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子如殺子,何為慣?專家羅列十大溺愛做法

慣子如殺子,何為慣?專家羅列十大溺愛做法

慣子如殺子,何為慣?專家羅列十大溺愛做法!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寶媽寶爸們,跟隨爸媽搜來看看哪些屬於「溺愛」呢?

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仔細看看,並自我檢討下,有沒犯以下的的溺愛症?

Top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Top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Top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Top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遊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Top5: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Top6: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Top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Top8: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Top9: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Top10: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應該說,解決的辦法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獨立意識和敢於接受生活挑戰的勇氣,不怕苦、不怕累,鍛煉自己從獨立報到、洗衣服、吃感冒藥這樣的生活瑣事做起;另一方面,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讓其參與生活鍛煉和社會競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想勸勸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請你放開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不妨從獨立做起。

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應該說,解決的辦法是雙方面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嬌慣不溺愛孩子?總結以下幾點,希望孩子們都不會被嬌慣著長大:

1、這些話,請不要說

  • 「打桌子,誰叫它弄疼我們寶寶的!」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紀,磕磕碰碰的其實很正常,調皮點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但如果孩子碰到桌子,就邊打桌子邊說:「誰要你碰到我們寶寶的…」

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孩子會認為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錯,都是桌子凳子的錯!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他長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了!

  • 「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碰到長輩們說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是讓人想解釋的心情都沒有!你當孩子都是傻子啊?孩子做錯什麼事您老人家說因為他不懂事可以原諒,我教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您老人家又說孩子太小不要勉強他長大就知道了……

這孩子總是聰明的很,時間一長,你再要他做點什麼,指不定給你來一句「誰誰說我還小…」到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

2、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在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在心理上,也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日本的孩子從小家長就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別人來幫忙,那是別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從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來鍛煉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在教育觀念上,日本也從小灌輸孩子,自己國家資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然而,在咱們中國《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好自己的子孫,平時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講究「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古人云「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經常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或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覆說給別人聽,讓孩子出醜,不僅會傷害其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二、愧悔不責

當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後悔的時候,父母就不應該再批評和責備孩子,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要睡覺了,如果家長在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很有可能事情沒解決好,孩子的身體還被弄壞了。

四、飲食不責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難得的機會。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麼問題,便「抓緊時間」教育。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導致脾胃虛弱,而且邊吃邊哭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管里,引起嗆咳。此外,還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五、高興不責

子女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們。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責罵,經脈就會立即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但適當的提醒是應當的,樂極生悲的道理必須要讓子女經常感受到。

六、悲憂不責

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其實,哭泣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如果父母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七、疾病不責

子女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推薦閱讀:

TAG:家庭關係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