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來自專欄我們讀書,真的很快樂

原創:大老振大老振讀經典

屈原這輩子,很失意。

失意——「失意」的「失」,「失意」的「意」,就是很不如意。

但他卻活得很詩意。

詩意——「詩意」的「詩」,「詩意」的「意」,就是很詩情畫意。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對待君主剖肝瀝膽卻被懷疑,對待國家忠心耿耿卻被誹謗。

司馬遷不愧是大文學家大史學家,這八個字把屈原的冤屈概括得太準確了!

屈原這輩子,可以用四個數字來總結——

一生只為國家,兩次遭到流放,三番臨危受命,四海漂泊流浪。

他在這個世界上孤獨地行走,無人理解、無人傾訴,然而他卻把滿腔的失望憤懣(mèn)化作了一首首瑰(guī)麗浪漫的詩,把美和芬芳留在人間。

縱然是在生命的盡頭,汨(mì)羅江畔那縱身一躍,竟成就了一個端午節,令人世代懷念。

屈原,用他的一生向世人宣告:

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1

屈原是一個骨子裡很驕傲的人,這和他生長的環境有關。

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在戰國後期的楚國。雖說是戰國,但出生在別的國家和出生在楚國,幸福指數是大不一樣的。

屈原出生在楚國最最最鼎盛時期的「宣威盛世」。

楚國那時候真繁榮啊!疆域遼闊、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

楚國和中原的文化很不同,比如在對待顏色的問題上:

魏國崇尚火德,結果全國上下一片紅;

燕國崇尚水德,誰如果到燕國出差,那絕對是進入了藍精靈的世界;

韓國崇尚木德,大家都愛穿綠衣服,只是不知道這帽子……

只有西邊的秦國和南邊的楚國例外。

秦國人喜歡黑色,管你們什麼德,我們就是喜歡黑色!烏鴉是黑色的吧?我們就是你們的喪門星,等著被我們滅吧!

楚國人呢?管你們什麼審美,我們就是喜歡五顏六色!孔雀是彩色的吧?我們就是驕傲的孔雀!

其中,最驕傲的一隻孔雀,就是屈原。

他經常「峨冠博帶」出現在公眾視線里,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寬大的衣服,人又長得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端的是拉風啊拉風!

關鍵人家也有驕傲的資本哪——

一來出身好,和楚王一個姓,都姓羋(這個不用注音了吧?感謝《羋月傳》為全國人民普及生僻字)。

那個年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同一族的人一個姓,但是根據封地、官職等的不同,又有了「氏」。

楚王的「氏」是熊,屈原的「氏」是屈,所以屈原和楚王都是老「羋」家的人呀!

二來有才華,才二十多歲就把楚國民間祭祀神靈時唱的歌,重新整理改編了十一首,並用楚國詩歌舊題命名為《九歌》。

這下子可不得了了!

屈原在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這也太神奇了!

屈原令人稱奇的事還有很多:

他給後世的詩人留下了兩個詞:騷人,風騷。

因為屈原後來創作了楚辭體的巔峰詩歌《離騷》,詩人們也就有了一個很文雅的稱呼:騷人。

如果想誇誰文採好,可以豎起大拇指對他說:你很風騷。

對方一定很高興,因為「風」是指《詩經》中「風、雅、頌」的「風」,而「騷」,就是指《離騷》。

他創造了一個詩歌流派:浪漫主義流派。

文學上兩大流派,江湖上人稱「北《詩經》南《離騷》」。

《詩經》是現實主義派,掌門人是誰?不知道,那是一群人的智慧,高手在民間嘛!

而《離騷》是浪漫主義派,掌門人就是屈原。

他是第一個在文學史上留下名字的詩人。

先秦沒有專業作詩的詩人,屈原是第一個。

之後就厲害啦!《詩經》這一支,「詩聖」杜甫杜大爺就是掌門人啊!《離騷》這一支,掌門人是李白大「詩仙」啊,哇咔咔咔!

……

出身又好,又有才華,顏值還高,二十三歲就當上了楚國的左徒,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你說他是不是有驕傲的資本?

2

屈原在政治上的蜜月期,是和他的第一個上司楚懷王一起度過的。

那可真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日子啊!楚懷王坐在王座上托著腮幫,傾聽屈原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談,憧憬楚國的未來。

司馬遷說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看看看看,見識廣記性好不說,口才也好,還懂得在亂世中如何治國,簡直是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節奏啊!

屈原治國的宗旨很明確:

在內,仿效商鞅吳起進行變法;對外,聯合齊國對付秦國。

此時的戰國,「戰國七雄」只剩下秦國、楚國和齊國還「雄」著,其他幾個都「慫」了。

戰國時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誰不是活得戰戰兢兢。

屈原是一個在政治上高瞻遠矚的人,他說,楚國只有堅持變法才能強大。

屈原不是不知道,變法能強國,變法有風險。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強大了,商鞅被車裂。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楚悼王死了,吳起被追殺。吳起趴到他的屍體上,結果他倆都被亂箭射成了馬蜂窩。怪不得叫「悼」王,哀悼他三秒鐘。

只不過商鞅變法被傳承了下來,而吳起變法卻中斷了。

屈原覺得,楚國還是要把變法繼續下去。

楚懷王說:親,你大膽地放手去做吧!

屈原又建議:我們的外交,只有採用「合縱」策略才能贏。

「合縱」就是幾個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一群羊抵抗一隻狼。

那隻狼,就是秦國。

其他幾個國家「合縱」,秦國就「連橫」。這隻狼受不了了,就把那些羊逐個擊破,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的弱國。

在國與國之間來回攛掇的這些名士就叫「縱橫家」。

朝秦暮楚,是戰國時不少國家為了生存的常態。

屈原不是不知道,那時魏國的縱橫家公孫衍倡導的「合縱」策略剛剛被秦相張儀的「連橫」策略打敗。

這幾個國家在函谷關群毆秦國,秦國面臨滅頂之災。可是張儀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居然把他們的「合縱」給破壞了,並且斬首合縱大軍八萬兩千餘人!

屈原此時想去拉攏齊國,然後聯合其他國家再次形成「合縱」之勢,難度該有多大!

楚懷王說:親,你大膽地放手去做吧!

於是屈原外交官來到齊國,見到了齊宣王。

沒錯,就是那個成語「濫竽充數」里喜歡聽合奏的齊宣王。這位文藝范兒的齊宣王很注重發展文化,據說孟子就經常在齊國「稷下學宮」組織的文學沙龍里講學。

齊宣王超級欣賞有才華的人,欣賞到什麼地步呢?他居然娶了四十歲還沒有嫁人的著名醜女鍾無艷做王后,這位王后是齊宣王的賢內助。

屈原在齊宣王面前沒有費吹灰之力,就又一次拉起了「合縱」的大旗,而且由楚懷王擔任合約長,合縱典禮要在楚國舉行!

楚懷王高興得合不攏嘴,有這個得力的下屬,真是倍兒有面子!

3

公元前318年,齊、魏、韓、趙、燕的國家最高領導人齊聚楚國郢(yǐng)都(今湖北江陵縣。

在屈原的主持下,六國領導人進行了多邊會談,他們發表了共同抗秦的聯合聲明,並歃血(shà xuè)為盟,共同祭拜祖先和天地諸神。

會談結束後,六國領導人一起愉快地觀賞了楚國大型歌舞文藝演出——《九歌》。

這一次,屈原的才華大放異彩。

想想吧,當編鐘奏響大才子屈原改編的歌曲,巫師巫女們打扮成光彩奪目的神靈在祭台上起舞,那場面……

太唯美了!太浪漫了!

屈原可謂是策劃「實景演出」第一人。

下面來觀賞一下這台兩千多年前的盛大演出吧!

首先要迎接九位神靈依次出場,然後是祭奠死去戰士的祭歌《國殤(shāng)》,最後所有人共同演唱送神曲《禮魂》。

第一個要出場的,必須是地位能和玉皇大帝相媲美的天神——「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渾厚的聲音在一片黑暗中響起:

黑暗,黑暗,比黑暗更深沉的黑暗,輝映著永恆!

忽然,燈火一齊照亮,巫師巫女們在裝飾著奇花異草的舞台上載歌載舞,又是呈上美酒佳肴、又是鐘鼓一齊鳴響,簡直太炫了!

東皇太一緩緩離去,一輛帶著龍面具的馬拉著車緩緩駛入,車上裝飾著五彩的雲朵。

群巫師立即向車上的雲神雲中君跪拜:

我們日夜嘆息,就是因為想念您,請不要吝惜您的雨露,保我們年年豐收吧!

雲中君微笑向全場點頭致意,之後翩然離去。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觀眾非常盼望的湘君和湘夫人,他們是楚國人的愛神。

這個故事來源於舜帝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著名的「湘妃竹」的傳說就是取材於他們。

屈原在這裡精心編導了一場很能戳中觀眾淚點的戲:湘君和湘夫人約會,但是陰差陽錯沒有見面。

面對著空蕩蕩的水面,湘夫人愁腸百結,她不禁唱道: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瑟瑟的秋風,滲透了我的心田;蕩漾的水波,起伏在我的心間;而那紛紛的落葉啊,猶如我此刻不斷下墜的心情……

屈原這句用秋景來表現惆悵心境的詩,一不小心創造了個世界記錄,被稱為:

千古言秋之祖。

然後就是掌管人類生死的「大司命」(類似閻王爺)、掌管子嗣的「少司命」(類似送子觀音),還有太陽神「東君」、水神「河伯」,美麗的女山神「山鬼」。

這讓看慣《詩經》中凡人戀愛故事的北方各國領導眼界大開——

神仙也會戀愛?人神也可以戀愛?天哪,楚國人怎麼如此浪漫哪!

尤其是少司命唱的那句——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這世上還有比「生別離」更令人悲傷、比「新相知」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演出到《國殤》時達到高潮,當低沉的音樂在耳邊響起,當雄壯的唱詞在空中回蕩,所有人都一齊起立,為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致敬——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他們不是神,可是他們即使變成了鬼,也永遠都是英雄!

最後,在舒緩悠揚的《禮魂》樂曲聲中,所有演員集體謝幕,掌聲熱烈。

齊宣王的手都拍紅了,心想:有機會一定把屈原挖到我們齊國去。

4

就在屈原的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他的人生忽然發生了大逆轉。

首先有小人誣告屈原,耳朵根子軟的楚懷王居然就相信了,生氣地疏遠了屈原。

然後強敵出現,這個人,是戰國時代傳奇人物張儀。

張儀站在楚國的朝堂上,對著楚懷王鄭重承諾: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今河南南陽淅川縣西南)六百里之地歸還給楚國。

耳朵根子軟的楚懷王居然也相信了,他坐在王座上托著腮幫,笑眯眯地看著張儀說:親,你說話要算話哦!

屈原表示激烈反對,結果被貶為三閭大夫,從副總理變成了專管祭祀的小官和教授貴族子弟的教師。

楚懷王呢?迫不及待地先後派出兩批使者跑到齊國宣布斷交,為了表示決心,甚至還派人到齊國城牆下辱罵齊宣王。

結果張儀只給了商於六里地,說這是秦王給他的封地,他取名叫「六百里」。

楚懷王一下子就懵圈了。

公元前312年,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向秦國宣戰,齊國咬牙切齒地幫秦國一起來打楚國。

楚國大敗,不僅沒有奪回商於六百里,反而丟失了六百里漢中,死亡近十萬人。

楚懷王終於相信屈原是對的,他紅著臉對屈原說:親,麻煩你再跑一趟齊國,和他們結盟吧!

屈原臨危受命,齊宣王竟然不可思議地答應了!

結果就在屈原興沖沖地回來複命的時候,聽說了一件事差點沒氣吐血。

原來楚懷王實在氣不過要殺了張儀解恨,便拿黔中之地和秦國換取張儀,張儀還真的來了。可是他竟然說動楚懷王把他放走了!

張儀回國後沒多久秦惠文王去世,而之後即位的秦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她就是羋月,中間還夾雜了一個舉鼎把自己砸死的秦武王嬴盪,這名字真好記),楚懷王居然又一次和齊國斷交,去結交秦國。

屈原強烈反對,結果直接被流放。這一年,屈原38歲。

齊宣王這次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楚王你小子耍我是吧?你以為這是過家家呀!是你太飄了還是寡人拿不動刀了?

就在屈原離開郢都後不久,秦國找借口聯合其他國家出兵討伐楚國,齊國積極響應。

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瞬」是眨眼,「息」是呼吸,一眨眼一呼吸之間,整個局勢可能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楚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強大的楚國了。

屈原被流放四年之後,招架無力的楚懷王召回屈原:親,麻煩你再跑一趟齊國吧。

就這樣,屈原護送著太子來到齊國做人質,此時齊宣王已經離世,他的兒子齊泯王即位,齊楚再次結盟。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要楚懷王和平談判,楚懷王做出了一個悲壯然而錯誤的決定:去!

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終於強硬了一回,絕不割地,最終死在了秦國。

公元前298年,太子回國即位,這就是楚國歷史上的頃襄王。

屈原苦口婆心地勸頃襄王不要沉迷於聲色,要勵精圖治強大楚國,之後沒幾年,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那一年,屈原45歲。

這一流放,就是十六年。

5

屈原被拋棄了,然而他用一生的磨難,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了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屈原從小就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中國人認為「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於是屈原的父親為他取名為「平」,願他像「天」一樣公正;字是「原」,意為又寬又平的大地。

屈原的名字中藏著一個天地啊!

屈原提出了「美政」的政治理想,即「明君賢臣共興楚國」。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賢臣;

為了這個理想,他對國君要求嚴格,一定要做一個明君。

在「楚才晉用」的戰國時代是沒有「愛國」這個概念的,很多人為了個人的功成名就,哪裡有發揮自己才華的舞台就去哪裡。

屈原不是沒有機會,齊宣王屢次向他伸出橄欖枝,都被他拒絕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

就在他被流放之後,他寫出了偉大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

離者,別也;騷者,愁也。

流放不是旅遊,把人扔到偏遠荒僻的地方自生自滅,還有人監管不得自由。

可是被全世界拋棄又能怎樣?屈原的心裡自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在長達377句、2476個字的長詩《離騷》中,屈原描繪了兩個世界:

一個是人世間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天上的神靈世界。

在這兩個世界裡,他下見不到君王、上見不到天帝,即使求婚也總是失敗。

這都是他對現實世界深深的失望啊,於是他只有在他想像出來的這個瑰麗迷離的世界裡,用「香草美人」來表達自己的高潔志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歲月無情,草木在不斷地凋零,美人的青春啊,終有一天也會一去不復返。

時光像流沙從指縫裡溜走,而我屈原,空有一腔忠誠,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香草」的意向,指賢臣、指人品;「美人」的比喻,指自己、指君王。

「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為屈原首創。

在屈原的詩歌里,他總是那樣浪漫。

他穿的是用荷葉製成的衣服、荷花縫製的下裙:

制芰(jì)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cháng)。

早晨,他飲用的是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他咀嚼的是秋菊初開的花瓣: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啊,誰又能真正忘卻?他只好擦擦辛酸的淚水,感嘆一下自己一生的艱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可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忘記「美政」的理想。一定要做一個賢臣,騎著千里馬縱馬奔騰,為君王開啟聖賢之路!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只要是合乎心中的理想,縱然死一萬次也絕不後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明明知道前方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但是,我將不遺餘力、全力以赴、上下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然而,屈原再也不會實現他的理想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大舉南下,勢如破竹,攻佔郢都,這座美麗的都城一夜之間變為廢墟。

6

還在外流浪的屈原聽說郢都失守的消息後,痛哭失聲。

哭過之後,他擦乾眼淚,整了整頭頂的帽子,把衣服上的灰塵撣掉,坐在汨羅江邊開始唱一支憂傷的歌:《哀郢》。

花兒聽見,花兒落淚;鳥兒飛過,鳥兒悲傷。周圍的人聽見了,也陪著他們愛戴的三閭大夫一起默默流下傷心的淚水。

一個人在困厄的環境中還能堅強地活下去,是因為他對未來抱有希望。當希望失去,結局只會有兩個:或者行屍走肉,或者灰飛煙滅。

此刻的屈原已經決定,如果自己此生再回不到郢都,就讓靈魂也在外漂泊流浪吧!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他從容地找出自己這些年來寫的詩稿,一篇一篇看過去:

《橘頌》,那是他年輕時為自己最喜愛的橘樹寫的讚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喜歡橘樹,不為別的,就為它專一、獨立、不隨波逐流。

《思美人》,這裡的美人就是指楚懷王啊,本想勸懷王做一個明君,誰知這個「美人」不明白他的心;

他心裡多麼難過啊,為懷王寫下了表明忠心的《惜誦》,可是後來竟然遭到流放;

在他心如亂麻之際,是那首《抽思》,記錄下了他絲絲縷縷的愁緒。

枉我屈原心懷天地,卻落得個在天地間流浪的下場!《悲迴風》兮志不改,秋風蕭瑟兮欲斷腸。

一個賢臣能遇到一代明君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然而忠臣就一定會得到重用嗎?賢臣就一定會得到推薦嗎?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屈原看著這首《涉江》苦笑了,他深情地望著這片他深深愛著的土地,寫下了懷念往昔的《惜往日》和表明自己必死之心的《懷沙》,把前面幾首詩連同那篇《哀郢》合在一起,命名為《九章》。

屈原很想給楚國的命運占卜占卜,可是腦子裡忽然冒出太卜的一句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卜居》)

有時候占卜也不見得有用。尺有它的短處,寸有它的長處,無論是人的智慧還是神靈的預言,都不會給你完美的答案。

當心中充滿痛苦和糾結的時候,相信誰都不如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生,無非就像他寫的一首詩那樣,就是一場《遠遊》。

他抬頭望著天空,想到自己曾經寫過一篇《天問》,他向上天提了170多個問題,可惜得不到上天的回答了。

他不知道他的這篇文章因為涵蓋了天文、歷史、地理、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及他瑰麗的想像,會被後世稱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63歲的屈原穿上他最喜歡的五綵衣、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腰間配戴一把寶劍向汨羅江走去。

一個漁父大聲喊道:「那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你的臉色看起來那麼憔悴呢?」

屈原道: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漁父劃著小船,大聲唱著歌走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他實在不明白:水清了就洗洗帽子,水濁了就洗洗腳,清與濁,能有多大影響?

這個世界有一種人,他們的信仰別人永遠不會懂,那就是: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7

當屈原投江的消息傳來,人們紛紛跑去打撈,他們悲傷地呼喊著:

靈魂啊,你回來吧!回來吧!回來吧!不要離開軀體到處遊盪!水裡太冷,天上太寒,還是回到我們的人間來吧!

湛(zhàn)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

(《招魂》)

清澈的江水流潺潺,岸上的楓林成片片。極目四望人不見,春色雖暖心中憐。

靈魂啊,你回來吧!回來吧!回來吧!再看一眼我們的大江南!

屈原死後,一些風俗保留了下來。

賽龍舟,意為拚命划船去打撈屈原;

包粽子,意為怕江水中的魚兒啃噬屈原的遺體。

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是端午節,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人說不是。

但是無論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現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端午節一定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端午節,屈原的名字都會被許多人提起:

父母老師會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商家會用屈原的頭像打粽子的廣告;上班族學生黨會感謝屈原給的三天假期;各地也會發起紀念屈原的活動……

但是,請務必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紀念他,是因為他骨子裡的那份驕傲與浪漫: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紀念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著始終如一的摯愛,矢志不渝的忠誠;

紀念他,是因為他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了一種寶貴的精神,這種精神,已經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這種精神,必將——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推薦閱讀:

TAG:屈原 | 人文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