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面對自殺者,怎樣勸說

面對自殺者,怎樣勸說

4 人贊了文章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最鮮艷的花朵,但是,卻有許多人親手掐斷了自己的生命之花 。面對著自殺這個古老而又沉重的話題,人們在思索:他們為什麼要走上這條不歸之路?怎樣才能把他們從生命的懸崖邊拉回,讓枯萎的生命之花重新綻開艷麗的花朵?對於自殺者,如果我們僅僅從行動上加以阻止,那隻能救得一時,關鍵是找出其自殺的原因,並用語言打開他心中的死結,讓他重新點燃生命的火花,揚起生活的風帆。有「大橋守望者」之稱的南京長江大橋旁邊的雜貨店老闆陳思講述了這樣一件事:2003年9月28日上午10時10分,他成功地從大橋救下一個輕生的女孩,但就在當天下午3點30分,他上午救下來的那個女孩在離他300米的地方縱身跳入長江。那一刻,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是啊,救人先救心。下面,我們向大家介紹自殺的幾種原因,並探討怎樣用語言來喚醒他們心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類走投無路型

人們自殺的最大原因是因為瞬間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或面臨巨大的壓力而導致走投無路。前者如學生十載寒窗苦讀而高考榜上無名,工人因失業下崗而面臨生活無著,經營者因公司破產而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領導者因領導責任而撤職查辦;後者如債主上門逼債而家中無錢償還,教師要學生回家喊家長否則不準上學,下屬不願供出上級而又面臨輿論和法律的逼迫。這種巨大的打擊和壓力,使人彷彿一下子就走進了絕境,看不到任何光明和希望,沒有任何出路,沒有任何辦法走出絕境,認為唯有一死才能逃脫困境。對於這類自殺者,要從情理兩方面勸慰他。首先是用親情來打動他,比如說他的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徒增親人的悲痛和不幸,使他不忍心拋下親人而去。然後是用道理來開導他,說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最終的結局都比死要好,下崗也餓不死,欠債還不了別人也不敢拿你怎麼樣,回家喊家長最壞不過是打一頓,沒什麼了不起。另外,這些困難和打擊都是暫時的,咬咬牙挺一挺就過去了,說不定今後還有好日子在等著呢。今年沒有考上大學,明年說不定考個重點,即使考不上也沒關係,今後成了大企業家,招大學生到手下打工呢。這麼一勸慰,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轉過彎來。

「大橋守望者」陳思就是用這種方法救下祁銀平的。祁銀平在短短的時間裡連遭不幸:丈夫不幸離她而去,兒子又因觸犯法律而入獄,家產蕩然無存。此時,她的養父母又宣布和她斷絕關係。轉瞬之間,祁銀平就象風中飄零的黃葉,孤苦無助。她走上南京長江大橋,準備自殺。就在她跳江的剎那,被陳思按住。陳思對她說:「阿姨,看你氣質蠻好的,長得也蠻漂亮的,你家小孩肯定也蠻漂亮的吧,兒子肯定蠻帥的。」陳思的一句話,勾起了祁銀平對兒子的牽掛,喚醒了她的生命意識:是啊,自己就這樣走了,兒子怎麼辦?他現在最需要親人的關懷啊!一看祁銀平心裡活動了,陳思忙把她接回家,為她慶祝五十歲生日,使她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走過了那道坎,祁銀平不但放棄了自殺的念頭,而且和陳思一道走上大橋去挽救其他自殺者。陳思的情感打動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威脅報復型

威脅報復型自殺一般在情感糾紛中比較常見,它分為威脅型和報復型自殺。威脅型自殺是以自殺相威脅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它是一種假性自殺,即自殺者不是真心想自殺,但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可能會轉化為真性自殺;報復型自殺是一種真性自殺,即自殺者以自殺作為「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的手段,在對方面前或家裡自殺,以此干擾對方的生活,增添對方的麻煩。這類自殺都是在一種情緒激動下做出的激烈行為,正常的勸慰自殺者一般難以聽進,最好的方法是從反面做文章。一是採取嚇唬法,向他描繪其他自殺者自殺時的慘象以及讓他感覺到自殺的可怕而放棄自殺。(具體方法可參閱《演講與口才》2003年第11期黃中建的文章《危言聳聽、善意恐嚇——說服技巧與思路之十》)第二種方法是反激法,即向自殺者說他的自殺行為剛好符合對方的心意,即他的死幫了對方的忙。自殺者一聽自己的死反而對對方有利,十有八九不會用自殺的方式去「幫助」對方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情侶分手了,男方和另一個女孩即將結婚,被迫分手的女方傷心欲絕地跑到當初撮合他們在一切的朋友那裡,她哭訴說:「我一定要在他們結婚的那天自殺,讓他一輩子都感到愧疚!」那位朋友見勢不妙,便聯絡男方設計解救的方法。就在男方準備結婚的前幾天,朋友告訴女方說:「既然你決定尋死,那麼你在死前打個電話給他,看他反映如何,以免他不明就裡,你死得不明不白。」女方一聽,心想也對,就打電話給男方,告訴他自殺的決定。哪知男方聽後,冷冷地說:「你死了最好,剛好解決了我的問題。」女方本來還希望男方好言相勸,聽完這話後,把電話一摔:「你盼我死,我偏不死了,我要活得比你還快樂,氣死你!」

如果朋友和男方採取好言相勸法,越勸女方的情緒會越激動,自殺的念頭會越強烈。這麼一激,女方反而不會去自殺了,誰也不會傻到去遂仇人的心愿。

第三類、長期痛苦型

長期痛苦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於自身的身體原因而造成的精神痛苦,如身有殘疾或身患重病而導致生活難以自理,需要別人的照顧,感覺自己生活質量不高,拖累了家人,認為死了對自己、對家人都是一種解脫。另一種是長期受到別人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而無力改變處境的,如受到虐待的老人、婦兒童等,他們認為與其這樣長期痛苦地生活,還不如死了快活。這些人的自殺念頭並不是一時衝動而起的,而是在長期反覆思考中做出的決定,他們的自殺念頭一般是難以打消的,而一個勸慰者又往往沒有能力來改變他們的處境,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採用比較法,即列舉一些境況比自殺著還要差得多的人是怎樣頑強生活下去並取得成功的事例。這樣一比,自殺者的心理就平衡了:人家比我差的多都或得好好的,我為什麼要死?人家那樣的條件都取得了那麼大的成功,我的情況比他好得多,我也可以象他那樣取得成功,成為生活的強者。

小可原本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但是,三歲那年,家中的一場大火奪去了父親的生命,小可也失去了視力。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小可一天天長大了,長大後的小可卻一天天沉默了,他覺得失去了光明的自己只是家庭和社會的累贅,他萌發了自殺的念頭。經過長時期的思考,他決心向媽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樣的廢人不如死了算了,免得拖累您。」媽媽聽了小可的話,大吃一驚,但她沒有哭訴她帶小可的艱辛,那樣只會增添小可的心理壓力。經過短暫的思考,她語重心長地對小可說:「孩子,我們國家有上千萬象你一樣身體有缺陷的人,你是這些人中最幸運的,你雖然看不見,但你還能聽得到、說得出,你的手腳也象正常人一樣。媽媽就知道一個人,她即看不見,也聽不到,她在無光、無聲、無語的世界裡取得了比常人還要大的成就。她讀完了大學,學會了寫作,一生寫了14部著作,她還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她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人,她就是美國的海倫-凱勒。咱們中國的海迪姐姐,全身癱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大的不說,就是我們邵陽城裡的晏師傅,他跟你一樣看不不見,但他開了三家保健按摩室,家產上百萬。孩子,只要你肯干,沒有幹不了的事。媽媽準備送你去學按摩,等你學成了,咱們也開個按摩室。等你成了大老闆,媽媽還要享你的福呢!」小可聽了媽媽的話,豪氣頓生,他大聲說:「媽媽,您放心,我一定要成為大老闆,讓您享我的福!」

第四類生活厭倦型

生活厭倦型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鬱郁不得志者。這類人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負,渴望成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屢遭挫折,理想無法實現,從而產生消極厭世的思想。二是思想偏差型。這類人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都不錯,是公認的成功人士,但他們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生虛無沒有意義或是塵世骯髒不堪為伍而想脫離紅塵,三毛、顧城、張國榮等名人就屬於這種情況。三是老年人,他們認為人生該經歷的都已經經歷了,剩下的日子都只是簡單的重複,沒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對於生活厭倦型的自殺者,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找尋出生命的意義,即他們的生命對他人、對社會有用,他們活下來可以去幫助別人。當他們發覺自己生命價值的時候,一般會打消輕生的念頭。

張大爺今年七十多了,老伴去世多年,幾個兒子在外地工作,孫子們也大了,家裡就他一個人,每天就打打牌、看看電視打發日子。時間長了,張大爺覺得生活天天這麼重複也沒啥意思,便起了輕生的念頭。一天,他跟一個老夥計流露了這個想法,老夥計對他說:「老張啊,你死也白死了,不如留你這把老骨頭還能做點有用的事。」張大爺說:「我還有啥用?」老夥計說:「我每天接送孫子上學,發現他們學校門口小孩子過馬路真危險。昨天學校門口就撞死了一個小學生,才六歲,真可憐!許多家長有事不能象我一樣接送小孩,你要是沒事幹,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到那裡去當個義務交警,護送小孩過馬路,那不比死有意義得多。」張大爺一聽,說:「好吧,我就去試一試。」第二天早上七點多,張大爺就去「上班」了。一個月後,老夥計對張大爺說:「怎麼樣?這日子過得有意思吧。」張大爺說:「沒想到我這把襖骨頭還有這麼大的用。現在,他們學校的校長、老師、家長、小孩每天喊我大爺,我真開心啊。我恨不得能或一百歲,給他們多幫點忙。」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來醫。自殺是心理疾病導致的最嚴重的結果,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用語言打開自殺者心中的死結,才能從根本上挽救他們的生命。希望本文探討的一些方法,能給陳思一樣的愛心人士一點有用的幫助。
推薦閱讀:

TAG: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