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的底色是告別|《兒童法案》涉讀心得

困境的底色是告別|《兒童法案》涉讀心得

6 人贊了文章

橦大岱一本書房

涉讀人:橦大岱,懶惰的屯書人。家中有一大柜子的閑書。素蟫灰絲,時蒙捲軸,寫的就是在下。希望加入涉讀計劃,在「讀販子」的鞭策下,變得勤奮點

一本書一句話:《兒童法案》,逢出必收的伊恩·麥克尤恩,謝謝一本書房送給我第14本

比起麥克尤恩那些密度高、奇情多的小說,《兒童法案》並不會敦促人一口氣讀完,法律和宗教的背景也給我造成若干理解上的難度,但它依然是個鋒利又特別的好故事。

伊恩·麥克尤恩

一個信仰耶和華見證教而教義規定不能輸血的17歲白血病少年,在女法官的判決下接受了輸血也走進了一場有關理解的精神風暴,法官是這場風暴的製造者,在法律和宗教之間,她用30多年的法庭經驗為命懸一線的少年帶來轉機,在探望時用一首歌和一個吻給少年帶來了重生的渴望。

麥克尤恩說「宗教禁止好奇心,但我給了少年好奇心「,堅信不能輸血的父母在得到判決時喜極而泣,這來自親人的信仰塌陷已給少年帶來強烈震動。法官拋開教義約束是出自職業本能,但對少年來說,與法官在詩歌、音樂中激發的情感共鳴和好奇心,也許才是打破宗教信仰潛入感情信仰的關鍵。

法官判案時恰逢丈夫出軌,她在長久以來風平浪靜的核心關係里失焦了,而少年的仰視和追隨,讓她成了另一個視線中的絕對焦點,也許法官因此潛入了新鮮美好的情感體驗。

在首次例行的短暫探視里,法官與少年一場默契的聊天並沒成為故事走向的起點,在這個溫吞的高峰之後,法官拒絕了少年的追隨,潛出了短暫的焦點時刻。法官的拒絕也將少年引入了反方向,在疾病複發時,年滿18歲的他拒絕輸血,潛向了死亡。

「少年最後做出的選擇,其理由是模稜兩可的。他可能完全痴迷法官,那可能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愛。他把法官視為精神上的導師、心智上的夥伴,她打開了他的眼界,打開了他的世界,之後卻棄他於不顧,在少年看來,法官的放棄是種殘酷的背叛。從法官的角度來說,如果只看道義和職責,那她完全盡責了,但從感情上,她也無法解脫,覺得對不起少年,也對不起自己。她能感覺到少年的吸引力,同時也意識到這很危險,她可能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她不斷地推開他,不回他的信件,叫他走開。但她的感情已經產生了極大的波動,所以才會那麼內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感覺到少年是因為愛她才做出最後的選擇的。」 麥克尤恩這樣解釋少年和法官的關係,說實話,我並不太理解這種不對等,但也許正是這樣描述道德的困境而不是道德的是非,才讓這部小說在灰暗的故事線里,有了救贖的延展,結尾法官也開始重新審視家庭關係。

艾瑪·湯普森

據說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殺青,女主角是艾瑪·湯普森,我卻有點希望是克里斯汀·托馬斯,不管誰來演,都希望能還原小說中複雜而微妙的困境,在困境的切面里,有可能性就會有希望。

涉讀書籍

《兒童法案》

作 者:[英] 伊恩·麥克尤恩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03月

想知道涉讀人將如何解讀他的選書、如何提煉一本書的經典內容么?請持續關注一本書房。

如果你想了解「涉讀計劃」,或者想成為涉讀人,微信搜索 「一本書房」加入我們吧

一本正經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願你讀我只是因為歡喜

勾搭群管理一本小書童,加群備註「尬聊讀書」


推薦閱讀:

TAG:讀書會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