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小孩「殺魚弟」服毒自盡,貧窮家庭的小孩只能認命?

網紅小孩「殺魚弟」服毒自盡,貧窮家庭的小孩只能認命?

來自專欄年糕媽媽說育兒75 人贊了文章

如果不是服毒自殺,大概沒幾個人會想起昔日網紅「殺魚弟」。

2010年年底,年僅9歲的殺魚弟,因為一段在自家魚攤前殺魚的視頻走紅網路。嫻熟的殺魚技巧,抬頭間犀利的眼神,讓這個小男孩在當年的互聯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走紅之後,有人驚嘆於殺魚弟小小年紀就擔起家庭重擔的不易,也有人質疑他的父母:為什不讓他去學校讀書?

走紅給殺魚弟的父母帶去了輿論壓力,也帶來了愛心捐贈,很快,殺魚弟便到學校讀書去了。如果故事能在這兒畫上句點,這無疑是個圓滿的結局。

可嘆的是,8年後殺魚弟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因為在魚攤上和客人爭執、被父親數落,他一氣之下服下了百草枯,被送去醫院搶救。所幸的是危險期已經過去,命應該是保住了。

網友評論說,這個故事是「被嫌棄的殺魚弟的一生」,是日積月累的貧窮和絕望壓垮了他;更有人將悲劇的矛頭直指殺魚弟的父母,認為他們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

1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殺魚弟的自殺?網友們的討論很多,翻看了一些過往媒體的採訪資料,追溯殺魚弟這些年來的成長軌跡後,我部分認同網友的一些觀點:

比如,有網友評價說,「這一家人都目光短淺、沒有讓孩子堅持上學,圈子這麼閉塞、當然會抑鬱。」

也許是太晚讀書的緣故,回到學校的殺魚弟,成績一直都不怎麼好;又或許像他爸爸說的那樣,這孩子確實不愛讀書,讀著讀著便屢屢逃學跑回家。

最初,見他這樣,他的家人也管過一段,管的方式是他們熟悉的追打責罵。時間一久,加之生意太忙,殺魚弟的爸媽便懶得管他了,斷斷續續讀到初一那一年,他乾脆就回去幫忙殺魚了。

其實,孩子不愛去學校這事兒,在很多家庭都發生過,但完全隨著孩子來愛上不上的爸媽倒是不多見。殺魚弟的家境雖然不好,可也不是窮到沒錢供他讀書。

說到底還是父母的格局和見識問題。殺魚弟的爸爸就一直覺得,「讀書並沒有什麼用」,反正孩子也學不進去,還不如殺魚來得實在。近年來,這種「讀書無用」的論調漸漸多了起來,特別是在經濟條件相對差的階層中尤其盛行。

▲紀錄片《出路》截圖

可這樣想的爸媽,不知道的是,讀書或許不能讓一個人一夜間烏鴉變鳳凰,但是一定會提升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給他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還有人說:是因為家人不會好好說話、因為語言暴力。

沒錯,這應該是最直接的影響。

看澎湃新聞對殺魚弟的最新採訪,他說這不是第一次想自殺,百草枯是早幾個月前就偷偷藏好了的,兩三個月前因為爸媽爭吵,就曾差點喝下去。

這一次自殺,也是因為父親對他不由分說的責罵,刺激到了自己敏感的內心。

他的父母也承認,因為要養六個孩子,家裡每年必須掙夠十萬塊才能供得起他們,兩人的身體累垮了,脾氣更是控制不了,所以夫妻倆會經常吵架、也會經常責罵孩子。

家庭里言語的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討論了。對於殺魚弟這樣的個體來說,他的自殺就是對言語暴力的逆反。

2

悲劇已然發生,過多地去指責殺魚弟的父母,也改變不了什麼。不過從他們的陳述中,還是可以看出,造成今日殺魚弟困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他的父母,在家境不好的情況下,還生養了六個小孩。為了將這六個孩子養大,他們終日疲於掙錢奔命。在這樣的壓力和困窘之下,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教好每一個孩子呢?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TED的一個演講,題目叫《窮人為什麼更容易做出糟糕的決定》。

演講中分享了美國幾位心理學者在印度做的一項不可思議的研究:

研究對象是一群蔗糖農民。在每年豐收季節之後,他們會一次性獲得年收入的60%,也就是說,他們會在豐收季節突然「富有」。

學者們分別在豐收季前後給他們做了一份智力測試,結果讓人驚詫,農民們在收穫前的智商竟然要比收穫後低14個IQ值。差異相當於一晚上沒有睡覺,或者喝醉酒對人的影響。

想想你一夜未眠或者喝酒之後,是不是會脾氣不好、不耐煩、狀態不佳?

而這個演講對「困窘」帶來的另一個影響的剖析,也解釋了我們關於窮人因何更加「目光短淺」的疑問,演講中說: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有很多事情積壓需要處理,或者推遲午餐時間,血糖急劇下降的時候,我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直接的需求上,例如需要立即吃到三明治、五分鐘後需要召開的會議或者明天需要付清的賬單。這時,長遠眼光已經是一種奢侈。」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窮的人往往沒有好狀態去改善什麼。有一句話叫「貧窮摧毀未來」,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那個考上北大的女生喊出「感謝貧窮」時,很多網友心疼地表示:你該感謝自己的奮鬥,而不是去感謝「貧窮」。

3

但困窘中的窮人,真的就只能認命認慫,然後繼續目光短淺、脾氣暴躁,任由孩子野蠻生長嗎?

像殺魚弟一樣,甚至比他條件更差的貧寒家庭不在少數,但他們中仍然有一群父母給了孩子不錯的教育,比如「感謝貧窮」女生的媽媽,比如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知書孩子的父母,比如在詩詞大會上所向披靡的「掃地僧」外賣小哥的父親 。

反觀殺魚弟的爸媽,他們在教育子女這條路上,幾乎是當了「逃兵」。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作為,殺魚弟唯一擁有的世界,就是過早地同自己的父輩一樣,低頭感受殺魚賣魚的辛苦、日復一日。

當記者問起殺魚弟之後的打算,他說:就按醫生說的,回老家休息半年,也希望自己在這半年裡能搞清楚自己真的喜歡做什麼。

看到這句話,似乎更明白他之前內心的絕望是什麼:他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奮鬥的方向。

幾年前,父母也曾勸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出去闖闖,但他後來覺得外面危險,爸媽也覺得有理,就讓他接著留在身邊了。

是的,他們曾經想過、掙扎過,但也只是稍微努力了一點點而已,並沒有真正開始改變過什麼。

比窮更摧毀未來的,可能是安於貧窮吧。明明覺得沒有前途、明明覺得周遭都是壓抑的氛圍,依然覺得這是一個舒適區,久久走不出去。

希望治癒後的殺魚弟,能鼓起更多的勇氣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多年後他還是選擇回來繼承魚店,也比一直沒出去見過世面、受過錘鍊要好。

也希望經此一事,殺魚弟的父母能夠明白,即便為了孩子們的溫飽,你們再辛苦再努力,也不應該放棄對自我情緒的管理,以及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另外就是真的不要再生了)。

(本文配圖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母嬰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