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抑鬱

我和我的抑鬱

來自專欄是旅人啊34 人贊了文章

這次不講治療,講我自己的故事

我有很多身份,其中一個身份是心理治療師,那只是我在工作狀態中的一個身份而已。而在其他的身份中,我是一個情感相當豐富的人,和所有情感豐富的人一樣,當我們開心滿足的時候,會比有的人要更為開心滿足,而當我低落消沉時,又好像比其他人都要更為低沉。寫下這篇文章,是覺得我在和情緒共處的過程中沉澱下來一些了解和經驗,而在其它以治療師身份寫下的回答和文章中,這些我最視為珍寶的小星星卻都沒有被很好的展示出來。

我時常「崩潰」,我把「抑鬱」視為老友,它從未從我生活中消失過,曾經有段時間我也想驅逐它,我憎恨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努力,結果在親密關係里還是重複了一樣的模式,面對一樣的結局還是崩潰絕望,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努力最終沒有成功,我沒有「殺死」它,反而是理解了它。當人陷入絕望時,是會製造一種幻相,在自己的劇情里只有一味重複的絕望,看不到每一次經歷,實際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段時間我很厭惡「強迫性重複」這個術語,它成了命運一般的存在,好像人除了困在輪迴里就沒有別的選擇。

我曾在一個回答中寫道:當你身陷絕望,請再等等、再多等一會兒。

因為,身處抑鬱時,絕望的感覺是無比真實的,你真實地感覺一切不會有改變了,未來沒有希望了,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支持到你,但那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千真萬確的感覺!但也只是感覺!任何感覺都會變化,抑鬱也總會過去,因此多等一會兒吧。可以回憶一下你的人生經歷里,是否曾經有過從抑鬱恢復的經歷,甚至可能過程中你什麼也沒幹,它就自動恢復了,是不是在抑鬱時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而當你從裡面出來,就能夠感受到一些簡單的美好?譬如當我吃小龍蝦的時候,就會感嘆多活一會兒真好。

過去我是一個極度內向敏感的小孩,內向到過年如果能夠不跟親戚打招呼,寧願不要紅包。從小學開始我就經常去「品味」自己的感受,有時告訴自己要記住此刻的這個感受,以後千萬不要對我的小孩說一樣的話。高中的時候經歷了一場很大的內在喪失,被當時我唯一信任和依靠的朋友慢性攻擊,孤獨又傷心,悲傷持續了幾周後,也不知哪裡來的力量,忽然決定不要再這樣下去,決心要變得自信。那會兒國內心理諮詢還是玄學一般的存在,我從書中尋求了一些幫助,從卡耐基到CBT,盲目地摸索,跟著裡面的建議做著練習,記憶比較深刻的是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隨時和自己進行對話。也正是高中開始,就決定了這輩子要當心理諮詢師。可惜大學專業被調劑,學了藥學,考研時再次跨考心理學,當時我甚至想,假如我考不上,就算不要錢,只要能讓我做心理諮詢這件事我也願意,當然現在不這麼想了,錢還是很重要的。一直覺得我非常幸運,從高中就明確了我最想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很迷茫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請一定繼續尋找下去,這個世界一定有一個位置是剛剛好適合你的,毫不猶豫地試誤,毫不猶豫地拋棄和離開,尋找下一個。

我很喜歡看心理學家們的傳記,尤其當我看到榮格、羅傑斯和馬斯洛原來也都是內向得幾乎社恐的人時,就增添了信心。所有的傳記都無形中傳遞一個信息「人都是可以發生改變的」,希望你也喜歡看我簡略的傳記,我也想告訴你,人都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在第一次戀愛前,我一直懷疑我是不會被人喜歡的,後來發現進入戀愛關係實在是太容易了,難的是關係里平凡的相處。如果你深入過關係,你應當了解,大多數讓關係破裂的理由哪裡是出軌、家庭反對、沒錢這些壯烈的理由啊,只有少數人有幸體驗這些不可抗力,而大部分的訣別都是因為「平淡生活里的刺」。親密關係是最容易重複內在模式的地方,為什麼酒鬼的女兒偏偏又找了一個潛在酒鬼,被父親寵愛的女兒就能享受被伴侶寵愛。因為我們帶著自己習慣的模式在建立一段新的關係,而這個模式是由很多纏繞在一起的信念組成。也正是在親密關係里,我才第一次看到自己原來「病的那麼重」,在此之前我只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內向的樂觀主義者,而在關係里驚奇地發現我是那麼害怕被拋棄,是那麼沒有價值感,是那麼的無力。更為絕望的是,我發現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相似的狀況了,明明已經換了一個人,卻仍然體驗相同的感受。當我越來越不為其他的事情崩潰,卻常常因為親密關係的那個人一舉一動而崩塌。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個東西,忽然就喚醒了我躲藏在心中的被拋棄感。很對不起我曾經的伴侶們,他們是世界上離我的黑洞最近的人,也是承受我最多悲傷卻無能為力的人。以前我會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取力量, 而現在我學到了在抑鬱的時候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獨處,隨時為自己創造一個「過渡空間」,我的過渡空間是筆記本電腦的記事本,我會在這個時候對著空白的頁面寫下任何我內心的感受,天馬行空,不需要任何邏輯,對於我這是比打坐更能靜下來的方式。「自由書寫」是一個相當高效又不需要門檻的方式,一張紙或者一個手機,隨時都能進行,唯一的規則是「寫」,常常覺得我的電腦是我最好的諮詢師。

按照依戀模式的不同,存在兩種人,一種傾向於在身處痛苦的時候回到自己的世界,另一種則渴望求助。其實很難講究竟哪種更「高級」,因為前者肯定會比較不給人添麻煩,但似乎也更透漏著絕望,已經放棄了向這個世界尋求希望。而我顯然是後一種,它有個相當大的麻煩,那就是當你渴望依賴的時候,依賴的對方有可能是沒有辦法提供幫助的,那又會加重絕望。在關係中我逐漸學到收回這種依賴,並不是因為放棄了希望,而是我發現,兩個人親密關係中的人總是那麼同步,當問題來自於兩人時,只有當我感覺好起來,根本不用做什麼,關係自動就好了,於是我學到在低沉中獨處,在焦慮中再靜靜待一會兒。當然會本能地想逃走,看看人類為了逃避孤獨做了多少努力,從社交團體到AI智能,從遊戲到毒品,但凡能讓人片刻脫離獨處之物,都被不辭辛苦地創造出來。實際上孤獨並不可怕,我們逃離的只是自己而已。但是穿越恐懼後經驗到的腳踏實地的平靜,讓我越來越喜歡獨處的時光。

我不害怕抑鬱,因為我實在是太了解它了。我做過太多努力探索自己,覺察某事某刻閃過的念頭,自由書寫,和人對話的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感受……這一切的目的不是治療自己或者消除問題,渴望了解自己是一種本能。因為我了解我的抑鬱,所以我一點也不怕它,我允許自己大哭一整天,即便看上去它好像無窮無盡,但它總會在最恰當的時候突然停住,那一刻就好像是「哭夠了,既然這麼累,不如好好去吃一頓」,接著能非常細膩的品味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剛剛悲傷過後能夠非常清澈地和人互動,完全沒有攻擊性,也會享受非常簡單的快樂。

我不害怕抑鬱,因為每一次它都會過去,即便每一次在裡面都會覺得是真的絕望,我不害怕那絕望,反而視為一次了解被我封鎖在地下室的意識片段的機會,可能會喚醒一些記憶,又或者有一些領悟,或者忽然明白某個來訪者的感受,這些都是它們給我的禮物。

我不害怕抑鬱,如果不是這麼深刻真切的體會過它,我真的無權給任何人做治療,只成了一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自戀狂。

我不害怕抑鬱,也希望你也不要害怕它,輕輕地觸碰它,會發現它像小精靈一樣閃著微光。

如果你害怕抑鬱,請大喊「呼神護衛」!

推薦閱讀:

TAG:抑鬱症 | 抑鬱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