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這就是灌籃》 為何讓虎撲直男和愛豆粉達成和解?

不完美的《這就是灌籃》 為何讓虎撲直男和愛豆粉達成和解?

來自專欄娛樂獨角獸5 人贊了文章

在當前世界範圍內,體育產業正朝著全面娛樂化邁進。不僅英超、世界盃、NBA、超級碗等高度職業化的賽事運作成熟、商業氣息濃郁,具有全民互動屬性的體育綜藝,也不再是新鮮事物。以日本的《Beat The Champions》、荷蘭的《榮譽之戰》為例,都為體育與娛樂的聯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在中國,90%的體育市場卻都沒有被挖掘出來,面向泛娛樂人群設計的體育綜藝更是「雷聲大雨點小」,素人闖關、冠軍對抗、明星跨界等綜藝模式「老生常談」,很難讓觀眾產生新鮮感。

機遇與挑戰交織的背景下,優酷自製的《這就是灌籃》作為「這就是」系列的壓軸之作橫空出世。「我們可能在做一個有意義的嘗試,這個嘗試是想去看看歌唱、舞蹈等等節目之外,體育的這種真人秀,應該還能做成什麼樣。」總製片人易驊形容最初的心情,「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雖然目前豆瓣評分尚未出分,但現有的短評中,四星、五星的評價佔了絕對優勢。一個共識是,《這就是灌籃》絕對稱不上完美,慢鏡頭過多、高燃剪輯讓節目滿滿的「劇本感」,第一期粉絲反饋中不乏槽點。但作為一檔定位為青春熱血的體育競技題材綜藝來說,《這就是灌籃》儘可能的嘗試在娛樂化和專業體育競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目前的呈現效果無疑是讓絕大部分粉絲滿意的。

一邊是以虎撲步行街為代表的直男群體,一邊是在中國偶像產業發展中浸淫成長的龐大的女性粉絲,《這就是灌籃》在取捨之間讓這兩個群體第一次達成了和解。

專業性和娛樂性並不衝突

《這就是灌籃》對自身的受眾和定位非常清晰。

「我們面向的觀眾不是籃球愛好者、專業籃球觀眾或者男性觀眾,我們面向的觀眾特別具有普遍性,這當中有平時關注籃球的,也有平時不關注籃球的。」總導演朱玲總結《這就是灌籃》的目標,「首先我們尊重籃球這項運動,希望懂籃球、看籃球的人認可,覺得這個節目是認真打球,而不是在搞別的事情;其次我們也要做到讓不懂籃球的人可以看進去節目,知道籃球是什麼、籃球的規則有什麼,還要能get到籃球的魅力。」

因此,《這就是灌籃》在嘉賓上選擇了人氣明星+專業籃球運動員的搭配,兼顧了節目的專業性和娛樂性。節目一開始,周杰倫和李易峰就在晉級觀念上「互掐」,一個喜歡「穩紮穩打型」球員,一個喜歡「技巧花哨型」球員,「搶人爭奪賽」一觸一發。而到了中場休息期間,林書豪一記隔了半個賽場的「高空投籃」,又將全場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他與郭艾倫兩位專業球員的身上,為不久將來兩個人的「世紀對決」埋下伏筆。

在賽制方面,《這就是灌籃》採用了1V1「鬥牛」和3V3「團體」,兩種規則簡單、門檻較低的打法穿插進行,通過節目的進程、人物關係的建立,自然而然地產生情緒點。比如「籃球愛好者」李易峰和「CBA職業球員」郭艾倫之間的對決,雖然球技上明顯一弱一強,但雙方互動所產生的火花、面對輸贏時的臨場反應,都為節目貢獻了精彩看點。未來,兩個專業明星球員的PK,李易峰與周杰倫的PK,球員之間場上場下的關係,球員與裁判之間的關係等等,都會被一一呈現出來。

未來甚至會邀請易建聯等籃球明星作為「魔王」加入,為節目建立新的人物關係和故事線。

劇本?籃球運動何須劇本

「太假了,哪裡有那麼多反轉,劇本痕迹不要太明顯。」第一期播出後,關於節目是否有劇本的問題成了《這就是灌籃》爭議的焦點,節目中反轉逆襲不斷,壓哨絕殺更是多到讓粉絲懷疑人生。

面對這樣的質疑,《這就是灌籃》總監製、阿里文娛集團大優酷阿波羅工作室總經理王雲鵬表示「這就是競技體育的魅力」,優酷把籃球作為「這就是」系列在2018年的壓軸,一方面是籃球具有廣泛的群眾認知,另一方面就是這項運動本身存在諸多變數,自帶戲劇化因子。「現場錄製100多個選手,包括高佳鉑的三罰三中,如果真的有劇本,那這些選手的演技也太好了。」王雲鵬回應。

第一期節目中,音樂學院學生高佳鉑對戰「13個路人王冠軍」平常心,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反轉之一。比賽開始前,節目組先剪了一組高佳鉑的「才藝秀」,幾乎走錯片場的一系列操作,讓李易峰都禁不住點評「他是來搞笑的吧」。但隨著比賽一點一點展開,高佳鉑身上那種百折不撓、拼搏到底的精神,卻引來多數人打氣。在開始6:0遠遠落後的情況下,他不僅逐漸追平了比分,更在比賽時間還剩0.5秒的時間裡,完成了最終的逆襲。全場也由最初的「提不起興趣」,變成了衝到場上為他歡呼。

但卻因此,有不少觀眾開始質疑平常心,是不是為綜藝效果故意「放水」。對此,不僅平常心自己虎撲路人王專區開貼回應,就連同病相憐的「路人王南區保衛賽總冠軍」周銳,也在帖子中聲明:「絕不是安排,(之所以失敗)真的自己心態問題,還有對手的一些運氣。」豆瓣上一篇《翱翔少年,何須做假》的文章中提到,「其實吧,我覺得只要有十年球齡的人必定都心知肚明,籃球這玩意兒,真實起來遠比劇本精彩多了。」其實恰恰像他說的,籃本身光明磊落,同時又是奇蹟誕生的地方。

「我們其實錄製了44場比賽,但第一期只呈現了4場,特意將一些有『逆襲』意味的故事湊到一起,以展現比賽的張力。」總導演朱玲介紹,「與專業賽事的客觀呈現不同,《這就是灌籃》忽略技術分析,會重點挑人出來講故事,更強調人物的命運感。」因此,在剪輯上也會放大具有戲劇對比的比賽情節,利用先後反差對比增強節目的可看性,一次又一次為觀眾上演「真香預警」。

審美衝擊——「球場上的男孩讓我想起初戀」

「有點想念我的初戀了。」《這就是灌籃》的豆瓣、微博評論中,類似這樣的評論層出不窮。那些曾經迷戀金髮、美瞳加持的愛豆的粉絲們,如今在網上為了楊皓喆的三分壓哨絕殺、姜文建的躍六人大灌籃而驚嘆:打籃球的男孩真帥!

青春、熱血,這是《這就是灌籃》給用戶最直觀的印象。對這群平均年紀在21歲左右的大男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皮膚在鏡頭中看起來有多光滑,也不是哪個角度自己看起來更帥,他們視籃球和榮譽為生命,他們可以滿身臭汗一臉狼狽的在球場上奔跑,但就是容不了被別人挑釁說不行。「拼到底,玩得起」《這就是灌籃》節目的精神內核,就是這群選手的原則。

所以當聲名在外的路人王平常心為了保險起見選擇了高佳鉑,在場的球員送給平常心的是噓聲,他們看中的是強者之爭,而不是逃避競爭。這種競技場上的超正三觀,也是讓這群顏值並不那麼出眾的男生征服「愛豆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少年娘則國娘」這是圍繞整個暑期最受爭議的話題。在中國偶像產業復刻韓國偶像產業發展路徑的大背景下,韓系美男的審美標準在國內盛行,以至於有人提出了「少年娘則國娘」的過激觀點。

觀點雖然過激,但卻暴露了當前國內審美趨勢的大偏離。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同樣把審美偏離的問題擺上了檯面,當青少年一致追求美麗的外表而不再走出戶外踢球,中國足球的未來將更消極。

「讓年輕人動起來。」阿里文娛集團大優酷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多次闡述過優酷「這就是」系列的策劃邏輯,不論是街舞、鐵甲還是灌籃,在衝擊當前審美趨勢的附加作用下,「這就是」系列的初心還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受節目影響能夠動起來。

就像《這就是街舞》帶動街舞培訓報名人數激增一樣,《這就是灌籃》在讓女粉絲們會議起學生時代最讓人心動的陽光男孩形象的同時,或許也會讓「教練,我想打籃球」這句《灌籃高手》中的名台詞再度流行起來。

END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籃球網站 | 虎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