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物管不管用?孩子都有的「戀物情結」

安撫物管不管用?孩子都有的「戀物情結」

32 人贊了文章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後知後覺地明白了一件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小片小世界,是屬於安撫物的,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

比如昨天晚上,我們家哥哥 Joshua 差不多10點才睡,原因是因為他找不到一直陪著自己的小車了,玩耍的時候不知道放在了哪裡,我們滿屋子找了差不多1個小時才找到。

Joshua 找到小車的時候可開心了,正兒八經地把小車放在自己的旁邊,蓋上簡單的「小被子」(其實就是床單的一個角),然後沒幾分鐘就睡著了。可作為常年哄睡的老母親的我知道,如果今晚找不到這部車,那麼他們可能12點都不會去睡覺。

孩子對於安撫玩具的這種「依戀」常常超出我們最初的想像,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之前看《爸爸去哪兒》,印象最深的是 Kimi 跟自己的安撫物小黃告別的場景,說真的,在我家裡,這個畫面也是非常常見。

我家 Joshua 現在每天出門都會帶上自己的安撫玩具,到了學校就小心翼翼地放在書包里。他知道規則(上學不能玩玩具),但又捨不得離開它們(最起碼在書包里,放學後就可以看到)。

他還會給安撫物取名字,一起洗澡,做遊戲,然後和讓這些玩具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有安撫物在身邊,孩子會很快樂,並且有滿足感。

我家兩個孩子的安撫物品類非常多,我在給他們選擇安撫物時也積攢了不少經驗,也看過不少安撫物的資料,但裡面的很多「通用道理」並不完全適用於在實際中觀察到的孩子的情況。

所以今天的文章,想從我自己的育兒角度,和大家談談安撫物這件事情,作為一個早前並沒有「刻意」讓孩子的生活里引入安撫物的人,逐漸地發現了安撫物之於孩子,不一樣的重要的地方。

什麼是安撫物?孩子什麼時候開始需要安撫物?

安撫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滿足孩子安全感的物品。它在孩子的成長中充當了一個「陪伴者」的角色,能夠滿足孩子情感和生理上的雙重需求。

有些孩子可能從嬰兒時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撫物,一直陪伴著長大,比如玩偶或者小方巾等;也有些孩子大一些才開始引入安撫物,像我家哥哥,是兩三歲時突然「萌發」了安撫物的陪伴意識,然後從自己最熟悉的玩具堆里挑選出幾個,小車、家裡的模型、看中的小玩偶等。

總之,好像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生活里,就離不開這些「小夥伴」了。

安撫物的作用有很多,本質上還是一種「依戀作用」孩子可以從安撫物身上找到安全感,並且學習如何照顧他人,這是培養孩子從自我意識發展到他人意識,很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孩子對安撫物的需求也因階段而異,因人而異,像我家弟弟 Eric 雖然他也會跟著哥哥玩安撫物,但是他目前對安撫物的態度是,即便它不在身邊,自己也可以玩得很開心,睡得很安心。

他不會像 Joshua 那樣,找不到安撫物會心急,會挂念,會擔心他們有沒有遇到困難,自己卻幫不上忙。

有安撫物陪伴著長大的孩子,我覺得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著如何照顧自己,照顧他人;但如果目前還沒出現對安撫物有需求的孩子,也同樣是正常的,因為安撫物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小輔助物,而非替代物,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不應該需要靠「安撫物」才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如何引入安撫物,避開安撫物的坑?

從睡眠安撫的角度來說,其實安撫物可以有很多,比如睡袋、安撫巾(小方巾)、玩具(我家孩子的就是小車玩具)、被子(我家哥哥的安撫物就是出生後一直陪伴他的小被子)、媽媽的衣服,以及其他的輔助方式,比如聲音、搖籃、推車等。

這些早期階段出現的安撫物稱之為技能型安撫物,主要目的是輔助睡眠,幫助孩子平靜入睡,特別是新生兒最早期的時候,採用包巾的方式可以減少孩子的驚跳反應,提高睡眠質量。這些我家孩子小時候也有做。

哥哥剛出生時用包巾來安撫

但是實際操作中,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一歲之前不要給孩子引入有窒息風險的安撫物,比如用太厚太長的被子、太蓬鬆的玩偶來陪伴孩子入睡就不太妥當,保證睡眠安全是第一要素。

在保證睡眠安全的前提之下,給孩子引入安撫物的節奏還有三個關鍵點:

  • 高頻出現。

安撫物一定是孩子生活中高頻出現的物品。如果是由我們帶給孩子的,那麼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小小的介紹儀式,然後放在孩子身旁,經常挨著孩子出現。

一開始孩子可能會熟視無睹,但如果發生了某個契機,慢慢產生了感情,孩子可能就會一直抓住它,和它形影不離。

所以相處的時間,是安撫物成為安撫物的一個先決條件。比如我家孩子用車來當安撫物,也是他在日積月累的相處過程中,自然萌發的感情,真的是我們「擋也擋不住」的(也不需要去擋)。

  • 得看眼緣。

我之前試過給孩子挑各種「安撫物」,但是我發現啊,我給孩子們選的,孩子們不一定會喜歡。

比如下面這個玩偶,是很好的品牌,我自己很喜歡,Joshua當年看起來也很喜歡它,可是就是不會把它當成「安撫物」來用,他們之間無法產生那種「依戀」的情感,孩子喜歡它,但根本不「愛」它。

床上的這幾個玩偶最後都沒有成為哥哥的安撫物啊

  • 警惕不適物。

在哄睡的早期階段,我們很容易會以「孩子能安靜入睡就好」的心態,使用一些不合適的「安撫方式」,比如使用奶瓶嘴,讓寶寶邊吮吸奶瓶奶邊睡覺;還有給孩子果汁等等。這些看起來讓孩子「安靜」的方式其實是不妥當的,所以無論孩子多大,都需要避開這些不適物。

另外還有一些是需要根據寶寶的成長階段性退出的,比如「吃手」和安撫奶嘴的安撫方式,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戒除過程。我之前寫過攻略,大家可以系統地看看。今天的文章里就不詳細說了,在文章下方給你們貼鏈接。

弟弟小時候吃手的樣子,肉乎乎的,當時他身體曲線90%左右的,現在也已經戒掉了

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對某些東西產生了依戀,你會有一種奇妙的體會,感覺世界好像突然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孩子會很興奮、並且小心翼翼,好像這個世界突然多了一個陪伴他的好朋友,然後他會用最大的溫柔,去照顧這位身邊的「小朋友」。

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樣接納它,讓它陪孩子好好走過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時期。

孩子會和安撫物玩什麼?什麼時候判斷需要警惕?

從觀察我家孩子和安撫物相處的過程,我發現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相處細節,孩子會自然地和安撫物玩各種各樣的遊戲,這些也是我們幫助孩子在遊戲中發展各項技能的好時機,而玩耍的過程也成為了孩子童年時期獨一無二的情感體驗。

  • 開拓認知:假裝遊戲

這在我們家算是很高頻的遊戲了,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著很強大的支持作用。

孩子會和安撫物,喜歡的玩偶、小車等開展各式各樣的假裝遊戲,比如這幾天我家兩個孩子一直在玩冰淇淋店的遊戲,小車當顧客,自己當店主,輪流著做買賣。

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安撫物看似是「玩具」,但實際上是他們心中的「好朋友」。

你可以感覺到孩子會自發地使用安撫物做任何的想像,比如給玩具命名,給它們安排角色,和它們做各種各樣的小活動,這些都是安撫物在生活中作為「認知媒介」的好方式。

小狗痛了,那就給小狗「哄哄」,通過玩具的引入讓孩子學習親社會行為,截圖自「優陪計劃」遊戲課(2-3歲)假裝遊戲:我的小寵物

  • 社會引導:規則遊戲

平時,我會藉助安撫物和孩子玩很多規則遊戲,因為安撫物已經是孩子的小夥伴了,所以也會被「納入」我們的整個家庭和社區活動中,是一個「可以方便家長引入和培養社會規則」的好橋樑。

比如有時候,孩子希望把安撫物待在身邊,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玩,我就會利用機會引導孩子學習「使用規則」,比如我會告訴孩子:

小車可以陪著你去上學,但是不能帶到課室里去,我們要先放到書包里,可以給玩偶找到一個它感到舒服的位置,然後玩偶會在這裡等著放學的。

還有的時候,我會發現孩子雙手都被安撫物「霸佔」了,比如拿著四隻小車出門,其他什麼都拿不了了。這個時候也是引入規則的好時機。

此外,還有一些生活規則是需要孩子理解的,比如,我會跟孩子說:

小車朋友也需要睡覺、洗澡和蓋被子,你是不是也要一樣啊?

親子閱讀的時候,我也會給小玩偶們排排坐,放好一個位置,告訴孩子們:

你看,乘香和莎莎都坐好了(嗯,我家孩子給玩偶取的名字),我們要開故事會嘍~

這些都是在無形中,讓孩子「有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更好地理解生活里大大小小的規則

  • 情感支持:緩解焦慮

就像昨天晚上我家哥哥找不到小車急得快哭了一樣,安撫物也是孩子內心情感的投射,所以很多時候有了安撫物的孩子,就多了一個自己的安全的堡壘地帶。

像我家Joshua 半夜如果醒了伸手一摸,感受到小車在旁邊,就會很快地、安心地睡回去。

抱著車睡覺的Joshua

如果要參加面試這樣比較有挑戰的項目,我也會用安撫物和孩子一起打氣,「我和小車在門口等你,相信你肯定沒問題的」,孩子就會肯定地點點頭,把小車放在我的手心,有種在「託付」的儀式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比如緊張不安、夜驚害怕、莫名恐懼,搬到了一個新環境,面試考試成績不好,家裡多了一個手足等……

擁有一個安撫物對孩子來說,就會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多了一點點地安全感,因為有很多情感支持和寄託,在安撫物關係搭建的那一刻,便已經達成了。

那哪種情況需要我們警惕呢?我們可以藉助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孩子會不會產生對安撫物的唯一依賴,甚至因此排斥其他任何的「關係」。

因為安撫物是情感的連接和輔助,大部分時候孩子和安撫物是自然而然地相處,孩子還有很多其他喜愛的事物、良好的社交關係,比如和親人朋友都相處得不錯。

但是如果發現孩子對安撫物的依賴逐漸加深,並且在社交中表現出明顯的逃避和抗拒感時,就需要我們留意了。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與安撫物的關係不大(我曾經碰到過一些家長會覺得安撫物很幼稚,或者影響了孩子的心智發展,一定要戒掉),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癥結出在哪裡,是什麼讓孩子感覺到了壓力,幫助孩子緩解和調整深層次的「不安全感」問題。

而安撫物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成為爸爸媽媽在幫助調整孩子的壓力問題時很好的「溝通橋樑」。


安撫物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穩定而溫暖的存在,孩子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給了這位小夥伴,也把自己在生活中學到的認知傳遞給它,和安撫物相處的過程,就像是孩子把自己的內外認知和世界發生連接的縮影。

對我們大人來說,用一個開放的態度看待孩子身邊的小玩伴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安撫物之於孩子的存在,並積極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時,其實就給了孩子一個堅定又正向的信號,我們願意接納孩子正在發展中的,那份溫柔而又豐富的想像力和認知能力。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的一個玩伴是很好的事情,它可以給孩子帶來輔助但又穩固的安全感,也能成為我們親子教養中很好的「合力」和「橋樑」,陪伴孩子走好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之旅。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關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復關鍵詞?

—「資源」,送10000G國內外前沿的育兒資源包;

—「教養」,送系列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教養問題,附帶解決方法;

—「早教」,學習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早教避雷重點和各國早教育兒理念。

貼鏈接:

後台搜索率超高的吃手難題,破解方法都在這裡了?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戀物 | 陪伴 |