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的目標是什麼?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什麼?

來自專欄成為職業心理諮詢師之路4 人贊了文章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什麼呢?

「讓來訪者過上幸福的生活。」

諮詢師願意這樣想,從而給自己的職業賦予意義感和崇高感。諮詢師當然也願意這樣告訴來訪者——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廣告文案啊!

但這可能是關於心理諮詢目標的最大謊言。真相是:不要說讓來訪者過上幸福的生活,很多諮詢師自己也無法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文明與野蠻交織,仁慈與殘暴共存,有尊老愛幼,也有弱肉強食,光明之處讓人如臨天堂,黑暗之處又讓人如墜地獄……連上帝都不能確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何況是區區一介心理諮詢師呢?

我們能指望的,是來訪者具有比目前更好的「心理功能」,在面對生活向TA拋來的難題時,能更坦然應對,在其中真實地體驗各種感受,採取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行動。

這種「心理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當然不是通過訓練,而是來訪者自己發展出來的。它的種子,蘊含著人類數百年間演化獲得的經驗,其中神秘和不確定的部分,更是其潛能所在。只要能讓它順利發展出來,便「足夠」,同時也是「可能做到的最好」。所以我認為,心理諮詢的最終目標,就是移除阻滯來訪者心理發展的障礙。

心理諮詢的具體目標,則是由來訪者決定,諮詢的方向,也是跟隨來訪者的目標進行。諮詢師需要判斷來訪者的目標是否是諮詢可以工作的範圍,如果不是,就向來訪者說明,共同商定一個心理諮詢可以實現的目標。比如許多因情感問題來諮詢的女性,她們自己提出的目標就是希望「對方回心轉意」,或者家長帶孩子來,希望「治好他們的同性戀」,這些目標就不在心理諮詢工作的範圍內。

教科書上常常是這樣說的,但實際情況會更複雜,因為來訪者是有潛意識的,意識和潛意識的衝突,不僅出現在來訪者的生活中,也會出現在心理諮詢這件事上。

比如,許多來訪者前來諮詢的目的,是消除某種「癥狀」:張三年過三十每天宅在家裡不出門,父母數落,讓他感覺很有壓力,張三的諮詢目標是「減壓」;李四腳踏幾條船,日日用謊言周旋在幾個女人之間,一個為他和父母決裂,一個墮了胎,一個掙錢給他花……可謂「渣男」的李四失眠了,來做心理諮詢,目標是「改善睡眠」。諮詢師會怎麼應對這些個案呢?

有的新手諮詢師會覺得,既然心理諮詢要價值中立,雖然我也覺得張三這樣宅在家裡不太好,李四這樣對女人也不太好,但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我不應該妄加評判和干涉;又既然,心理諮詢要跟著來訪者的目標去工作,那我就幫張三減壓,幫李四改善睡眠吧,可以試試森田療法、肌肉放鬆訓練、靜心、正念……

如果這樣想,就忽視了癥狀在張三和李四身上的意義。癥狀常常是人的潛意識在說話,張三和李四的癥狀,可能是在說:「你不該過現在的生活。」他們的潛意識感覺到他們的心理狀態卡在一種不健康、停滯的狀態里,要喚醒他們進行反思和改變,首先要把他們帶離「舒適區」,於是「製造」了相應的癥狀。

如果諮詢師聽到了這種潛意識的聲音,接下來該怎麼做呢?耿直的諮詢師心裡或許已經在對李四說:「你睡不著是因為你的良心在痛」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試著和來訪者重新商定一個諮詢目標。以我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總是在緩慢走向整合的,整合的結果,如果你問來訪者的話,他們多少能預見到一些。所以我會問來訪者,如果一切能夠如你所願(包括消除癥狀這件事),那將來你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五年、十年、二十年後,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

很少有「張三」會說十年後他還想待在家裡,也很少有「李四」會說十年後他還想做個花花公子。如果十年不夠,三十年。三十年後,張三的父母已經老得啃不動了,李四差不多也更年期了,現實處境的變化,能幫他們打開對未來生活的新的想像。這時,不要只把消除當下的癥狀作為諮詢目標,而可以把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也作為諮詢目標。

張三和李四也可能回答「不知道」或者「沒想過」。如果是這樣,多半是他們對自己前途的預期太慘淡,以至於都不敢去想——我會邀請他們「現在」想一想,試著說一說。

當然,來訪者有諮詢目標,諮詢師也有自己的諮詢目標。

諮詢師最基本的、也最應該具有的一個諮詢目標,就是賺錢。許多來訪者剛開始做諮詢,都遇到過一些水平不咋的的諮詢師,浪費了自己時間經歷,於是產生一種「TA就只是為了賺我的錢」的怨念。

但等到他們成了一個經驗豐富的來訪者,就會覺得,如果一個諮詢師很有水平,工作有效,卻又能讓你產生「TA就只是為了賺我的錢」的想法,那TA還真是個難得的優秀諮詢師。

只想賺錢,意味著除了賺錢以外,諮詢師對來訪者沒有任何別的期待。而在一份關係中,「沒有期待」就是最珍貴的禮物。

諮詢師的期待,有些是已經意識到的,有些存在在潛意識裡。可能有的期待包括:

1 讓來訪者(或諮詢師自己)感覺自己是有效的。

抱著這樣目的的諮詢師,會在來訪者說「最近狀態不錯」、「我感覺比以前好了」、「我覺得今天很有收穫」這類的話時內心歡呼雀躍,又在來訪者說「我怎麼還是老樣子」、「我覺得一點變化也沒有」、「心理諮詢真的有用嗎」這類話感到挫敗、沮喪。

其實來訪者到底有沒有改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判斷,TA自己的說法固然重要,但萬萬不能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有時來訪者想討好諮詢師,或者感到諮詢師工作辛苦又缺乏自信,想送諮詢師一點「自我效能感」,或者為了不談某件事而轉移諮詢師的注意力時,就有可能誇大,甚至生造自己的進步。而有時來訪者處在某種負性移情中(比如來訪者自己在工作上屢屢受挫,或者兒時經常被父母苛責),想剝奪諮詢師的自我效能感時,就有可能故意抱怨諮詢沒有效果。

2 證明自己很聰明。

懷有這樣期待的諮詢師,常常出現的問題,是過早做出詮釋,或是對來訪者進行說教,而且會對來訪者是否贊同自己的觀點很敏感,如果發現來訪者不是很贊同,就忍不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非「說服」對方不可。

這樣的諮詢師未必對來訪者沒有幫助,許多「好為人師」的人,如果確實有經驗,有學識,有時的確能給人積極的影響。但和這樣的人相處,會不舒服。遇到這樣的諮詢師,來訪者起先可能會出於某種需要或情結而容忍TA,甚至理想化TA。但隨著成長,來訪者能獲得的東西越來越少,相襯之下,不舒服的感覺越來越難以忍受,結果要麼是反抗,要麼是離開。

3 帶著全能自大妄想去拯救世界。

許多人都有帶著全能自大妄想拯救世界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喜歡看超級英雄電影的人。

在電影里,世界經常被這些人所拯救,但在現實中,這些人常常把世界搞得更糟。

拯救,是一種居高臨下要改變他人的心態,而很多來訪者之所以出現問題,一個重要的、常見的原因,是他們在生活中,體驗不到平等、被尊重和被接納,周圍總有人要違背他們的意志來「拯救」他們——比如那些苦口婆心說「這是為你好」的人。

帶著這種心態去工作的諮詢師,很快會經歷大量挫敗,結結實實摔到現實的地面上。

現實是:心理諮詢是這個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心理諮詢師也是這個世界小眾中的小眾(你以為自己一小時能掙好幾百,可國家都懶得來認真收你的稅,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心理諮詢這件事,在經過大量的學習後,如果得到恰當的實施,並持續經年累月,或可成為改變人命運的諸多因素之一,而如果你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其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或可影響百來個人的人生。

僅此而已。

如果你還是新手諮詢師,很多時候,你連這一點都難以做到。對諮詢的目標,你心裡需要有更現實的預期:

1 如果來訪者願意和你進行十次以上的諮詢,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2 你能做到最基本的事情,是認真傾聽;如果在每一節諮詢中,還能有幾次比較到位的共情,那就很不錯了;有時候,你也能通過提問和澄清,適當幫來訪者理清思路,但你最好別指望自己能說出什麼話讓來訪者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很多時候,連你所奉行的「幫來訪者認識自己」這件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想像若干年以後,如果來訪者想起你時,還對你有印象,並說:「我覺得TA並不是很專業,但還是陪我走了一段路,也讓我有了點收穫。」——那就很難得了,因為更多時候,當來訪者回憶起自己遇到的新手諮詢師時,評價遠沒有這麼好聽。在這裡,我覺得沒有必要列舉我聽到的話來挫傷你寶貴的職業熱情,只想提醒你:放低期待。

3 不要奢望你們的諮詢關係能有一個「正常」的結束。來訪者有所好轉,但出於某種原因不得不結束諮詢,TA誠懇地感謝了諮詢師,二人握手道別——這種場景更多出現在老掉牙的教科書里,而非現實。即便大師級的諮詢師,也很難跟每個來訪者都有這樣的好結果。新手諮詢師更多會遇到的結束方式是:來訪者頻繁請假最後不來了;來訪者假託有事或者沒錢或者我媽不讓我來而不來了;來訪者告訴你TA已經好了所以不用來了(而以你不多的臨床經驗,已經能感覺到並非實話);來訪者說找到更適合的諮詢師所以不來了;來訪者說發現心理諮詢也沒什麼用原來萬事還得靠自己於是不來了;還有的來訪者甚至會在諮詢過程中憤然起身,摔門而去……作為新手諮詢師,你可能會被許多來訪者「拋棄」,如果你感覺無法承受,那麼需要找你的體驗師談談。

還有一小部分來訪者沒有諮詢目標,他們是心理諮詢這種養生方式的「老炮」。他們坐到諮詢師面前,不是為了消除什麼癥狀,而是為了真實地體驗自己,體驗和諮詢師的關係。正所謂「沒有要求的人要求最高」,這類人對諮詢師的要求正是最高的——不是期待TA有學識,有經驗,懂心理學,技術嫻熟,而是期待TA卸下諮詢師的職業盔甲,以自己真實的人格,帶著敏銳的洞察力,待在當下,待在和來訪者的關係里。這種「直見性命」的來訪者,很多常常自己就是諮詢師。

---------------------------------------------------------------------------------------

(本文作者正在招募的「職業心理諮詢師養成群」,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擊:「職業心理諮詢師養成群」招募成員 )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