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網癮老人分享文章,背後原因讓人揪心~

有毒!網癮老人分享文章,背後原因讓人揪心~

作為兒女的你,近些年一定有這樣深深的體會:眼睜睜看著爸媽變成網癮老年,雖然手機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樂趣,但是,他們的生活也日益被手機綁架。最受不了的就是他們總是人云亦云,在各種中老年群體轉發的」深度好文」、」即將被刪「、」良知感言」中打轉,卻不明白其中大多數都是謠言。

不要給我們亂分享 什麼出大事了 睡前20件事

養生的呀 勵志的呀

96編輯器

13億人都哭了 是中國人就轉

這些東西都有毒,你還在吃嗎?

96編輯器

我......

網路是把雙刃劍,對老人而言尤其是。一方面,網路能夠幫助老年人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便於和子女聯絡感情、享受新社交媒體帶來的快樂等等;另一方面,過度沉溺其中,也會被一些負面信息所誤導。

我身邊就不乏這種的長輩:整天抱著手機不放,微信聲音響個不停,時刻離不開WIFI,對著話筒時不時念叨……

刷存在感,大量情感投入虛擬網路

對於父母一輩來說,他們缺乏PC時代互聯網的洗禮,缺乏對互聯網信息的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此時,移動網路給他們驟然打開了神奇的新世界,缺乏免疫力的他們成了老「小白」。

首先,我們從「存在感」說起。刷存在感是人性的弱點,在微信上,這一現象被放大了。老年人在退休之後,原有的部分人際關係網路短時間內被切斷,在新的生活方式中,他們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孤獨也隨之了最可怕的敵人。在連接上微信後,他們會把大量的感情、精力都投入到虛擬的網路中。這種人性的弱點,會在數字化信息過載時,產生急速共振,放大對社會的影響。

另一方面,微信平台上不乏自身缺乏知識儲備,只是抓住人性的弱點來運營的公眾號,讓用戶被無限「帶偏」,並且無限「上癮」。舉個例子,我家裡有一位文化水平頗高的長輩,仍然對挖掘歷史秘聞樂此不疲,某些平台就抓住這種心理,讓用戶加了一連串的公眾號,這位長輩就此沉浸在一篇一篇的所謂秘聞當中。長輩還會解釋:這可是微信發布的,肯定不會假。

中老年人一般依賴於平面媒體時期形成的閱讀習慣,看到「歷史探秘」、 「養生堂」之類的公眾號標題就深信不疑,並且樂此不疲地閱讀,分享到群或好友,並展開激烈討論,逐漸到達「沉迷」的狀態。

越聊越孤獨,父母需回歸真實生活

其實,「網路成癮」和藥物依賴並不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更多的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補償行為」。例如老年人長時間無法與子女面對面溝通,那麼用微信語音交談,以宣洩孤獨的情緒,滿足交流的心理需求就是一種「補償」。

當微信聊天如此方便,很多時候就成了子女懶得去探望父母的理由。老年人之所以離不開微信,因為他們對子女、對親友有不可割捨的牽掛。他們習慣與親友頻繁的溝通,在不能使用微信的時候,會覺得心中焦灼不安。

事與願違,長期使用手機,在網路空間中寄託更多的情感,又使得社會孤立、抑鬱更加嚴重。長期生活在孤獨中的老人,由於缺乏和兒女、親友面對面溝通,會把與外界的所有情感聯繫完全寄托在微信上。但人類的真實情感是無法用網路文字和語音完全替代的。這種虛擬和現實的巨大落差,讓老年人的世界更向孤獨的泥沼傾斜。

不過,之所以老人有了網癮,除了網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外,或許也反映出現實中他們缺少了子女的陪伴。要想制止他們玩手機,年輕人也要反觀一下自己,是否忽略了和他們的情感溝通,現實中煩躁無聊的生活,也讓他們不得不在網路世界尋求一絲的安慰。


推薦閱讀:

TAG:網癮 | 心理學 | 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