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留學生 出國後發現自己是個窮人,你還會選擇留學嗎?

中產階級留學生 出國後發現自己是個窮人,你還會選擇留學嗎?

知乎上有一則提問被將近770萬人瀏覽過。被很多網友轉發,評論。評論區已經炸鍋了。

評論區」和「回答區」,發現了有趣的現象。評論區著重討論著有關「中產階級」的年收入到底是多少。

回答區則變成了留學生的「哭窮」秀場。

但實際上,這則看似輕描淡寫的提問背後,體現的卻是中產家庭孩子,對留學生活深深的焦慮。「中產」已經不是一個時髦的辭彙,對於「中產危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息。

只要在Goolge輸入「middle class crisis」,0.45秒就得到了一億五千三百萬條相關消息。看來,全世界的人都在為中產階級的錢包而憂心忡忡。

他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既不窮也不富。或者說,人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窮是富。在討論中產階級留學生過著怎樣的生活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什麼?

《福布斯》中國中產階級定義:

  1. 生活在城裡。  
  2. 25到45歲間。  
  3. 有大學學歷。  
  4. 專業人士和企業家。  
  5. 年入1萬—6萬美元。

自十六大報告提出未來若干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經濟學人就將中等收入階層與時髦的中產階級划上了等號。這樣的倡論,其作秀成分多過嚴肅的學術探討。

基本標誌

1、通過提供知識來獲取收入,或者通過經營小規模生產資料來獲利;

2、擁有滿足人們安穩生活需求的資產,如:房、車、存款;

3、能夠完全滿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費需求,注重物質生活的品質,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費能力;

4、具有較強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需求,注重個人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

5、沒有資產階級的巨大財富,也沒有低收入階層的社會福利;

6、對安穩的社會環境有強烈的依賴,群體利益受經濟衰退和社會動亂的影響較大。

今年上半年也出爐過一份關於中國中產階層的標準,認為月收入在45202元(即家庭年收入在54萬元以上)的家庭才是中產家庭。而《每日財經周刊》,也將年收入為50萬-80萬的家庭定義為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人群是一群最焦慮的一群

美國社會學家保羅·福賽爾在1980年的《格調》一書中提出,「有助於我們辨認出中產階級的是他們的一本正經和心神不寧,而非其中等水平的收入。」

房間精緻的布置,用餐精美的擺盤,身上不俗的logo,凡事「不將就」的生活信條,是中產將自己與暴發戶區別開來的標誌。

表面上,他們的收入並沒有捉襟見肘,但也不是綽綽有餘。

他們追求生活上的品質,實則在背後一遍遍刷著「中產焦慮」的爆款文章。

他們有一種「有錢」的錯覺,但事實上可能仍未脫貧,

因為,任何一項數目不小的意外開支,對他們都是一個挑戰。

俗話說的好,向下容易向上難。正是因為這種懸而未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焦慮, 讓中產階級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脫離了大部隊。

於是,中產家庭把目光集中在了下一代身上 。

當父母變著花樣的為下一代的前途考慮時,「中產焦慮症」也正悄無聲息的傳染著他們的孩子。

出身於中產家庭的留學生們,正是被這種焦慮波及的一個大群體。

如果說金錢上的焦慮,還有跡可循,心理上的焦慮卻更難醫治。

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曾經用「Stanford Duck Syndrome」(斯坦福鴨子綜合症)來形容自己的在校狀態。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但是水面下的雙腳卻要拚命划水。

這正是中產家庭留學生的生活現狀。

一方面,他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很介意別人的肯定或者否定;

另一方面,他們和自己較勁,想要拼一把在海外發展的上限,同時也承擔著前路迷茫。

這些來自中產家庭的留學生們, 享受著中產家庭的光鮮,也承擔著來自家庭的焦慮。

他們不敢厭學、不敢頹廢、不敢揮霍、也不敢輕易浪費。

熬夜通宵的時候,告訴自己挺住意味著一切;小有成就的時候,也不敢輕言勝利。

但幸運的是,在還算單純的校園裡,金錢上的差距,被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畢竟學霸的大腿才是寶貴的。

中產家庭的孩子不再是只為了一張文憑,就盲目留學的那群人。而是想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才開始著手的聰明人。

還記得2017年北京的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很多教育資源是一些偏遠地區學生享受不到的,現在到處都是又厲害家裡又好的學生。

的確,成長過程中的每時每刻,父母的焦慮與生活的現實,都提醒著他們,要記得自己的優勢,更不要忘記自己的劣勢。

有位網友在評價中產階級的時候說,「中產階級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好壞至關重要,但他們也是可以被犧牲的一群人。」

正是這種岌岌可危的焦慮感,迫使中產拚命向前。

就想電視劇《小別離》是一部比較少見的貼近當今教育現狀的國產劇,相信很多家庭會有共鳴 ...

同時,也有很多人發出質疑:這是赤裸裸地宣揚階層分化嗎?是不是有點 「三觀不正」?

這部戲的編劇何晴說:

現實生活中本就存在著這樣的貧富差異,這是由國情和當前的社會現狀決定的,我們只是如實展現生活原貌,不夾帶私貨,不評判對錯。家庭情況不同的設定,是為了表達「不是每個家庭和孩子都適合出國」這個思想。不過,究竟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導演汪俊說:我們這次把主線定在了一個中產家庭,是因為我們覺得中產所受的教育,經濟實力能讓他們對現實的很多問題有更高一層的看法,不會涉及到普通家庭中道德層面的問題,更多的是人生的思考;中產的價值觀也和我本身更像,我喜歡知識分子的自嘲精神和黑色幽默。除了低齡留學問題,這部劇也反映了當今的應試教育現狀。孩子的考試成績、升學壓力,是三個「不同階層」家庭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真的是,教育問題誰都不饒,富人窮人都心焦。這部劇里所「提倡」的對待應試教育的態度是「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把分數、成績看得特別重要,但要讓孩子對成績、學習有正確的態度。

這樣就是我們出國留學在考慮經濟基礎的同時,也要考慮在國外求學的個人提升和學業上的成就。


推薦閱讀:

TAG:出國 | 留學 | 留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