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轉變的3個大坑以及脫坑指南

職業轉變的3個大坑以及脫坑指南

來自專欄飛的三次方1 人贊了文章

全文約4000字,建議閱讀時間為10分鐘。

▼001前言

或許你厭煩了目前了無生趣的工作,覺得工作那麼多,我想去試試。

或許你現在嗅到了某個商機,想像馬雲一樣,從英語老師轉行到互聯網。

如果按照傳統的轉行方式,那麼除了原地踏步的懊惱之外,你將一無所獲。

而現在,《轉行》作者伊瓦拉向人們揭示了職業轉變的新方法。

▼002作者伊瓦拉及其研究

伊瓦拉(Herminia Ibarra)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組織行為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是法國INSEAD商學院的主席教授,同時擔任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客座教授。

在此之前,她曾在哈佛商學院任教13年。

她曾被《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為「21世紀最重要的50位管理學思想家之一」。

▼003傳統轉行方式的問題

第一個大坑:傳統觀念認為,在轉行之前你要清楚自己最喜歡/最適合做什麼,然後根據這個答案來轉行/找工作。

所以人們做測評,自我反省,追求「真實的自我」,認為存在一個「合適「的職業,填寫問卷或者審視內心就能夠找到答案。

這種做法其實是基於心理學對職業身份(被心理學定義為「內核」或「真我」)的觀點。

這種理論說,在剛成年時,我們就形成了一個由天資、喜好和價值觀決定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結構。這些能力、喜好和價值觀構成了職業定位的標準,因此它們決定了我們適合什麼職位、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環境。

在市面上,你會看見有很多測評,據說填完之後就能告訴你:你是誰,你應該學什麼專業,你應該做什麼工作,你應該和什麼樣的人結婚。

004與此相對應的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Hazel 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1986.9)。該理論指明,我們是由多個自我構成的整體。一般可以分為:

  • 預期我。預期自己能達到的自我
  • 希望我。希望自己達到的自我
  • 恐懼我。害怕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自我

通過測評與自我反省,得到的「真實的自我」,只是基於過去和現在。而對於轉型,更重要的是「可能的自我」,它也存在於未來。

我們有很多可能的職業身份,有些取決於我們所做的工作和所在的公司,以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經歷,而有些只存在於我們的潛能或夢想里。

一份職業不單單是你每天做的工作,更包括工作中的人際網路,還有工作賦予你的意義。職業影響著你的希望、恐懼、目標和威脅,而這些東西就像是自我的河床。所以重塑職業,也意味著重塑自我。

成功的轉型並非是因為在一開始就了解一個人內在的、真正的自我,而是來自對於可能性的想像和嘗試。我們從實踐中認識自我,而不是通過理論;是通過在現實中嘗試,而不是通過內省。

相比起測評和反思,你要做的,就是先把這些可能性列在清單里。

但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人都是在這裡掉在坑裡出不來。

005這個坑就是,先計劃,再行動。

典型表現就是思前想後,查閱資料,將各種選項的利弊都列出來,分析每種選擇帶來的後續影響,做好長期規劃,希望能得到一個「正確答案」。

這種做法的背後是一種直線型思維:以為職業轉型和發展的路徑是清晰且可以預知的。

帶來的第一個弊端常常是,想太多導致行動癱瘓。

如果你採用「先計劃,再行動」的做法的話,那麼你可能會謹慎確定職業目標,並制定策略實現這一目標:

  1. 研究職業領域,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最得心應手的技能,然後以此尋找合適的職業和行業
  2. 寫至少兩種不同的思路或寫出兩個不同想法的列表:一個是基於你現在工作進行的調整,而另外一個可能是與現在相比,完全不同的一個職業
  3. 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來了解所選領域,並加入相應的職業團體。和從事相同職業的人建立人脈,從他們那裡了解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看起來很理智和安全,但是這種做法忽視了現實世界是模糊的事實,同樣,職業轉型也是充滿可能性和不確定的路徑。

海量的信息,常常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如果我們不知道那個」合適「的職業是什麼,我們就不願做出任何決定。

帶來的第二個弊端在於,一開始想當然的計劃是不準確的。

之所以不正確是因為:

006隻看到「顯性知識」,沒看到「隱性知識」(Michael Polanyi,1958)

沒有實踐之前,我們從網頁上、書本中找到的信息都是顯性的,它是可以被文字、圖表或公式表達出來的。諸如,一門職業的定義、大體工作內容,升級路徑。

只有當你投身於具體的情境中,才能獲得「隱性知識」,它存在於具體的行動中。

你能查到一門職業的定義,但你能體會到它的意義嗎?你能查到大體工作內容,但你知道做好某項工作的要求和步驟嗎?你能查到升級路徑,但你知道要付出的代價嗎?

這些影響你決策的知識,更多地來自社會交往,也與具體的情況和人有關,而並非來自書本理論和自我反思。它只有在改變過程中才能獲得。

就像面對一道你從來沒有嘗過的菜,你是很難只通過菜單介紹就知道菜的味道的。

相比起文字,親口嘗一嘗之後得到的「感覺」很重要。

只看到「理論上」,卻不去體驗「場景中」

只基於顯性知識作出來的計劃,必定是不準確的。

007第三個弊端在於,一開始想當然的計劃沒有指導意義。

先計劃,再行動的做法背後隱藏著一種很天真的想法:下決定,做計劃,剩下的就是執行了。

可是人和其所處的環境會互相影響,形成的結果也是難以預料的。

假設當你轉行時,收到了很多offer,你計劃,選擇工作,要符合「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原則,然後給offer排序去實地考察。考察到第三家,發現該家公司的CEO人格魅力超強,在他身邊能學到很多東西,而且能給你很多機會。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在公司的成長速度比工資更重要。

評估的標準隨著我們的行動而不斷變化。這樣原本列表上計劃的順序就變了。

其次,轉變的過程遠遠不是像計劃表中的那麼簡單,它是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

我們偶然發現的新信息會影響我們尋找和吸收更多信息的方式。

我們求變的想法總是隨著我們自身的改變而不斷變化,並且結果經常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轉行的時候別再先計劃,後行動啦。

畢業後的人生又不是在考場,不會有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

沒有準備好?你只是害怕受傷。

越是不明確,越是需要直接行動。因為行動才會讓我們獲得新的信息和知識,而計劃費時費力。

起步階段,我們必須拋棄傳統的職業諮詢式的問題(自問「我是誰」),而是思考一些更為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對於「我可能成為的多種自我,哪一種是現在最吸引我的?哪一種是最容易去嘗試的?」

列好清單之後,立刻將至少一個選擇帶入到現實中進行考量。

嘗試不僅是探索已知的可能性,也是在創造未知的可能性。

不斷地實踐,直到積累到足夠的經驗來指導自己做出下一步的決定為止。

所以,關鍵是什麼?去感覺,去觸碰,是先行動,後計劃,

是試錯、是行動、是實踐,是小步快跑、是身體力行、是知行合一。

008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各種自我(舊的和新的、渴望的和恐懼的)交織在一起,攪得你心神不寧。這時候,你可能會向親朋好友尋求建議或幫助。

那麼,你就跳進了傳統轉行方法的第三個大坑。

雖然家人和朋友是很想給你幫助的,但是他們往往會勸你保住或加強你想擺脫的舊身份。

而且,根據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哈佛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的研究,發現對通過自己的人脈找到工作的人來說,絕大多數派上用場的人脈只是偶爾或很少聯繫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弱關係」。

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弱關係說明你和他圈子不同,他認識我們所不認識的人,因此他們能夠給我們提供不同的信息。

而家人好友信息來源和你相似,其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幫助。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曾經有過相同經歷並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和導師。

獲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徑,是跳出我們平時生活的圈子,去接觸新的朋友、新的交際網路和專業群體。

▼接下來,告訴你轉行的正確姿勢:

009進行實驗性的嘗試:

  • 利用業餘時間來嘗試下副業,這樣不會給當前的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 用一些臨時性任務、外包或兼職試試身手;
  • 上課,重新接受培訓,培養自己的相關技能,在一個新的領域中考取證書也是一種實驗方法;

010建立新的人脈:

認識可以為我們進入新行業提供幫助的人,找到新的職業角色的榜樣和新的同行作為標杆

此時要注意三個原則:

  • 類我原則。在建立人際網路的時候,應避開跟自己性格、生活環境比較類似的人,比如老鄉、校友等。
  • 鄰我原則。在建立人際網路的時候,還應避開跟自己屬於同一個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
  • 共同活動原則。在建立人際網路的時候,應該注意與能夠參加某些共同活動,如某些志願者組織舉辦的活動的人鏈接。

012找到實踐群體學習共同體

學徒從學校中學來的課本知識比較抽象,不能稱之為手藝;相反,如果找到一個外界的、合理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就能學會如何進行實際操作。

學習科學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並非獨自學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有效學習是進入相關情景,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然後學習者剛開始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的工作,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陽志平

別太計較你想做什麼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為的那種人和能為你的轉換提供幫助的人。

013找出或創造轉型的意義:

就像魯迅在從在課堂上看到看客般的中國人時決定棄醫從文的轉型故事一樣,找出或者創造出讓你改變職業的誘因,並以此為理由推動新職業的發展。

此外,分享自己的職業生涯轉變的故事,清晰地說明自己的意圖,從而爭取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014積少成多,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要抵制住「下一個重大決定,一次改變所有的事情」的誘惑。

從笨拙或膚淺的第一次努力開始,一步一步地採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會使我們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職業身份時,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據。

留出給舊工作善後的時間,也給自己一個過渡期。大多數職業生涯的轉變都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

運用小步快跑的策略,讓每一個小小的勝利積累起來,引領你實現更大的變化。

015小結:

在我們選出合適的職業之前,我們必須先找出存在哪些可能的選擇,然後在現實生活中檢驗它們。職業轉型也是如此,我們不但需要生動的範例以便模仿,也要做出具體的嘗試。

綜上所述,職業身份其實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明確的步驟,去建立和形成可能的自我持續過程。


推薦閱讀:

TAG:職業選擇 | 職業發展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