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夜觀星象,今日降溫

貧道夜觀星象,今日降溫

今天是立秋。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作為一年之中秋天的開始,它意味著一段炎熱時光的結束,也預示著豐收季節的到來,所以今天食錄氏就來聊聊,立秋關於吃的那些事兒。

  • 【食色·吃貨志】
  • 「從古書中找吃的!」

記得食錄氏還是個小皮孩的時候,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立秋。因為在立秋的這一天,家裡總會燉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肉,肥的晶瑩剔透,瘦的香嫩可口,隔壁家老人小孩小貓小狗都饞哭了。而且彷彿只有在立秋的這一天,媽媽才不會說「看你胖得那樣,少吃點肉」這種話。後來單純的食錄氏才知道,不是老媽這天心情好,而是這種習俗叫「貼秋膘」

貼秋膘,是現在仍普遍流行的一種習俗。

比較傳統的做法是,在立秋的這一天用懸秤來稱人,將體重跟立夏的時候做個減法,如果體重減輕了,就稱之為「苦夏」。既然瘦了就勢必得補回來,所以在立秋這一天「貼秋膘」,以大魚大肉、美味佳肴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

這本來是一條有因果關係的流程,但是發展到現在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的,就是——稱重。現代人已經不再為了是否需要貼秋膘而稱重,而早就把貼秋膘當成了一種習慣,就像中秋節要吃月餅,端午節要吃粽子一樣,幾乎不需要理由。

比較令人難過的是,人們還記得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記得吃月餅是象徵團圓,卻不記得貼秋膘是為了彌補「苦夏」後自己不夠了。

除了貼秋膘以外,一些地區還保留著「咬秋」的習俗。

咬秋,也叫啃秋,跟咬春(吃蘿蔔)一樣是自古有之的民間習俗,只不過咬秋吃的是西瓜。關於這一習慣的起源,清代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中提到了這樣一種說法:

傳說,西域婦女會在立秋這天的夜裡到田裡去摸西瓜,因為西瓜的形狀酷似懷孕婦女的肚皮,瓜內有子,又象徵「多子」,所以如果能在這天摸到成熟的好瓜,這位女子就能多子多福。

隨著西瓜的種植傳入中原,「摸瓜」的習慣也隨之而來。但是封建社會加諸女子身上的條陳實在苛繁,使得深夜摸瓜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不知道從何時起,「摸瓜」的習慣逐漸變成了「咬瓜」——摸不到福氣,就把福氣吃進肚子里。

隨後,「咬瓜」又逐漸與「祈子」這一主題脫節,和貼秋膘一樣,變成了被忽視起源只看結果的習俗。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在立秋的這一天吃下,說是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之所以稱之為「咬秋」,是寓意夏天的炎炎烈日惹得人心火狂躁,熬了好久終於熬到立秋,趁此機會將它一口咬住,讓它從此後再不敢作祟。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立秋以後天氣就會變得涼快了。因為——

三伏還沒結束啊,科科。


【豆瓣通道】維京lol

【微博通道】@維京姑涼_

【微信通道】維京的傳統視覺作坊

weixin.qq.com/r/9CgAGOT (二維碼自動識別)

【B站通道】維京lol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