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 中醫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全球醫學綱要, 或成為主流療法。

首次: 中醫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全球醫學綱要, 或成為主流療法。

來自專欄發現醫學8 人贊了文章

中醫在全球範圍或將躋身成為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療等標準療法之外的補充替代療法。

世衛組織最高權力機構——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該組織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首次納入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

全球醫學綱要也被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對數千種疾病和診斷進行了分類,決定了100多個國家的診療過程。它會影響醫生的診斷,影響保險公司確定保險覆蓋範圍,影響流行病學家開展相關研究,還會影響衛生官員對死亡率等統計數據的解讀。在全球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在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真正促使這項工作完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4年開始,時任世界衛生組織(WHO)馬尼拉西太平洋辦事處傳統醫學顧問Choi Seung-hoon帶領亞洲國家的幾十名代表,將中醫知識整理成一個清晰完整的構架體系。

爭論

接下來幾年,包括中日韓在內的各國代表在無數次的會議中針鋒相對,各自為戰的力爭本國版本的中醫才是正統、應寫入目錄。

統一

最終提出了包括3106個術語的清單,然後對清單進行了英文翻譯,從而奠定了中醫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讓世界知道中醫。

紛爭

而關於各國關於中醫的紛爭遠遠沒有結束。Choi Seung-hoon現在是韓葯振興財團的董事會主席。

如果說各國的紛爭是這次中醫納入綱要的一道檻而,那麼,理念差異將是橫在中醫全球發展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壕溝。

西醫追求的是用明確的定義和充分檢驗的病因來解釋疾病狀態,藥物療效評定通常需要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提供統計學證據。

而中醫則認為西醫理論過於簡單化,決定健康的因素是因人而異的。不可能用一般性的理論治療所有的病人,而且用西醫的醫學理論來闡釋中藥方本身就不具有可行性。

而很多人也認為,第26章有助於研究人員收集有關不良反應的數據,了解人們正在使用的傳統治療方法。 「但如果設置第26章的目的是支持這些醫療方法,那就不合適了。」

很多科學家也認為,WHO 應該致力於發展循證醫學,而不是糾結於中醫現在所處的尷尬現狀與並不能被現代科學證實的很多問題,例如中醫實踐科學依據薄弱,缺少臨床試驗支持,有時甚至是危險的:中國藥品監管機構每年收到超過230,000份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告等等。

實際上,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中國的努力

2016年,國務院制定了一項國家戰略,承諾到2020年實現中醫的普及,到2030年實現中醫產業的蓬勃發展。

戰略內容包括支持中醫旅遊,這將吸引眾多遊客前往中國診所。

每年成千上萬的遊客,特別是俄羅斯遊客湧向海南尋求中醫治療。中國政府計划到2020年建成15個與海南相似的中醫示範區。

中國還有意進一步擴大中醫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呼籲到2020年建立30個提供中醫服務及教育的中心,並儘可能擴大其影響力。截至2017年底,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匈牙利、哈薩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已建成了17個類似的中心。

這種緊密關係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收益,2016年至2017年,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的中藥材及其他相關產品的銷售額增長了54%,達到2.95億美元。

WHO的支持:陳馮富珍

世衛組織支持所有傳統醫學,但它與中醫和中國的關係尤其密切,特別是在2006年至2017年陳馮富珍擔任世衛組織總幹事期間。

2016年11月,陳馮富珍在北京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中國在公共衛生方面取得的進步及其發揚傳統醫學的計劃。她說:「中醫在中國本土發展良好,因此在推廣至全球時也能贏得獨特的聲譽。」

2014年,世衛組織發布了一項十年戰略,旨在將傳統醫學納入現代醫療保健體系中,進而實現全民醫療覆蓋。

該戰略呼籲成員國設立傳統醫學機構,敦促保險公司和醫療報銷系統實現對傳統醫療的覆蓋,並切實推進傳統醫學教育。

蕭伯納曾經說過 ,科學總是由正確走向錯誤。中醫之所以不能為世界廣泛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醫的一些理論無法用現在的科技手段得到驗證。我們不否認中醫存在問題,但是,誰又能否認西醫就一定是完美無缺的呢?誰還沒有一個前進的過程呢?

人類在沒有發現質子和中子的時候總認為原子是不可分裂的。科學在很多時候具有滯後性,科學卻總是在證明之前錯誤的正確性。知道現在,人類依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但是,卻不能否認其存在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醫學 | 西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