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來自專欄思維分享廣場9 人贊了文章

人們都說,越努力的人,越幸福。

之前,我也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一直默默的努力,希望幸福有一天也可以到我這裡。

直到最近,我感到深深的焦慮時,才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句話。

真的是越努力越幸福嗎?

為什麼越努力,並沒有讓我越幸福,而是讓我越焦慮了。

這段時間,關於越努力,越焦慮這件事想了很久。

發現,要想知道越努力,越焦慮的原因。

我們就需要先探究,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努力的原因,說白了很簡單。

努力,是為了逐步縮小並最終消除,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努力的目的。

但是,現實情況卻並不一定能夠讓人得償所願,努力不一定能夠縮小,乃至消除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

正是這種殘酷的現實,使得我們產生了焦慮。

所以,並不是越努力,越焦慮。

而是,越努力,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的變化與預期不符合時,越焦慮。

至此,我們就可以更加細緻的分析原因,並且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了。

在努力的過程中,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通常會產生以下幾種情況:

一、差距持續擴大

二、差距保持不變

三、差距縮小不夠

一、

差距持續擴大

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的變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

1、 現實狀態降低,理想狀態不變

2、 現實狀態不變,理想狀態提升

3、 現實狀態降低,理想狀態升高

1.

現實狀態降低,理想狀態不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努力,不但沒有提升現實生活狀態,而且還造成了現實生活狀態的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方向不同,走錯了路。

比如:你在上學的時候,想要提升自己英語成績,結果每天都在背誦語文課文。

到最後,因為長時間沒有下功夫在英語上,英語成績反而下降了。

你的努力(努力背語文課文),對於實現你的目標(提升英語成績)而言,沒有任何一點貢獻。

這個道理,在事情比較簡單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是在事情複雜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忘記它。

比如:我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收入,在實際操作工程中,也在不斷的看書。

我在努力的看書,但都是各種各樣的小說。隨著看書的增多,我感到自己越來越有文化。

可是,在工作中,這些知識卻沒有辦法實際應用出來,我的收入一直沒辦法提高。

在這裡,我們的確在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方向發生了偏差。

如果我們想要通過看書來提高自己的收入,那麼就需要看一些對工作來說有用的書。

比如:如果你是做營銷的,就需要看一些市場,營銷的書籍。如果你是做管理的,就需要看一些管理的書籍。

造成焦慮的原因知道了,就需要制定應對焦慮的解決方案了。

解決方案:

首先,需要確定好自己的目標。

資源是有限的,在目標確定之後,需要將所有的資源(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想要提升英語成績,那麼就需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英語成績提升上邊。

結構化思維方式:

我的目標是什麼?

從哪方面入手,做的努力與目標相關性最大?

2.

現實狀態不變,理想狀態提升。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兩種心理現象在作祟。

1、 對回報期望過高,不斷增長

2、 對自己定位不清晰,身份認知發生偏差。

首先:對回報期望過高,不斷增長

我們都知道,越努力,越幸福。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努力程度的增加,我們對於幸福的期望也是不斷增加的。

在這種心理作用之下,我們就會將現在的努力,化為對理想狀態更進一步的憧憬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提升理想狀態,不斷的核對自己現在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比如:之前,我們的目標是月薪1W,可是在努力之後,覺得我付出了這麼多,月薪1W太少了,需要把理想月薪加到2W。

可是,看了一眼自己的工資條,已經很久都是5K沒有變化了。

就這樣,對於理想狀況的期望開始不斷提升,而努力並沒有得到回報,現實狀態並沒有改變,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步增大,焦慮就會佔據心頭。

其次,對定位不清晰,身份認知發生偏差

我們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和接觸到的人擁有同樣的身份,同樣的能力。

在工作中,現在的公司都流行實行扁平化管理,小職員與大領導之間也可以平時接觸到,這就會很容易造成身份認知偏差。

比如:這幾天參加了一個領導的飯局,和對方聊了幾句,喝了點酒,就認為自己的規格也到了這個層次。

這幾天心情好,高層和你偶爾吃了個飯,完了兩個人互相吹了吹牛,就認為自己的能力也像高層一樣了。

當對自己身份的認知發生模糊時,就會認為自己的比之前認為的要強很多,應該給自己定一個更高的理想目標。

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現實還是那樣,理想卻變高了,就造成了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的增大。

明天起床之後,又接觸到了這些人,回家後,又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有變,焦慮的感覺就出現了。

解決方案:

正確衡量自己的付出,目標制定之後不要輕易擴展。

在確定自己身份時,拋開自己偶爾接觸到的人,以自身能夠調動的資源作為評判依據。

結構化思維方式:

我的付出,能不能達成目標?

目標是否需要調整?

我自身能夠調動的資源有哪些?

調動資源的能力,是否高於過去的水平?

3.現實狀態降低,理想狀態升高。

當我們努力錯了方向,而且還不斷地提升了對於未來理想狀態的期望,或者是發生了身份認知模糊,就出現了這種狀態。

而因此引發的焦慮,也是最強烈的。

二、差距保持不變

我們總會認為,付出就能夠立刻看到回報,今天運動,明天體重就能減少20斤。

但是卻忘記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改變需要時間。

努力,與獲得回報之間,是具有時間延遲的。

就像吃了的飯,只有日積月累之下,才能夠化為自己的骨血。

這種時間延遲,就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這時候,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有問題,懷疑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有問題。

我們明明感覺到,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方向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卻沒有減小。

就像是,你作為一個營銷人員,已經很努力的在看有關市場,營銷的書了。

可是,現實狀態卻並沒有發生改變,一切還是和以前一樣。

因為沒有回報出現,我們無法確信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其實,我曾經就在這種情況下,有過深深的焦慮感。

那段時間,我開始在知乎上認真答題。

每次回答之後,也都會查看點贊、評論的數據,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回答,提升回答的質量。

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效果。

我也在很努力的提供自己最高質量的回答,也在不斷的改進自己的答案。

可是,還是幾乎沒有人給我點贊,也沒有人評論,更加沒有人關注。

每天,我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構思文章,寫文章,以及進行資料閱讀上。

在別人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樂的時候,我還在默默的寫文章,看書。

這種狀態持續了大概5個月左右。

在這段時間內,我很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思想會不會就是一坨狗屎。

自己所有的努力,可能都要白費了,根本沒人覺得我寫的有用。

就這樣,每天都生活在對自己強烈的自我懷疑中。

還好,一些有愛的網友開始給我的答案點贊了,認同了我的一個回答,也正是這個回答的3K點贊量,讓我對自己的懷疑徹底消失了,焦慮也減輕了很多。

解決方案:

耐心等候,改變需要時間。

三、差距縮小不夠

我們對於自己付出所能夠得到的回報,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

如果回報小於這個心理預期,可能就會讓你感到焦急,從而產生焦慮。

在這種心理預期與回報不符合情況下,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探究焦慮:

1、 心理預期過高

2、 努力程度太低

1. 心理預期過高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特別的那個人,自己一定會取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功。

但是,從概率的角度來講,依據正態分布的原理,只有極少數人才是特別的。

所以,不妨把心理預期稍微降低一點,每一次給自己定一個小的預期回報標準。

比如:如果之前給自己定的標準是,找到一個校花級別的女朋友,那麼現在就把標準放低一點。

告訴自己,能夠找到一個女朋友就好。這樣,如果找到了女朋友,自己就會很開心,心理預期成功達成。

如果,找到了一個校花女朋友,幸福感就會爆棚。

解決方案:

調低心理預期,時刻充滿驚喜。

2. 努力程度太低

不是不努力,是不夠努力。

我見過不少人,嘴上說著自己要好好改變,要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為未來做準備。

可是,在實際行動的時候,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比如:考研的時候,一些同學總說著自己想考所在行業內第一的學校。可是,又有多少人,看了兩天書就堅持不下去了。

比如:有多少人說自己想要創業,建立資產。可是,稍微堅持了幾天沒成果,就放棄了。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在思想上向著目標前進,行動上卻走走停停。

最終,因為努力程度太低,行動與思想之間的差距會讓人感到深深的焦慮。

解決方案:

決定行動後,將所有資源進行集中,經常性檢查自己是否浪費了資源。

weixin.qq.com/r/qjkrM9b (二維碼自動識別)

現在,你要考慮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了。

你到底喜不喜歡我?

如果,

你像喜歡我,

那麼,

很遺憾!

如果,

你是妹子,

而且還喜歡我。

那麼,


推薦閱讀:

TAG:焦慮 | 努力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