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s和√bhū和說一切有部

√as和√bhū和說一切有部

來自專欄那爛陀寺4 人贊了文章

√as和√bhū,兩者都是表示「存在」,或者「有」。但是意思卻有不同。

兩者區別是什麼呢?

根據金克木所寫的《試論梵語中的「有——存在」》一文,描述

√as指單純的、抽象意義的存在,或靜的、絕對的存在。

√bhū指變動的、具體意義的存在,或動的、相對的存在。

所以我們說,√as描述一種本質化的存在,而√bhū描述一種存續態。

以此,產生一個詞,svabhāva(自性)。這個詞,前面由sva(self,自我)和bhāva(becoming,從無到有)

兩者合成的意思,就是自我形成,自己決定自身,自然而然而有。

延伸出來,就是自我存在,本質存在,自身存在,自性存在等等。

而svabhāva,就是說一切有部的,法體。

再看一個詞,abhāva。是在前面加了一個a,這個a在英語中,是否定前綴。

比如說,sexual(性別的)-asexual(無性別的)

故而,延伸出來的意思,就是構成一對相對的有無概念。

abhāva和bhāva,漢譯往往譯作,有無。他類似於,老子哲學中的有無,是一種辯證的,相對的存在。

而這個詞,就是龍樹所說的「無」。

再看一個詞,asvabhāva。

這個詞,中文翻譯為無自性。如果直譯,我們可以知道,他應該的意思是,沒有自然而然的存在。

當然這個詞,是在存在這個詞,加了一個否定前綴。

舉個例子,在《中論 觀邪見品》中

我於過去世  為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那麼在這個頌子中,各位可以猜測一下,梵文應該用哪一個詞?

答案是,√bhū。為什麼呢?因為他指的是,我的存在是在時空的束縛中,存在。如果脫離時空,遠離變化,本在,自在,應該用√as。

這一頌的意思是,如果「我」(不生不滅的實體)存在,那麼他是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存在?

很明顯,龍樹希望,把這個「我」納入佛教的緣起說。若一切法是緣起的,那麼自然無我。如果一切法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就不存在自身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也就是,一切法必須眾緣所生。

但是如果只是到這一步,還達不到空的程度。由於龍樹持有的是認識論,也就是這裡所有的法,事物都是認識論的,都是主觀存在。都是概念存在。

我們再看一下,法是什麼?

法,《成唯識論》定義為

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什麼意思呢?這是從說一切有部中延伸出來的。

有部認為,世界分成兩種存在。

分別是實有和假有。

經驗能夠感知到的一切,是假有。比如樹木,電腦等等。

而實有,才是真正的有,他是構成現象世界的質素。

比如極微(外部世界),蘊處界(五蘊身體),四大。

也就是有部持有,本體真存,外部為假象。

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何為法?法的梵文為,dharma。這是一個詞根拼接而成的詞。

詞根為,√dhr,他的意思是持有。

當名詞化以後,就是不變的法則。故而說能夠持而不失,這才是法。

進而推出,法是實有的,因為法是不失去自性。

再看三世實有,梵文為adhvatrayamasti。

前面的adhvan,是有為法。所以三世恆有的意思是,有為法能夠在三世實有。

而法體恆有,這裡的法體就是自性。法體恆有指的是,法能夠保持自身的自性。

而自性指的是,主體能夠保持自身的特性,他被定義為區分其他法的某種特性。

比如水是濕潤性,地是堅硬性。這種特性就是自性,他是區分法與法的標準。

比如說,一杯水因為溫度變化,變成冰。

在有部認為,不是說,濕潤性改變為堅硬性。那麼怎麼誰在變呢?

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諸積聚事,依實有物,假施設有,時有時無。

有部提出作用論,就是法會因為因緣條件,發揮作用。

也就是本體還是恆存的,但是因為作用,才感知出變化。

比如上文的水,首先是假有。實有是濕潤性和堅硬性。

在常溫條件(因緣),展現出流動的,液態的作用。而在低溫條件下(因緣),就會讓堅硬性發揮作用,產生冰的感覺。

那麼煩惱和苦是恆存的?有部認為,是的。煩惱是恆存的,他一直存在。

但是因為因緣,他可以展現出來或者隱藏起來。修行的目的不是斷除煩惱,而是斷除煩惱產生的因緣條件,讓他的作用不顯現。

再比如,面前的電腦,有部認為,是假有。但是有部認為,構成這個假象的質素是存在。

也就是六根對六境,生起六識。這是存在的,這部分的蘊處界是法,是有自性的。

而能夠產生這麼一個現象,需要因緣和合。比如光線充足等等。這樣才能讓質素髮生作用,才能顯現出來。

所以佛教所說的法,可不是指人類感知的到,而是構成現象物的質素。那麼也就是如果,這些質素本身也是眾緣所生,那麼很顯然就是空。

如果在本體論破斥,是破斥不了的。因為本體論上,必須有本體,無論怎麼劃分,質素總是有。

只有在認識論上,購銷了本體論的本體和作用,只有精神的概念展示。

這些概念試圖去抓取其內涵的法,比如濕潤性,就想去抓取濕潤的對象。那麼如果有這樣的對象,這樣對象必須符合三世恆有的法則,那麼概念必然是絕對化,不變化。因為按照有部,法必須是不變的。

可以概念很顯然是運動的,變化的。所以兩者發生矛盾。

概念既是不變的,又是運動的。最終得出,概念背後那個實體壓根不存在。

最終達成,概念的緣起化轉向

而這個轉向,我們稱之為空。故而,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可註解為,

概念的一切精神現象,都是因緣造作,都是變化的,我說他背後的實體並不存在。只有這個概念有(最後否定概念本身也是不存在),這就是中道。

故而,精神現象的一切法,沒有一個不是因緣和合的,故而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試論梵語中的_有_存在_金克木.pdf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