個悖論就更直白,佛法不是佛法!基督教則更繞了一點,比如《聖經

創世紀》中寫到「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然而「全能」二字實在經不起推敲,畢竟全能的上帝,恐怕造不出一塊他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這好像就尷尬了。

您看,開篇第一句就是密碼,意義何其重大。想不通還怎麼往下讀?!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 | 經典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