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之牆—— 一出好戲

制度之牆—— 一出好戲

1 人贊了文章

這部電影,這齣戲,好就好在研討了近幾年比較火的一個話題,人類共存的現狀一旦出現了巨變,現在社會體系和制度還能否重建,如何重建。當然這有一個大前提,人類還能生存下去,也就是經濟基礎還存在,並且充裕。

一、脫離後的社會群體

《穹頂之下》、《迷失》都討論過這樣的情況,小群人類如果脫離了原來的社會群體,那麼該如何自我求存。如果生存條件允許,人類意識正常,過程一般都會歸一:資源探索——資源共享——資源分配——資源交換和再分配。其中資源包括生產資料和原始稟賦自然資源,那麼伴隨著意識一定會出現每個過程的角色誕生:資源開拓者——資源管理者——資源壟斷者——做市商。人類現代社會的角色不是突然決定的,都是意識作用和社會需求下自然形成的,而原因就非常簡單了——每個階段必須有它自然選擇的特定角色產生。符合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其中有一個的疑問,從王寶強下的「小王「統治制度,到于和偉飾演的張總制度,到黃渤飾演的馬進位度,是不是像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時間線一樣推進進化的,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個社會階段無論經濟基礎如何,一定都會有這個制度的演化,即原始狩獵時代,農耕時代,小農生產時代,工業時代,電子經濟時代,每個時代,都有這樣大概三個時期制度演化,制度是個人意識和社會共識的結果,不會隨著生產資料和物質基礎的進步而缺失。

那麼一小撮脫離人群就很好的反應了濃縮社會影像,從眾婦女的恐慌和順從,獨立女性的吶喊和壓制,統治力男性的霸權,非統治力男性的跟從。一個司機從底層直接翻身為王,是資源探索階段必然的結果,運動能力勝過一切,掌握了獲取資源的能力就能脫穎而出,並且對待管理,是個人意識的武力鎮壓,像他自己說的猴三年狗熊兩年,不聽話打一頓,那跟頭翻得。隨後,保安也加入了其中,成為了領導者。在鬥爭和矛盾中先是出現階級,而後出現派系,一群底層階級的群體在面對社會制度崩潰和資源再分配以後,開始儲備自己的資源,開始了角色互換。也就是後期,小王獨佔資源以後,其他人不得不靠他而生存,那麼有兩個問題:一,單算武力值,小王一人之力絕非其他所有人的對手,為什麼其餘人甘願被奴役而不反抗?二,為什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依附於小王的小人物紛紛翻身,形成了無產階級的幫派?在此,做兩個假設,首先以黃渤為首的心有不滿者進行了武力反抗,一人不敵的情況下,那麼就需要拉攏別人,一群不滿的人制服了小王,結果就是沒有比小王更有優勢的運動者來彌補經濟基礎的構建,即正常社會中一旦缺失了農民階級,整個社會體系的構建將會崩塌,反之,替代的方式就是自己再構建經濟基礎,或者掠奪!電影中的情節是選擇了前者,張總帶領著一部分人離開發現了船,自立門戶,招納了黃渤他們;二,小王在成了王以後,之前在公司裡面的低薪低職務人物成為了核心成員,很好理解,階級成立必然是符合一部分階級人群的階級利益的,即一致的利益共同體成為了一個階級。小王害怕的就是擁有原來社會稟賦的人重新從他手上奪走權利,因此他的群體都是原來沒有很高社會資源和社會技能的人群。

二、階級的置換和社會角色再分配

電影中隨著小王王朝的成立,張總的脫離,出現了首次非利益共同體的對抗,資源的掠奪和再分配,這是在社會資源充足情況下的必然結果,理性人都是利己的,無論小王開始壓迫不壓迫,或者最先開統治的是不是小王,只要有第二個人發現了那船的資源,那麼就一定會出現後續的競爭對抗,回到現代社會中就是人類的繁衍生息會導致地域和資源無法滿足當前人口數量的需求,排除病毒和氣候削減人口數量,那麼最終只有通過外部擴張,因此在小王發現自己領域內食物開採銳減後,選擇了侵略,那麼再有兩個問題:一,現在社會為什麼戰爭並不頻繁,如果是資源匱乏,現在社會更多的選擇是需求援助和貿易互換;二,如果小王選擇改變地位,附庸於張總的隊伍,那麼最終是否會形成生態共存?第一個問題,不是不願意戰爭而是沒能力戰爭,否則能站著說話,絕沒有領導者願意屈尊等待一群他國人士來討論自己國度的生死,選擇貿易模式無論是貿易交易還是貿易戰爭,其源頭都是本國有相對的貿易優勢甚至的絕對的貿易優勢,人力成本低廉、擁有石油、擁有世界領先的再加工技術等,回到小王他們的模擬社會中,小王本身並沒有任何能進行貿易的資本,假設小王因為自己的捕食天賦並培育了一群捕食能力強的隊伍,或者繁殖培育作物的隊伍,那麼當面對資源枯竭的時候,防止了人員外逃到張總隊伍的前提下,可以與張總進行貿易互換,用人才引進、作物種子讓張總交換出當前的糧食,張總能交易的原因也很簡單,可以拒絕,但是拒絕以後就是戰爭,以及目前隊伍內捕食勞動強者和日後作物培育的匱乏。第二個問題,可以,前提是權衡接納小王他們之後的成本和收益,成本是需要多消耗糧食和生存空間,以及防止內亂,收益是擁有更多勞動力,統一的統治權所帶來的壟斷權,可以通過通婚同化,制度管理,原統治者邊緣化和世襲制來實現統一後的穩定。

三、社會、經濟和科技工具的產生

片中,張總用一手撲克牌來代替食物券,然後最終成為所有物品的交換券,是信用貨幣的雛形。島上沒有貴金屬,所以這樣撲克貨幣是基於張總的個人信用公信力,當他說一張撲克可以換多少魚時就必須換多少魚,貨幣的交換價值取決於購買力,不穩定。後來果然,撲克被偷偷增多,購買力能力也下降,換言之就是貨幣流通速度相對放緩或者經濟總量上升的情況下導致貨幣需要超發,貨幣貶值,同時貨幣貶值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通貨膨脹!黃渤建立自己的王朝過程中利用了這一點,前期通過意外的獲得資源壟斷權後進行大量的貿易交易進行收購他人手上的稀缺物品,從而獲得更多資源的壟斷權,形成了制衡之力!接下來,就是進行貨幣替代,在張總國度內的貨幣公信力下降引發通脹後,徹底替代他們的經濟工具,從而再次壟斷髮鈔權,壟斷髮鈔權利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所有人需要交納的「鑄幣稅」很高昂,撲克貨幣中的「鑄幣稅」就是定價權完全在黃渤手上,他不需要再進行資源獲取就可以享受到無限的資源供給。問題又來了,小王和張總為什麼侵略無效?這就需要引入一個直接導致人類進步要素——科技。不僅指現代科技,更是一種寬泛的概念,即大量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新生產工具的產生技術,鑽木取火、蒸汽機、互聯網都是,其中張藝興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唯一的技術壟斷,引入全要素公式可知,任何內生變數都不及科技的外生變數影響大,因此即使不是壟斷手機修復、發電機維修等技術,久而久之也會產生科技技術的人才,只要這樣的人存在,那麼短時間內任何群體都想擁有他,更不會輕易覆滅他,所以張藝興用手機威脅到了于和偉飾演的張總就是這樣現象的縮影。

四、武力鬥爭、經濟鬥爭、政治鬥爭

影片中進行了大量的鬥爭,但是大多數是武力鬥爭,那麼衍生一下,如果發生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會怎樣?這樣鬥爭是必然的,知識影片篇幅和主題限制,不會設計那麼遠。設計一個場景,當張總第一次使用撲克貨幣的概念,那麼想要擊垮這個貨幣體系,那麼就要破壞貨幣的購買力,怎麼做?兩種方法一種理論,貨幣替代,尋找一種稀缺品但數量充足,並將它據為己有進行壟斷,例如島上的彩色石頭或者稀缺金屬,然後用食物頻繁與每個人進行撲克貨幣的交易,讓撲克牌加速毀壞,然後提倡用彩色石頭和稀缺金屬充當貨幣,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是貨幣,撲克貨幣易損,且因為基於信用不與貴金屬掛鉤,貨幣價值非常不穩定,發鈔者無法進行等價回購的情況下,很難再用新的撲克或者是其他紙質貨幣進行補充損耗的貨幣,倘若張總允許使用者拿殘損幣與他進行完整幣的兌換,那麼市面上將一定出現貨幣超發,因為人們會故意將完整幣進行破壞成多張,然後進行欺詐性的換幣,倘若只能依據破損程度進行對應程度的以舊換新,比如破損一半只能兌換半張嶄新貨幣,那麼正好中了黃渤的下懷,他只需要一邊大量囤積撲克貨幣,然後一邊加速破壞現有撲克貨幣,直至耗盡撲克庫存,倘若撲克耗盡,張總還要使用另外的紙幣發鈔,那麼如法炮製,破壞貨幣,一定會在某個時刻張總發鈔的公信力下降,舉例張總自己買魚,可是忘了帶錢,他隨手就拿出了自己特製的造幣機器當場做了三張貨幣給他,然後大家就會注意到憑什麼他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可以隨手拿別人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懷疑如果他垮台了那麼這些紙怎麼算,因為到時候賣魚的說我不收這錢了,你能把紙幣退還給張總讓他們還你魚嗎?因此黃渤只要用穩定的貨幣就可以短時間內迅速實現貨幣替代,畢竟發鈔很難,很長時間內不易損耗,倘若一旦損耗呢?很簡單,使用黃渤版的金銀替代券,只要大家相信他還有金銀隨時進行換購,那麼公信力繼續。第二種方法,囤積居奇,壟斷資源,哄抬市價,造成貨幣貶值,然後退回到物物交換時期,直到張總被完全褫奪鑄幣權利,發行黃渤的貨幣,完敗前者的貨幣體系。第三種,成立銀行,進行做市商交易,只要控制了利率,那麼就壟斷了貨幣的購買力,舉例,當某人想你借一張金銀券,你規定一個月後必須還兩個金銀券,那麼一段時間內如果不進行發鈔,銀行就會發現,貨幣幾乎被他們壟斷了,只要跟賣魚的商量好魚價,那麼貨幣的價值銀行說了算,前提是銀行也是壟斷的,此時在宣布只能對等換取彩色石頭和貴金屬,即可完成貨幣替代。

文章還是不成熟,希望日後想起來更新重新整理一下吧,致謝。

推薦閱讀:

TAG:制度設計 | 制度 | 社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