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稱雄殖民戰場到折戟喜馬拉雅

從稱雄殖民戰場到折戟喜馬拉雅

46 人贊了文章

(題圖為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結束後,被中方遣返的印軍戰俘)

1962年12月中旬,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清晨,在中國西藏地區(此時今日的西藏自治區還未成立)瓊結縣的一處喇嘛廟裡,一名身著中式軍大衣頭戴雷鋒帽的印度軍官坐在自己的房間里烤著火,他叫特瓦里(K. Tewari),軍銜是中校,是印軍第四步兵師參謀。不過此時的他身份卻是戰俘。特瓦里抬起頭望著遠處的雪山,一臉憂鬱。這時從窗外飄來一陣熟悉的印地語歌曲:

Aaja ree pardesi Main to kab se khari is paar, ye ankhiyaan.

(路過的人啊,請過來呀,我在彼岸等你多時)

Thak gayi panth nihaar, aaja ree pardesi,

(你看那腳下的小徑,我望眼欲穿)

Main to kab se khari is paar, ye ankhiyaan, Thak gayi panth nihaar, aaja ree pardesi

(我恰似一絲燭火,不會光芒萬丈卻也不會隨風熄滅,請過來與我相遇)

原來是屋外的中國官兵在給被俘的印度士兵播放印度歌曲。特瓦里十分驚訝,這居然是50年代印度當紅女星拉塔·曼吉茜卡(Lata Mangeshkar)在電影《莫圖莫蒂》(Madhumati)中的唱段。沒想到在這異國的土地還能聽到本國的流行歌曲,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但不一會兒,特瓦里又陷入到一陣百感交集之中:他和他上司麾下身經百戰的軍隊,為何會在短短的24小時被全殲?

1963年初被解放軍俘虜的印軍指戰員參觀拉薩布達拉宮:左起依次是拉塔·辛格中校(阿薩姆聯隊第5營營長),巴萬·辛格中校(第9郭爾喀聯隊第1營營長),約翰·達維爾准將(印軍第7旅旅長),馬哈·辛格中校(拉傑普特第2營營長)以及特瓦里(印軍第4師參謀)

一.殖民擴張的利器

19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步完成對印度的殖民擴張,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土地幾乎都英國人之手。當然英國人在印度的殖民擴張活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6世紀英國人首次登陸印度本土,整個擴張活動持續了兩百餘年,在這漫長而又充滿硝煙和血腥味的時間裡,英國人不光要對付逐步沒落的莫卧兒王朝與新興的馬拉地王朝勢力,以及各地方土邦豪強,還要與同樣在此地展開殖民活動的法國人和葡萄牙人展開角逐。單單靠英國本土派駐的部隊是遠遠不敷使用的。因此從18世紀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開始在印度本土招募本土士兵以充實軍力。

在與印度那些王公貴族與地方豪強進行長期戰爭之後,英國人發現在這塊色彩斑斕的「民族博物館」里,除了不少老實巴交靠天吃飯的農耕族群之外,還有相當多非常尚武好戰的本土族群,他們大多來自高等種姓,大部分分布於印度的西部和北部,英國根據自己的一套劃分殖民地族群的方式,從印度本土居民中劃分出一個被稱為「尚武種族」(Martial race)的族群,將他們認為勇武好戰,適合被徵募為士兵的民族全部塞到了這個大族群概念里,這裡包括錫克人,拉傑普特人,馬拉地人,賈特人,多格拉人,旁遮普人,普什圖人,廓爾喀人等。所謂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過去這些民族的武士為帝王貴族開疆拓土,為土邦王公看家護院,現在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出更加優渥的條件招兵買馬,這對當時還沒有當代民族國家概念的這些印度尚武種族們是極具吸引力的。很快,不少族群甚至整戶,整村的前來應徵,加入軍隊後甚至一個村的村長就是連排長,麾下指揮本村的鄉里鄉親上陣為東印度公司賣命,這些印度兵被當時的人們喚作「西帕依」(Sepoy,源自波斯語,字面意思是「印度兵」,實際有僱傭兵的意思)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時期,身著英國陸軍制服的「西帕依」士兵

縱觀整個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的歷史,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的英國人在徵募土兵方面,最青睞以下六大族群:

拉傑普特人(Rajput)。這是印度傳統的尚武民族,主要分布於印度北部與西北部,大部分是印度教徒。歷史上曾屢次被印度各王朝和土邦徵募為軍隊,在此大陸享有很高的聲望拉傑普特男子普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身體素質過硬,是非常合格的武士。

英國攝影師拍攝的19世紀拉傑普特武士

錫克人(Sikh),印度本土一個以錫克教劃分出來的族群(該宗教成立於15世紀),也是印度一個傳統的尚武民族,根據教義,每個錫克教徒都要蓄鬚纏頭巾,錫克人普遍身材修長高大,日常習慣佩戴刀劍,精於刀法劍術以及騎馬,是上好的募兵來源。

20世紀初在英國接受檢閱的英屬印度錫克士兵

賈特人(Jat),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印度地區的農牧業民族,普遍信仰印度教,也有部分信仰錫克教。他們身材高大, 耐力很強,且紀律性好,是早期東印度公司軍隊,後來的英屬印度軍隊,乃至今日的印度陸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戰期間接受輕武器操練的賈特士兵

旁遮普人(Punjabis),廣泛分布於今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地區,融合了歷史上多個民族。大部分旁遮普人從事農業或商業活動。他們普遍信仰印度教或伊斯蘭教,旁遮普男子身體素質好,組織性強,非常英勇善戰。

19世紀英阿戰爭期間,駐紮在阿富汗的一個英屬印度旁遮普炮隊

馬拉地人,主要分布於印度中部與西部,印度農牧業民族,擅長養馬與鍛造刀劍。馬拉地男子從很小就開始習武,成年男子勇武好鬥,極重尊嚴,尤其擅長騎術。馬拉地人建立的馬拉地帝國曾在17-18世紀重創了莫卧兒帝國,幾乎將其勢力全部消滅。

現代畫家筆下的馬拉地人馬隊

廓爾喀人,聞名世界的山地民族,分布於尼泊爾與印度交界地區。長年在高山峻岭生活使他們具備過人的山地生活經驗,他們勇武過人,且行動迅捷,長期被英屬印度當局作為山地作戰部隊的兵源,他們的標誌性隨身武器是庫克利彎刀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英國廓爾喀士兵

在東印度公司期間,這些族群為英國殖民當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以支持他們在次大陸的擴張行為。不過,雖然為英國人買賣,這些族群也並非草木石頭,殖民當局的囂張跋扈以及目中無人也逐漸讓這些土兵心生不滿和怨恨。1857年轟轟烈烈的全印度民族大起義,其導火索就是源自土兵隊伍里滋生的謠言。

二.輝煌的戰史

1858年,運行兩百餘年的東印度公司走入歷史,英國成立英屬印度,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次大陸,同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加冕為印度女皇。在這一系列大變革之後,1895年,原來在東印度公司旗下分屬於不同機構領導的印度地方軍隊:孟買陸軍(Bombay Army),孟加拉陸軍(Bengal Army)以及馬德拉斯陸軍(Madras Army),此時也名正言順地被統一重組為「英屬印度陸軍」(British Indian Army),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這支鼎盛時期兵力超過兩百萬的龐大陸軍,不只成為維繫大英帝國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的後盾,也在英國海外殖民擴張中充當急先鋒。同時在日後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這支軍隊也是挽救大英帝國於生死存亡之際的重要力量。

不得不承認,在英國的精心組織和訓練下,深受英式軍隊影響的英屬印度陸軍作戰能力很強,加上長年的海外作戰,這支軍隊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從第二次布爾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英屬印度陸軍戰績堪稱輝煌,同時也湧現出很多王牌部隊。比如在1940年北非的「羅盤行動」(Operation Compass)中配合英軍主力痛殲義大利主力,並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時堵住隆美爾退路的印軍步兵第4師(被譽為紅鷹師),隨後一路攻入義大利本土與希臘的印軍第4師,比如同樣在北非戰爭,在突尼西亞戰役中重創德意聯軍的廓爾喀旅。還有在1944年開始在緬度反擊日軍的印軍步兵第7師和第39師等等。

在突尼西亞戰役期間,揮舞庫克利彎刀衝鋒的英屬印軍廓爾喀士兵

當然,此時印軍的命運是和大英帝國休戚相關的,英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印軍也能跟著創造輝煌,但如果英軍力不能支,印軍也要跟著倒霉,被丘吉爾視為「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的新加坡戰役,十四萬英軍在日軍凌厲的攻勢下投降,印軍士兵也大部被日軍俘虜,相當一部分被日軍殘忍殺害。

新加坡戰役結束後,被日軍殘忍殺害的被俘印軍(大部分為錫克士兵)

三.慘痛的失敗

當然,對於近代中國人而言,這些印度兵可顯得一點也不陌生。在舊上海租界街頭經常能看到裹著頭巾的印度錫克巡捕,在舊上海人們將他們喚作「紅頭阿三」。而在中國近代抵禦外辱的戰爭中也經常能見到他們燒殺搶掠的身影。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跟在英軍後面火燒圓明園的印度兵,比如參與八國聯軍侵華的印軍,1900年侵略西藏的印軍等等,可以說在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眼裡,這些印度士兵簡直就是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幫凶。更有趣的是,很多原來效忠大英帝國的印度士兵,在被俘後變節的速度也很快。比如在緬甸戰役期間,日軍在一開始痛擊英軍,俘虜了一大批英屬印度陸軍官兵,這些士兵在日本軍國主義的蠱惑下很快投在日軍旗下,開始向援助英軍的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開火。

奧地利漫畫家筆下的上海錫克巡捕

滇緬抗戰期間,被中國遠征軍俘虜的降日印度賈特族士兵,這名士兵是錫克教徒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百年統治宣告終結,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宣布獨立。獲得民族獨立的印度,雖然經歷了印巴分治帶來的血雨腥風,以及印巴戰爭時的手足相殘,但從英屬殖民時期獲得豐厚家底的印度領導人開始有些忘乎所以,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首腦開始為追求地區乃至世界性大國的地位而蠢蠢欲動,這個獨立後一直倡導不結盟運動的第三世界國家領袖,正逐漸變得越發跋扈起來。而這背後,從大英帝國手裡成建制接手規模龐大的英屬印度陸軍是印度開始推行擴張政策的一張王牌。

只是,在當時被狂熱的民族情緒沖昏頭腦的印度人恐怕沒有意識到,他們從英國手裡接手的,遠不是在殖民時期作戰勇猛的戰爭機器,而只是一個徒有其表的空殼子。首先,在殖民時期,英屬印度陸軍有相當多的英國本土軍官擔任核心要職,這些不列顛精英們是這支軍隊令行禁止,有效運作的保證,而且在一個作戰單位中,還會摻進英國本土或者其它殖民地部隊相互配合。而印度獨立後,這些精英這些外來部隊全部被英國抽調走了。其次,英屬印度時期,為了壓制印度教徒的反抗傾向,保證帝國對殖民地軍隊的控制,殖民政府大量招募印度的穆斯林來擔任基層軍官,還會擇優送入由英方開辦的軍校學習,這樣實際上就培養一批忠於英印政府的穆斯林軍官團,而印巴分治則徹底打亂了印軍原來的構建,大批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穆斯林軍官逃到巴基斯坦,使得印度接手的殖民軍隊缺少有經驗的指戰員。其後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和1961年收復果阿之戰,印軍的缺陷暴露無疑,但因為兩次戰爭印度皆在戰術上取得了勝利,這些隱患也沒有被官僚主義和貴族作風盛行的軍隊高層重視。

直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現實才一巴掌拍疼了印度人。該年6月捧行前進政策的尼赫魯無視中方的一再警告,命令印軍向麥克馬洪線中方一側挺進,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當年10月中方被迫予以還擊。

中印之戰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軍部隊,他們還在使用李恩菲爾德栓動步槍和布倫式機槍等老式武器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印軍在麥克馬洪線東段集結了印度王牌部隊——印軍第4師,這是一支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在上文提及的在非洲戰場痛擊過德意聯軍的老牌部隊。並派一個阿薩姆步兵營作為輔助,總兵力超過3000多人,第4軍軍長布里吉·莫漢·考爾(Brij Mohan Kaul)主動請纓指揮戰鬥。具體序列如下:

印軍第四師(紅鷹師)

印軍第7步兵旅(旅長:達維爾准將):旁遮普第9營,拉其普特營第2營,第9郭爾喀聯隊第1營,擲彈兵第4營

阿薩姆步兵第5營(營長:拉塔·辛格中校)

作為中方主力的藏字419部隊下轄的四個團對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發動全面進攻,以主攻卡龍、搶登,迂迴章多,沙則的戰術將印軍第7旅分割,在戰役打響的24小時內將這支老牌部隊全殲,以犧牲115人的代價,擊斃俘虜印軍1897人,包括旅長達維爾和三名營長。同時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部隊拔除了印度所以哨所和據點,並殲敵300餘人。

這一場響噹噹的勝利對尼赫魯而已無疑於當頭棒喝,但尼赫魯政府仍不死心,在中國提出和談建議時仍然固執己見,繼續堅持前進政策。11月14日,戰役進入到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戰事仍然在東段展開,印軍收羅了第4師的其他戰鬥單位,聯合其他部隊,集結兵力達2.2萬,氣勢洶洶的向中方緊逼,其東段具體作戰序列如下:

印軍第四師:

印軍第62步兵旅:馬德拉斯聯隊2營、廓爾喀聯隊2營、克什米爾聯隊2營、阿薩姆聯隊10營

印軍第11步兵旅:錫克聯隊4營、廓爾喀聯隊3營、道格拉斯聯隊4營、庫馬盎聯隊6營

印軍第48步兵旅:馬德拉斯聯隊4營、近衛聯隊5營、錫克輕步兵聯隊1營

第65旅:拉傑普特聯隊4營、馬拉塔輕步兵聯隊19營

炮兵第4旅

印軍第二師

第5旅:馬德拉斯聯隊2營、廓爾喀聯隊2營、克什米爾聯隊2營、阿薩姆聯隊10營

印軍喜馬拉雅第3師

第114旅(廓爾喀聯隊1營、庫馬盎聯隊13營)

而此時早已做好準備的藏字419部隊,巧妙的採取「打頭-切尾-剖腹」的戰術,再次重創印軍,在西山口、申隔宗戰鬥,略馬東阻擊戰,邦迪拉戰鬥,多龍橋戰鬥等一系列激烈的戰鬥中痛擊印軍,並在瓦弄等多個地方發動全面反擊,以傷亡不到1000人的代價,殲滅印軍一個旅,3個營和一個旅直屬分隊將近7000多人,其中印軍步兵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Hoshier Singh)被擊斃。而在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同樣開始全面反攻,在班公洛一帶拔出印軍所有據點。

被中方俘虜的印軍官兵

中彈起火的印軍M3「斯圖亞特」坦克

直到前線印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尼赫魯才如夢方醒,原來他麾下的那些所謂屢經戰陣的精英部隊,在中國軍隊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而消息很快傳遍全印度,原本急切希望依靠一場大勝來提振士氣的印度民眾瞬間走向了士心崩潰的邊緣,邊境地區開始組織民眾逃亡,街頭巷尾謠言四起,社會的恐慌情緒空前蔓延,若不是中方在大捷後不久宣布停火,真不知道絕望中的印度會崩潰到何種程度。

「On 5 December, we were given for the first time some books and magazines to read. This consisted of Maos Red Book, some literature on the India-China boundary question and a few Red Army journals… I took notes from the Red Book. It is a pity that our government did not read some of the Mao』s thoughts. I noted them down at that time: "Fight no battle unprepared, fight no battle you are not sure of winning" or "The enemy advances, we retreat; the enemy halts, we harass, the enemy tires, we attack; the enemy retreats, we pursue."

(12月5日,我們得到了一些書籍和雜誌供閱讀,主要是紅寶書,一些中印邊境問題的文獻和解放軍雜誌。我注意到紅寶書,很遺憾我們的政府之前沒有看過毛澤東的思想。當時我抄錄了書里的一些句子:「不打無準備之仗,出手即要勝利。」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選自特瓦里中校的回憶錄《一個士兵的自我探索之旅》

(A soldiers voyage of self discovery)

中印之戰前躊躇滿志的特瓦里中校

多年後的特瓦里雖然看到了中印間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多年後他依然只是糾結於戰術層面的得失,卻沒有想過,當時的印軍雖然有大英帝國的光環加持,雖然有悠久的歷史可供吹噓,但畢竟還是殖民地時期的落後產物,除去武器裝備上的落後以外,與同時代的軍隊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相比,其軍隊建設水平相差了整整一代。與印軍殖民時代氣息濃重,高層思想迂腐懶惰,基層被打壓剋扣軍餉而士氣低落,普通士兵被當作奴僕呼來喝去,絲毫不知為何而戰相比,中國軍隊完全是一支作風果敢,運轉高效的現代軍隊,而在戰後中方對印軍戰俘恪守日內瓦條約,待之以人道主義,更是讓思想還處在前現代時代的印軍官兵大吃一驚。可以說,印軍在1962年的失敗,從殖民時代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四.荒謬的宣傳

而恐怕更令特瓦里中校想不到的,雖然1962年中印之戰後雙方停戰,但吃了大虧的印度開始大肆歪曲歷史,杜撰所謂的戰鬥英雄,以彌補國民士氣上受到的損失

比如印軍錫克聯隊第1營某連的排長薩貝達?約金德?辛格(Subedar Joginder Singh)中尉在10月23日於東段棒山口一代率部擊退解放軍多次進攻,擊斃中方多人,後來的宣傳越來越神乎其神,說辛格中尉一個舉著火箭筒和重機槍,高喊著口號對中國軍隊發動反擊云云。他近乎神話的故事最近還被改變成電影。而實際上,棒山口之戰僅持續了數個小時,這一帶的印軍據點就被拔除,中方以微小代價全殲辛格所在的部隊,而中方官兵的記述里,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叫辛格的神勇無比的錫克族中尉,而錫克聯隊第1營則在第二階段的作戰中被中方全殲。

另一個英雄則更是另人啼笑皆非,印度方面聲稱:在11月18日的略馬東阻擊戰中,高爾瓦爾第4營的一名士兵賈斯旺?辛格(Jaswant Singh)作戰英勇,一共擊斃超過300名中方士兵(這個數字幾乎是整個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方陣亡人數的一半!!),而實際上,在略馬東阻擊戰中,這個辛格所在的高爾瓦爾第4營到第二天凌晨就被全殲,連營長都被俘虜了。

被印度包裝成戰鬥英雄的薩貝達?約金德?辛格(左)和賈斯旺?辛格(右)

推薦閱讀:

TAG:殖民 | 殖民地 | 印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