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音樂無邊界——《閃光少女》所想

音樂無邊界——《閃光少女》所想

4 人贊了文章

在蟬鳴不絕的盛夏,網易雲音樂中就已聽說這部電影,被劇中民樂與西洋樂的斗琴片段所吸引。今天在北郵人上搜到該資源,看完這部電影,總體來說,略感驚喜。

一、網易雲音樂的聯想

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中,二胡、小提琴的梗存在很多純音樂當中。雖然聽著無意調侃,但從多數人的看法中,流露出對西洋樂器的崇拜。誠然,隨著時代發展,西洋樂器演奏的歌曲膾炙人口,被年輕人所熟知。卡碟時代,街頭巷尾演奏的都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或是班得瑞的純音樂,再者是古典交響音樂。想必各位聆聽到薩克斯風《歸家》,就能想像到離別的到來;鋼琴曲《秋日私語》,便宛如漫步在風景怡人的公園;小提琴《天鵝》,感悟到生命美麗但艱難。

民樂,這麼多年來,詞曲的創作或許不絕。記得兒時,獨自在公園漫步,能看到廣場上百人齊奏二胡名曲《賽馬》;在中學,班上仍有愛好古箏的同學,在元旦晚會還能有幸聆聽一首《春江花月夜》;到了大學,通過網路,能夠聽到陳悅的作品,一首《綠野仙蹤》能單曲循環一星期。但是,這麼多民樂作品中,能流傳甚廣的屈指可數。在9月初,陳悅作為獨奏者與北京交響樂團,來我校演出,我甚是激動,想到暗暗歡喜這麼多年的演奏者能夠有機會親耳聆聽。當我與周圍的同學分享時,他們無人知曉陳悅,也無人聽過《綠野仙蹤》、《亂紅》。民樂在時光流逝中,漸漸被我們遺忘。

二、自己的偏好

說來慚愧,隨著時光的流逝,本人也漸漸遺忘民樂的存在,自己聽的少了,更別說去發掘、探索未知的民樂樂曲。在深圳讀書的半年,本人在深圳音樂廳聆聽了兩場音樂會,一場鋼琴獨奏、一場新年交響音樂會。但我並沒有將民樂給遺忘,當回到北京後,學校有古琴大師:巫娜的專場演奏會,毫不猶豫買了兩張票。正如「餘音未絕,繞樑三日,三月不知肉味」,巫娜大師的撥弦、掃弦,敲擊產生的每一個音符都讓人回味很久。她的演奏,讓人心靜,讓人忘卻世事煩惱。

三、民樂與西洋樂

電影中,從人們已經忽略的事實切入:民樂已經漸漸被人淡忘,西洋樂大道其行,一點點佔據電影配樂、會議暖場、活動背景樂等。如電影刻畫的一樣:學習民樂的學生被西洋樂學生歧視、被學校所排擠,甚至用鐵柵欄與西洋樂同學分開。只有西洋樂能上的起檯面,能代表藝術的媒介。西洋樂創作力更強,小到鋼琴獨奏曲、小提琴獨奏曲,大到交響樂、協奏曲。每一個樂器都能廣闊的空間發揮其本能的創作力,也能在集體中做一個微小的螺絲釘。每個城市,每個學校,學習西洋樂的人越來越多,崇拜交響樂的人越來越多。而民樂普及,對比鮮明,了解的人越來越少。演出、舞台、觀眾都無法與西洋樂匹敵。

四、兩者無邊界

將兩者的發展現狀做對比,並不是想引戰,或者爭辯兩者孰高孰低。本身不同樂器就好比天空中獨特的繁星,雖然有大有小,有明有暗,但無所謂高低貴賤。不容我們忽視的,民樂的作品,民樂的表演正在一點點驟減。民眾的關注度不是強求來的,但消逝了便只能從卡碟、錄音機中聆聽曾經的作品。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