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13 人贊了文章

在春秋中期,我國就已經有了一部詩歌總集,這就是《詩經》。

這裡要解釋一下,總集是相對於別集來說的,彙集多人作品的稱之為總集,彙集一人作品的稱之為別集。其也是一部選集,這是相對於全集來說的,選集是經過去蕪存菁的,全集是全部收錄。

《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餘首詩歌,因而又被稱為詩三百。其本來只以《詩》作為名字,後來儒學家(從荀子開始)將其列為經,因而逐漸稱為《詩經》。

|《詩經》的分類、作者、年代和傳承

《詩經》是按照風雅頌三類來編排的,大概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然而樂譜失傳,僅存歌詞底本。有些只有篇目而無內容,實存的有三百零五篇。風又稱為國風,其是各個諸侯地方的越,也就是地方俗曲、風俗小調,共十五國風,大部分是民歌。雅也就是正的意思,是周天子王都附近的正樂,大多數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民歌。其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年代比較晚,風格和國風比較接近。頌是用於祭祀活動的舞樂,篇目比較少,也不是太重要。

《詩經》的作者大多不可考,不管是民間創作還是士大夫創作,基本都沒有留下確切的姓名,只有極少數篇目根據特殊記載可以確定作者。其創作時期也不可考證,只能大概指明一個範圍,頌和大雅大概是西周初年,小部分大雅是西周默念,小雅和國風少部分在西周初年,大部分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

其結集依靠的是周朝的制度,周朝設置采詩官,派遣專人到民間去採集歌謠,再獻給朝廷樂官,再有就是獻詩制度,天子命令公卿列士進獻諷諫詩和歌頌詩。舊時認為將揀選精編的功勞歸於孔子,認為是孔子將詩經精簡到三百篇,今人一般認為編詩者具體身份不可考,大概是周朝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員。

秦代到楚漢之爭時期對先秦典籍的破壞很嚴重,後來到了漢朝不少經典才根據口耳家傳重新文字化。影響最大的就是《毛詩》,就是毛家人傳承的《詩經》,其又有《毛詩序》,不過這篇序言迂腐的儒家成見很多,解釋也有牽強附會之處,不足為讀《詩》之憑。

詩主要是為了服務於禮樂制度,尤其值得一說的是《詩經》的教育意義,《周禮·春官》中就有太師借詩教育貴族子弟的記載,而孔子也尤其強調《詩經》的教育意義,能傳授道德培養人格,還能「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而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來說,詩經在藝術風格、內容、語言手法和技巧等多方面,都為後世的文學立下典範。孔子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來總結《詩經》的整體風格,寫情愛真摯樸實,寫痛苦和悲哀也不悲觀頹廢,這種風格對於後世詩歌的風格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其賦比興的手法、用詞用韻的技巧更為後世詩人所沿用發展,形成了後世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特有的體系和特色。

|《詩經》的內容

詩經按照內容大概可以分成民歌和非民歌兩類,其民歌內容豐富廣泛,藝術成就頗高,非民歌中的政治諷刺詩水平也不錯,感情也真摯。不過記載周代歷史的史詩,宴飲詩,以及祭祀頌詩,一般不作為文學上的重點來學習。

《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多種多樣的作品,在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上是不一致的,成就也參差不齊。一般認為能夠代表《詩經》在文學上最高成就的是民歌,其特點是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淳樸自然的風格,敘寫的內容日常生活的內容,而抒發的感情則是健康樸素的,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處,簡而言之就是真摯。

①愛情詩

先說愛情詩吧。

以婚戀為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總體來說風格清新真摯,感情熱忱純潔,氣質淳樸健康,非常動人。孔子評《關雎》一詩「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然帶有孔子自己的倫理傾向,但也能反映《詩經》情詩的整體風格。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儒學向的情詩解讀總是傾向於用後世的禮教來對其進行歪曲的解讀,無法欣賞其美好。

《詩經》的情詩對愛情的各種情景和心理都有所反映,有的也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下面舉幾個重要的例子來說明。

《詩經》的頭一篇《周南·關雎》就是一首有名的情歌,寫作者暗戀一位河邊採摘荇菜的姑娘,表達相思和傾慕之情,相思情緒的表達坦率大膽。

《邶(bei2)風·靜女》是寫情人幽會的,先寫赴約,然後寫女子向男子贈物來表示愛情。同題材的還有《鄭風·溱洧(wei3)》,寫一對青年戀人在河畔約會的歡樂情景。

還有寫分別相思的,比如《王風·采葛》,有著名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後面的迴環復沓部分極言時間之長,有「三秋」和「三歲」之說。《秦風·蒹葭》則是更出名的篇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真實動人,尤其在藝術上非常成熟,每章用秋景起興,將清秋之景和惆悵的相思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還有寫婚姻的,《鄘鳳·柏舟》寫一個少女的愛情被母親橫加干涉,以順流而下的小舟來起興,寫愛情的堅定,最後發出「之死矢靡它」的誓言,表示至死不渝。

還有寫婚姻不幸的,有《衛風·氓》和《鄴風·谷風》。

《氓》是一首敘事性很強的詩,寫女子受到一個虛情假意的男子哄騙,與他結了婚,但是婚後生活卻不幸福,女子任勞任怨,男子卻變了心。詩歌也表達了女子的強烈的悲憤和不滿,最後落腳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那種一刀兩斷的決絕上。藝術成就也非常高,有景色起興,有敘事,有議論和抒情,均衡而完美。

《谷風》則是寫男子變心,拋棄舊妻迎娶新歡,妻子辛苦持家,卻被趕出家門。詩的情緒是哀婉的,寫女主人公對自己經營起來的家的戀戀不捨,寫被拋棄的痛苦和不解。

唔……

②勞動詩和反剝削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比較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勞動異化的出現——簡單拉說就是有了剝削,有了勞而無食者和不勞而食者。勞動而成了一件好壞參半的事情,樸素的勞動固然是美好的,是積極的,但是勞動成果被「碩鼠」搶走,這就很氣憤,甚至勞動本身也歸於主人所有,留給勞動者的只有無盡的苦難。

《周南·芣苢(fu3yi3)》是古代婦女在也低採摘車前子所唱的歌,歌詞簡單,但是節奏明快,情緒歡快。《魏風·十畝之間》也是一首勞動詩,寫採桑女子在勞動之後一起回家所唱的歌,節奏悠揚舒緩。

然而勞動並不只有快樂,也有痛苦。

《豳(bin1)風·七月》是西周時期豳地奴隸所作,用鋪敘的手法,按照季節,向我們詳盡地展示了奴隸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處境,突出一個「苦」字。語言樸實無華,偶爾夾雜著哀嘆,但是擺出來的事實卻無不在訴說生活的悲慘。一年勞作卻極度貧苦,而且還沒有任何人身自由,還要擔心妻女被貴族侮辱。

《魏風·碩鼠》也是寫被剝削的痛苦,寫奴隸們不堪壓迫,準備遠走逃亡。詩中將奴隸主比作專門侵奪別人勞動成果的碩鼠,祈求它不要來吃自己的糧食。每章的後半段則幻想逃亡到「樂土」「樂國」「樂郊」中,可以安居樂業,勞動成果歸自己所有。

面對剝削和壓迫,前兩首詩的感情比較低沉,而《魏風·伐檀》對剝削者的揭露和諷刺,則帶有憤恨的情緒色彩,相對來說比較積極。這首詩寫伐檀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想到社會的不平而唱的歌曲,一共三章。每章前三句寫伐木造車的艱辛和周圍的場景,後面寫對不勞而食者的質問,不種田不打獵的人家裡怎麼這麼多糧食和獵物,充滿了氣憤。最後兩句則是反諷,「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們這些上等人真的不是白吃飯的呢!詩中寫社會的不平,但是感情並不哀傷,而是氣憤嘲笑,落腳在嬉笑怒罵上,風格寓庄於諧。

經濟剝削在封建國家時期還有另一種形式,那就是勞役。國家強徵人民服勞役,還沒有絲毫報酬。《齊風·東方未明》和《小雅·何草不黃》就是寫服勞役者的悲慘的,而《唐風·鴇(bao3)羽》則寫勞役使得青壯年離開土地,正常生活和勞動無法開展,還有「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的悲嘆名句。

③民眾與軍政

隨著部落氏族轉變為封建國家,軍政也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那時候動員民眾的主要方式是抓丁服役,使其參軍就是服兵役,也就是義務兵制。

對於共同體的認同自然而然會建立起樸素的愛國主義,抵禦周邊野蠻人的侵襲是顯然正義的,因此也有不少詩歌是宣揚愛國的軍歌。比如著名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是秦地一支激昂的軍歌,表現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也表現戰友之間同仇敵愾的團結精神。

還有著名的《小雅·採薇》,周宣王時期對北地匈奴人展開反擊,此詩就是寫參加軍隊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徵人們雖然對背井離鄉不滿,但能認識到這是由於「犭嚴狁」侵犯造成的,儘管軍中生活勞頓痛苦,但是還是不辭辛勞,保家衛國。然而戍邊歸來,卻饑渴交加,得不到照拂和供應,於是「我心傷悲」。

不過主要寫遠征之苦的也有不少,比如《豳(bin1)風·東山》,表面上真美周公慰勞出征將士的詩,但主要還是寫征夫勞頓之苦,抒發思鄉之情和對妻子的思念。而反過來還有思婦的題材,寫婦女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比如《衛風·伯兮》以及《王風·君子於役》。外有徵人,內必有思婦,抓丁服役必然造成家庭無法團聚。

④政治諷刺詩

詩經中的政治諷刺詩也有不少,後人稱之為怨刺詩。這種諷刺詩又出自民眾之口的,主要諷刺流傳開來的政治醜聞,也有出自貴族文人的,主要是對統治者的規勸,習慣上稱之為「諷喻詩」。

《衛風·新台》主要諷刺衛宣公的一則醜聞,他為兒子娶齊女宣姜為妻,但中途聽說此人甚美,於是在河邊築新台攔截,將其佔為己有。詩歌假借齊女的口吻加以諷刺,把衛宣公比作蛤蟆,諷刺的氣質很濃。《牆有茨》則說,宮闈里的醜事簡直像牆根下面的野草,掃也掃不完,說出來醜惡得很。《鄘鳳·相鼠》則斥責這類人連老鼠都不如,相鼠還有皮,這些人卻沒有禮儀,不趕緊死了還幹嘛呢。

《詩經·國風》中還有一批這樣的諷刺詩,主要是諷刺道德醜聞……不過民眾的諷刺水平也就到此為止了,讓他們控訴剝削沒有問題,讓他們抨擊政治就基本只能盯著這些爛事做文章。不過也有格調高一些的,比如諷刺殉葬制度的《秦風·黃鳥》,寫子車氏三兄弟都是國中人傑,卻要死於殉葬,最後發出「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的質問。

諷刺詩中,直接參与政治活動的貴族文人也寫作了不少,水平相對較高。其大部分是在周厲王、周幽王時期所寫,小部分在東周時期創作,主要寫東西周交接時期政治的黑暗,大部分為憫時傷亂之作。

《小雅·正月》是一篇佳作,寫於西周末年,從天象示警開始寫起,在感嘆自身遭遇中抨擊當時的政壇黑暗,壞人當道氣氛壓抑。其中還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治理的看法,以駕車作比喻,認為要加固車輻,關照車夫,這樣才能平安度過險境。最後還表達了對全社會境況的抨擊,對戰亂和皮膚差距等人體發出了自己的感慨。

《小雅·十月之交》也是一篇諷喻名作,從不祥之兆出發,規勸統治集團,在第四章則直接列出當時政壇七人的名字和官職,外加一個女子(也就是褒姒),直接抨擊他們擾亂朝政。

⑤其他

再有可以說的就是一系列講述周人發祥、創業直到建國、統一的歷史,共有五篇,從《生民》到《大明》,從帶有神話色彩的建國史寫到對文王武王征討作戰,算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民族史詩。

此外還有一些宴飲詩和祭祀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小雅·鹿鳴》有名句「喲喲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成就

按照一貫的解讀,《詩經》的表達手法有賦比興之說,賦大概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成熟描寫,比就是打比喻,興就是借用景物或者別的事物來起頭渲染,然後引出所要歌詠的事情。這是古人研究《詩經》長期使用的傳統概念。

賦是最為基本和常用的,大概就是是鋪陳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可以寫人寫事件場景,可以寫畫面。

最能代表《詩經》民歌特色的還是比和興。

比就是比喻比擬,在比喻中則蘊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誇大的言辭來切中事物的本質。《碩鼠》用貪婪的老鼠比喻剝削者,《新台》用蛤蟆比喻好色的衛宣公,《牆有茨》用牆邊的雜草比喻宮闈中說不盡的醜事。用比喻來刻畫美好形象的也有之,比如《衛風·碩人》寫衛庄公夫人的美麗,「手如柔荑(ti4),膚如凝脂,領如蝤蚧,齒如瓠(hu4真丟臉這字不會念)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其美,最後將其動態化(好像中外古典詩都這麼寫美人)。

思想、情感和事件也可以通過比喻來表達,比如經典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小雅·鶴鳴》,比喻用賢治國。之前說過的《鄘鳳·柏舟》,以順流而下的柏舟來比喻自己堅定的決心,也是一例。

興在民歌中則用的更多,雖然只是個起頭,但是在詩中可以起到寓意、聯想、象徵、烘托氣氛等多重作用。《周南·關雎》中的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都是起興的典範。《詩經》中所用的比興材料,大部分都是草木鳥獸之類的自然之物。

除此以外,對於《詩經》再有要說的,就是其篇章結構和句式形式了。

《詩經》常常採用章節迴環復沓的結構,詩歌由多章構成,章與章直接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對應地變換少數字詞,反覆詠唱。這種結構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原本是入樂歌唱的,因此自然形成聯章復疊的形式,不僅便於記憶傳誦,更能充分抒情達意。各個復沓的部分之間的關係,有的是相承深入,有的平行重複,但都能起到良好的抒情作用。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節奏是每句兩拍,在當時屬於新興形式。不過在四言中,有時也會根據需要使用其他字數的句子,從兩言到八言不等,形式比較自由。而在用韻方面,《詩經》並不統一和嚴密,按照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的總結,大概能夠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前兩句用韻,隔第三句到了第四句再用同韻,第二種是隔句用韻,在二四兩句用韻,這兩種方式成為後世格律詩的定格。而第三種是每一局都用韻,也成為後世古體詩用韻的一格。

《詩經》用詞自然而豐富,在動詞、名詞、形容詞、擬聲詞等多方面都極為豐富,表達事物細緻準確,描寫形象感強。疊詞的使用尤其要說一下,重聲疊詞在擬聲和狀物方面比較常見,比如關關雎鳩、依依楊柳和灼灼桃花,雙聲疊韻詞也有不少,參差踟躕是雙聲,兩個字是同一聲母,窈窕輾轉是疊韻詞,韻母相同。總體來說這些用詞自然樸素,是後世詩歌辭彙的源流。在春秋中期,我國就已經有了一部詩歌總集,這就是《詩經》。

這裡要解釋一下,總集是相對於別集來說的,彙集多人作品的稱之為總集,彙集一人作品的稱之為別集。其也是一部選集,這是相對於全集來說的,選集是經過去蕪存菁的,全集是全部收錄。

《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餘首詩歌,因而又被稱為詩三百。其本來只以《詩》作為名字,後來儒學家(從荀子開始)將其列為經,因而逐漸稱為《詩經》。

|《詩經》的分類、作者、年代和傳承

《詩經》是按照風雅頌三類來編排的,大概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然而樂譜失傳,僅存歌詞底本。有些只有篇目而無內容,實存的有三百零五篇。風又稱為國風,其是各個諸侯地方的越,也就是地方俗曲、風俗小調,共十五國風,大部分是民歌。雅也就是正的意思,是周天子王都附近的正樂,大多數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民歌。其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年代比較晚,風格和國風比較接近。頌是用於祭祀活動的舞樂,篇目比較少,也不是太重要。

《詩經》的作者大多不可考,不管是民間創作還是士大夫創作,基本都沒有留下確切的姓名,只有極少數篇目根據特殊記載可以確定作者。其創作時期也不可考證,只能大概指明一個範圍,頌和大雅大概是西周初年,小部分大雅是西周默念,小雅和國風少部分在西周初年,大部分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

其結集依靠的是周朝的制度,周朝設置采詩官,派遣專人到民間去採集歌謠,再獻給朝廷樂官,再有就是獻詩制度,天子命令公卿列士進獻諷諫詩和歌頌詩。舊時認為將揀選精編的功勞歸於孔子,認為是孔子將詩經精簡到三百篇,今人一般認為編詩者具體身份不可考,大概是周朝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員。

秦代到楚漢之爭時期對先秦典籍的破壞很嚴重,後來到了漢朝不少經典才根據口耳家傳重新文字化。影響最大的就是《毛詩》,就是毛家人傳承的《詩經》,其又有《毛詩序》,不過這篇序言迂腐的儒家成見很多,解釋也有牽強附會之處,不足為讀《詩》之憑。

詩主要是為了服務於禮樂制度,尤其值得一說的是《詩經》的教育意義,《周禮·春官》中就有太師借詩教育貴族子弟的記載,而孔子也尤其強調《詩經》的教育意義,能傳授道德培養人格,還能「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而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來說,詩經在藝術風格、內容、語言手法和技巧等多方面,都為後世的文學立下典範。孔子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來總結《詩經》的整體風格,寫情愛真摯樸實,寫痛苦和悲哀也不悲觀頹廢,這種風格對於後世詩歌的風格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其賦比興的手法、用詞用韻的技巧更為後世詩人所沿用發展,形成了後世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特有的體系和特色。

|《詩經》的內容

詩經按照內容大概可以分成民歌和非民歌兩類,其民歌內容豐富廣泛,藝術成就頗高,非民歌中的政治諷刺詩水平也不錯,感情也真摯。不過記載周代歷史的史詩,宴飲詩,以及祭祀頌詩,一般不作為文學上的重點來學習。

《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多種多樣的作品,在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上是不一致的,成就也參差不齊。一般認為能夠代表《詩經》在文學上最高成就的是民歌,其特點是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淳樸自然的風格,敘寫的內容日常生活的內容,而抒發的感情則是健康樸素的,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處,簡而言之就是真摯。

①愛情詩

先說愛情詩吧。

以婚戀為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總體來說風格清新真摯,感情熱忱純潔,氣質淳樸健康,非常動人。孔子評《關雎》一詩「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然帶有孔子自己的倫理傾向,但也能反映《詩經》情詩的整體風格。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儒學向的情詩解讀總是傾向於用後世的禮教來對其進行歪曲的解讀,無法欣賞其美好。

《詩經》的情詩對愛情的各種情景和心理都有所反映,有的也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下面舉幾個重要的例子來說明。

《詩經》的頭一篇《周南·關雎》就是一首有名的情歌,寫作者暗戀一位河邊採摘荇菜的姑娘,表達相思和傾慕之情,相思情緒的表達坦率大膽。

《邶(bei4)風·靜女》是寫情人幽會的,先寫赴約,然後寫女子向男子贈物來表示愛情。同題材的還有《鄭風·溱洧(wei3)》,寫一對青年戀人在河畔約會的歡樂情景。

還有寫分別相思的,比如《王風·采葛》,有著名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後面的迴環復沓部分極言時間之長,有「三秋」和「三歲」之說。《秦風·蒹葭》則是更出名的篇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真實動人,尤其在藝術上非常成熟,每章用秋景起興,將清秋之景和惆悵的相思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還有寫婚姻的,《鄘鳳·柏舟》寫一個少女的愛情被母親橫加干涉,以順流而下的小舟來起興,寫愛情的堅定,最後發出「之死矢靡它」的誓言,表示至死不渝。

還有寫婚姻不幸的,有《衛風·氓》和《鄴風·谷風》。

《氓》是一首敘事性很強的詩,寫女子受到一個虛情假意的男子哄騙,與他結了婚,但是婚後生活卻不幸福,女子任勞任怨,男子卻變了心。詩歌也表達了女子的強烈的悲憤和不滿,最後落腳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那種一刀兩斷的決絕上。藝術成就也非常高,有景色起興,有敘事,有議論和抒情,均衡而完美。

《谷風》則是寫男子變心,拋棄舊妻迎娶新歡,妻子辛苦持家,卻被趕出家門。詩的情緒是哀婉的,寫女主人公對自己經營起來的家的戀戀不捨,寫被拋棄的痛苦和不解。

唔……

②勞動詩和反剝削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比較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勞動異化的出現——簡單拉說就是有了剝削,有了勞而無食者和不勞而食者。勞動而成了一件好壞參半的事情,樸素的勞動固然是美好的,是積極的,但是勞動成果被「碩鼠」搶走,這就很氣憤,甚至勞動本身也歸於主人所有,留給勞動者的只有無盡的苦難。

《周南·芣苢(fu3yi3)》是古代婦女在也低採摘車前子所唱的歌,歌詞簡單,但是節奏明快,情緒歡快。《魏風·十畝之間》也是一首勞動詩,寫採桑女子在勞動之後一起回家所唱的歌,節奏悠揚舒緩。

然而勞動並不只有快樂,也有痛苦。

《豳(bin1)風·七月》是西周時期豳地奴隸所作,用鋪敘的手法,按照季節,向我們詳盡地展示了奴隸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處境,突出一個「苦」字。語言樸實無華,偶爾夾雜著哀嘆,但是擺出來的事實卻無不在訴說生活的悲慘。一年勞作卻極度貧苦,而且還沒有任何人身自由,還要擔心妻女被貴族侮辱。

《魏風·碩鼠》也是寫被剝削的痛苦,寫奴隸們不堪壓迫,準備遠走逃亡。詩中將奴隸主比作專門侵奪別人勞動成果的碩鼠,祈求它不要來吃自己的糧食。每章的後半段則幻想逃亡到「樂土」「樂國」「樂郊」中,可以安居樂業,勞動成果歸自己所有。

面對剝削和壓迫,前兩首詩的感情比較低沉,而《魏風·伐檀》對剝削者的揭露和諷刺,則帶有憤恨的情緒色彩,相對來說比較積極。這首詩寫伐檀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想到社會的不平而唱的歌曲,一共三章。每章前三句寫伐木造車的艱辛和周圍的場景,後面寫對不勞而食者的質問,不種田不打獵的人家裡怎麼這麼多糧食和獵物,充滿了氣憤。最後兩句則是反諷,「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們這些上等人真的不是白吃飯的呢!詩中寫社會的不平,但是感情並不哀傷,而是氣憤嘲笑,落腳在嬉笑怒罵上,風格寓庄於諧。

經濟剝削在封建國家時期還有另一種形式,那就是勞役。國家強徵人民服勞役,還沒有絲毫報酬。《齊風·東方未明》和《小雅·何草不黃》就是寫服勞役者的悲慘的,而《唐風·鴇(bao3)羽》則寫勞役使得青壯年離開土地,正常生活和勞動無法開展,還有「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的悲嘆名句。

③民眾與軍政

隨著部落氏族轉變為封建國家,軍政也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那時候動員民眾的主要方式是抓丁服役,使其參軍就是服兵役,也就是義務兵制。

對於共同體的認同自然而然會建立起樸素的愛國主義,抵禦周邊野蠻人的侵襲是顯然正義的,因此也有不少詩歌是宣揚愛國的軍歌。比如著名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是秦地一支激昂的軍歌,表現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也表現戰友之間同仇敵愾的團結精神。

還有著名的《小雅·採薇》,周宣王時期對北地匈奴人展開反擊,此詩就是寫參加軍隊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徵人們雖然對背井離鄉不滿,但能認識到這是由於「犭嚴狁」侵犯造成的,儘管軍中生活勞頓痛苦,但是還是不辭辛勞,保家衛國。然而戍邊歸來,卻饑渴交加,得不到照拂和供應,於是「我心傷悲」。

不過主要寫遠征之苦的也有不少,比如《豳(bin1)風·東山》,表面上真美周公慰勞出征將士的詩,但主要還是寫征夫勞頓之苦,抒發思鄉之情和對妻子的思念。而反過來還有思婦的題材,寫婦女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比如《衛風·伯兮》以及《王風·君子於役》。外有徵人,內必有思婦,抓丁服役必然造成家庭無法團聚。

④政治諷刺詩

詩經中的政治諷刺詩也有不少,後人稱之為怨刺詩。這種諷刺詩又出自民眾之口的,主要諷刺流傳開來的政治醜聞,也有出自貴族文人的,主要是對統治者的規勸,習慣上稱之為「諷喻詩」。

《衛風·新台》主要諷刺衛宣公的一則醜聞,他為兒子娶齊女宣姜為妻,但中途聽說此人甚美,於是在河邊築新台攔截,將其佔為己有。詩歌假借齊女的口吻加以諷刺,把衛宣公比作蛤蟆,諷刺的氣質很濃。《牆有茨》則說,宮闈里的醜事簡直像牆根下面的野草,掃也掃不完,說出來醜惡得很。《鄘鳳·相鼠》則斥責這類人連老鼠都不如,相鼠還有皮,這些人卻沒有禮儀,不趕緊死了還幹嘛呢。

《詩經·國風》中還有一批這樣的諷刺詩,主要是諷刺道德醜聞……不過民眾的諷刺水平也就到此為止了,讓他們控訴剝削沒有問題,讓他們抨擊政治就基本只能盯著這些爛事做文章。不過也有格調高一些的,比如諷刺殉葬制度的《秦風·黃鳥》,寫子車氏三兄弟都是國中人傑,卻要死於殉葬,最後發出「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的質問。

諷刺詩中,直接參与政治活動的貴族文人也寫作了不少,水平相對較高。其大部分是在周厲王、周幽王時期所寫,小部分在東周時期創作,主要寫東西周交接時期政治的黑暗,大部分為憫時傷亂之作。

《小雅·正月》是一篇佳作,寫於西周末年,從天象示警開始寫起,在感嘆自身遭遇中抨擊當時的政壇黑暗,壞人當道氣氛壓抑。其中還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治理的看法,以駕車作比喻,認為要加固車輻,關照車夫,這樣才能平安度過險境。最後還表達了對全社會境況的抨擊,對戰亂和皮膚差距等人體發出了自己的感慨。

《小雅·十月之交》也是一篇諷喻名作,從不祥之兆出發,規勸統治集團,在第四章則直接列出當時政壇七人的名字和官職,外加一個女子(也就是褒姒),直接抨擊他們擾亂朝政。

⑤其他

再有可以說的就是一系列講述周人發祥、創業直到建國、統一的歷史,共有五篇,從《生民》到《大明》,從帶有神話色彩的建國史寫到對文王武王征討作戰,算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民族史詩。

此外還有一些宴飲詩和祭祀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小雅·鹿鳴》有名句「喲喲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成就

按照一貫的解讀,《詩經》的表達手法有賦比興之說,賦大概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成熟描寫,比就是打比喻,興就是借用景物或者別的事物來起頭渲染,然後引出所要歌詠的事情。這是古人研究《詩經》長期使用的傳統概念。

賦是最為基本和常用的,大概就是是鋪陳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可以寫人寫事件場景,可以寫畫面。

最能代表《詩經》民歌特色的還是比和興。

比就是比喻比擬,在比喻中則蘊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誇大的言辭來切中事物的本質。《碩鼠》用貪婪的老鼠比喻剝削者,《新台》用蛤蟆比喻好色的衛宣公,《牆有茨》用牆邊的雜草比喻宮闈中說不盡的醜事。用比喻來刻畫美好形象的也有之,比如《衛風·碩人》寫衛庄公夫人的美麗,「手如柔荑(ti4),膚如凝脂,領如蝤蚧,齒如瓠(hu4真丟臉這字不會念)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其美,最後將其動態化(好像中外古典詩都這麼寫美人)。

思想、情感和事件也可以通過比喻來表達,比如經典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小雅·鶴鳴》,比喻用賢治國。之前說過的《鄘鳳·柏舟》,以順流而下的柏舟來比喻自己堅定的決心,也是一例。

興在民歌中則用的更多,雖然只是個起頭,但是在詩中可以起到寓意、聯想、象徵、烘托氣氛等多重作用。《周南·關雎》中的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都是起興的典範。《詩經》中所用的比興材料,大部分都是草木鳥獸之類的自然之物。

除此以外,對於《詩經》再有要說的,就是其篇章結構和句式形式了。

《詩經》常常採用章節迴環復沓的結構,詩歌由多章構成,章與章直接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對應地變換少數字詞,反覆詠唱。這種結構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原本是入樂歌唱的,因此自然形成聯章復疊的形式,不僅便於記憶傳誦,更能充分抒情達意。各個復沓的部分之間的關係,有的是相承深入,有的平行重複,但都能起到良好的抒情作用。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節奏是每句兩拍,在當時屬於新興形式。不過在四言中,有時也會根據需要使用其他字數的句子,從兩言到八言不等,形式比較自由。而在用韻方面,《詩經》並不統一和嚴密,按照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的總結,大概能夠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前兩句用韻,隔第三句到了第四句再用同韻,第二種是隔句用韻,在二四兩句用韻,這兩種方式成為後世格律詩的定格。而第三種是每一局都用韻,也成為後世古體詩用韻的一格。

《詩經》用詞自然而豐富,在動詞、名詞、形容詞、擬聲詞等多方面都極為豐富,表達事物細緻準確,描寫形象感強。疊詞的使用尤其要說一下,重聲疊詞在擬聲和狀物方面比較常見,比如關關雎鳩、依依楊柳和灼灼桃花,雙聲疊韻詞也有不少,參差踟躕是雙聲,兩個字是同一聲母,窈窕輾轉是疊韻詞,韻母相同。總體來說這些用詞自然樸素,是後世詩歌辭彙的源流。


推薦閱讀:

TAG:詩經書籍 | 先秦文學 | 中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