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與攻略:享受我們的工作

遊戲與攻略:享受我們的工作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20 人贊了文章

因為在創業,長期維持著起床就是工作,睡覺就是休息,一周工作7天的狀態。有人便問我,如何做,才能讓變得像我這麼勤奮?怎麼才能像我一樣有如此強的自控能力,堅持長時間工作?

這是天大的誤會。我並不勤奮,也沒有多強的自控能力。對於枯燥的工作任務,我幾乎沒有任何耐心。而我之所以會長時間工作,就是因為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就像我喜歡電腦遊戲一樣。

我的工作大體上可以分為下述5種內容,它們是5種不同類型的遊戲,有不同的玩法和攻略:

1.讀書:爬上巨人的肩膀

一年平均下來,我每個月都花了不少錢用來買書。要是哪個月買的英文書更多,那預算就要超標。所以,買來的書要是不讀,錢就白花了,太虧了。

當然,挽回花出去的錢並不是我的主要讀書動機。讀書是為了爬上巨人的肩膀,跟上最前沿的步伐,從而做出微小的創新。巨人的肩膀不是那麼容易爬上去的,絕大多數人可能連巨人的膝蓋都沒有夠著。

巨人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歷史上的巨人,另一類叫還在世的巨人。前者和後者都很值得攀爬,不過我建議以後者為先。後者還能與時俱進,前者則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同領域的巨人並不相同,不過大多有些公認的標準。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經濟學巨人的標準。牛津大學的約翰·洛克講座算是哲學巨人的標準。菲爾茨獎則是數學巨人的標準。

大家可以選自己奮鬥的領域,向前輩們請教,詢問哪些人屬於公認的巨人,然後將巨人們的作品都收集來,仔細研讀。閱讀這些人的作品,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智力享受。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苦思冥想的問題,已經被這些巨人以更好地形式回答地清清楚楚了。

如果說人生如戲,那閱讀巨人的作品,就是學習巨人給我們留下的遊戲攻略。一本中文書不過幾十元,一本英文書不過幾百元,特別貴的書,去圖書館裡讀就是免費的。這麼多的遊戲攻略,讀來怎能不讓人歡欣雀躍?

2.寫作:文以載道

寫文章的目的之一,當然是運營微信公眾號,吸引更多人關注。不過,由於我不習慣以「閱讀量」和「轉發量」為業績指標來寫作,所以並沒有成功吸引到多少人關注。

寫文章更多的目的,是把我腦海中所有的抽象的想法,以具體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記載成文件後,也方便自己修改。待日後成書時,也可作為底稿留存。

很多聰明人不寫文章,我催他們寫,他們也不太想寫。有時候,他們覺得某些信息很重要,要作為自己的獨門秘技,不想寫出來告訴別人。有時候,他們寫出來分享給別人後,受到無知大眾的打擊,於是怒而停筆。還有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雖有不少知識和經驗,但是文采不好,怕寫出來之後太干,讀者們更偏好濕潤的文字。

這些人的想法都可以理解,但我並不認同。我並不覺得,一段話能說清楚的信息算是什麼獨門秘技。不信的話,你可以把自己覺得非常重要的信息說給別人聽。能聽懂的人,水平已經跟你不相上下。聽不懂的人,還得去補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字的資料,才能聽懂你說的這句話。

無知大眾的打擊確實讓人不開心。這些人平時都有比較高的地位,說的話都很有分量,身邊的人都很尊敬他們。結果寫出的文章發到網上,任何人都可以評論,總會遇到杠精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會去善意地糾正杠精們腦子裡的錯誤。時間久了,他們發現一些杠精就是要故意激怒別人,另一些杠精已經病入膏肓,無葯可醫了。

忘了在哪裡聽到這樣一句話,說的是「聰明人更願意和聰明人相處,當聰明人和蠢人相處時,多半是想賺後者的錢。」

這話的前半句應該是對的,後半句並不完全。聰明人和別的聰明人一起合作,雙贏交易,皆大歡喜。跟蠢人合作,既賺不到錢,也不能讓自己變得更開心。

所以,我每次遇到一位愛寫字的聰明人,就像是發現了奇珍異獸一樣,必須得好好珍惜。

一定要問我自己為什麼寫作,其實本節的副標題「文以載道」並不準確。我前期是因為實在看不下去垃圾信息大行其道,所以決定為垃圾信息清掃大業做出微小的貢獻。後來更多是想從源頭處解決問題,通過教育手段,培養更多優質信息的生產者,以沖淡市場上垃圾信息的濃度。

原理也很簡單。只要在一個人的頭腦中輸入更多優質辭彙,這個人就會更擅長產出優質信息了。所謂優質辭彙,大體上就是各個領域最精華的思維工具,比如「語義上溯」、「本體論承諾」、「機會成本」、「邊際收益」、「供給」、「需求」、「目的價值」、「工具價值」、「應然狀態」、「實然狀態」、「信息成本」、「風險」、「社會學的想像力」、「統計分析」、「認知偏誤」、「邏輯謬誤」、「範式轉移」等等。這些辭彙還會牽扯出許多其他概念,它們就是我們的思想詞典中的關鍵詞,有了它們,思考任何複雜問題,都會無往不利。

每次有人勸我,行文一定要通俗易懂,不要加入專業術語,更不要用英文或數學符號。這種建議,我心領,但不會遵從。我寫作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各個學科有趣的專業術語,還要知道它們的英文是什麼,從而利用這些關鍵詞檢索更多優質資料。閱讀量不是我的目的,含金量才是。

3.給別人上課:成就感的主要來源

寫作是一個人的事,哪怕不追求結果,自娛自樂也挺好。

上課則更加嚴肅,得保證學員不斷進步,才能讓人滿意。其實,我最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來源,就是看到自己的課程的確讓學員進步了。這樣我才知道,自己的這套系統化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具備可重複性。任何科學實驗,要想得到認可,必須具備可重複性。

因為課程內容太多,我最近想用論證分析和概念分析這兩條線索把所有知識點串聯起來。前者的名字,因Stephen Brookfield教授的啟發,就叫「假設分析」方法。後者的名字,因Luciano Floridi教授的啟發,就叫「概念工程學」。

之所以選擇這兩條技能樹,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容易測量。學員容易實現「整容前」和「整容後」的效果對比。

簡單點的測試,就是讓學員拿到一大段確定的複雜材料,指定題目進行分析性寫作。複雜點的,就是給出任意問題,以整個互聯網上的材料為背景進行開卷考試,要求儘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還要考慮到反面論證。

一個人要是不懂假設分析和概念工程學,完成的作業讓人看不下去。但一個人要是能用這兩條技能線索,把跨學科知識串聯起來。那此人就能給出高水平的回答。高水平的回答,推理過程嚴謹細緻,解釋性和預測性模型十分優雅,哪怕結論不正確,僅有這個過程,就足以給出高分。因為有模型在手還不夠,還得長期在某個領域中摸爬滾打,積累很多一手經驗,才能把模型用得爐火純青。

學員在學習中,自信心會變得越來越強。而我在教學過程中,自信心也會變得越來越強,成就感越來越足。我開始幻想,這套方法不僅對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有用,對中小學生也有用。這套方法也不僅適用於學術研究,更適用於所有智力活動。

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曾說,當人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對不了解的領域發表一番看法時,人們就開始扯淡。而扯淡就是真理的敵人,因為扯淡的人不關心真假,只關心利益。真理之於扯淡,就像是愛之於冷漠。

讓我們把「假設分析」和「概念工程學」以及跨學科知識組合起來,將它們視為一套思維軟體。學生將這套軟體安裝進自己的頭腦中後,就有能力思考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問題。

他們會變得不再冷漠,變得愛說「我不知道」、「我還需要搜集更多證據」、「我需要精確定義概念的意思」、「我需要追問結論的理據是什麼」、「我需要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說」、「我需要刻意從反面考慮一下問題」、「我還需要考慮更多可能的方案」……

每當世界上多一個這樣的人,我相信這個世界就變得更加美好了一點。至少,他們不會熱衷於扯淡,不會熱衷於在各個領域都發表一番全面且膚淺的見解,不會對所有複雜的問題都給出一個簡潔且錯誤的答案。

總之,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老師很容易越講越興奮。學員有時也會提出意想不到的好問題,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雖然備課很辛苦,但我總是樂此不疲。

4.聽別人上課:三人行必有我師

除了喜歡給別人上課之外,我還很喜歡聽別人上課。尤其是聽優秀的老師上課,就像是看電影一樣,全神貫注,不知不覺間,時間就不知去哪兒了。

優秀的老師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在我看來,只要有能力把知識點講清楚,而且也很願意講清楚,那就算是優秀老師了。

我並不要求老師一定要裝瘋賣傻,嘩眾取寵。也不會要求老師一定得幽默感十足,隔幾分鐘就插入一個笑話。更不會要求老師長得漂亮,說話聲音也好聽。

因為,光是滿足「有能力且有意願把知識點講清楚」,就足以將絕大多數老師排除出「優秀」這個範疇了。

教學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要想實現高水平的教學,難度很高。上次聽董毓老師講批判性思維教師的三種角色,非常有趣:

1.對學生循循善誘,激發學生更全面、深入、嚴密地思考問題的蘇格拉底式教師。

2.能組織安排好課程流程,以便讓學生將思考、練習和運用有機結合的教練式教師。

3.能營造自主和合作的環境,通過探究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創造出多樣思想的主持人式教師。

傳統的單向輸出型教師,雖然有局限,但由於教學成本低,覆蓋面積廣,所以也不可缺少。

如此一來,教師就需要扮演四種角色:傳統教師、蘇格拉底、教練、主持人。任何單一角色想要做好,已經不容易,四種角色兼顧,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

所以,我每次聽別人上課時,不僅要聽上課的內容,更要參考優秀教師的上課形式。我要理解,他們面對的學生群體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怎麼講課的?他們會舉哪些例子?他們如何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無數細節問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經歷,都會讓我有所收穫,無論是積極的收穫,還是發現了可以改進的空間。

5.和工作夥伴交流:擇友的藝術

除了與書本、電腦、學員、老師打交道,我們還需要與其他工作夥伴交流,或者與潛在的工作夥伴交流。

這樣的工作並不是我的長處。有的人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非常自信,認為自己能和所有人成為朋友,和任何人都談得來。但我做不到,我只能和自己思路相似的人相處得很融洽。

不過,既然需要我去做,那以我的個性,自然也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此時,我有一個很簡單的與人相處的模型想要分享給大家:

1.首先要判定他人是否有說真話的能力和意願。如果沒有的話,這樣的人儘早屏蔽,不要再交往了。

2.接下來,要確定一個雙贏的目標,然後自己給出一個達到目標的問題解決方案,再詢問對方的建議。

3.雙方確定好目標,也確定好達到目標的方案後,就不斷往這個目標努力。中途還可能要修正方案。

4.工作中如果有什麼收益,一定要按實現約定好的契約來分配收益。如果有什麼損失,也要按事先約定好的契約來承擔責任。哪怕遵守契約對自己不利,也要遵守契約。

上面這個模型中,第1條我還想展開細說一下。

真誠是一件非常難得,也非常可貴的品質。很多人只能在堅持真相對自己有利時,才堅持真相。這樣的人不能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做事情,一定要選擇那種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處。

比如,我做這個批判性思維教育,就是為了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至少是按我頭腦中期待的樣子,變得更加美好。有些人做事情,懷著和我一樣的動機,只是方案不同。有時算殊途同歸,有時我覺得他們在幫倒忙。但沒關係,只要動機一致,交流起來就很順暢。至少,我們都懷著善意在努力。

但有些人的眼光太狹窄了,我懷疑他們是不是在鏡子房裡長大,眼睛裡只有自己,甚至只有自己當下的利益。這樣的人,儘早屏蔽為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要以自己為人類社會創造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為衡量指標,不是以自己浪費了多少人類社會的資源為衡量指標。地球從來都不是圍著一個人轉的。

生產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我是個很喜歡玩電腦遊戲的人,《無主之地2》、《三國志11》、《爐石傳說》、《守望先鋒》算是我最喜歡的四款遊戲。

宋哈娜說,玩遊戲就是要贏。宋哈娜說得很對。我玩遊戲最喜歡贏了。所以在玩遊戲時,頭三分之一的時間,我都會用來查攻略。「攻略」就是那些資深遊戲玩家花了很長時間玩遊戲後,寫出來的教學文章,製作出的教學視頻,教我們這種新手玩家怎麼玩遊戲,怎麼一步一步變成高手玩家。

《無主之地2》、《三國志11》是單機遊戲,我也會查攻略,不過贏電腦還太簡單了。《爐石傳說》,我看了很多別人寫的教學帖子,自己也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打到傳說級別。《守望先鋒》比較難,我的時間也比較緊張,所以攻略看得就不多了,最高只有3900多分。

玩遊戲時,不可能每一局比賽都能贏。但沒關係,輸了以後,我會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局的勝利做準備。連續輸十幾局時,我就先去洗把臉,看看別人寫的遊戲攻略,然後睡一覺,下一次再打。

不同的工作,像是不同的遊戲,有不同的勝利條件,也有不同的玩法。

讀書的勝利條件就是理解作者想在書中表達的意思。寫作的勝利條件就是讓讀者理解我在文中想要表達的意思。給別人上課的勝利條件就是讓學員變得更強。聽別人上課的勝利條件就是讓自己變得更擅長教學。和工作夥伴交流的勝利條件就是雙贏。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要講究的點,一是要確定正確的勝利條件,二是制定達成勝利條件的優質方案。絕大多數人連第一步都做不好,第二步就不用提了。

比如,在和工作夥伴的交流中,勝利條件是雙贏,不是讓自己看起來比工作夥伴更厲害。在給別人上課的過程中,勝利條件是學員的實力有無增強,不是學員有無付費。寫作的勝利條件不是讓更多的人閱讀,而是為了傳達有價值的想法。沒有價值的想法,閱讀量再大,那也只是在用垃圾信息污染更多人的頭腦而已。

財富、名望、地位等身外之物,不是我們的勝利條件。為更多的人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才是我們的勝利條件。

有了正確的勝利條件,我們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玩遊戲的實力,這樣才能贏。Carol Dweck的《終身成長》就是一本心理學家講的成功學,強調思維模式的轉變。Dweck教授認為,如果你堅信人類的實力是可以不斷增強的,那麼你就算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實力無法提升,那你就會活得不那麼開心。

幸運的是,我目前在玩的遊戲就是我喜歡玩的遊戲,也是擅長玩的遊戲。有很多朋友,還不確定自己喜歡玩什麼遊戲,更不確定自己擅長玩什麼遊戲。亂花漸欲迷人眼,選擇困難又發病。

以前我會問這些人,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後來有人說,自己的理想是要賺大錢。於是,我改問,要是你們衣食無憂後,會選擇做什麼事情?有人回答說,自己要品嘗天下美食,還要環球旅遊。我再接著問,然後呢?有人說,沒有然後了,每天享受各種福利,就是他們的理想生活了。

這些回答讓我很無奈,大家怎麼不按套路出牌!不是說好了要生產優質資源,而不是僅僅消費優質資源嗎?

現在,我要換個終極版問題:從千年的尺度看,你們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更有意義?能給人類文明帶來更大的積極影響?

不用現在回答,慢慢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TAG:遊戲 | 工作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