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深焦讀者最愛的31部電影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劃 I 深焦口碑榜小組

統籌 I  Peter Cat Dzolan

編輯 I ebb

前言

去年十月份,深焦口碑榜發布了2016—2017年期間最受讀者喜歡的影片榜單,參見鏈接:

過去一年,深焦讀者最喜歡32部電影

今年同一時間,口碑榜在臨近100期的時候為大家整理匯總了2017—2018年期間最受大家喜歡的影片榜單。這份榜單以影片上榜周數為參考依據,從上榜22周的位居榜首的《大佛普拉斯》開始,一直持續到去年奧斯卡熱門(卻顆粒無收)且上榜12周的《華盛頓郵報》。

然而,這份依靠數據羅列的榜單卻呈現出許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跟在《大佛普拉斯》之後的竟是一部至今豆瓣觀影人次僅有1000人左右的紀錄片——《持攝像機的人》。比起許多未能進入榜單的新片,楊德昌的《青梅竹馬》和諾亞·鮑姆巴赫在2005年完成的《魷魚與鯨》,而他去年完成的新片《邁耶羅維茨的故事》卻未能進榜。由此可見,擁有較好口碑的老片在讀者這裡依然有強大的號召力。

最穩健的還是洪尚秀了。《獨自在夜晚的海邊》入選了去年的榜單,《之後》以第五名的成績再次入選。另一部入選的韓國影片因為過於特殊,編輯不得不對它進行了特殊處理,雖說在這份榜單里它的排名僅在下游,可引其卡司和影片背景,它卻成為了2017年現象級的影片之一,可能說到這裡大家已經猜出來了。

好了,以下的這份榜單你將看到:31部入選影片的各類信息(那部韓國片除外),31位深焦作者為影片撰寫的短評/長評,60餘篇相關稿件的鏈接。關於2017—2018年一定要看的電影,它可以幫到你。

深焦口碑榜小組

上榜22周

1、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

導演: 黃信堯編劇: 黃信堯

主演: 庄益增 / 陳竹昇 / 戴立忍 / 張少懷 / 陳以文 

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語言: 閩南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7-06-29(台北電影節) / 2017-10-13(台灣)片長: 102分鐘

豆瓣

8.7/10

IMDb

 

7.7/10

MTC

 

-/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賀檬

然而同肚財一樣,我們往往無法為生命期待一種自然的、普遍的死亡;更多的時候,我們即將面臨的和肚財類似,是一種不經意間的、特殊的死亡。就自主超越性層面而言,死亡作為一種外來的、強加於肚財身上的一種荒謬的中斷,不可能限制他內在的超越性,更無法限制他的自由。正如他過去所遭遇全部的慘淡處境,都無法限制他對棲居於太空飛船的想像。

 

肚財在一家面會菜館吃了他生前的最後一餐。因感念菜館兩夫妻在自己蹲監獄時的幾飯之恩,以前肚財時常會來店裡幫忙。那天下午,老闆娘特意把客人留下來的雞腿添到肚財的餐食里,冥冥之中似乎也是在為他送行。此時,肚財坐著埋頭吃飯的情景出現,安詳的口哨聲和舒緩的吉他聲響起,伴隨著一個輕微俯視角度的固定長鏡頭,像是一雙來自天上的眼睛,用慈祥的目光撫摸著那個苦命的人兒。

隨後音樂不停,場景從容不迫地切換,一個平移鏡頭舒緩著向左,輕輕掠過蒼翠深沉的遠山和徐風習習的稻田,而白鷺已不慌不忙地淡出我們的視線。這天地浮掠的影像似極了一泓生命的活水,輕輕淌入那道肚財生命中止的乾涸溝渠。散落一地的塑料瓶。損毀得不成樣子的摩托車。將將能覆住屍骸的簡單白布,以及其周圍用粉筆廓出的白色人形。

而肚財,不知已去往哪裡。

延伸閱讀

《大佛普拉斯》:一個人的內心究竟藏著怎樣的宇宙

最佳新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音樂-黃信堯《大佛普拉斯》:這裡有台灣的底層群眾

上榜20周

2、持攝像機的人

Cameraperson

導演: 基爾斯滕·約翰遜編劇: 多麗絲·貝茲利 / 莉薩·弗里德曼主演: 基爾斯滕·約翰遜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6-01-26(聖丹斯電影節)片長: 102分鐘

豆瓣

 

7.6/10

IMDb

 

7.4/10

MTC

 

86/100

 

AlloCiné

5/5

深焦短評

文:馬鵬程

這一部將攝影記者從業15年以來直面的新聞畫面拼貼起的記錄影像,獲得了22次項電影節獎項和31次提名,爛番茄新鮮度至今保持在99%,成為了2016最受關注的紀錄片之一。克爾斯滕·約翰遜從布朗大學畢業後,獨自前往西非,追隨非洲電影之父烏斯曼·塞姆班 (Sembene Ousmane) 和導演迪吉布利爾·迪奧普·曼貝提(Djibril Diop Mambety)  ,這獨特的經歷使得這位女性攝影師更多的關注戰爭、貧困和生存對人類的影響。在這部影片中,她將自己15年來拍攝紀錄片時所積累素材剪輯在一起,用攝影機記錄下了時代的變遷,人民的憧憬和歷史的記憶。

將視點聚焦於戰爭所帶來的傷痛並始思考戰爭的根源。最後,克爾斯滕試圖通過哲學尋找答案。克爾斯滕患有阿茲海默症母親以及波斯尼亞那位不願意麵對歷史記憶的老母親是關於記憶與遺忘的探討,而將攝影機本身對向那曾經發生慘絕人寰暴行的空間本身也是記憶的追尋或是記憶的延續。這些記憶通過圖像,如同本雅明的辯證意像(Dialectic Image)完成了對於歷史與現在的調查,而整個紀錄片又如同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譜(Mnemosyne Atlas),通過對於不同歷史畫面的縱向和橫向拼貼,試圖探索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戰爭的本源。而在越發發覺這個世界的不可調和之後,則開始朝向德里達的解構。

上榜20周

3、每分鐘120擊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導演: 羅賓·坎皮略編劇: 羅賓·坎皮略 / 菲利普·芒朱主演: 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 / 阿諾德·瓦盧瓦 / 阿黛拉·哈內爾 / 安托萬·賴納茨 / 阿里爾·博倫斯坦 / 更多...類型: 劇情 / 同性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17-05-20(戛納電影節) / 2017-08-23(法國)片長: 140分鐘

豆瓣

8.3/10

IMDb

 

7.5/84

MTC

 

84/100

 

AlloCiné

4.3/5

深焦短評

文:stevie

影片中另一難得之處在於它摒棄了講述性少數群體及艾滋患者抗爭時慣常的煽情做法。激進組織內也會發生分歧,死亡時也會流淚,但其中的情感絕非單一的憤怒或悲傷,它傳達出了一種更加豐富同時也更加模糊的情感。面對危及生命的抗爭,人們往往會被激發出帶有些許自我保護的冷漠,而坎皮略捕捉到了這種微妙的情緒,並藉此使本片避免淪為一部俗套的煽情催淚片。

儘管影片設定在90年代,但是導演故意弱化了年代感,以此提醒大家這場鬥爭遠未結束。影片的年代感集中體現在音樂上,導演說該片是對90年代盛行的House舞曲的致敬,有了音樂配合的幾場派對戲更是成為了本片的點睛之筆。

延伸閱讀

他們堅持每分鐘120擊,因為他們的生命只有28歲

法式抗艾傳奇,《每分鐘120擊》的生命律動

上榜20周

4、三塊廣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導演: 馬丁·麥克唐納編劇: 馬丁·麥克唐納主演: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爾 / 艾比·考尼什 / 盧卡斯·赫奇斯 / 更多...類型: 劇情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國大陸) / 2017-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17-12-01(美國)片長: 115分鐘

豆瓣

 

8.7/10

IMDb

 

8.2/10

MTC

 

88/100

 

AlloCiné

4.3/5

深焦短評

文:lacrymosa

 

在討論影片前需要更正一個概念,馬丁·麥克唐納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一個導演。這並非是要爭辯他的身份問題,而是想說明此人是當之無愧的文學鬼才。早在九十年代,麥克唐納就開始了自己的劇作生涯,直到2003年,劇本《枕頭人》令其開始名聲大噪。他的文字荒誕不經,充斥著黑色幽默,也為日後特立獨行的電影風格奠定了基礎。相比之下,他的電影作品並不多,但每一部都是以劇作精良著稱。

 

如今的第四部影片《三塊廣告牌》,既承襲了導演對於劇本方面的完美把控,又將黑色幽默發揮得更具有社會意義。當人們看到一個瘋子正在嚴肅思考的時候,是相當具有思想衝擊力的。暴力始終貫穿著麥克唐納的影視作品,但總歸是以一種風格元素而存在,能夠讓荒誕來得更生猛些,比如《七個神經病》里四散的血漿。可是在《三塊廣告牌》里,他似乎是在探尋一種解決暴力的可能。

麥克唐納給出的開放式結尾,似乎是把問題拋給了觀眾,但他也已經把答案留給我們了——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卻說著最嚴肅的事。當一個瘋子想用「愛」來解決世間的暴力時,聽上去相當浪漫,但又太過於可笑,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因此,真正解決暴力問題,也只是一種我們都在探尋的可能而已。

延伸閱讀

《三塊廣告牌》:想要討好所有人的小金人定製款  | 毒評

上榜19周

5、之後

? ?

導演: 洪尚秀編劇: 洪尚秀主演: 金敏喜 / 權海驍 / 趙允熙 / 金璽碧 / 紀柱峰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語言: 韓語上映日期: 2017-05-22(戛納電影節) / 2017-07-06(韓國)片長: 92分鐘

豆瓣

 

7.5/10

IMDb

 

7.0/10

MTC

 

72/100

 

AlloCiné

3.5/5

深焦短評

文:車小爺

毫不新鮮的推拉鏡頭,絮絮叨叨的固定長鏡,蒼白乾澀的色調,重複出現的沉重古典樂,佐著男主角過山車一般的混亂生活。一個國內數一數二,開著出版社的文學批評家,不甘困於乾癟的家庭生活,和女下屬在如水的涼夜裡愛得天搖地動,死去活來。如同女二號酒後撕心裂肺的指控,他是一個懦夫。海報上,他愁眉不展地看著桌上的杯盤裡映出的庸常生活,只能怯懦地在沒有人看見的角落裡自欺欺人地補償自己,卻沒有一星半點放手一搏的勇氣。影片一開始便處於如此狀態的男主角,在結尾時得出了「犧牲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為女兒而活」的人生指南,完全是意料之中。

「男與女」是洪尚秀電影永恆的主題,給洪尚秀戴上「女性主義者」的高帽也不為過,在看似男性中心主義的傳統敘事套路里,不論是以男性角色還是女性角色為主導線索,他電影中的女性總是能峰迴路轉地展現出獨立甚至強勢的內核。從《自由之丘》里消失的女友,到《你自己與你所有》中周旋於幾個男人之間,身份成謎的雙生花,還有《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里出走的第三者,再來便是《之後》里的三個女人:捍衛婚姻的潑辣太太,敢愛敢恨的第三者,洪尚秀的第一女主角金敏喜更是塑造了一個看似柔弱無骨,聊起天來卻毫不退讓,信仰獨立的強勢女性。

延伸閱讀

分手傳言「之後」,回看洪尚秀

洪尚秀稱,比起真實,他更關注男男女女的幻想

上榜18周

6、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導演: 丹尼斯·維倫紐瓦編劇: 漢普頓·范徹 / 邁克爾·格林 / 菲利普·迪克主演: 瑞恩·高斯林 / 哈里森·福特 / 安娜·德·阿瑪斯 / 西爾維婭·侯克斯類型: 劇情 / 科幻 / 驚悚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 英國語言: 英語 / 芬蘭語 / 日語 / 匈牙利語 / 俄語 / 索馬利亞語上映日期: 2017-10-27(中國大陸) / 2017-10-06(美國)片長: 163分鐘 / 162分鐘(中國大陸)

豆瓣

 

8.3/10

IMDb

 

8.1/10

MTC

 

81/100

 

AlloCiné

3.7/5

深焦短評

文:吳澤源

《銀翼殺手》的故事,在經過雷德利·斯科特長達數十年的打磨與勘校後,已變得非常完整。片中的四位複製人反派已全部死去,只有男女主角戴卡德(哈里森·福特飾)和蕾切爾(肖恩·楊飾)的命運在結尾處依然懸而未決,但要讓兩位演員在35年之後繼續做主角,著實有些不切實際。

 

所以從根本上說,《銀翼殺手》並不真正需要一部續集,不過既然電影公司與雷德利·斯科特堅持要拍,那麼續集的編導也只能在有限的創作空間之中儘力發揮,而他們交出的答卷,其實還算讓人滿意。《銀翼殺手》的幾個核心主題:自我認知,虛假記憶,自由意志與宿命的衝突,以及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僭越,已經在它誕生後的三十多年裡,被無數小說和電影講到濫了。

 

如果說,在從菲利普·迪克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到雷德利·斯科特版《銀翼殺手》的脈絡中,有什麼貫穿始終的內核的話,那就是對於主流價值觀的尖刻批判。至於斯科特的電影,質疑的則是人性本身:當人類在冰冷的工業時代變得越來越無情,反倒是複製人在自己的短暫生命期限中,更能體現出情感以及對生存的渴望時,究竟誰更能體現出人性的本質:越來越像機器的人類,還是越來越像人類的複製人?

 

而維爾納夫對當下社會的批判,卻失去了原著與原作電影的銳度。當《銀翼殺手》失去了濃重的酒味和迷幻藥味時,它還真的是《銀翼殺手》嗎?

延伸閱讀

2049!好萊塢新大神的誕生還是庸俗倫理價值的還魂

我是如何製造《銀翼殺手2049》

上榜18周

7、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

更新描述或海報

導演: 盧卡·瓜達尼諾編劇: 詹姆斯·伊沃里 / 安德列·艾席蒙主演: 蒂莫西·柴勒梅德 / 艾米·漢莫 / 邁克爾·斯圖巴 / 阿蜜拉·卡薩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同性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 巴西 / 美國語言: 義大利語 / 法語 / 德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7-01-22(聖丹斯電影節) / 2017-11-24(美國)片長: 132分鐘

豆瓣

 

8.8/10

IMDb

 

8.0/10

MTC

 

93/100

 

AlloCiné

4.3/5

深焦短評

文:ZAC

真正了解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並不是某一個毫無理由的,為戀情添加情趣的矯情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種武器的上繳,一種全部的包含,是兩個靈魂所能達到的最高尚的和諧。但它是悲哀的。

悲哀之處在於,它是罕見的脆弱的難以持久的;悲哀之處在於,久別重逢的一天,你試著向對方喊出自己的名字,而對方回答:艾利歐,這是奧利弗。

對方是奧利弗,那你呢?

 

導演在他們第一次分別之後就結束電影已經十分仁慈。其實原著最後還有一章,講了他們久別之後的幾次再相見,奧利弗已成家,他倆各自都十分克制,字裡行間全是無奈和遺憾。最後的結局更是稍微留白,讓讀者自己處置這段關於那個義大利夏天兩個相愛的人類的回憶。只是,無論再樂觀的讀者也會發現結局註定是悲傷的,因為他們最後能堅持只是回憶,沒有未來了。

延伸閱讀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小說,文字比影像更性感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會是2017年最火的電影嗎

上榜18周

8、敦刻爾克

Dunkirk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編劇: 克里斯托弗·諾蘭主演: 菲恩·懷特海德 / 湯姆·格林-卡尼 / 傑克·勞登 / 哈里·斯泰爾斯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 / 2017-07-13(倫敦首映) / 2017-07-21(美國)片長: 107分鐘

豆瓣

 

8.4/10

IMDb

 

8.0/10

MTC

 

94/100

 

AlloCiné

4.0/5

深焦短評

文:Peter Cat

真實的敦刻爾克首先並不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有關愛與勇氣的史詩,而是由每一個士兵、營救者的恐懼和死亡構成的。這是四十七歲諾蘭重新反觀這段歷史的視點,微觀的,當下的,知覺的,行動的,簡言之,就是被動作電影特徵化後的個體性逃生經驗。對於這位當代影壇超一流的動作科幻片導演,這是一個自然的選擇,也是一個保守的選擇——避開在歷史之後反思和重溯歷史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的觀念爭論和意識形態雷區,而是直接切入到撤退進行時中,切入到每個士兵在本能驅使下的求生之戰,諾蘭不僅揚長避短把電影控制在了他擅長視聽類型內,也再度肯定了個體生命及其私人記憶的價值,捍衛和回應了自由主義傳統的價值觀,也保證影片主旋律的調性。

自然,這樣的《敦刻爾克》在智性上也是貧乏的,它遠離了思辨和任何可能的反思立場;它顯現為一種純粹感官化的歷史敘事,不乏戰爭殘酷性的教化意義但歸根結底還是動作電影泛娛樂化的感官體驗消費。在這個意義上,《敦刻爾克》表面上是諾蘭第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但實質上導演卻架空了「歷史」,電影中的「歷史」就好像是影片伊始德軍空投下的那張薄薄的傳單——一個封閉災難片不斷試圖向觀眾傳遞出的劇作限定,而在影片的開端,它則錨定了整個故事最基礎的背景和調性: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只有投降才能活命——自此,一種叫「恐懼」的致命瘟疫開始在海灘上肆虐,從一個士兵傳染到下一個士兵,或許只是幾個小時,死亡就已經將這些搖搖欲墜的年輕人銜在了嘴中。四十萬人吶,眼下,不是一場大屠殺,就是一場大逃殺!

延伸閱讀

這一次諾蘭在敦刻爾克走下了神壇?| 深焦圓桌談

《敦刻爾克》中諾蘭做了三次減法

上榜18周

9、啊,荒野

あゝ、荒野

導演: 岸善幸編劇: 港岳彥 / 岸善幸 / 寺山修司主演: 菅田將暉 / 梁益准 / 木下明裡 / 茂呂師岡 / 高橋和也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17-10-07(日本)(前篇)2017-10-21(日本)(後篇)

片長: 157分鐘

豆瓣

 

8.2/10(前篇)8.4/10(後篇)

IMDb

 

7.4/10(前篇)6.9/10 (後篇)

MTC

 

-/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風滿蜃氣樓

《啊,荒野》以充滿暴力色彩的拳擊運動為載體,用肉體的衝撞與對手間的相互搏擊表達年輕人無法傾瀉的強烈情緒,電影也延續了這一精神命脈,在對原作進行改編填充的基礎上,用宿命般的線頭牽引著兩位主角走向命定的結尾。

 

對新次而言,拳擊的意義很純粹,它是單純的搏擊,是仇恨的載體,也是擺脫命運的工具。只有通過拳擊訓練鍛造出強健的體魄,心懷恨意地揮拳出擊,才能不斷獲勝,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如此,才能為從小照顧自己的兄長劉輝報仇,而不是任人宰割,走上父親的老路。

但這份恨意終究無法支撐他走到盡頭。裕二的誠心道歉和力圖補償、劉輝的願意接受和選擇原諒,一前一後撼動著長久以來支撐他生活的憤怒。當事人選擇不追究,他打死裕二又有什麼意義?只能讓下半身癱瘓的劉輝失去經濟支持,陷入更窘迫的境地。

延伸閱讀

《啊,荒野》:「希望」這東西,真是人類最後的頑疾

上榜16周

10、嘉年華

 Angels Wear White

導演: 文晏編劇: 文晏主演: 文淇 / 周美君 / 史可 / 耿樂 / 劉威葳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法國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7-11-24(中國大陸) / 2017-09-07(威尼斯電影節)片長: 107分鐘

豆瓣

 

8.3/10

IMDb

 

7.3/10

MTC

 

78/100

 

AlloCiné

3.4/5

深焦短評

文:車小爺

在平遙看《嘉年華》時我給了5分制的3.5分,如今情勢變了,再看一次,還是相同感受。《熔爐》的高度類型化,《素媛》的煽情功力,《嘉年華》都不需要。它是一部克制的電影,人們對故事結尾心知肚明,照導演本人解釋,從另個角度想,這樣的結尾不失魔幻,細想也並不太差。缺乏戲劇性,平實鏡頭語言,一個如當年《奪命金》最後憑空出現一條字幕的」魔幻結尾「,都不是《嘉年華》的問題。但達內的現實主義,剋制冷靜生活流,不能掩蓋所有漏洞。《嘉年華》除了小文和小米兩位女主,剩餘的女性群像都略顯用力過猛而臉譜化,台詞也有上文提到的煽情嫌疑。

片中出現的夢露雕像近日被諸多影評解讀得透徹,此處也就不再解釋。有如《老炮兒》中的鴕鳥,《魚缸》里的白馬,夢露是個不錯的先行概念,可惜用得太輕易。一方面來說,用夢露形象作為最主要的符號,對於沒有看藝術片習慣的觀眾是件好事;但當你仔細思考,這個穿梭在全片骨架里的幽靈,並不與故事完全貼合,而這並不準確的表達與它在影片中的顯眼位置是失衡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

電影中兒童性侵併沒有被當做噱頭,少女的成長,「第二性」的自我認識和社會處境,罪惡和權力交媾,多重複合主題本身便有挑戰,成片略顯混亂,重點模糊。不論歸咎於現實考量還是創作本身,《嘉年華》的確不是什麼「神作「,相信《嘉年華》也不想做一部」神作」。但話說回來,在今天這個熔爐里,沒人逃過炎熱炙烤,昨天剛看完《正義聯盟》的中國觀眾們,決定買票來看《嘉年華》,本身便是神跡微弱的開始。

延伸閱讀

《電影手冊》評 《嘉年華》

深焦 x 文晏:這個世界糟糕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上榜16周

11、佛羅里達樂園

The Florida Project

導演: 肖恩·貝克編劇: 肖恩·貝克 / 克里斯·貝格齊主演: 布魯克琳·普林斯 / 布麗婭·維納特 / 威廉·達福 / 克里斯托弗·里維拉 類型: 劇情 / 兒童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05-22(戛納電影節) / 2017-10-06(美國)片長: 111分

豆瓣

 

8.0/10

IMDb

 

7.6/10

MTC

 

92/100

 

AlloCiné

3.8/5

深焦短評

文:劉晉余

附在粗糲牆體的淡紫色是影片的核心色,從片頭的文字背景開始就將一種廉價的夢幻瀰漫開來。它最大面的鋪開是在主角們居住的「魔法城堡」——一個鄰近迪斯尼樂園的三層汽車公寓,來往各類租客。一貫到底的單邊過道好似鋪平了人們的尖銳面,只有一套門窗留給他們通向外界和隔絕隱私。大片的淡紫色彷彿給那些艱辛生活刷了一層溫馨的夢,但卻留下粗糙的真實底面。

除了核心色的確定,很多場景的色彩搭配導演都運用絕妙:哈莉帶著孩子們去洗車時的桃紅色褲子,穆妮的檸檬黃短袖,以及簡希和妹妹一粉一藍的上衣搭出一幅極具童心的畫面,足夠樸素也非常可愛。其實每幀畫面人物的衣服和發色或建築顏色都或多或少有所呼應,加上奧蘭多酷暑的藍天白雲和蔥鬱灌木,這些色彩調配出一種童趣、迷幻又廉價的混合感。導演在演繹這些邊緣人群艱難求生的同時,也在用色彩放大他們生活的天真美好。

延伸閱讀

《佛羅里達樂園》,邊緣化里的善意

上榜16周

12、希望的另一面

Toivon tuolla puolen 

導演: 阿基·考里斯馬基編劇: 阿基·考里斯馬基主演: 韋勒·維坦恩 / 卡蒂·奧廷寧 / 湯米·柯貝拉 / 什萬·哈吉/ 詹恩·海蒂恩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芬蘭 / 德國語言: 芬蘭語 / 英語 / 阿拉伯語 / 瑞典語上映日期: 2017-02-03(芬蘭) / 2017-02-14(柏林電影節)片長: 98分鐘

豆瓣

 

7.8/10

IMDb

 

7.2/10

MTC

 

84/100

 

AlloCiné

3.9/5

深焦短評

文:秋小墨

靜態感十足的攝影格調,100瓦日光燈營造的明淡色調,這是阿基一直以來的影像風格。深入骨髓的北歐芬蘭風光寧靜又空曠,悠然隨和的現代搖滾音樂悅耳又流長,阿基自《勒阿弗爾》(Le Havre, 2011)之後再度為他的港口三部曲開創了新的篇章。《希望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hope, 2017)直面難民主題,帶來了深入人性的拷問。

 

敘利亞難民Khaled Ali從滿是戰火硝煙的阿勒波逃離,希望可以在芬蘭得到合法的政治庇護,從而在好心船員的幫助下掩藏在盛滿煤的貨船之中。貨船抵達赫爾辛基後,Khaled在和移民官談話的過程中,因為說道只想找到他的妹妹,對自己的未來無所謂而被拒絕。

 

叫賣領帶和男裝襯衫的商人Wiskstrom毅然決然地脫下戒指,連著家門的鑰匙一起甩向餐桌旁抽著煙的妻子。他賣掉3000件庫存,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賭博臉賺了幾番之後及時收手,又以離譜的低價買下位置較好的餐廳。

 

一直以來,芬蘭在阿基的鏡頭下都是神話主義色彩濃郁的一片土地,是以Khaled即便冒著做假身份證的危險也要留下,也因此Wiskstrom可以三番五次改變餐廳的類別。最後Khaled找到妹妹,他遵從妹妹的意願送她回家。每一個難民,都一直在守候。他們希望可以守候到自己的家園變成一片寧和的土地,他們希望自己的家庭可以不再支離破碎。他們太多時候,從未考慮過自己,因為希望,於他們而言,往往在另一邊出現。

延伸閱讀

考里斯馬基,邊緣人的生命之光

上榜16周

13、伊斯梅爾的幽魂

 Les Fantomes d"Isma?l 

導演: 阿諾·德斯普里欽編劇: 阿諾·德斯普里欽 / 蕾雅·梅西斯 / 朱莉·皮耶爾主演: 馬修·阿馬立克 / 瑪麗昂·歌迪亞 / 夏洛特·甘斯布 / 路易·加瑞爾 / 阿爾巴·羅爾瓦赫爾類型: 劇情 / 愛情 / 驚悚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17-05-17(戛納電影節/法國)片長: 114分鐘 / 135分鐘(導演剪輯版)

豆瓣

 

7.6/10

IMDb

 

5.610

MTC

 

65/100

 

AlloCiné

2.1/5

深焦短評

文 :朱馬查

電影海報上歌迪亞飾演的卡洛塔和甘斯布飾演的西爾維婭就彷彿一體兩面,為電影這部分充滿情節劇意味的敘事增添不少神秘感。西爾維婭初遇伊斯梅爾便說自己總是愛上已婚男人,而卡洛塔從伊斯梅爾身邊消失,最終遊盪到了印度與一位有婦之夫同居。一位在場,一位缺席,命運冥冥相連。

 

然而她們又是截然不同的,不只是卡洛塔自己說到的一個讀書一個不讀,一個聰明一個執拗,她們一個依賴一個獨立,一個是等待拯救卻從未等到,陷入突如其來瘋狂的少女,一個是拯救了愛人甚至(試圖)營救情敵父親的修女,一個漸漸蘇醒復活,一個差點遁入絕望。當卡洛塔在他們海邊的房間起舞,那刻她多鮮活,完全不再是一個彷彿從海里某處歸來的幽魂,而西爾維婭此時在窗玻璃里的倒影,遙遠而模糊。

 

卡洛塔這一角色整體受累於跳脫的敘事,並不討好,人物動機耽於空想與傳說,歌迪亞試圖表現得更加具體和脆弱,並且確實如德斯普里欽所說,「給予惡意以聖女的面目」(她曾出現在導演前作《現代法國艷情史》中,飾演一位年輕女子讓一個角色從她身上看到了聖三位一體),然而他說她「善於創造神話,然之後又從神話中脫身」的能力這次恐怕並未顯靈。可是舞蹈這場戲如此動人,當我們看到風吹進房門,吹起卡洛塔的頭髮,正是德斯普里欽影像里慣有的迷離夢幻,看到她怪誕又稚氣的舞姿,我們大概也會愛上一種瘋狂。

延伸閱讀

一位當代法國電影大師的自畫像

上榜15周

14、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導演: 楊德昌編劇: 楊德昌 / 侯孝賢 / 朱天文主演: 侯孝賢 / 蔡琴 / 柯一正 / 吳念真 / 楊麗音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語言: 閩南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1985(台灣)片長: 120分鐘

豆瓣

 

7.9/10

IMDb

 

7.7/10

MTC

 

-/100

 

AlloCiné

3.1/5

深焦短評

譯文:irene

儘管楊德昌在拍攝《青梅竹馬》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了,這部影片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憤怒的年輕人極不願意屈從於傳統的歸屬又不願意向現代化的誘惑低頭所發出的隱忍的低吼--這低吼在他的下一部影片,也就是那部粗野的後現代主義影片《恐怖分子》中變得更大。與來勢洶洶的香港新浪潮的呼聲相照應,楊德昌對於國際化大都市辛辣的評價使得當時很多台灣人都難以接受,他們都沉浸在他們繼承了那個在地緣政治上使港島勝出大陸的「經濟奇蹟」的想像之中,並且他們都還以為大陸還在受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然而正是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楊德昌的影片與歐洲著名世系大師們諸如安東尼奧尼和伯格曼連結起來,也使得西方觀眾易於理解他的影片。還沒到2000年《一一》發行之時,楊德昌的影片在美國大受追捧,《青梅竹馬》在洛迦諾獲得了評委會大獎,這是為在台灣掀起的藝術電影潮流贏得的一個早期國際性的榮譽。同時,該片在台灣票房慘淡,上映了僅僅三天即被撤下了銀幕--這個情況無疑讓楊德昌越來越對於台灣影像文化感到幻滅和絕望。

當對於究竟是什麼定義了當代台灣人個體身份的關注顯而易見的激活了已經被政治和產業束縛住的早已僵化的地方影業之時,楊德昌絕對可以算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認識到了該本質化課題的局限性。聚焦於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並且瀰漫著某人因為家是一個不夠移位的構建而產生的不安感,楊德昌的電影往往關注於「渴望」,但不具化渴望的這個目標。儘管有些導演對於生活的本質很感興趣,因為它展現了其在當下的狀態,而楊德昌,即使在他最絕望的時刻,也往往試圖看向別處,彷彿在問著還需要些什麼使得生活的更有意義。在《一一》柔軟的表示妥協的十五年前,《青梅竹馬》在它那無情的黑暗之中,簡要的給出了答案。但它蘊含在楊德昌處理與自我意識或是自欺心理都不相關的問題的能力之中,以及他後期作品中透露出的來之不易的希望感也在此開始萌芽。

延伸閱讀

侯孝賢與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戀戀風塵

紀念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和他的幫派們

上榜15周

15、

不成問題的問題 

Mr. No Problem

導演: 梅峰編劇: 梅峰 / 黃石主演: 范偉 / 殷桃 / 張超 / 史依弘 / 王一鳴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法國語言: 漢語普通話 / 北京話 / 重慶話 / 上海話上映日期: 2017-11-21(中國大陸) / 2016-10-29(東京電影節)片長: 133分鐘 / 132分鐘(北京電影節) / 144分鐘(東京電影節)

豆瓣

 

8.2/10

IMDb

 

7.3/10

MTC

 

-/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左邊

仔細讀過兩遍原著,我發現在總體的脈絡上,電影十分忠實於老舍的本意。而幾個使文本立體化的改編之處,正體現出了梅峰與婁燁合作時編劇的風格。一部本來可能充滿著濃郁的鄉間色彩的影片間,洋溢著文藝的氣息。原著中除了丁務源、秦妙齋和尤大興三個男性主要角色外,只有明霞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甚至是常露醜態的尤太太。

梅峰為了達成人物的對稱關係和填補小說中一筆帶過的背景信息,憑空製造了三太太和佟小姐兩個配角。他也最後選擇殷桃來飾演明霞,使一個原著中愚蠢平庸的太太成為了後半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明霞在原著中近乎丑角的狀態,被改編為一名更人性化,更有主觀選擇的女性。殷桃和其他兩位的女演員的高顏值,也使本來黑白的影片添了亮色。

男性角色中,秦妙齋雖然由偶像派的張超飾演,但因為其角色實在不討喜,漫畫式的誇張形象很難使人相信,不免影響了情節的流暢和自然。

不過原著中,老捨生生在農場中加入一個從天而降又不學無術的藝術家,大概也是忍不住想大大諷刺一下抗戰中在後方故作「清高派」卻又拿不出任何作品的評論家們。也許可以算是改編中不可避免的瑕疵。唯一與愛情有關的戲,就是張超飾演的秦妙齋和王梓桐飾演的佟小姐之間初次見面後,相談甚歡,引為知己,聊到情動處,就在桌旁吻了起來。因為是加入的原創劇情,不免有些突兀。而台詞和動作,未免有些過於現代。但我也懷疑起來:民國時的「文藝青年」,會不會正是這麼衝動,甚至矯情的?

延伸閱讀

深焦 x 梅峰:一部「新文人電影」的誕生

深焦 x 范偉:金馬影帝的表演分寸當然不成問題

上榜15周

16、尋夢環遊記

coco

導演: 李·昂克里奇 / 阿德里安·莫利納編劇: 阿德里安·莫利納 / 馬修·奧爾德里奇 / 李·昂克里奇 / 詹森·卡茨主演: 安東尼·岡薩雷斯 /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 本傑明·布拉特 / 阿蘭納·烏巴奇 / 芮妮·維克托 類型: 喜劇 / 動畫 / 音樂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西班牙語上映日期: 2017-11-24(中國大陸) / 2017-10-20(莫雷利亞電影節) / 2017-11-22(美國)片長: 105分鐘

豆瓣

 

9.0/10

IMDb

 

8.4/10

MTC

 

81/100

 

AlloCiné

4.6/5

深焦短評

文:李小飛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因為與日本吉卜力動畫工作室的《千與千尋》分享著相同的「尋夢成長」的敘事模式,《尋夢》被指認為皮克斯版的「千與千尋」。誠然,從主人公的成長進程與時空變幻等角度看,《尋夢》與《千與千尋》皆為圍繞少年成長世界言說的成人寓言,與宮崎駿在面對採訪時指出「千尋進入的浮世繪般的湯屋正是當代日本的隱喻」相似的是,米格所進入的連通生死的亡靈世界顯然是一個階級秩序分明、貧富差距顯著且底層草根渴望獲得話語權的現代消費社會,而影片里關於墨西哥大量民俗風情的實物再現也加強了我們對現代世界感受的辨識。

雖然米格與千尋都擁有著自由穿梭亡靈世界、與亡靈對話的超凡能力(小千乘海上有軌電車時可以親眼看見日本昭和年代在戰爭中死去的幽靈),但小千與米格的遭遇卻分裂出青春成長的兩種極端方向,儘管兩人在合家歡的團圓結局中都再次擁抱了主流家庭價值觀,但兩人成長的心境與主體身份的建構顯然暴露出極大的差異性。

在某種程度上,米格與小千截然兩分的青春主體建立過程似乎也是東西方間關於青春/社會關係言述的不同映射。在《千與千尋》的結尾我們可以明顯窺伺兩者成長的不同遭遇:當小千破解了湯婆婆的巫術魔咒離開湯屋時,一切都像不曾發生過那般平靜。更為弔詭的是,千尋的父母始終處於青春成長的邊緣,他們並非如埃克托一樣擁有著自我救贖的能量,反而淪為歷史/社會暴力的祭品。

延伸閱讀

《尋夢環遊記》,美版《千與千尋》?

上榜15周

17、你從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導演: 琳恩·拉姆塞編劇: 琳恩·拉姆塞 / 喬納森·埃梅斯主演: 傑昆·菲尼克斯 / 葉卡特琳娜·薩姆索諾夫 / 亞歷桑德羅·尼沃拉 / 亞歷克斯·馬內塔 / 約翰·道曼 / 更多...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05-27(戛納電影節) / 2018-03-09(英國)

豆瓣

 

7.6/10

IMDb

 

6.9/10

MTC

 

84/100

 

AlloCiné

2.8/5

深焦短評

文:徐若風

耍帥大叔和小女孩的故事,實話說的確是個一眼望到頭的故事,而且很容易讓人想到馬丁·斯科塞斯《計程車司機》,或《怒火救援》《這個殺手不太冷》之類。但琳恩·拉姆塞通過反類型,把這個故事做出了脫俗感。當然某種意義上而言,她只是想借用這個孤獨的人物和類型外殼,這個故事本身也不是她所著重發力的。

敘事手法上,導演在大量的閃回里使觀眾逐步摸清楚男主角的內心世界,童年陰影與戰爭創傷,都給予他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與慾望,這是非常精準且影像化程度很高的心理意識構建,傑昆·菲尼克斯精彩的表演也把這個人物塑造得非常精妙(《驚魂記》也功不可沒哈)。劇情的走向無關老套的救贖,而是一直描摹他在一次次遭遇生活後的狀態,我覺得人物是使得這部作品站得住腳的第二個優勢。

延伸閱讀

你從未在此

《你從未在此》真的打動你了嗎

上榜14周

18、歡樂時光

ハッピーアワー

導演: 濱口龍介編劇: 濱口龍介 / 野原位 / 高橋知由主演: 田中幸惠 / 菊池葉月 / 三原麻衣子 / 川村莉拉 / 申芳夫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15-12-12(日本)片長: 317分鐘

豆瓣

 

8.2/10

IMDb

 

6.1/10

MTC

 

87/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昊天

最吸引我的是四位已近不惑的熟女魅力。徐娘半老,集強悍與脆弱於一體、極富話題性的年紀設定——不安和騷動通過25歲的女作家和約炮所體現。

 

四女並非銀幕化「標準美女」,都揮不去時間和日常磨礪的痕迹:鼻唇溝、嘴角紋、眼袋和雀斑;正因為其美不是無條件、無死角,所以當以上體征顯露時、二者的反差才會驚心動魄。亦或相反:韶華易逝、美人遲暮。因為素人、素顏加年紀的關係,四位女性的韻味和性感不具侵略性,更具親和力。這是否是男性安心相處或視而不見的原因?而沒有注意到(表)被情慾化、(里)被忽視的一群的呼喊——真實與美都具有時間性,分不清此刻在她們是貯存還是消耗。

令我想到近年日本流行的美熟女、人妻熱(事實我是經過本片才初有體會)。少子化的議題借護士工作職責婉轉的提及,而片中的所有男性形象都是「加大碼」的大紀。生理成年的低幼化、宅向男性,希求女性同時給予如母如妻般的愛/護。鵜飼與公平互為正反。

延伸閱讀

深焦 x 《歡樂時光》導演濱口龍介:我只想表達出女性本身所具有的強大

上榜14周

19、魷魚與鯨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導演: 諾亞·鮑姆巴赫編劇: 諾亞·鮑姆巴赫主演: 歐文·克萊恩 / 傑夫·丹尼爾斯 / 勞拉·琳妮 / 傑西·艾森伯格 / 威廉·鮑德溫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05-09-13片長: 81分鐘

豆瓣

 

7.7/10

IMDb

 

7.4/10

MTC

 

82/100

 

AlloCiné

2.6/5

深焦短評

文:圈圈

2005年上映的《魷魚和鯨》(The Squid and the Whale)可以說就是根據諾亞與哥哥真實的成長經歷改編而成的。他本人也在一次電影採訪中坦言:「某種意義上說,我導演的所有電影都是在講述我童年的經歷,無論我拍攝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

電影主要講述了居住在布魯克林的中產階級四口之家的故事。與諾亞的現實生活相似,片中的這對父母都是作家,家裡有兩個兒子。矛盾隨著父母外遇、吵架愈演愈烈,兩個孩子不得不開始面對父母離婚並分居的事實。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連矛盾的發生、發展都顯得頗有文學氣息和象徵意味。丈夫與妻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排列組合般的矛盾和四個人各自的成長與變化使電影一直顯示出一種僵持和妥協並行的氣氛。

可以說,這是一部真正的紐約電影,帶著無比幽默的、關於家庭破裂的記憶碎片,也帶著幾分上世紀三十年代好萊塢製片法頒布之前的電影的味道。《魷魚和鯨》這個名字乍一聽不知所云,即使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都難以將這個名字和影片劇情直接聯繫在一起。《魷魚和鯨》作為鮑姆巴赫拍攝的第三部故事片,也許鮑姆巴赫壓根就幾乎完全不把電影片名放在心上,而是將重心依舊放在對於紐約城市生活的描述上。無論是走過布魯克林公園斜坡和迪斯馬公園附近的房前的黑色鐵柵欄,憋著怒火在附近街區開著車找停車位,還是拖著步子走到黑暗的、帶書桌的客廳做個家庭會談,或者爬上歪斜的木質樓梯到卧室里躲一會兒,每個場景都建立在一個堅實的視覺基礎之上,涵蓋在淺層空間的線性構圖組合里。觀影時還能不經意瞥到影片中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說片中那張父親貼在他悲慘的新房子牆上的,一張《母親與妓女》的劣質海報。

延伸閱讀

比起做伍迪·艾倫接班人,他更想拍自己的故事

上榜14周

20、出處租組車司機

A taxi driver

被禁影片

無法顯示

豆瓣

 

7.6/10

IMDb

 

7.4/10

MTC

 

86/100

 

AlloCiné

90

深焦短評

文:李小飛

儘管《出處租組車司機》由真實事件改編,但對事件如何進行裁剪與加工與影片背後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是,在逛粥事件爆發後,雖然諸多手無寸鐵的民眾遭到了軍隊強力鎮抑,但韓國國內仍有一股堅定對峙力量存在——以金大中、金泳三為首領導的敏珠抗議運動以及數萬民眾自發組成的「守護民眾市民大會」,這批涌動著蓬勃民主籲求力量的民間團體曾一度有效遏制了不斷惡化的鬥爭衝突,在提供組織救援、集體募捐、後勤保障等一系列規範化的鬥爭措施之餘,最大程度避免了人員傷亡而主動與軍人政府進行和談,其中自發組成的市民收拾對策委員會更是成為逛粥事件中呼籲民主協商的標誌。

頗為弔詭的是,這場由韓國民眾自發組織的民主運動中有策略、有秩序性開展抗爭的痕迹不但在彼得的鏡頭下始終未曾再現,甚至在以金萬燮、黃泰術為首的韓國原住民的視線中也一度處於缺席的狀態,光州事件所極力標榜的主體抗爭的色彩被極大稀釋了,在重疊著彼得(西方)與司機們(東方)的雙重視野延展的想像中,逛粥事件更近乎於一場軍事獨裁的大屠殺,一段無法追憶的歷史夢魘,一度內爆出強大革命意志的民族主體在夢魘歸來中淪為不斷墜落、傷痕纍纍的屈辱客體。

從《華麗的假期》到《出處租組車司機》,短短十年時間,為何韓影中關於光州事件的敘事視角會發生這種變化?由電影中不斷遭遇重創的鬥爭群體的淪喪可以窺伺出韓民族主體的某種中空傾向,主體匱乏的改寫策略又與當下處於「後朴槿惠時代」的韓國具有怎樣聯繫?

上榜14周

21、魅影縫匠

Phantom Thread

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編劇: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主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 / 薇姬·克里普斯 / 萊絲利·曼維爾 / 卡米拉·拉瑟福德 / 吉娜·麥基 / 更多...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語言: 英語 / 法語上映日期: 2017-12-25(美國點映) / 2018-01-19(美國)

豆瓣

 

7.5/10

IMDb

 

7.6/10

MTC

 

90/100

 

AlloCiné

3.9/5

深焦短評

譯文:Noreen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第八部長片《魅影縫匠》(又名「幽冥端緒」)的片名,據說來源於維多利亞時期東倫敦女縫紉工口中的一個術語,用以描述在工坊日復一日漫長、重複的手工勞作所生出的莫名觸感——在精疲力竭地回家後,女工們發現她們的手無意識地顫抖,手指緊扣,好似在縫製無形的「幽冥」絲線。

 

片名無疑為驅動安德森這部作品的哥特暗流作出了微妙的提示,這也是安德森作為加州本土導演首次在美國地界之外拍攝完成的作品。《魅影縫匠》是一出關於感情中付出與索取、讓步與對抗之間危險平衡的室內劇,近乎給人以一種幽閉恐怖式的觀感。

 

影片完美刻畫了令人生畏的雷諾茲·伍德科克(Reynolds Woodcock)這一角色——一個1950年代中期的倫敦嚴苛而偏執,執拗又完美主義的女裝設計師,由稱本片將是他的息影之作的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出演。

 

《魅影縫匠》最驚人之處,不像《不羈夜》與《木蘭花》那般藝術風格上的招搖大膽,使安德森擁有了「另一個庫布里克」的狂熱稱讚(雖然很多人會注意到雷諾茲與阿爾瑪夜間在鄉野小徑高速駕駛的場景的拍攝手法讓人想起《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中的一部分);也不像安德森後期影片如《血色將至》中採用的大膽選擇,影片中前20分鐘完全沒有對白。取而代之,這部電影的視覺與剪輯都呈現出一種與主題十分相契的、剋制的古典主義(且是由安德森自己拍攝的——沒有攝影師被錄與演職員表)。

延伸閱讀

四處「借鑒」,最終成就了《縫匠魅影》這部視覺系大片

上榜14周

22、好時光 

 Good Time

導演: 本·薩弗迪 / 約書亞·薩弗迪編劇: 羅納德·布隆斯坦 / 約書亞·薩弗迪主演: 羅伯特·帕丁森 / 本·薩弗迪 / 泰麗爾·韋伯斯特 / 詹妮弗·傑森·李 / 巴克德·阿巴蒂類型: 劇情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05-25(戛納電影節) / 2017-08-11(美國)片長: 101分鐘

豆瓣

 

7.6/10

IMDb

 

7.3/10

MTC

 

80/100

 

AlloCiné

3.5/5

深焦短評

文:柳鶯

我們大約可以生造「硬核散文」這麼一個辭彙來形容薩弗迪兄弟的影像風格,鬆散的情節,跟隨著人物的遊走旁逸斜出,日常對話的隨意連綴,使得電影空間與現實空間最大程度地重合。與此同時,多以邊緣人物為核心展開的敘事,又將觸角延伸到城市最為骯髒的角落,壓抑與暴力時刻伴隨在鏡頭左右。男女主人公們在稀薄的情節下用幾乎本能的表演將影像真正拓展為生活的延續。如果說前作中極易引起觀眾共情的切膚感來源於真人真事的投射(如《去采寫迷迭香》中離異的父親與一對兄弟短暫的相處截取導演的童年片段;《天知道》即根據女主角/編劇墮入毒巢的親身經歷改編),那麼《好時光》則通過一個基於虛構的故事證明了薩弗迪兄弟通過視聽手段「建構」真實的本領。

《好時光》的故事由一個深思熟慮的白天和一個莽撞衝動的夜晚組成,敘事圍繞著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兄弟展開,被緊緊地壓縮在24小時之中,迅速而絕望。認知障礙症患者尼克(本片導演之一本·薩弗迪貢獻了令人信服的表演)在與祖母交惡後不得不接受心理疏導,影片也由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正反打對話拉開帷幕。康尼(羅伯特·帕丁森飾)的闖入使得對話被迫中斷。護弟心切的他將尼克帶離了這個令人不適的場所,隨即兩人攜手進行了一場笨拙至極的銀行搶劫。行動初步成功的喜悅並未散去,尼克便不幸被警察逮捕。康尼隨即踏上了慌亂不堪的營救之路。雖得路人相助,在一系列的錯誤決定之後,未得命運眷顧的二人終究未能重聚。

延伸閱讀

《好時光》,一部只想耍酷的電影 | 毒評

《好時光》把所有人都看嗨了,帕丁森可能要拿影帝了

上榜14周

23、方形

The Square

導演: 魯本·奧斯特倫德編劇: 魯本·奧斯特倫德主演: 克拉斯·邦 / 伊麗莎白·莫斯 / 多米尼克·威斯特 / 泰瑞·諾塔里 / 克里斯托弗·萊索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瑞典 / 德國 / 法國 / 丹麥語言: 英語 / 瑞典語 / 丹麥語上映日期: 2017-05-20(戛納電影節) / 2017-08-25(瑞典)片長: 151分鐘

豆瓣

 

7.6/10

IMDb

 

7.3/10

MTC

 

73/100

 

AlloCiné

3.5/5

深焦短評

文:繳蕊

毋庸置疑,本片的一大亮點是對「尷尬」氛圍的用心營造,這些富有荒誕意味的中產階級生活的小片段一方面使人發笑,同時又互相交織,形成了對人們根本生活境況的形而上學表述。主人公自作聰明,卻不斷被置於各種各樣的尷尬境地,而這些尷尬往往是由於那些不懂「遊戲規則」的「外來者」造成的。慫恿他發恐嚇信的下屬,「一根筋」的美國女記者,憤怒的移民男孩,在晚宴現場失去控制的行為藝術家……

面對這些無法掌控的狀況,克里斯蒂安感到越來越恐懼和無奈。這些矛盾衝突在那場荒唐的晚宴達到了極點,大受打擊的克里斯蒂安再也無力維持道貌岸然的文明外表。這位博物館長在洗手間精心排練的那些試圖闡釋藝術和人性的演講,在現實面前都變得蒼白無力。欣賞奧斯特倫德的人在他身上會看到瑞典當代電影大師羅伊·安德森的影子。在這部影片中,除了片段拼接手法的形似,兩者更為深刻的共同點其實是對情境精確而冷靜的控制。

也就是說,雖然出發點都是對於社會、政治和人性的思考,但他們決不會借人物之口將他們思考的結果或平鋪直敘,或循循善誘地表達給觀眾,而是止步於情境,並用精準的場面調度將其推向極致。用奧斯特倫德的話說:「我相信觀眾的智力,他們會自主思考。」當然,這一手法並非電影導演的原創,它可以上溯到瑞典現代文學之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品味種種不幸的情境,在其中或反思,或自嘲,乃至最終付之略顯古怪的一笑,或許這正是瑞典文學區別於「主流世界文學」的靈魂。

顯然,《方形/廣場》也體現了這種文化滋養。從頭至尾,整個片子都在對宏大話語進行著消解。每一個嚴肅緊張的場景總是被各種各樣的雜訊干擾:會議室里哭泣的嬰兒,「作案時刻」令人心驚的狗叫,面對女記者詰問時裝置椅子不斷發出的巨響。一個令人深刻的片段是,在The Square這一裝置作品的發布會上,一名坐在場下聆聽的穢語症患者不停地高喊著髒話。儘管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到極其不適,但他們都選擇了容忍,因為「他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無法控制自己」。聯繫影片所表現的社會情境,這一場景很容易被簡單地解釋為一種嘲諷,一種對人性善意的質疑。然而,這真的是導演想要陳述的嗎?

延伸閱讀

在方形廣場,和話語一起迷失

上榜13周

23、相愛相親

love education

導演: 張艾嘉編劇: 張艾嘉 / 游曉穎主演: 張艾嘉 / 田壯壯 / 郎月婷 / 宋寧峰 / 吳彥姝 / 更多...類型: 劇情 / 愛情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台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7-11-03(中國大陸) / 2017-10-21(釜山電影節)片長: 120分鐘

豆瓣

 

8.4/10

IMDb

 

7.4/10

MTC

 

-/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程潔

《相愛相親》是一部充滿「生活毛邊」的片子,宣紙、棉布有了毛邊則吸水性更強,電影中有生活的毛邊(細節)則更容易吸收感情。《相愛相親》之所以如此動人,除了張艾嘉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把握之外,影片的氛圍也功不可沒。

片中的食物為影片染上了一層動人的煙火氣,其中有兩處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岳慧英在母親火化當晚在廚房裡炒的辣椒醬,另一個是負氣從男友處回到家中的女兒在深夜廚房的砂鍋里盛的那一碗湯。在飛速運轉,千變萬化的世界中,食物這最樸實的東西常常成為我們心靈與情感的寄託,辣椒醬里蘊含的是女兒對故去的母親的依戀,而深夜廚房裡的一碗湯是「家」給「夜歸人」最溫暖的慰藉。

演員的表演也為影片增色不少。三位主要女性演員都恰到好處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片中幾位男性角色和一眾明星的客串演出也令人眼前一亮。田壯壯成功塑造了一位內斂而不失浪漫,看似無心實則體貼的丈夫形象。醉酒後回到家中,「吃醋」地問妻子為什麼和一個男人一起去了姥姥家,買了新車略帶羞澀又驕傲地向妻子告白,車中兩人的互動顯得默契而溫暖。李雪健、王志文兩位老戲骨出演的專家和機關工作人員則渾然天成,全然是真實生活的質感。深入刻畫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之一帶而過卻紮實精準的一眾配角,一道構成了這個平實細膩的中國故事。

延伸閱讀

相愛相親,何處尋鄉愁

深焦 × 張艾嘉:《相愛相親》是一場愛的教育

上榜13周

24、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 

導演: 湯淺政明編劇: 上田誠 / 森見登美彥主演: 星野源 / 花澤香菜 / 神谷浩史 / 秋山竜次 / 中井和哉 / 更多...類型: 喜劇 / 愛情 / 動畫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17-04-07(日本)片長: 93分鐘

豆瓣

 

8.5/10

IMDb

 

7.6/10

MTC

 

65/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黑犬

今次湯淺將面臨的挑戰是,森見登美彥的原著並非別具動感,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現出的語言趣味該如何轉變成繪畫,又該如何結合其他視聽表現出來?《春宵》作為姊妹篇,不再以排山倒海的碎碎念壓倒觀眾,按湯淺的說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緣」的故事,以此獻給不期而遇的人。

湯淺在《春宵》里再度玩起了時間軸的把戲,它的線條繼承了《四疊半神話大系》中的流線型風格,湯淺曾說動畫最大的魅力在於運動,而他在《春宵》中,動感也在「食物通過喉嚨時伸長的身體」、「跑步時下半身長度的改變」中得以體現。

要說起線條的淵源,要要追溯到亞細亞堂時代的名作《蠟筆小新》,曾參與其創作的湯淺也習得了它的線條、以及人物柔軟的動作,並將其發揮在自己的作品中。湯淺力求運用簡約線條的誇張去表現人物的心情,這看似是站到了《獸爪》、《乒乓》所呈現的粗獷線條的對立面,其實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那份以最簡約的手段達到最誇張的意圖是殊途同歸的。

與真人電影相比,動畫電影的優勢或許正在於恣意構造紙上的王國、並相對省力地去達成現實之不可能。這優勢簡直是為湯淺豐富的想像力而生。

延伸閱讀

今敏之後,只認湯淺政明這個動畫天才!

上榜13周

25、 莫娣 

 Maudie 

導演: 艾斯林·沃什編劇: 謝麗·懷特主演: 莎莉·霍金斯 / 伊桑·霍克 / 卡瑞·瑪切特 / 加布里埃爾·羅斯 / 扎卡里·貝內特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愛爾蘭 / 加拿大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6-09-02(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7-08-04(愛爾蘭)片長: 115分鐘

豆瓣

 

8.9/10

IMDb

 

7.610

MTC

 

65/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如煙

在導演細膩的鏡頭下《莫娣》就像是一句溫吞的小詩,一首苦澀的民謠,一段沉醉的往事,娓娓道來,從去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並在各個國家的影院上映後,我們終於等到了艾斯林·沃什 (Aisling Walsh)的《莫娣》,這也是導演和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第二次合作,她們第一次合作還要追溯到2005年的英劇《指匠情挑》,同時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參演的《水形物語》也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摘得金獅,成為最後贏家。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加拿大美麗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的真人真事影片圍繞一位患有關節炎的女性展開講述她在不斷努力克服自身疾病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同時收穫愛情的勵志故事。同時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用自己精湛的演技給民間藝術家莫娣·劉易斯(Maud Lewis)這個角色注入了靈魂。

 

影片的開頭,她是個沉浸在自己對畫畫的無限熱忱中的畫家,在親人眼中她卻是個連自己都無法照顧的社會邊緣人,但是她卻依然努力的追求藝術去熱愛和擁抱生活,即使是遭受了來自親人的欺騙和傷害,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她選擇擺脫對家人的依賴來到了伊桑·霍克 (Ethan Hawke)所飾演角色的家中做起了女傭,導演放大了影片中角色之間的情感,在與伊桑·霍克 (Ethan Hawke0一起相處的日子裡兩個孤獨的靈魂彼此包容彼此依賴學會了如何去愛,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也用自己的畫筆一筆一筆的將性格孤僻,脾氣暴躁的伊桑·霍克 (Ethan Hawke)變成了體貼溫暖的丈夫。

延伸閱讀

《莫娣》:民間藝術家也有春天

上榜13周

26、至暗時刻

Darkest Hour

導演: 喬·賴特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主演: 加里·奧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 莉莉·詹姆斯/ 本·門德爾森 / 斯蒂芬·迪蘭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01(中國大陸) / 2017-09-01(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8-01-12(英國)片長: 125分鐘

豆瓣

 

8.5/10

IMDb

 

7.4/10

MTC

 

75/100

 

AlloCiné

4.2/5

深焦短評

文:紐約客

《至暗時刻》的背景是1940年的暮春,四面受敵的內維爾·張伯倫首相(羅納德·皮卡普[Ronald Pickup]飾演)決定辭職,在一番暴躁的爭論之後,丘吉爾終於接任。

《至暗時刻》里的奧德曼飾演一個裹著棉衣的已婚長者,臉頰豐滿,頭髮灰白而稀疏。他演的這個丘吉爾顯得過分謹慎,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此時德國肆虐歐陸,而英國命懸一線。但我們從中能看出一分活力,這在奧德曼的雙腳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步伐並非沉重蹣跚,而是輕巧自信。(丘吉爾雖然體格壯大,但腳卻很小——他穿的是6號鞋。弗雷德·阿斯泰爾則穿的八號半。同時代的一個雕塑家做成的丘吉爾像的腳很大,據說丘吉爾很不高興。「我怎麼知道?」雕刻家大感冤屈,說,「我心目中的丘吉爾,可是個橫行全球的巨人!」)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急切的人,他的生命終於來到了這一刻,敵人近在眼前,而他自己面臨著巨大危機,換作一個稍微比他搖擺一點的人都支撐不住。

奧德曼的音域也是一樣,高亢而非低沉,但他的聲音同時給人一種輕快感。大多數飾演丘吉爾的人,語調都十分做作,恨不得把日常的玩笑都用演講的語氣念出來。但奧德曼飾演的這個丘吉爾,卻不時低聲猶豫,或者長出一口氣。這不僅在戲劇效果上十分合意,而且還符合歷史事實。

延伸閱讀

《至暗時刻》:將偉人降為凡人,讓凡人成為英雄

上榜13周

27、看不見的客人

Contratiempo

導演: 奧里奧爾·保羅編劇: 奧里奧爾·保羅主演: 馬里奧·卡薩斯 / 阿娜·瓦格納 / 何塞·科羅納多 / 巴巴拉·萊涅 / 弗蘭塞斯克·奧雷利亞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語言: 西班牙語上映日期: 2017-09-15(中國大陸) / 2016-09-23(奇幻電影節) / 2017-01-06(西班牙)片長: 106分鐘

豆瓣

 

8.7/10

IMDb

 

8.1/10

MTC

 

/100

 

AlloCiné

4.3/5

深焦短評

文:奇怪的雲

 

看《看不見的客人》的過程中,一個最直接的感受是,被劇情操縱得很開心。

開頭五分鐘,就如導演自己提到過的自己的編劇理論一樣,直接切入主題,阿德里安和勞拉,一男一女偷情,然後像很多時候(不管電影里還是現實中)一樣,shit happened。至於事情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樣子——偷情的兩個人被敲詐,一個送了命,一個疑似被嫁禍為謀殺,不用急也不用害怕,因為接下來兩個小時裡面,電影要詳詳細細、一遍一遍、每隔一段時間拋出一個被掩藏的細節地這樣來講給你聽。這種新信息一刻不停地餵食給你的過程,會讓觀影結束後覺得心情極為妥帖和滿足。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正是由於「敘述」在電影中的絕對重要地位,雖然電影在人物性格上的張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但是用來配合男主角的自述尤其是男主角和律師交鋒的音樂,卻得以大放光彩,足以成為觀影結束後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當正義在湖底沉默的時候,隨著男主角和律師的對話,音樂一聲一聲正如審判奏響,不僅僅是營造懸念那麼簡單。

延伸閱讀

一部西班牙電影靠什麼成為了中國票房黑馬?

上榜12周

28、天梯:蔡國強的藝術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導演: 凱文·麥克唐納主演: 蔡國強 / 蔡文悠 / 蔡文浩 / 張藝謀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美國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7-09-22(中國大陸) / 2016-01-21(聖丹斯電影節) / 2016-10-14(美國)片長: 73分鐘(中國大陸) / 79分鐘

豆瓣

 

8.6/10

IMDb

 

7.4/10

MTC

 

73/100

 

AlloCiné

3.1/5

深焦短評

文:Samadhi

傳記片《天梯:蔡國強的藝術》記錄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蔡國強一系列焰火藝術的創作過程與心路歷程。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執導,耗時兩年,素材達數千小時。拍攝焰火時的鏡頭運用讓畫面十分精緻,配樂的懸疑風又讓全片具有了獨特的質感。

蔡國自80年代從上戲舞台美術系畢業後,30年間藝術足跡幾乎遍及五大洲所有國際大展。《天梯:蔡國強的藝術》以「天梯」的創作為線索,講述了自1994年「天梯」項目第一次嘗試直到2015年在泉州最終獲得成功的近20年間,蔡國強在藝術創作上的種種成就和他與家人、朋友日常生活的點滴:「天梯」的前期策劃與屢試屢敗、家族的往事與現況、世界各地個展的準備、奧運開幕式的煙火創作、他在跨文化的生活經歷中微妙的心境與對故土的眷戀……配樂走懸疑風,緊張、內斂、略帶壓抑,營造出一種後現代感,恰與蔡國強當代藝術家的身份交相呼應。

印象最深的畫面有兩個。一是上海個展《九級浪》的開幕式焰火表演——其實選擇焰火作為表現對象本身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畫面的張力和美感,而導演將全景與近景結合,更大程度地呈現了這場視覺藝術的美感,一些拍攝焰火細部的鏡頭堪稱驚艷;二是結尾處,當「天梯」終於成功地爬向了天空時,人們都在向蔡國強歡呼道賀,而當送走眾人後,他的妻子背過鏡頭無法抑制地抽泣起來,蔡國強依然是溫和而寬厚地笑著,笑著拍拍她的肩膀,撫摸她的頭:「行啦行啦」。

延伸閱讀

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和他的煙火

上榜12周

29、犬之島

Isle of Dogs

導演: 韋斯·安德森編劇: 韋斯·安德森 / 羅曼·科波拉 / 詹森·舒瓦茲曼 / 野村訓市主演: 布萊恩·科蘭斯頓 / 愛德華·諾頓 / 科宇·蘭金 / 列維·施瑞博爾 / 比爾·默瑞 類型: 喜劇 / 動畫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語言: 英語 / 日語上映日期: 2018-04-20(中國大陸) / 2018-02-15(柏林電影節) / 2018-03-23(美國)片長: 97分鐘(中國大陸) / 101分鐘

豆瓣

 

8.3/10

IMDb

 

8.0/10

MTC

 

82/100

 

AlloCiné

4.3/5

深焦短評

文:OreoOlymLee

實際上,在《犬之島》中,類似沿用前作各類元素最終卻並沒有發揮多大用處從而被棄用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政治影射如是。種種對特定故事情節和文化語境已經發生天翻地覆改變事實的忽視讓這種「被設計」和「被創作」的意圖凸顯了出來,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何本片對於那些非鏟屎官,甚至遠至那些對人與動物間真摯情感先天不具備理解基礎的觀眾來說難以帶入。影片的核心在於愛狗,但關於這一部分的情感刻畫描寫卻少之又少,僅穿插一些短暫的閃回不僅沒能如願達到效果,反而破壞了電影整體的結構和框架,讓本片的敘事從觀賞層面來說混亂無比。

失去了足量情感的支撐,缺少了合適語境的帶入,複雜的調度設計也就沒能讓人類角色和動物角色們行為找到合適的觸發理由,一切的運動走位、遣詞造句,以及呈現在鏡頭前的所有活動便趨於一種深思熟慮謀划過後的機械運動,而非身為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或群體)所本應呈現出的運動本能。再回頭看最開始提到有關演員配音不受地域限制而可隨意發揮的幕後製作流程,我們也許起先會讚歎韋斯作為一名導演對電影整體能夠呈現出效果的周密規劃和詳細控制,現在也許會覺得這種規劃和控制倘若沒能在合適的地方落實,就會呈現出破壞自然感的反向作用。於是那些荒誕不經也真的就只留下了荒誕,再精緻絢麗的畫面也就徒留了一番精緻。

延伸閱讀

《犬之島》幕後揭秘,每個角色都有30張臉

上榜12周

30、人生密密縫

Cameraperson

導演: 荻上直子編劇: 荻上直子主演: 生田斗真 / 桐谷健太 / 柿原玲佳 / 米姆拉 / 小池榮子 / 更多...類型: 劇情 / 同性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17-02-10(柏林電影節) / 2017-02-25(日本)片長: 127分鐘

豆瓣

 

8.4/10

IMDb

 

6.6/10

MTC

 

-/100

 

AlloCiné

-/5

深焦短評

文:沙果

《人生密密縫》是一個男性轉變為女性的故事,但是荻上直子作為一個女性導演,融入了當下日本社會泛濫的單身母親育子問題。

女主倫子作為一個性轉變者,除了擁有愛情,更多的還想得到繫於子女的親情。這時,傳統的母親地位受到了威脅,片中倫子受到的歧視多來自於母愛失格的氣勢洶洶的來尋子的媽媽們。小海的媽媽阻止兒子與倫子的接觸,認為倫子非正常人,甚至報復性的投訴到了兒童諮詢所。也許,在人性上倫子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但是法律卻不允許她履行母親的義務,這是可笑又可悲的一幕。而小友的媽媽博美對於倫子的征討又更像是一種無理取鬧。本來作為一個母親心理和生活上都沒有履行母親的責任和義務,卻能理直氣壯指責一個比她更懂母愛的女人,就因為倫子是一個性轉變者,在生理上永遠無法成為母親。合格的母親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完美融合者。

全片最溫馨的一段莫過於"chinko之舞", 柔光,慢鏡頭,舒緩的鋼琴聲,此時空中飛舞的織物chinko彷彿不再是什麼禁忌的污穢之物,而是未成年人也能隨意把玩的玩具。本不願擁有chinko的倫子,一直視之為多餘的東西,包含她複雜感情的沉重之物。而此處多彩多樣的織物chinko隨空飛舞,倫子的這個煩惱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上榜12周

31、華盛頓郵報

The Post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編劇: 麗茲·漢娜 / 喬希·辛格主演: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湯姆·漢克斯 / 莎拉·保羅森 / 鮑勃·奧登科克 / 崔西·萊茨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22(美國點映) / 2018-01-12(美國)片長: 116分鐘

豆瓣

 

8.2/10

IMDb

 

7.2/10

MTC

 

83/100

 

AlloCiné

3.9/5

深焦短評

譯文:stevie

1971年,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已經經營了華盛頓郵報公司八年,自從她的丈夫菲利普於1963年自殺後公司的控制權就交到了凱瑟琳手上。凱瑟琳極其羞澀,常常陷入習慣性的自我懷疑中,是一名焦慮的公司領頭人,也看不出什麼苗頭會成為一名女權先鋒。幾年前當她僱傭《新聞周刊》(Newsweek)華盛頓分社總編輯本·布萊德利(Ben Bradlee)擔任《郵報》的執行主編時,還有些人持懷疑態度。

 

儘管兩人的工作關係一貫和諧,但71年夏天的五角大樓文件出版事件讓他們的合作關係遭到了嚴峻的考驗。《紐約時報》首先報道了這個文件泄露事件,隨後就收到了法院的禁令要求他們停止報道。這則虛張聲勢的判罰將《郵報》拖入了一場史詩級的法律戰爭,甚至事關存亡,因為當時格雷厄姆正準備將她的家族企業上市,而她的潛在入獄風險和即將到來的最高法院庭審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這樁生意,更不用提懷恨在心的總統尼克松會採取的那些行政手段。

 

電影《華盛頓郵報》(The Post)向觀眾呈現了那年六月神經緊繃的那幾周時間,節奏緊湊、激動人心、敘述詳盡且極具娛樂性。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和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分別飾演了格雷厄姆和布萊德利,在謙遜、熱情和對大牌明星的精準調度上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電影《郵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麗茲·漢娜(Liz Hannah)和喬希·辛格(Josh Singer)擔任編劇,電影節奏乾淨利落,帶著一份坦誠和對事件的清晰認知娓娓道來。而除了這對「偶像演偶像」的組合外,影片中的配角們也奉獻了精彩的表演。

與辛格同樣參與編劇的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不同的是,《華盛頓郵報》並非一曲對皮鞋跑出來的新聞報道的剋制讚歌,也沒那麼在意電影的條條框框;這是一場有意激勵人心的致敬,致敬新聞獨立的理想、政府問責和性別平等這樣的基本準則,而人們應該意識到為什麼這些原則在當下顯得更為重要,大字加粗劃線強調也絲毫不為過。

 

所有這些主題都體現在了格雷厄姆身上,飾演她的斯特里普貢獻了一次細膩多變的表演,開始於在當時華盛頓時髦的F Street Club里真的絆倒了一把椅子,結束於穿行過《郵報》的印刷機器,此時她已然變為了一個更加堅定自信,依舊有些貴族式遙不可及的人物形象。格雷厄姆從一名沒有安全感的女兒/妻子向一名獨立自主的新聞工作者的轉變,賦予了影片以敘事動機和其中的尖銳與深刻。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就是當斯特里普飾演的這個有時會緊張尷尬的角色,一次又一次走進一間幾乎全是男性的會議室,而隨著故事發展,當她出現在最高法院時,發現有一大群年輕女子仰視著她為她加油。

 

漢克斯對布萊德利的演繹也同樣大受歡迎,即使面臨著和傑森·羅巴茲(Jason Robards)的表演對比的風險,後者在講述《郵報》水門事件的傳世經典《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飾演了布萊德利,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儘管漢克斯沒有繼續將羅巴茲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吸引力帶入表演中,他在表演的真實性上扳回了一局,給人以熟練、自然之感。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斯特里普第一次共同出演一部電影。他們的合作帶來了一種輕鬆、會溫和地互相揶揄的化學反應,這讓影片一直保持著高水準,即使是在一堆過於嘮叨的爭論或是「但我們不能這麼做!」的拉鋸戰中。

 

受到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的警示,斯皮爾伯格帶領著一眾演員以最快的速度開始拍攝電影《華盛頓郵報》,從2017年5月開始製作,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就登陸了院線。在如此緊湊的製作周期中,導演需要演員們拿出近乎完美的表現,而演員們也的確達到了如此標準:莎拉·保羅森(Sarah Paulson)飾演了布萊德利當時的妻子托尼,她在一大群記者和律師佔領他們的房子進行了一整天的編輯工作時,有一場短小卻感人的戲份。大衛·克羅斯(David Cross)扮演了《郵報》的編輯部主任(managing editor)霍華德·西蒙斯(Howard Simons),戴上了假髮,挺起了大肚子,讓人幾乎認不出是他。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出演了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是格雷厄姆的密友。她在獲普利策獎的回憶錄中提道,麥克納馬拉幫助《郵報》完成了他們出版五角大樓文件的論點。而如果這部影片有一名MVP,那就是鮑勃·奧登科克(Bob Odenkirk)。他飾演了《郵報》在五角大樓文件事件中的無名英雄,編輯部主任助理本·巴格迪坎(Ben Bagdikian),精彩絕倫,引人發笑。

 

但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電影核心的那份浪漫,電影中充滿了對氣動輸送管、鑄排機和電傳打字機拖出的如新娘面紗般長長尾巴的熱愛,也充滿了對他們能夠與那個喜怒無常的對手(《紐約時報》)找到同一個目標共同奮鬥的欣喜,因為他們都真正瘋狂地深深投身於新聞事業中。

 

電影《華盛頓郵報》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錯,從這個充滿辯論、幾乎不掩飾其警示作用的故事,到有趣的時代片段,再到喧鬧的報社奇聞。但它最令人滿意的部分,是一則愛情故事,從每篇新聞的第一句到最後一句。

延伸閱讀

《華盛頓郵報》給《華盛頓郵報》寫了一篇影評

-FIN-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點擊關鍵詞查看往期精選

青紅

|追捕聶魯達|二十二|狐步舞

米花之味

|殺戮演繹|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不見的客人

|太空旅客|失業生

計程車司機|春夢|使女的故事

大小謊言

|早安|追擊|反情色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過去 | 最愛 | 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