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消費降級?

國產電影,消費降級?

4 人贊了文章

防止電影消費的降級,最根本的要求仍然是在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暑期檔悄然滑過,根據貓眼&淘票票兩個專業版APP統計今年暑期檔國內票房累計達到173.7億,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

《我不是葯神》《西虹市首富》和《一出好戲》成為了今年暑期檔國產片票房三甲。

今年沒有出現像《戰狼2》一騎絕塵的超50億頭部項目,但比起去年大部分影片難破10億的窘迫局面已經大為好轉。但即便如此,缺乏絕對頭部影片、票房增速低於影城銀幕數量的增幅,內地整體的經濟環境已經開始顯示出低於以往的超速增長。

在很多人眼裡,經濟增長在今年已經註定更趨緩,整體的宏觀市場環境是否面臨消費的升降級,對應到中國電影市場有沒有帶來所謂的「消費降級」呢?

觀影頻次降低就焦慮?這是消費選擇多樣性增強的體現。

稍微關注一點經濟新聞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國目前正處於第三次消費升級階段,每一次消費升級最顯著的變化是食品消費佔比總收入的愈發降低,目前所面臨第三次消費升級則更多依賴到IT、房地產和汽車等行業。

同時文化娛樂行業是目前第三次消費升級中收益和增長幅度最快的,目前的一部的工薪階層再擁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後,對住房、醫療、交通出行(暨購買家用汽車)和文化娛樂消費都有較大提升。

對應到今年暑期檔,影城明顯感覺到觀眾的觀影頻次降低,今年暑期檔也沒有出現《戰狼2》那種超記錄的現象級影片,要知道從《美人魚》破三十億到《戰狼2》破五十億用的僅僅一年多一點的時間。

更早時,消費者所能選擇的速食麵種類極為有限,可能只有康師傅、統一和華豐三個品牌,但目前消費者所能看到和賣到的速食麵品種已經多達10餘種,從普通二三元的級別到七八元的都有,更多年輕的消費者也傾向於購買昂貴一些的速食麵,如果配合輔料,一碗速食麵的價格甚至要高於一份便當外賣。

實際來看,今年暑期檔影片的整體評價甚至要好於往年和之前的賀歲檔、春節檔。票價方面從春節檔出台19.9元最低票補令之後,觀眾和市場已經逐步適應了目前的價格體系。

和速食麵品種增加,出現高價單品一樣,目前國內電影同樣也出現了影片數量增多、票價的輕微幅度提升,這間接導致了觀眾在選擇觀影時的盲目性增強。去年大家暑期檔可能看一部《戰狼2》就足夠了,但今年暑期檔幾部重點影片檔期分散、類型不同,造成觀眾的觀影成本提升,大家自然覺得票價貴了。

同時由於《我不是葯神》的超高口碑和幾部影片出現了較大的落差,也導致觀眾從主觀情緒上覺得「電影太爛」,藉此來看觀影頻次的降低更多情況是消費者的選擇多樣性變得複雜起來。

電影行業消費變相升級:「爆米花生意」愈加火爆、影城駐留增長

曾經有個影城經理說過一句話,我的工作是賣爆米花,只不過工作地點是在電影院。

現在一張電影票對於大部分觀眾和消費者並不算貴,但影城的賣品價格則多少超出普通觀眾的消費水平,因此上判定電影觀眾的消費水準是否有提升,往往賣品是一個較重要的考量依據。

僅以萬達為例,2013年萬達影城爆米花銷量就達3.9億元,至2016年爆米花銷售額已超10億元。2017年萬達的爆米花消費數量已經達到16億元,今年則有希望突破20億元,內地影城在賣品一塊仍然潛力巨大。

但根據近些年各條院線賣品的增長率和非票房利潤的增長,可以看到消費者在票價相對開始降低後,對於之前不多過問的賣品也逐步開始產生了興趣,同時消費者的收入提高、個人素養的增強和電影公眾社交性質的提升都使得賣品的銷售有巨大的提高。

較顯著的變化是目前自帶食品的觀眾數量已經大為減少,畢竟自帶食品的價格要遠低於影城賣品的價格,同時影城賣品數量品種的多樣性也有極大的提升,和影片數量品種幾乎達到了匹配的程度。

換句話說,如果認為目前電影本地的消費出現了降級的情況,但電影院本地其他的消費類型則出現了顯著的升級。

影城除了票房、賣品之外,可以從觀眾和消費者手裡抓到利潤還包括了經營場地出租範圍內多個項目,如抓娃娃機、按摩座椅、迷你KTV和其他多個高利潤娛樂設施。

2014年起線上選座把觀眾在影城的駐留的時間逐步減短,但最近一段時間,大部分影城仍然依靠自己努力把觀眾力度更多留著在電影院的經營場所內,利用多個經營項目來刺激觀眾的消費,和賣品升級一樣,提高觀眾駐停率也是對影城消費升級的提升。

產業思維,是關係到未來中國電影,消費升降級的主要核心

曾經有學者指出,更多的中等收入階層在未來的消費是將呈現出兩極化,暨在個人認為高價值的消費時更傾向於「趨優消費」,例如在教育、醫療和房地產等,但在一些基本保障消費的方面,大部分人更傾向於「趨低消費」,例如日常的衣食出行等等。

那麼電影作為並不算特彆強制的消費產品,對於更多的非粘性高的觀眾是不易產生極強的吸引力,根據著名的「口紅效益」理論,在經濟形勢較差的情況下,電影市場往往會產生更好的發展。

藉此而言,防止電影消費的降級,最根本的要求仍然是在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大多數真正做項目的影視公司則面臨到雙重的選擇,到底是做產業還是做項目。

產業則更多要去從市場角度、觀眾需求來出發;項目則更多要注重創作者本身的意願表達,並用一整套的方案來規劃實行。

但如果僅從消費升降級的角度來看,所有的項目通過孵化期後,最終都要以「快銷品」的狀態去面對市場,更多去考慮市場和觀眾的需求也是針對產品本身出發的重要思路,項目本身則對市場的依賴性更差一些。

不過普通的觀眾並不會區分他們所面對的影片到底是「產業」類型,還是「項目」類型,大家在面對多部同競爭影片是,第一直覺往往既衝動,又要講究一個性價比,趨於選擇他們所認為更「安全」不會被坑的影片。

我們從1元的三鮮伊面一步步過度到5-10元的辛拉麵、湯達人和出前一丁,也從二鍋頭過渡到江小白,雖然我們尚不能達到每個人都去喝拉菲、吃西班牙火腿的地步,但我們目前無論是一般性的消費品支出還是對電影和其他文化娛樂產品的消費也有極大的提升。

在受到近階段貿易戰的影響之下,內地電影有自己較獨立的生存環境,也有能夠不完全依靠進口片便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產業基礎。中國電影的未來的消費升降級與否,既會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同樣也會因經濟態勢的下滑而更多刺激到觀眾去需求電影的慰藉。

更多乾貨,關注公眾號『米邐公社』,歡迎與我們交流!


推薦閱讀:

TAG:電影市場 | 中國電影 | 周星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