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閱讀 | 如何閱讀一本書

檢視閱讀 | 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自專欄體驗式學習的力量

蒙田有話要說: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

第二種的無知確實讀錯許多書。

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伯稱這種人是書獃子,無知的閱讀者。總有一些書獃子讀的太廣,卻讀不通。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於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這也可以運用在任何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Sophomeres)。

蒙田的這句話來理解「檢視閱讀」再好不過。當我們掌握了基礎閱讀後,就要往「檢視閱讀」上多走一步了。

基礎閱讀包含在檢視閱讀中的,檢視閱讀又包含在分析閱讀中,分析閱讀則包含在主題閱讀中。

檢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前面文章中的介紹的快速閱讀,或者有目的的閱讀,在這種閱讀層次中,讀完比理解更加重要,因為有很多書的內容在你不掌握整體框架的情況下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夠理解的,這個時間成本是我們花不起的,也是沒必要的,反而會造成你對書的畏難心理。

檢視閱讀一共有兩種。

一、有系統略讀或粗讀略讀(skim)或粗度(pre-read)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我們再次贅述一下略讀的流程:

1、先看書名也,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得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事實上,很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頁,想到這些努力往往都浪費了,不免讓人傷心。

3、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議論類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範圍,以及所提到書籍的種類與作者等。

4、如果那是有腰封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介紹。

完成上面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以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準備好要真正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上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提示,留意主題的基本脈絡。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的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

以上是第一種類型的檢視閱讀,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

二、粗淺的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很高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很自然的,我們會下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但這並不是錯誤,而只是打從開始就對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期望過高。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為之卻步的理由。

什麼叫對的方向?

答案是一個很重重要又有幫助的預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所以,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的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檢視閱讀是一種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但這不只是因為你讀的速度快——雖然你真的讀得很快——而是因為在檢視閱讀中,你只讀書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讀,不一樣的目標來讀。每一本書,不論是多麼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容。

下一本書,試著用檢視閱讀先預讀一遍,我堅信你一定有一個很大的收穫。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